皇後忽然想起,很久很久以前,有人也用這樣一雙眼睛望著自己。


    那時的皇後還不是皇後,她隻是鎮國公的麽女,生性活潑,最愛走南闖北遊歷四方。


    興許正是因為不願被束縛,得知被指婚給七皇子,她一怒之下便離家出走,因緣巧合遇到阮成恩。


    他們之間,也並非是旁人所想的英雄救美之類的俗套橋段。


    說是知遇之恩,君子之交淡如水倒更為恰當。


    大家族的貴女肩上自有要擔負的責任,任性歸任性,該做的卻一樣都不能少。


    可是就此做一個後宅婦人,平淡一生,她卻不甘心。


    那時,她也如眼前這個姑娘一樣,心有淩雲誌,為此不惜謀劃一個通天之局,借阮成恩之手在外經營鹽鐵商道,而後在京中建立第一所女子學堂。


    那是比國公府女學要更早的一所學堂。


    她記得,那時她對阮成恩說的是:「為感念阮兄今日之義舉,往後無論我身處何等位置,隻要你有難處,必當竭力相助。」


    阮成恩那會兒還是個少年郎,被她強行綁在一條繩上,看著她的目光無奈又好笑,「好好好,等你做皇後,賞我個宰相噹噹。」


    她一口答應:「好!」


    年少氣盛,誰知一語成讖。七皇子當真繼承大統,成為如今的崇明帝,而她也搖身一變成為一國之後。


    「娘娘成為國母,不是更有權柄推行未竟之事?」


    因著皇後沒有立刻迴答她的問題,笑著說起往事,清懿安靜聽到此處,不由得問了一句。


    「那時陛下登基不久,根基尚淺,左右群狼環伺,本宮不敢在這個時候留下把柄。學堂沒有繼續開設,商道卻還在延續,你外祖用這條商道也為陛下解決了不少麻煩。」皇後神情漸漸複雜,「本宮原以為等陛下根基穩固,事情便會有轉機,可惜世事易變。」


    「娘娘。」趙錦瑟突然輕聲打斷,這也是提醒皇後慎言。


    沉默半晌,皇後卻突然輕笑:「錦瑟,細數數,本宮做皇後的日子,竟比在閨中做女兒的時日還長。本宮啊,端莊持重了大半輩子,這會子還真不想再說半句留半句留。」


    世事易變,位置變了,人心也跟著變。


    捫心自問,皇帝是個很好的丈夫,也算得上是個不錯的君王。


    他們是少年夫妻,白頭偕老,膝下兒女和睦孝順,若是在尋常人家,實在是再美滿不過的姻緣。


    可生在帝王家,生活的大半篇章都在書寫爾虞我詐,權衡利弊。她除了是妻子,還是皇後。她的一舉一動不僅關係到君王,還代表了國公府這個強有力的外戚。


    她努力了很久,幾乎是用了十數年的時間做一個移山的愚公。


    那所成立在昔日好友程國公府上的女學,世上隻道是趙女官提議開辦,無人知曉這是皇後最初的夙願。


    「起初,我們沒有合適的師長,甚至連學生也招不到,聽到最多的話是,女子為何要上學?」皇後搖頭笑道,「不怪她們如此疑問,倘若我娘親沒有教我後宅之外的見識,興許我也不懂何為文以載道。」


    「陛下並不支持女學創辦,女人學經世之道,在他看來是滑天下之大稽,他雖不曾言明,可我看得出他的心思。所以我退了一步,隻讓學堂教習女子本該學的那些書,這才被默許。」皇後道,「學堂的一應開銷,都是你外祖出的,如果沒有你外祖,便沒有女學。所以我方才說,你外祖該是我的貴人才對。」


    前些年,他們偶爾有書信往來,信中提及近況。


    譬如他娶了一個十分漂亮的妻子,就是有點孩子氣;某年,他喜得閨女,取名叫妗秋;又是某一年,他在信中問有沒有贅婿的好苗子,替他物色物色,惹得她啼笑皆非。


    相比之下,她在信中極少提及近況,因為皇城生活實在寂寥。


    年輕時候的壯誌淩雲,到中年所謂的大權在握,卻反而活得像個傀儡。


    女學漸漸步入正軌,這已經是她力所能及的全部。就在這時,阮成恩逐漸退出商道的經營。


    她沒有問為什麽。


    皇帝知道商道的存在,也感受過商道的好處。臥榻之側,帝王不允許這條商道為旁人所占,哪怕是自己的妻子。


    阮成恩最是個通透智慧的人,選在最恰當的時機激流勇退,將權柄移交到曲元德德手上。


    曲元德以為是自己尋得皇帝作靠山,殊不知,是皇帝先選中了他。


    權力博弈成為她生活的全部,即便是在最親近的人的身邊,她也不能做到坦誠相待。


    而至於年輕時的誌向,隨著歲月蹉跎,漸漸失去色彩,定格成樹梢上泛黃的楓葉,風一吹,就落了。


    直到今天,看到姑娘眼底的神采,皇後才迴憶起許多年的自己。


    她不是皇後,是鎮國公麽女岑扶搖,文武雙全,名滿京城。


    父親為她賜名扶搖,是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的扶搖。


    「清懿。」皇後突然喚她的名字,「你做得比我好。」


    清懿怔住,忽而跪拜叩首,緩緩道:「臣女聽我們學堂的裴老師講過一堂課,她為學生講了一個疊羅漢的故事,臣女今日再將這個故事講給您聽。」


    「勸學中有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所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是有前人造化在先。長階非一日築成,若無娘娘當年的女學,便沒有趙女官培養出的老師,沒有裴萱卓這樣的老師,臣女便做不成今日的學堂。所謂薪火相傳,未有火種,何來傳承?」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雙釵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鮮肉豆沙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鮮肉豆沙粽並收藏雙釵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