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北京市東花市斜街的袁崇煥祠墓,於2002年經過大規模修繕,於當年底對公眾開放,接受人們的憑吊。筆者最近查閱有關資料得知,袁崇煥祠墓在建國後得以保留,還得到了*主席的親自關照。
那是1952年的事。著名民主人士李濟深、章士釗、柳亞子、葉恭綽等4人聯名由葉恭綽執筆,於1952年5月14日給毛主席寫信,請求保留並重修袁崇煥祠墓。時隔僅兩天,毛主席即於5月16日在信上批示:“請彭真同誌查明處理。我意若無大礙,袁崇煥祠墓應予保留。”當時新中國成立剛兩年半,可謂百廢待興;抗美援朝戰事正酣,真正急務甚多。而民主人士就曆史人物祠墓的保留這類似乎不急之務直接訴諸於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毛主席也及時作出明確表態,從一個側麵可以看出當時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氛圍的和諧與清明。
袁崇煥(公元1584~1630年)是明末最著名的抗清將領,祖籍廣東東莞,後落籍廣西藤縣。他於明萬曆年間中進士,初授福建邵武知縣。明末風雨飄搖,各地農民起義讓朝廷窮於應付、焦頭爛額;而邊患頻仍,已經崛起的後金不斷進犯,更令朝廷束手無策、一籌莫展。袁崇煥心係遼疆,毅然投筆從戎,因抵禦後金軍屢戰屢勝而官至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並出任薊遼督師。這就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兼監察部副部長的官銜,薊遼督師則類似於東北總督的職掌。可以說,明朝廷在東北方阻擋後金進犯的重任,都擱在袁崇煥身上了。而他在任遼事期間,也曾多次擊敗後金軍的進攻,獲得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袁崇煥在與努爾哈赤的一次決戰中,用炮火把努爾哈赤擊傷致死,非常有效地阻遏了後金軍的南下。
明末代皇帝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極繞過袁崇煥在遼西的關錦防線進攻北京,袁崇煥聞警後即率師勤王,星夜馳援京師,在京郊獲廣渠門大捷和左安門大捷,獨自力解京師之危急,再次顯示了他的果敢、堅毅及軍事謀略方麵的才能。
短短數年間的幾番較量,皇太極深知袁崇煥的厲害,於是聽信其漢人謀士所設反間計,頓兵北京城下,不與袁崇煥交戰,卻詐信約與袁崇煥做內應定城下之盟。自命“非亡國之君”而視滿朝“皆亡國之臣”的崇禎皇帝,果然中計,聽信了讒言,終將袁崇煥逮捕下獄,製造了一起特大冤案,也造就了一出自毀長城的巨患。
袁崇煥以身許國,空有“臣心期報國,誓唱凱歌歸;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辭”的壯誌和情懷,仍然脫不掉封建皇朝裏正直的忠臣常有的悲慘結局,終於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受磔刑(一種分裂肢體的酷刑)處死於西市。
袁崇煥被禍後,他的一個佘姓部下冒著被滿門抄斬的危險,將袁崇煥的首級從法場盜迴,藏在自家院內。後又偷偷地將袁崇煥的屍骨運迴,埋葬於廣渠門內的原廣東義園,袁崇煥就此身首異處。而佘家從那以後也隱姓埋名,在東花市斜街的墓園內世代守墓,迄今已傳17代曆370多年了。
袁崇煥的正式沉冤昭雪在其被禍的152年之後,即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而且是以皇帝上諭的最高等級實現的。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四日,乾隆下諭告額駙(即駙馬)尚福,讓其通知時任廣東巡撫的尚安說:“昨披閱明史,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諳政昏,不能磬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袁崇煥係廣東東莞人,現在有無子孫,可曾出仕,著傳諭尚安,詳悉查明,遇便覆奏,將此諭令知之,欽此。”乾隆作為清朝的皇帝,對自己祖先打天下入鼎中原時的死對頭所受的奇冤,能有如此通達的胸懷和態度,在封建社會也實在難能可貴了。
佘家後人所守護的袁崇煥祠和墓,在新中國成立後因毛主席和北京市政府的關照得以保留,但年深日久,後來變成了一個居民所住的雜院。其地雖於1984年被確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不過有近20戶居民擠住在裏邊,已根本不可能再有垂悼英烈、追思先賢的氛圍。2001年,北京市和崇文區有關部門根據“保護為先,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籌措了400多萬元,終於完成祠院內所住居民的騰退。北京市文物局又出資60多萬元,對袁崇煥祠進行了徹底修繕,大體恢複了上世紀50年代的樣貌,使這處文物保護單位得到解放,恢複為一個進行愛國主義和曆史傳統教育的場所。
袁崇煥祠是一個並不很大的院落,臨街的大門上掛著“明代民族先烈袁崇煥墓”的牌匾,門額的匾上刻題“袁督師墓堂”,門兩邊的楹聯上寫著:“自壞長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壯山河”。進門後一條甬道直通墓堂,堂額刻題“明代粵先烈袁督師墓堂”。堂內大廳麵闊三間,正中供奉“袁督師崇煥公像”,兩側懸掛的楹聯寫明:“杖策必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非常凝練地概括了袁崇煥的一生和忠臣良將特有的情懷。這座墓堂雖修繕一新,紅漆彩繪,顯得相當富麗,但入室四顧,從房梁等處可以看出,還是原來的老屋框架。墓堂兩邊的東西側廳,被開辟為展室,陳列著介紹袁崇煥的資料和與他有關的一些實物、圖片及複製的器物。
墓堂後邊是一個更小的院子,坐落著袁崇煥的墓,墓前一塊石碑頗為高大,石碑上刻著“有明袁大將軍墓”七個大字,字體遒勁有力,寫明所立日期為“大清道光十一年二月”,係“鄉後進吳榮光拜題”。那是在袁崇煥獲得昭雪多年以後,由同鄉後輩為崇穆昭彰其英烈而刻題樹立的。
隨著袁崇煥祠墓的修繕,龍潭湖公園內的袁督師廟也在2003年春節之際對公眾開放。袁督師廟建於1917年,為袁崇煥同鄉後人的張伯禎為紀念他短暫的一生、彰表他悲壯的事跡而建。此廟位於現在龍潭湖公園東湖畔,坐西向東,麵闊三間,建在一米多高的台基上。廟堂中門懸掛著同為廣東同鄉的康有為所寫的對聯:“其身世係中夏存亡千秋享廟死重泰山當時乃蒙大難;聞鼙鼓思東遼將帥一夫當關隱若敵國何處更得先生”。廟內正壁上鑲嵌著袁崇煥石刻像,兩壁有《明袁督師廟記》、《袁督師廟碑記》、《佘義士墓誌銘》等石刻。這座享廟從新中國成立後,一直沒有對外開放,但在1984年也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如今,袁督師廟周圍建起了廣場,鋪設了草坪,已具備接待遊人瞻仰憑吊的條件。
那是1952年的事。著名民主人士李濟深、章士釗、柳亞子、葉恭綽等4人聯名由葉恭綽執筆,於1952年5月14日給毛主席寫信,請求保留並重修袁崇煥祠墓。時隔僅兩天,毛主席即於5月16日在信上批示:“請彭真同誌查明處理。我意若無大礙,袁崇煥祠墓應予保留。”當時新中國成立剛兩年半,可謂百廢待興;抗美援朝戰事正酣,真正急務甚多。而民主人士就曆史人物祠墓的保留這類似乎不急之務直接訴諸於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毛主席也及時作出明確表態,從一個側麵可以看出當時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氛圍的和諧與清明。
袁崇煥(公元1584~1630年)是明末最著名的抗清將領,祖籍廣東東莞,後落籍廣西藤縣。他於明萬曆年間中進士,初授福建邵武知縣。明末風雨飄搖,各地農民起義讓朝廷窮於應付、焦頭爛額;而邊患頻仍,已經崛起的後金不斷進犯,更令朝廷束手無策、一籌莫展。袁崇煥心係遼疆,毅然投筆從戎,因抵禦後金軍屢戰屢勝而官至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並出任薊遼督師。這就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兼監察部副部長的官銜,薊遼督師則類似於東北總督的職掌。可以說,明朝廷在東北方阻擋後金進犯的重任,都擱在袁崇煥身上了。而他在任遼事期間,也曾多次擊敗後金軍的進攻,獲得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袁崇煥在與努爾哈赤的一次決戰中,用炮火把努爾哈赤擊傷致死,非常有效地阻遏了後金軍的南下。
明末代皇帝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極繞過袁崇煥在遼西的關錦防線進攻北京,袁崇煥聞警後即率師勤王,星夜馳援京師,在京郊獲廣渠門大捷和左安門大捷,獨自力解京師之危急,再次顯示了他的果敢、堅毅及軍事謀略方麵的才能。
短短數年間的幾番較量,皇太極深知袁崇煥的厲害,於是聽信其漢人謀士所設反間計,頓兵北京城下,不與袁崇煥交戰,卻詐信約與袁崇煥做內應定城下之盟。自命“非亡國之君”而視滿朝“皆亡國之臣”的崇禎皇帝,果然中計,聽信了讒言,終將袁崇煥逮捕下獄,製造了一起特大冤案,也造就了一出自毀長城的巨患。
袁崇煥以身許國,空有“臣心期報國,誓唱凱歌歸;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辭”的壯誌和情懷,仍然脫不掉封建皇朝裏正直的忠臣常有的悲慘結局,終於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受磔刑(一種分裂肢體的酷刑)處死於西市。
袁崇煥被禍後,他的一個佘姓部下冒著被滿門抄斬的危險,將袁崇煥的首級從法場盜迴,藏在自家院內。後又偷偷地將袁崇煥的屍骨運迴,埋葬於廣渠門內的原廣東義園,袁崇煥就此身首異處。而佘家從那以後也隱姓埋名,在東花市斜街的墓園內世代守墓,迄今已傳17代曆370多年了。
袁崇煥的正式沉冤昭雪在其被禍的152年之後,即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而且是以皇帝上諭的最高等級實現的。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四日,乾隆下諭告額駙(即駙馬)尚福,讓其通知時任廣東巡撫的尚安說:“昨披閱明史,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諳政昏,不能磬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袁崇煥係廣東東莞人,現在有無子孫,可曾出仕,著傳諭尚安,詳悉查明,遇便覆奏,將此諭令知之,欽此。”乾隆作為清朝的皇帝,對自己祖先打天下入鼎中原時的死對頭所受的奇冤,能有如此通達的胸懷和態度,在封建社會也實在難能可貴了。
佘家後人所守護的袁崇煥祠和墓,在新中國成立後因毛主席和北京市政府的關照得以保留,但年深日久,後來變成了一個居民所住的雜院。其地雖於1984年被確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不過有近20戶居民擠住在裏邊,已根本不可能再有垂悼英烈、追思先賢的氛圍。2001年,北京市和崇文區有關部門根據“保護為先,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籌措了400多萬元,終於完成祠院內所住居民的騰退。北京市文物局又出資60多萬元,對袁崇煥祠進行了徹底修繕,大體恢複了上世紀50年代的樣貌,使這處文物保護單位得到解放,恢複為一個進行愛國主義和曆史傳統教育的場所。
袁崇煥祠是一個並不很大的院落,臨街的大門上掛著“明代民族先烈袁崇煥墓”的牌匾,門額的匾上刻題“袁督師墓堂”,門兩邊的楹聯上寫著:“自壞長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壯山河”。進門後一條甬道直通墓堂,堂額刻題“明代粵先烈袁督師墓堂”。堂內大廳麵闊三間,正中供奉“袁督師崇煥公像”,兩側懸掛的楹聯寫明:“杖策必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非常凝練地概括了袁崇煥的一生和忠臣良將特有的情懷。這座墓堂雖修繕一新,紅漆彩繪,顯得相當富麗,但入室四顧,從房梁等處可以看出,還是原來的老屋框架。墓堂兩邊的東西側廳,被開辟為展室,陳列著介紹袁崇煥的資料和與他有關的一些實物、圖片及複製的器物。
墓堂後邊是一個更小的院子,坐落著袁崇煥的墓,墓前一塊石碑頗為高大,石碑上刻著“有明袁大將軍墓”七個大字,字體遒勁有力,寫明所立日期為“大清道光十一年二月”,係“鄉後進吳榮光拜題”。那是在袁崇煥獲得昭雪多年以後,由同鄉後輩為崇穆昭彰其英烈而刻題樹立的。
隨著袁崇煥祠墓的修繕,龍潭湖公園內的袁督師廟也在2003年春節之際對公眾開放。袁督師廟建於1917年,為袁崇煥同鄉後人的張伯禎為紀念他短暫的一生、彰表他悲壯的事跡而建。此廟位於現在龍潭湖公園東湖畔,坐西向東,麵闊三間,建在一米多高的台基上。廟堂中門懸掛著同為廣東同鄉的康有為所寫的對聯:“其身世係中夏存亡千秋享廟死重泰山當時乃蒙大難;聞鼙鼓思東遼將帥一夫當關隱若敵國何處更得先生”。廟內正壁上鑲嵌著袁崇煥石刻像,兩壁有《明袁督師廟記》、《袁督師廟碑記》、《佘義士墓誌銘》等石刻。這座享廟從新中國成立後,一直沒有對外開放,但在1984年也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如今,袁督師廟周圍建起了廣場,鋪設了草坪,已具備接待遊人瞻仰憑吊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