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說起打仗的事兒,朝臣們都是愁眉苦臉,唉聲嘆氣,戶部哭窮說國庫空虛沒錢沒糧,兵部嘆氣說老將太老小將太小沒人可派,有人便順勢進言:不如議和吧?
議和?幾天之間邊界城鎮就被那些兇悍的戎狄騎兵洗劫了兩座,死人過萬,這當口誰敢拍這個議和的板,誰就得被老百姓罵死。在這當口全國人民都在盯著,想看看這位有望親政的正統皇帝會怎麽裁奪,有沒有本事罩著他們。
濂禎卻一臉輕鬆地迴復大臣們:既然沒錢沒將,那就看看再說吧。
眾臣都傻眼了:那邊的外族鐵騎正在殺人越貨,人民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皇上卻還要看看再說?
一時間朝廷內外對皇帝能力的質疑空前高漲。你自己做不成,好歹想個轍讓聞世忠鬆口派兵啊,怎能撂手不管?這位熊孩子皇帝看來真是扶不上牆,小事兒還湊合處理的成,大事就完全指望不上。
濂禎完全一副沒事人的做派,倒像是躲清閑,又不來上朝了,終日在後宮陪著曈妃娘娘放風箏養寵物愉快地玩耍,而且還做了個非常不合時宜的決定——立後。
聞嘉慧和沈芳奕都倒台了,皇上將自己最寵愛的妃子立為皇後,那是順理成章的事,隻不過這事在這個當口提出來,就顯得太兒戲了一點。
濂禎:怎麽了?曈妃的出身不適宜做皇後?泗國公的外孫女還不夠格?
大臣:邊界吃緊,戎狄大軍正迅速向京城方向逼近,皇上要先顧軍情才是啊!
濂禎:後宮都近兩年沒有皇後了,也該立一個來母儀天下了,除了曈妃,難道你們覺得還有其他人選?
大臣:戎狄燒殺搶掠,百姓水深火熱,皇上得盡快拿個主意啊!
濂禎:看來你們也沒有反對,那此事就這麽定了,擇日舉行大典,冊立曈妃秦氏為皇後。
大臣:……
群臣雷倒一片,不少人又去倒向了託病在家的聞世忠,表示了希望他重新出山來主持大局的意願。聞世忠自然是要推辭一番,表示天意要皇上親政,自己可不敢獨攬大權,這些事還是皇上做主的好。餘人皆道您就別謙虛啦,再謙虛說不定敵人就打到家門口來啦。
連民間的輿論還在紛紛質疑皇上。聞世忠看火候差不多了,本想等到濂禎親口來求他,眼下看來這熊孩子是不打算屈尊,反正目的也算達到了大半,就「勉為其難」地鬆了口。好吧,既然國家用得著我挺身而出,那我隻好再為了天下蒼生拚一把了。
再到朝堂之上,聞世忠向濂禎口述了一篇《出師表之聞氏山寨版》,言辭懇切,催人淚下,把一個臨危受命為國為民的老臣形象演繹得淋漓盡致,最後表示,他已經拚了老命做好了部署,隻要皇上點了頭,他就會全力以赴為國家平定這次戰亂。
濂禎如看戲一樣,托著腮饒有興味地看他表演完,語重心長地勸他:聞太師年紀不小了,也為國家操勞了這麽多年,朕哪忍心讓您再做這麽累的活兒呢?
聞世忠正待繼續客套,濂禎卻慢悠悠地拋出了一個消息,險些將他驚了一個跟頭——戎狄已經被打退了。
一時間全場震動,打退了?誰打的?怎麽打的?什麽時候打的?
這時候一封捷報踩著點兒被送了上來,一名身著戰甲的千戶跪倒向皇上奏報:「雁門關外首戰告捷,戎狄大軍不但全線潰退,而且元氣大傷,潰不成軍。與捷報同時被送迴京城的,還有敵方主將的首級。午公爺請皇上示下,俘獲的萬餘俘虜該當如何處置。」
濂禎朝呆若木雞的群臣掃了一眼,含笑道:「你的最後一句話朕未聽清,再說一遍。」
那千戶提高了聲調重複道:「午公爺請皇上示下,一萬餘名戎狄俘虜如何處置!」
泗國公午傾方!眾人終於都捕捉到了這番話裏的關鍵詞,一時驚愕的無以復加。皇上是什麽時候與遠在寧夏的泗國公達成了默契?那一支兵馬又是什麽時候開始了行動?怎麽會直到戎狄被趕出關外,他們這些人都還被蒙在鼓裏?那位幾年來避世低調的午公爺又是為什麽忽然發了威?
別人吃驚也就罷了,聞世忠卻比他們還吃驚。本以為憑著手握兵權這一項還有望拿捏皇帝一把,哪知道皇上早在寧夏埋下了後手,就等著一鳴驚人。因太後早就提防著琇瑩會與那位外祖父修復關係對他們不利,聞家是早就在盯著午傾方動向的。他們派去寧夏的探子也不是一個兩個,若說往日裏皇上與午傾方暗通款曲他們無從打探得到,怎可能連大軍開拔都沒來報給他們知道?
自己還在這裏裝腔作勢奇貨可居,那邊的敵人卻已經被打迴了老家,連捷報都送來了,這個跟頭可是栽得又狠又丟人。
等迴到府邸,聞世忠才剛接到探子奏報:泗國公午傾方調兵出城,不知是何目的。
聞世忠怒極反笑:不知是何目的?我知道!要不要我來告訴你?!
聞世忠病倒了,這迴不是裝的,是真病了。
太後聽說了這戰況後,頹然苦笑,搖著頭道:「好,他果然是有夠高明,我不服氣也是不行了。」
「真相」很快在民間流傳開來:皇上既然是早有對策,之前一直隱忍不來公布又是為啥呢?那顯然是因為聞世忠那個老東西自恃手握兵權,圖謀不軌,讓皇上有所顧忌,這才害得大家擔驚受怕了這麽多天。後來的事實也充分證明,姓聞的就是打好了算盤要將皇上一軍,趁機奪迴權力,要不是皇上布局得當,還就真讓他給得逞啦!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議和?幾天之間邊界城鎮就被那些兇悍的戎狄騎兵洗劫了兩座,死人過萬,這當口誰敢拍這個議和的板,誰就得被老百姓罵死。在這當口全國人民都在盯著,想看看這位有望親政的正統皇帝會怎麽裁奪,有沒有本事罩著他們。
濂禎卻一臉輕鬆地迴復大臣們:既然沒錢沒將,那就看看再說吧。
眾臣都傻眼了:那邊的外族鐵騎正在殺人越貨,人民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皇上卻還要看看再說?
一時間朝廷內外對皇帝能力的質疑空前高漲。你自己做不成,好歹想個轍讓聞世忠鬆口派兵啊,怎能撂手不管?這位熊孩子皇帝看來真是扶不上牆,小事兒還湊合處理的成,大事就完全指望不上。
濂禎完全一副沒事人的做派,倒像是躲清閑,又不來上朝了,終日在後宮陪著曈妃娘娘放風箏養寵物愉快地玩耍,而且還做了個非常不合時宜的決定——立後。
聞嘉慧和沈芳奕都倒台了,皇上將自己最寵愛的妃子立為皇後,那是順理成章的事,隻不過這事在這個當口提出來,就顯得太兒戲了一點。
濂禎:怎麽了?曈妃的出身不適宜做皇後?泗國公的外孫女還不夠格?
大臣:邊界吃緊,戎狄大軍正迅速向京城方向逼近,皇上要先顧軍情才是啊!
濂禎:後宮都近兩年沒有皇後了,也該立一個來母儀天下了,除了曈妃,難道你們覺得還有其他人選?
大臣:戎狄燒殺搶掠,百姓水深火熱,皇上得盡快拿個主意啊!
濂禎:看來你們也沒有反對,那此事就這麽定了,擇日舉行大典,冊立曈妃秦氏為皇後。
大臣:……
群臣雷倒一片,不少人又去倒向了託病在家的聞世忠,表示了希望他重新出山來主持大局的意願。聞世忠自然是要推辭一番,表示天意要皇上親政,自己可不敢獨攬大權,這些事還是皇上做主的好。餘人皆道您就別謙虛啦,再謙虛說不定敵人就打到家門口來啦。
連民間的輿論還在紛紛質疑皇上。聞世忠看火候差不多了,本想等到濂禎親口來求他,眼下看來這熊孩子是不打算屈尊,反正目的也算達到了大半,就「勉為其難」地鬆了口。好吧,既然國家用得著我挺身而出,那我隻好再為了天下蒼生拚一把了。
再到朝堂之上,聞世忠向濂禎口述了一篇《出師表之聞氏山寨版》,言辭懇切,催人淚下,把一個臨危受命為國為民的老臣形象演繹得淋漓盡致,最後表示,他已經拚了老命做好了部署,隻要皇上點了頭,他就會全力以赴為國家平定這次戰亂。
濂禎如看戲一樣,托著腮饒有興味地看他表演完,語重心長地勸他:聞太師年紀不小了,也為國家操勞了這麽多年,朕哪忍心讓您再做這麽累的活兒呢?
聞世忠正待繼續客套,濂禎卻慢悠悠地拋出了一個消息,險些將他驚了一個跟頭——戎狄已經被打退了。
一時間全場震動,打退了?誰打的?怎麽打的?什麽時候打的?
這時候一封捷報踩著點兒被送了上來,一名身著戰甲的千戶跪倒向皇上奏報:「雁門關外首戰告捷,戎狄大軍不但全線潰退,而且元氣大傷,潰不成軍。與捷報同時被送迴京城的,還有敵方主將的首級。午公爺請皇上示下,俘獲的萬餘俘虜該當如何處置。」
濂禎朝呆若木雞的群臣掃了一眼,含笑道:「你的最後一句話朕未聽清,再說一遍。」
那千戶提高了聲調重複道:「午公爺請皇上示下,一萬餘名戎狄俘虜如何處置!」
泗國公午傾方!眾人終於都捕捉到了這番話裏的關鍵詞,一時驚愕的無以復加。皇上是什麽時候與遠在寧夏的泗國公達成了默契?那一支兵馬又是什麽時候開始了行動?怎麽會直到戎狄被趕出關外,他們這些人都還被蒙在鼓裏?那位幾年來避世低調的午公爺又是為什麽忽然發了威?
別人吃驚也就罷了,聞世忠卻比他們還吃驚。本以為憑著手握兵權這一項還有望拿捏皇帝一把,哪知道皇上早在寧夏埋下了後手,就等著一鳴驚人。因太後早就提防著琇瑩會與那位外祖父修復關係對他們不利,聞家是早就在盯著午傾方動向的。他們派去寧夏的探子也不是一個兩個,若說往日裏皇上與午傾方暗通款曲他們無從打探得到,怎可能連大軍開拔都沒來報給他們知道?
自己還在這裏裝腔作勢奇貨可居,那邊的敵人卻已經被打迴了老家,連捷報都送來了,這個跟頭可是栽得又狠又丟人。
等迴到府邸,聞世忠才剛接到探子奏報:泗國公午傾方調兵出城,不知是何目的。
聞世忠怒極反笑:不知是何目的?我知道!要不要我來告訴你?!
聞世忠病倒了,這迴不是裝的,是真病了。
太後聽說了這戰況後,頹然苦笑,搖著頭道:「好,他果然是有夠高明,我不服氣也是不行了。」
「真相」很快在民間流傳開來:皇上既然是早有對策,之前一直隱忍不來公布又是為啥呢?那顯然是因為聞世忠那個老東西自恃手握兵權,圖謀不軌,讓皇上有所顧忌,這才害得大家擔驚受怕了這麽多天。後來的事實也充分證明,姓聞的就是打好了算盤要將皇上一軍,趁機奪迴權力,要不是皇上布局得當,還就真讓他給得逞啦!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