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聲淅淅瀝瀝,已經點滴落進了二人心中,卻是無聲。
謝含真說,委任狀已經下來了,不日他將入都任監學。
多年苦讀,似乎真的苦盡甜來了,但他聲音微啞,並無半點喜色。
倒是李芸笑了,言說先生終能如願,也不枉如此卓識,恭喜先生。
她的笑看起來如此明朗,謝蘊微微頷首作應。到底隻是師生情誼,或許還有幾分類似於兄妹或父女之類的親情吧,一聲苦笑,原是自己僭越了。
貌似滿含喜悅的最後一麵卻是出離的尷尬,兩人似乎皆是不知所言,最後也就這樣告別了。
日後山高水長,恐無再見之日。
他的背影終於在淚眼迷離中徹底消失了,始終沒有迴過頭來。
她說,能有五年情誼已屬僥倖,實在不敢多求了。但她不知道,他走出了園子,一拳搗在了樹幹上。秋葉蕭蕭而落,拿筆的手上已是鮮血淋漓,他長嘆了一口氣,到底還是走了。
從此她開始夢魘,但她喜歡上了夜。如果夢裏是真的,而生活是虛幻的,那麽她便可以與他延續下去那份緣。
她又自責,是自己貪求了,所以太早地耗光掉了緣分。
繡花針刺進指甲縫裏,一滴殷紅血珠冒了出來滴到了紅綢上,似是無痕。
她繡著自己的嫁衣,心裏思念一人,卻要嫁為他人婦。她的肋脅壓抑沉痛,卻無半點痛苦神色,隻是無神呆滯。
她求父親,她不願嫁人。
李更很生氣,哪有到了出閣年紀不出嫁的道理。
她攥緊了拳頭,一字一頓說,她心已有所屬,非含真不嫁。
李更黑了臉,杯盞重重摔在案上。
莫說師生如此有悖倫常,縱是門第家世,皆是不通。
然而他最在乎的還是朝堂之爭。那提拔謝含真的是國子監大學士宋鴻猷,他與吏部尚書交情不淺,而吏部本是璋王勢力。璋王與柳相爭鬥良久,他雖任永業太守近十年,卻是因著之前效力於丞相柳化玄的緣故。如今遠離爭鬥中心,卻也是逐漸失勢,而新赴任的通判張軒張尚之是柳丞相的小舅子,他本欲將芸兒嫁去張家,不想忘了這個謝蘊。
他本是賞識他,卻不想此人過於耿直,李更便讓他做了芸兒的家師,結果這謝蘊不但追隨了璋王勢力,惹得他遭柳化玄猜忌,還迷得他女兒神魂顛倒,每每想到不住來氣。
無論如何,李芸也是要嫁到張家的。
一個守在念西,參軍無甚實權,他便在邊關一麵憂心國運,一麵在風沙中磨滅大好光景。
另一個花季心死,終在成婚大喜之日幾乎命喪黃泉。
謝含真還不知道,他心中難以割捨的那片柔嫩新綠此時正站在他身旁,想來已有三日了。
她一身素服,站在遠處的樓影之下靜靜看著他。
那神情,有幾分滿足,幾分歡欣,抑有幾分感傷。
「十年日日如隔世,不勝思量。猶憶昔年,朗聲醉,春衫薄,執筆相顧笑明媚。思至深處淚亦涸,此生明滅難由心。夢中相見不敢言,凝噎淚低垂,鏡花水月空自擾,亦不求相知。
一道尊席,叩謝師恩。二道台甫,明燈渡我身。三道慧鑒,此生無所憾。四道,四道慕郎,今生難再,以此為念。」
絕筆如此,他若得見,是否會笑她:愈發糊塗了,哪裏十年之久,自相見之日起,六年餘罷了。
罷了,罷了。
她知道將她誆去的絕不是含真,含真的眸子是極清澈的。但她還是跟著他走了,他在山下的破廟殺了她,用的是謝含真的樣子。滿麵笑意,一無言語,足足三十一刀。她能感覺到血液迅速抽空的心跳加速,還有那種空白。她不是第一次要死了,卻是最後一次。
她要是知道死了就能見到含真,可能就不會喝陸風渺的那碗藥了。
做鬼好像也蠻好的,隻是好像罷了。
她就坐在書案上,燭火搖曳,謝含真的字跡在火苗下反著未幹的水光。
一個又一個揉皺的紙團,隻有一個芸字。
他妄稱自己讀的是聖賢之書。身在念西,反而是他最好的歸宿,他已經被自我放逐蠻荒了。從他明了自己心意的那天起。
他坐在窗邊,圓月無比明亮。她飄到了他的懷裏,她摸不到他。印上他的唇,她合了眼眸,像是滑稽地一人表演著一場春夢,空虛席捲了她冰冷停跳的心。
他的夢裏,永遠是一扇半掩院門,他站在那裏,手上滴的血聚成了一小窪。她就躲在門後,一身是血,不能去見他。
隻有不斷滴下的血和淚證實著這不是定格的場景。
然而她還不知道,自己又要出嫁了,仿佛要她生是張家之人,死是張家之鬼。她永遠不屬於謝含真。
雲層在月光下有著極為夢幻的層疊紋理。然而這個夜卻並不寧靜。
似是時光重現,月光照得閃耀的長街上,又來了送親隊伍。隻不過飄灑的雪白紙錢將這個畫麵顯得有些詭異。
喜樂吹奏下,送親的隊伍之中難尋半點喜色,勉強扯出了笑意更顯的蒼白恐懼。十六人抬著一乘巨大的花轎,做工卻是有些粗糙。這花轎之中,漆黑的柏棺之上蓋了大塊繡著龍鳳的紅色絲綢,似乎是棺材出嫁蓋的蓋頭。
嫁的當然不是棺材,是李芸的屍首。
通判府自張淩咽氣後,先是管家暴斃,後來又有四個下人以近乎相同的死狀而亡,據說棺材還無端被掀了蓋,此時府內人心惶惶,不少下人都出逃了。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謝含真說,委任狀已經下來了,不日他將入都任監學。
多年苦讀,似乎真的苦盡甜來了,但他聲音微啞,並無半點喜色。
倒是李芸笑了,言說先生終能如願,也不枉如此卓識,恭喜先生。
她的笑看起來如此明朗,謝蘊微微頷首作應。到底隻是師生情誼,或許還有幾分類似於兄妹或父女之類的親情吧,一聲苦笑,原是自己僭越了。
貌似滿含喜悅的最後一麵卻是出離的尷尬,兩人似乎皆是不知所言,最後也就這樣告別了。
日後山高水長,恐無再見之日。
他的背影終於在淚眼迷離中徹底消失了,始終沒有迴過頭來。
她說,能有五年情誼已屬僥倖,實在不敢多求了。但她不知道,他走出了園子,一拳搗在了樹幹上。秋葉蕭蕭而落,拿筆的手上已是鮮血淋漓,他長嘆了一口氣,到底還是走了。
從此她開始夢魘,但她喜歡上了夜。如果夢裏是真的,而生活是虛幻的,那麽她便可以與他延續下去那份緣。
她又自責,是自己貪求了,所以太早地耗光掉了緣分。
繡花針刺進指甲縫裏,一滴殷紅血珠冒了出來滴到了紅綢上,似是無痕。
她繡著自己的嫁衣,心裏思念一人,卻要嫁為他人婦。她的肋脅壓抑沉痛,卻無半點痛苦神色,隻是無神呆滯。
她求父親,她不願嫁人。
李更很生氣,哪有到了出閣年紀不出嫁的道理。
她攥緊了拳頭,一字一頓說,她心已有所屬,非含真不嫁。
李更黑了臉,杯盞重重摔在案上。
莫說師生如此有悖倫常,縱是門第家世,皆是不通。
然而他最在乎的還是朝堂之爭。那提拔謝含真的是國子監大學士宋鴻猷,他與吏部尚書交情不淺,而吏部本是璋王勢力。璋王與柳相爭鬥良久,他雖任永業太守近十年,卻是因著之前效力於丞相柳化玄的緣故。如今遠離爭鬥中心,卻也是逐漸失勢,而新赴任的通判張軒張尚之是柳丞相的小舅子,他本欲將芸兒嫁去張家,不想忘了這個謝蘊。
他本是賞識他,卻不想此人過於耿直,李更便讓他做了芸兒的家師,結果這謝蘊不但追隨了璋王勢力,惹得他遭柳化玄猜忌,還迷得他女兒神魂顛倒,每每想到不住來氣。
無論如何,李芸也是要嫁到張家的。
一個守在念西,參軍無甚實權,他便在邊關一麵憂心國運,一麵在風沙中磨滅大好光景。
另一個花季心死,終在成婚大喜之日幾乎命喪黃泉。
謝含真還不知道,他心中難以割捨的那片柔嫩新綠此時正站在他身旁,想來已有三日了。
她一身素服,站在遠處的樓影之下靜靜看著他。
那神情,有幾分滿足,幾分歡欣,抑有幾分感傷。
「十年日日如隔世,不勝思量。猶憶昔年,朗聲醉,春衫薄,執筆相顧笑明媚。思至深處淚亦涸,此生明滅難由心。夢中相見不敢言,凝噎淚低垂,鏡花水月空自擾,亦不求相知。
一道尊席,叩謝師恩。二道台甫,明燈渡我身。三道慧鑒,此生無所憾。四道,四道慕郎,今生難再,以此為念。」
絕筆如此,他若得見,是否會笑她:愈發糊塗了,哪裏十年之久,自相見之日起,六年餘罷了。
罷了,罷了。
她知道將她誆去的絕不是含真,含真的眸子是極清澈的。但她還是跟著他走了,他在山下的破廟殺了她,用的是謝含真的樣子。滿麵笑意,一無言語,足足三十一刀。她能感覺到血液迅速抽空的心跳加速,還有那種空白。她不是第一次要死了,卻是最後一次。
她要是知道死了就能見到含真,可能就不會喝陸風渺的那碗藥了。
做鬼好像也蠻好的,隻是好像罷了。
她就坐在書案上,燭火搖曳,謝含真的字跡在火苗下反著未幹的水光。
一個又一個揉皺的紙團,隻有一個芸字。
他妄稱自己讀的是聖賢之書。身在念西,反而是他最好的歸宿,他已經被自我放逐蠻荒了。從他明了自己心意的那天起。
他坐在窗邊,圓月無比明亮。她飄到了他的懷裏,她摸不到他。印上他的唇,她合了眼眸,像是滑稽地一人表演著一場春夢,空虛席捲了她冰冷停跳的心。
他的夢裏,永遠是一扇半掩院門,他站在那裏,手上滴的血聚成了一小窪。她就躲在門後,一身是血,不能去見他。
隻有不斷滴下的血和淚證實著這不是定格的場景。
然而她還不知道,自己又要出嫁了,仿佛要她生是張家之人,死是張家之鬼。她永遠不屬於謝含真。
雲層在月光下有著極為夢幻的層疊紋理。然而這個夜卻並不寧靜。
似是時光重現,月光照得閃耀的長街上,又來了送親隊伍。隻不過飄灑的雪白紙錢將這個畫麵顯得有些詭異。
喜樂吹奏下,送親的隊伍之中難尋半點喜色,勉強扯出了笑意更顯的蒼白恐懼。十六人抬著一乘巨大的花轎,做工卻是有些粗糙。這花轎之中,漆黑的柏棺之上蓋了大塊繡著龍鳳的紅色絲綢,似乎是棺材出嫁蓋的蓋頭。
嫁的當然不是棺材,是李芸的屍首。
通判府自張淩咽氣後,先是管家暴斃,後來又有四個下人以近乎相同的死狀而亡,據說棺材還無端被掀了蓋,此時府內人心惶惶,不少下人都出逃了。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