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畫像及軼事紀聞
可居
袁崇煥(1584~1630),字元素,號自如,東莞(今廣東東莞)人。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授福建邵武縣知縣。後官至遼東巡撫,以間關戰陣,勞苦功高,敘加兵部右侍郎。嗣以不附魏忠賢落職。崇禎元年(1628)四月起為兵部尚書,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後一年清太宗設反間計,崇禎帝信之不疑,於崇禎二年十二月縛崇煥下獄,次年八月磔於市。事見《明史》袁崇煥傳。有關袁氏仕履學行以及被害諸說,近年出版的閻崇年、俞三樂編《袁崇煥資料集錄》上下兩集所收資料為較詳。
由於明末遼東邊事日緊,崇煥身在軍旅中,後以蒙冤致死,戰時未必作肖像畫,有之也難保存下來。今見於《袁崇煥資料集錄》著錄的圖像資料,計有以下數件:
1.《袁大師馬祠》,“一在水南三界廟後(周誌),崇禎三年袁崇煥歿後,鄉人陳日昌等憫其冤,懸生前待漏圖於三界廟後堂為祭奠地。國朝雍正元年易圖而像圖,今尚存廟中。”引文中所述的《待漏圖》想久已無存,其內容亦無從存問。從“易圖而像圖”詞義來看,似取畫像代舊圖,而民國《東莞縣誌》則謂雍正元年“始增塑像於後堂”,是則所記又不同。此為有關袁崇煥圖像的最早記錄。
2.民國初年在北京建《袁督師廟》。張江裁《袁督師廟記》中記載,廟內正中,“主袁督師石刻像,須眉生動,令人肅然起敬。其石像上懸一額,顏曰‘聽雨’,乃督師自書遺墨。”袁氏石刻像,始見稱於此。
3.《國粹學報》,1910年46卷4期,著錄有《明袁督師遺像》。
4.中國曆史博物館藏《明袁崇煥督師真像》一幅,立軸,紙本。“像作紅色袍,坐虎皮椅,修眉俊目,奕奕如生。上題:‘袁元素先生真像’,款書:‘邑後學陳伯陶敬題’。”原為東莞會館所藏,又題有“丁巳(一九一七年)清明日,東莞會館移交廣東會館保存”。此像印入《袁崇煥資料集錄》上集卷首。
以上除石刻像外,知有原作傳本的僅中國曆史博物館所藏之一幀。此外,筆者往時購得道光間伍崇曜刻本《袁督師事跡》,內中批注處甚多,審為兩人筆跡。一為蠅頭小字甚工,引述審慎,是學者手筆,惜失記名。另一為東莞陳翰源批注,扉頁亦是陳氏手題,文筆平平,間有可資考證處,記事署同治九年,亦百年前關心鄉邦文獻者。此書有一頁按書本原大尺寸補畫的袁崇煥像,畫心高18.5厘米,寬11.2厘米,彩繪紙本。圖書寫袁氏身著紅莽玉帶抱笏端坐,修眉俊目,隆準大耳,三綹須髯垂胸,神態莊嚴肅穆。這一人物形象,與曆史博物館所藏畫像相似,意必同出一源,當有所本。這一插圖像畫筆甚佳,須眉根條畢現,寫烏紗冠上的美玉,並莽袍團龍圖案以及玉帶等紋飾,均用描金細筆為之,構畫精妙,形象生動,當出自肖像畫高手之筆。審之畫本紙墨甚舊,可能是陳翰源在同治年間重裝此書時,倩丹青家所畫而裝訂入書的。畫首用紙簽加題《督師袁襄湣公遺像》覆貼其上。襄湣乃諡號。鄺露《嶠雅》集所收《留都贈梁非馨》五律一詩原注稱:“非馨為袁督師重客。督師以孤忠見法,天下冤之。後十二年(按:即崇禎十四年,1641年),予與非馨同朝。非馨在主政,餘在史館,疏白其冤,服爵賜葬。非馨真信友矣。”是則崇禎後期,朝廷已為之辯白,而史冊失略,亦未見有賜諡號事。《鮚琦亭集外編》卷二八中記載,惟全祖望在《跋〈明史袁崇煥傳〉後》一文說:“南都已有為崇煥請恤者,未得施行。桂王在粵爭請之。會北來者,以(清)太宗檔子所言,雪崇煥之冤,始複官,賜諡曰襄湣。此見吾鄉高武選《宇泰集》。”可知襄湣為南明永曆時所頒諡號。是則崇禎十四年及永曆間,先後已為崇煥辯誣。於乾隆間為之辯白說,一則出於清廷政治需要,二者臣民隻能附會清政府的說法,官修《明史》之於袁崇煥忌諱滋多,不會盡錄其實的。再詳審題額“督師袁襄湣公遺像”八字,乃陳伯陶所書,書本中又夾有毛筆書紅紙請帖一紙,也是陳氏筆跡。陳伯陶字子礪,晚隱九龍山中,自號九龍真逸,生於清鹹豐五年(1855),民國21年卒,東莞人。陳翰源生當道光、同治間,其請人畫像,重為裝訂《袁督師事跡》一書是在同治年間,此冊畫像由伯陶題額應是清末民初間的事,而崇煥圖像當是同治九年裝冊之前所畫。這一彩繪本小型畫像,與“曆博”藏本均由陳伯陶題簽,特不知孰為先後?
關於袁崇煥的疏稿等傳世情形,有一段故事值得引述。崇禎三年崇煥蒙冤死,其部屬、舊識中有冒死願陪罪者。就中以程本直(更生)、餘大成(集生)等人,與袁崇煥關係為密切,其行事見《袁崇煥資料集錄》。而程、餘二家故事,又是有賴於袁崇煥幕僚王予以傳。王予表字予安,別署菌閣主人,山陰(今浙江山陰)人。予安乃崇禎年間舉人,嚐在崇煥幕中,素與番禺屈大均友善。王氏歿後,大均撰《王予安先生哀辭》略記其為人,並及王氏述袁崇煥蒙冤事。此文收入傳本至希的康熙刻本《翁山文鈔》卷十中,內中記袁氏事有為他書所未及者。今摘錄於下:
先生嚐謂予曰:“予之鄉有大司馬袁公崇煥者。方其督師薊、遼,予以諸生居幕下。其為國之忠勤,予獨知之。其不得死於封疆,而死於門戶,天下人未必知之也。自大司馬死,而遼事遂不可為。吾三十年以來,每一念至,未嚐不痛心切齒於當日之權奸也。大司馬無子,其疏稿及餘集生、程更生訟冤諸疏,予藏之笥中久矣,今將授子,其為他日國史之采擇,其可乎?”
關於崇煥遺文以及程、餘二氏之白冤疏流傳情況,往昔鮮為人道及,借大均一文傳此消息,方知伍崇曜刊本《袁督師事跡》一書所收袁氏疏及程本直《磯聲紀》、餘大成《剖肝錄》諸文,有可能是自屈大均舊藏本所由出。屈文又記王氏述說往事時之戚切情狀,稱:
……臨別,嘻籲,嗚咽,複執予手曰:“曩當喪亂時,予不能死,不惟有愧於吾鄉九公,且無以見袁大司馬。使大司馬被逮時,予以一死明其冤,以十口保之,天恕或迴,使大司馬得立功自贖,則遼事庶幾可為,而吾乃鑭弱不能,鬱鬱至今,悔之無及。惟斯疏草子,其采入大司馬列傳,使後世獲知其忠,亦吾所以下報大司馬也。”
以上兩引屈氏文,皆錄自康熙本《翁山文鈔》。此文意在為崇煥申冤,惟《翁山文鈔》例屬清代禁書,傳本遠不及鄺露《嶠雅》之多,影響或未廣,故為移錄之,以備研究者之參考。
可居
袁崇煥(1584~1630),字元素,號自如,東莞(今廣東東莞)人。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授福建邵武縣知縣。後官至遼東巡撫,以間關戰陣,勞苦功高,敘加兵部右侍郎。嗣以不附魏忠賢落職。崇禎元年(1628)四月起為兵部尚書,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後一年清太宗設反間計,崇禎帝信之不疑,於崇禎二年十二月縛崇煥下獄,次年八月磔於市。事見《明史》袁崇煥傳。有關袁氏仕履學行以及被害諸說,近年出版的閻崇年、俞三樂編《袁崇煥資料集錄》上下兩集所收資料為較詳。
由於明末遼東邊事日緊,崇煥身在軍旅中,後以蒙冤致死,戰時未必作肖像畫,有之也難保存下來。今見於《袁崇煥資料集錄》著錄的圖像資料,計有以下數件:
1.《袁大師馬祠》,“一在水南三界廟後(周誌),崇禎三年袁崇煥歿後,鄉人陳日昌等憫其冤,懸生前待漏圖於三界廟後堂為祭奠地。國朝雍正元年易圖而像圖,今尚存廟中。”引文中所述的《待漏圖》想久已無存,其內容亦無從存問。從“易圖而像圖”詞義來看,似取畫像代舊圖,而民國《東莞縣誌》則謂雍正元年“始增塑像於後堂”,是則所記又不同。此為有關袁崇煥圖像的最早記錄。
2.民國初年在北京建《袁督師廟》。張江裁《袁督師廟記》中記載,廟內正中,“主袁督師石刻像,須眉生動,令人肅然起敬。其石像上懸一額,顏曰‘聽雨’,乃督師自書遺墨。”袁氏石刻像,始見稱於此。
3.《國粹學報》,1910年46卷4期,著錄有《明袁督師遺像》。
4.中國曆史博物館藏《明袁崇煥督師真像》一幅,立軸,紙本。“像作紅色袍,坐虎皮椅,修眉俊目,奕奕如生。上題:‘袁元素先生真像’,款書:‘邑後學陳伯陶敬題’。”原為東莞會館所藏,又題有“丁巳(一九一七年)清明日,東莞會館移交廣東會館保存”。此像印入《袁崇煥資料集錄》上集卷首。
以上除石刻像外,知有原作傳本的僅中國曆史博物館所藏之一幀。此外,筆者往時購得道光間伍崇曜刻本《袁督師事跡》,內中批注處甚多,審為兩人筆跡。一為蠅頭小字甚工,引述審慎,是學者手筆,惜失記名。另一為東莞陳翰源批注,扉頁亦是陳氏手題,文筆平平,間有可資考證處,記事署同治九年,亦百年前關心鄉邦文獻者。此書有一頁按書本原大尺寸補畫的袁崇煥像,畫心高18.5厘米,寬11.2厘米,彩繪紙本。圖書寫袁氏身著紅莽玉帶抱笏端坐,修眉俊目,隆準大耳,三綹須髯垂胸,神態莊嚴肅穆。這一人物形象,與曆史博物館所藏畫像相似,意必同出一源,當有所本。這一插圖像畫筆甚佳,須眉根條畢現,寫烏紗冠上的美玉,並莽袍團龍圖案以及玉帶等紋飾,均用描金細筆為之,構畫精妙,形象生動,當出自肖像畫高手之筆。審之畫本紙墨甚舊,可能是陳翰源在同治年間重裝此書時,倩丹青家所畫而裝訂入書的。畫首用紙簽加題《督師袁襄湣公遺像》覆貼其上。襄湣乃諡號。鄺露《嶠雅》集所收《留都贈梁非馨》五律一詩原注稱:“非馨為袁督師重客。督師以孤忠見法,天下冤之。後十二年(按:即崇禎十四年,1641年),予與非馨同朝。非馨在主政,餘在史館,疏白其冤,服爵賜葬。非馨真信友矣。”是則崇禎後期,朝廷已為之辯白,而史冊失略,亦未見有賜諡號事。《鮚琦亭集外編》卷二八中記載,惟全祖望在《跋〈明史袁崇煥傳〉後》一文說:“南都已有為崇煥請恤者,未得施行。桂王在粵爭請之。會北來者,以(清)太宗檔子所言,雪崇煥之冤,始複官,賜諡曰襄湣。此見吾鄉高武選《宇泰集》。”可知襄湣為南明永曆時所頒諡號。是則崇禎十四年及永曆間,先後已為崇煥辯誣。於乾隆間為之辯白說,一則出於清廷政治需要,二者臣民隻能附會清政府的說法,官修《明史》之於袁崇煥忌諱滋多,不會盡錄其實的。再詳審題額“督師袁襄湣公遺像”八字,乃陳伯陶所書,書本中又夾有毛筆書紅紙請帖一紙,也是陳氏筆跡。陳伯陶字子礪,晚隱九龍山中,自號九龍真逸,生於清鹹豐五年(1855),民國21年卒,東莞人。陳翰源生當道光、同治間,其請人畫像,重為裝訂《袁督師事跡》一書是在同治年間,此冊畫像由伯陶題額應是清末民初間的事,而崇煥圖像當是同治九年裝冊之前所畫。這一彩繪本小型畫像,與“曆博”藏本均由陳伯陶題簽,特不知孰為先後?
關於袁崇煥的疏稿等傳世情形,有一段故事值得引述。崇禎三年崇煥蒙冤死,其部屬、舊識中有冒死願陪罪者。就中以程本直(更生)、餘大成(集生)等人,與袁崇煥關係為密切,其行事見《袁崇煥資料集錄》。而程、餘二家故事,又是有賴於袁崇煥幕僚王予以傳。王予表字予安,別署菌閣主人,山陰(今浙江山陰)人。予安乃崇禎年間舉人,嚐在崇煥幕中,素與番禺屈大均友善。王氏歿後,大均撰《王予安先生哀辭》略記其為人,並及王氏述袁崇煥蒙冤事。此文收入傳本至希的康熙刻本《翁山文鈔》卷十中,內中記袁氏事有為他書所未及者。今摘錄於下:
先生嚐謂予曰:“予之鄉有大司馬袁公崇煥者。方其督師薊、遼,予以諸生居幕下。其為國之忠勤,予獨知之。其不得死於封疆,而死於門戶,天下人未必知之也。自大司馬死,而遼事遂不可為。吾三十年以來,每一念至,未嚐不痛心切齒於當日之權奸也。大司馬無子,其疏稿及餘集生、程更生訟冤諸疏,予藏之笥中久矣,今將授子,其為他日國史之采擇,其可乎?”
關於崇煥遺文以及程、餘二氏之白冤疏流傳情況,往昔鮮為人道及,借大均一文傳此消息,方知伍崇曜刊本《袁督師事跡》一書所收袁氏疏及程本直《磯聲紀》、餘大成《剖肝錄》諸文,有可能是自屈大均舊藏本所由出。屈文又記王氏述說往事時之戚切情狀,稱:
……臨別,嘻籲,嗚咽,複執予手曰:“曩當喪亂時,予不能死,不惟有愧於吾鄉九公,且無以見袁大司馬。使大司馬被逮時,予以一死明其冤,以十口保之,天恕或迴,使大司馬得立功自贖,則遼事庶幾可為,而吾乃鑭弱不能,鬱鬱至今,悔之無及。惟斯疏草子,其采入大司馬列傳,使後世獲知其忠,亦吾所以下報大司馬也。”
以上兩引屈氏文,皆錄自康熙本《翁山文鈔》。此文意在為崇煥申冤,惟《翁山文鈔》例屬清代禁書,傳本遠不及鄺露《嶠雅》之多,影響或未廣,故為移錄之,以備研究者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