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致癌嗎?給陳一文上課
穿越後,成為了農業之神 作者:懷疑探索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近來由於美國加州一個陪審團裁定下,園丁約翰遜以接觸草甘膦除草劑後患非霍奇金淋巴瘤,認為孟山都草甘膦產品未標識告知致癌危害為由,判決拜耳(孟山都)需要賠償2.89億美元(約合19.8億元人民幣),後者表示將要上述,最終結果需等待法院最後的裁決,此事又引起反對轉基因人士的情緒高漲。
草甘膦致癌與否,各大權威機構均有表態。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草甘膦不太可能致癌,美國食藥監fda、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cha等等則確認草甘膦不致癌。即使這次加州引為判決依據——who下屬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提出的草甘膦歸入2a級分組,仍然屬於較可能致癌性質,並不是確認致癌分級。分級原則依據草甘膦動物試驗致癌證據充分,但在人類則證據不足。因此,從邏輯上分析,用人類依據不足為由做出的判決更可能沒法成立。同時,可以看到在iarc已作分類的近千種致癌物質、因素名錄中,確認不致癌的隻有極少數。所以人類做不到完全避開如此眾多的致癌物質和因素,而草甘膦不過是眾多可能致癌因素其中一個。並且,即便已在確認致癌分組裏的抽煙、飲酒、曬太陽等等,要真正發展成為癌症疾病,也與持續、大劑量接觸相關。在安全殘留劑量以下的接觸,草甘膦的致癌風險其實可以忽略不計。
反轉炒的最熱的是法國塞拉利尼大鼠致癌試驗,又是視頻又有圖片,通過媒體反複鼓搗讓老百姓深信不疑。可是塞拉利尼這個試驗原本是按慢性毒性試驗設計的,因為試驗條件、分組大鼠數量和數據處理不符要求,根本不可能的出致癌與否的結論,早已被科學界與各大權威機構否認。塞拉利尼本人在撤稿後再次發表的論文中結論中,也沒提及致癌,而是建議需要長期試驗重視相關危害的可能。但是,科學事實辟謠卻抵不過謠言傳播,同樣也是不爭的事實。
下圖是崔永元的顧問陳一文,支持“水變油”的他,在新浪發帖提供的孟山都2年動物惡性淋巴瘤試驗數據(注:該實驗實際上從來不存在),並且用表格下邊的文字鼓吹草甘膦致惡性淋巴瘤。(圖片略)
我們就此表格數據做個分析,看反轉他們怎樣打臉!
一、試驗數據
表中數據共考察14個器官,對照組593隻實驗鼠,按每kg體重每日喂食5mg\/kg劑量組592隻,10 mg\/kg劑量組620隻,30 mg\/kg劑量組605隻。共2410隻。因表中說明雄性大鼠沒有癌症陽性,暫以用於試驗實驗鼠雌雄各半統計,即總計實驗鼠4820隻。
發生各器官癌症的實驗鼠總計:5mg\/kg劑量組2隻,10 mg\/kg劑量組4隻,30 mg\/kg劑量組17隻。
應該指出:5 mg\/kg試驗組心髒、肺髒雖然出現了各1隻陽性,但在10 mg\/kg劑量組的心肺分組中都沒有陽性,應視作實驗誤差予以排除。總計癌症陽性實驗鼠為21隻。
數據簡單統計的結果:癌症發生率——5mg\/kg劑量組癌症發生率為0%,10 mg\/kg劑量組為0.323%,30 mg\/kg劑量組1.40%。總平均癌症發病率為0.436%。
二、分析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為了統一成員國化學物安全性評價的方法,使成員國之間能相互承認研究、評價結果,提出新的化學品上市前的最低限度安全性評價項目,製 定了一係列毒性試驗指南,凡按此試驗指南進行的毒理學試驗,成員國間可相互承認和接受。如果美國政府專業部門fda對孟山都的草甘膦致癌毒理試驗審核通過,有了結論,中國已加入 oecd組織,農業部可以據此承認美國食藥監的結論。
(見鏈接略)
oecd451致癌試驗指南規定的試驗條件為:試驗時間18-24個月,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動物數每組50隻。因法國塞拉利尼的分組大鼠數、對照組設置為10隻、最終數據處理等等都不能達到oecd試驗指南的要求,而被世衛組織、歐洲食品安全局等權威機構斷然否認。而上圖給出的的孟山都草甘膦致癌試驗,則在試驗條件上基本都按oecd試驗指南進行,其結論的科學價值理應被接受。
1、本試驗大部分分組滿足oecd毒性試驗指南50隻動物數要求,具有統計意義,淋巴部分有的分組動物數太少,這些分組數據不具單獨統計的意義。
2、心、肺5mg\/kg劑量組2%的陽性,被劑量更大10mg\/kg分組數據否認,理應視作試驗偏差不應計入陽性數據。其它陽性表現均在10mg\/kg、30mg\/kg分組出現,可以證明,即便草甘膦能夠致癌,在5mg\/kg劑量以下也是安全的。同時,確能看到隨攝入劑量增加,試驗鼠陽性率有所增加。
3、10mg\/kg分組14種器官分類中5種有2%陽性,其餘都是陰性。可能提示如果草甘膦致癌或許有相應敏感器官指向。淋巴部分實驗鼠數量不符要求,看似陽性率高其實結論並不可靠。
三、問題與推測
1、試驗結果全部雄性實驗鼠沒有癌症陽性,值得進一步研究、分析,找出草甘膦對雌性鼠致癌的機理。
2、符合oecd試驗指南要求的分組,兩年試驗後陽性比例均在2-4%,從動物實驗的重複性、再現性偏差角度看,難以確定草甘膦致癌的結論(即使其他儀器分析檢測項目,重複性再現性精度也是有限的)。如果以這樣低的陽性比例作評價,大多權威機構認定草甘膦不致癌或者致癌可能性很小是合理的。
3、法國塞拉利尼試驗分組試驗動物數僅10隻,且自稱不到一年就已有好些動物致癌,兩個試驗表現差異如此之大,的確很應該尋找背後的偏差原因,可塞拉利尼為何拒絕向efsa提供進一步的試驗信息呢?用是否符合oecd試驗指南作判斷,顯然塞拉利尼試驗結果沒有什麽科學價值。
4、從本試驗數據來看,兩年試驗期30mg\/kg劑量組,累積攝入草甘膦劑量已達mg\/kg,大於無毒物質分級劑量的4倍,不要說評價ld50半數死亡計量值,連致癌陽性率都低於2-4%,是否可以證明草甘膦進入動物體內的降解和排泄是比較容易的?試驗大鼠在試驗攝入劑量條件下,98%以上實驗鼠的器官都正常,沒有體現毒性累積作用,能否應該得出草甘膦在動物體內不累積的結論!
四、規範使用草甘膦對於人類不致癌
依照美國製訂的草甘膦大豆殘留值不大於40mg\/kg,歐盟20mg\/kg。中國進口大豆殘留檢測,實測值不高於5mg\/kg。
如果以每人每天吃1kg大豆折算到60kg平均體重,則每人每天單位體重可能攝入草甘膦,按美國標準允許最大值應不大於0.67mg\/kg,以中國進口檢測不超過小麥標準值折算應不大於0.083 mg\/kg。這大約是孟山都試驗中不致癌5mg\/kg劑量的1\/8~1\/60,可以看出相關標準製訂中,即使從致癌安全性角度,也已留有10~100倍率的安全係數。
因此,我們顯然應該接受最終結論——按照相關標準指標控製草甘膦殘留含量,食用轉基因大豆不具備對人體造成致癌的風險!
草甘膦是當下最為低毒、高效、降解快的廣譜除草劑,作為替代其他毒性更高的除草劑,草甘膦的使用量逐步增加,科學家率先利用開發了抗草甘磷除草劑轉基因技術,促進了草甘膦應用的推廣,加快了百草枯等毒性更大除草劑品種的淘汰。2014年全球草甘膦總計消費約為75萬噸,其中轉基因作物消費約38萬噸,與非轉基因作物等的使用量基本上各占一半,說明非轉作物也在用草甘膦替代其他除草劑。
美國癌症發病率從1990年前後達到高峰以後逐年下降,下圖列舉了四個城市癌症發病降低的趨勢。即使霍奇金淋巴瘤的發病率,從2005年到2015年也下降了6.1%,統計學上意義顯著。如果硬要與轉基因技術應用使草甘膦用量增加的現象直接掛鉤,是否可以證明草甘膦抗癌?這仍然讓反轉的炒作陷入自相矛盾。
五、試驗報告為何不公開
人們往往質疑,既然草甘膦對人類危害可控、不致癌,孟山都向中國提交各種毒理學實驗報告為何不公開?於是很容易懷疑、猜想,容易被造謠者惡意引申、煽動、利用。
我們看這個試驗過程延續兩年,四個劑量分組十四個器官分類,總計用了4820隻實驗鼠才得到有效試驗數據。為排除試驗幹擾因素保證數據有效性,這些實驗鼠都是專門培養的單一標準化品種,食物喂食的種類與數量的一致,生活環境一致,還要分組分籠分隔劃區飼養。最後為了得到實驗數據,還得定期驗血、體檢、觀察外形體貌和行為進行對照,一直到試驗結束後處死、解剖等等試驗規定工作。可見期間牽涉到巨量的人力、物力、時間、儀器設備工具、耗材等等。推測整個實驗過程將耗資幾百、幾千萬是完全可能的。請問,你如果是試驗的出資者,願意免費向商業競爭對手或社會公開全部試驗報告和數據結論嗎?
草甘膦的廣泛應用的確涉及公眾安全,國家部門已經有專門的管理法規保障。農業部依靠安全委員會專家審核原始報告,得出審核結論並對其負責,監督流程互相交叉,本身就是很合理的管理辦法,全球各國的轉基因安全管理也基本如此。不需要也不應該由一個老百姓依據自己個人的不信任而要求任意公開企業的商業秘密。類似安全體係問題,不相信科學、不相信政府,靠個人能力能夠實現係統安全保障嗎?普通老百姓想要直接參與安全審核過程,不說專業能力是否夠格,從程序安排角度顯然也是不合理的。
迴到標題的問題,草甘膦致癌嗎?
以此案例簡單分析,迴答是——對於動物隻要劑量增加,致癌的可能會繼續上升,iarc以此為據,按其分類原則定性提示較可能致癌沒有問題。但是,依照現有執行標準控製草甘膦的農藥殘留,控製人類直接或間接攝入草甘膦的劑量,特別是對於普通消費者吃轉基因食品可能攝入的劑量來說,草甘膦並不致癌!(事實上人類因草甘膦、轉基因致癌的說法,至今未得到醫學界確認。)
(作者為謝振邦教授,科技部高級顧問,發表於2018年。)
草甘膦致癌與否,各大權威機構均有表態。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草甘膦不太可能致癌,美國食藥監fda、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cha等等則確認草甘膦不致癌。即使這次加州引為判決依據——who下屬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提出的草甘膦歸入2a級分組,仍然屬於較可能致癌性質,並不是確認致癌分級。分級原則依據草甘膦動物試驗致癌證據充分,但在人類則證據不足。因此,從邏輯上分析,用人類依據不足為由做出的判決更可能沒法成立。同時,可以看到在iarc已作分類的近千種致癌物質、因素名錄中,確認不致癌的隻有極少數。所以人類做不到完全避開如此眾多的致癌物質和因素,而草甘膦不過是眾多可能致癌因素其中一個。並且,即便已在確認致癌分組裏的抽煙、飲酒、曬太陽等等,要真正發展成為癌症疾病,也與持續、大劑量接觸相關。在安全殘留劑量以下的接觸,草甘膦的致癌風險其實可以忽略不計。
反轉炒的最熱的是法國塞拉利尼大鼠致癌試驗,又是視頻又有圖片,通過媒體反複鼓搗讓老百姓深信不疑。可是塞拉利尼這個試驗原本是按慢性毒性試驗設計的,因為試驗條件、分組大鼠數量和數據處理不符要求,根本不可能的出致癌與否的結論,早已被科學界與各大權威機構否認。塞拉利尼本人在撤稿後再次發表的論文中結論中,也沒提及致癌,而是建議需要長期試驗重視相關危害的可能。但是,科學事實辟謠卻抵不過謠言傳播,同樣也是不爭的事實。
下圖是崔永元的顧問陳一文,支持“水變油”的他,在新浪發帖提供的孟山都2年動物惡性淋巴瘤試驗數據(注:該實驗實際上從來不存在),並且用表格下邊的文字鼓吹草甘膦致惡性淋巴瘤。(圖片略)
我們就此表格數據做個分析,看反轉他們怎樣打臉!
一、試驗數據
表中數據共考察14個器官,對照組593隻實驗鼠,按每kg體重每日喂食5mg\/kg劑量組592隻,10 mg\/kg劑量組620隻,30 mg\/kg劑量組605隻。共2410隻。因表中說明雄性大鼠沒有癌症陽性,暫以用於試驗實驗鼠雌雄各半統計,即總計實驗鼠4820隻。
發生各器官癌症的實驗鼠總計:5mg\/kg劑量組2隻,10 mg\/kg劑量組4隻,30 mg\/kg劑量組17隻。
應該指出:5 mg\/kg試驗組心髒、肺髒雖然出現了各1隻陽性,但在10 mg\/kg劑量組的心肺分組中都沒有陽性,應視作實驗誤差予以排除。總計癌症陽性實驗鼠為21隻。
數據簡單統計的結果:癌症發生率——5mg\/kg劑量組癌症發生率為0%,10 mg\/kg劑量組為0.323%,30 mg\/kg劑量組1.40%。總平均癌症發病率為0.436%。
二、分析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為了統一成員國化學物安全性評價的方法,使成員國之間能相互承認研究、評價結果,提出新的化學品上市前的最低限度安全性評價項目,製 定了一係列毒性試驗指南,凡按此試驗指南進行的毒理學試驗,成員國間可相互承認和接受。如果美國政府專業部門fda對孟山都的草甘膦致癌毒理試驗審核通過,有了結論,中國已加入 oecd組織,農業部可以據此承認美國食藥監的結論。
(見鏈接略)
oecd451致癌試驗指南規定的試驗條件為:試驗時間18-24個月,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動物數每組50隻。因法國塞拉利尼的分組大鼠數、對照組設置為10隻、最終數據處理等等都不能達到oecd試驗指南的要求,而被世衛組織、歐洲食品安全局等權威機構斷然否認。而上圖給出的的孟山都草甘膦致癌試驗,則在試驗條件上基本都按oecd試驗指南進行,其結論的科學價值理應被接受。
1、本試驗大部分分組滿足oecd毒性試驗指南50隻動物數要求,具有統計意義,淋巴部分有的分組動物數太少,這些分組數據不具單獨統計的意義。
2、心、肺5mg\/kg劑量組2%的陽性,被劑量更大10mg\/kg分組數據否認,理應視作試驗偏差不應計入陽性數據。其它陽性表現均在10mg\/kg、30mg\/kg分組出現,可以證明,即便草甘膦能夠致癌,在5mg\/kg劑量以下也是安全的。同時,確能看到隨攝入劑量增加,試驗鼠陽性率有所增加。
3、10mg\/kg分組14種器官分類中5種有2%陽性,其餘都是陰性。可能提示如果草甘膦致癌或許有相應敏感器官指向。淋巴部分實驗鼠數量不符要求,看似陽性率高其實結論並不可靠。
三、問題與推測
1、試驗結果全部雄性實驗鼠沒有癌症陽性,值得進一步研究、分析,找出草甘膦對雌性鼠致癌的機理。
2、符合oecd試驗指南要求的分組,兩年試驗後陽性比例均在2-4%,從動物實驗的重複性、再現性偏差角度看,難以確定草甘膦致癌的結論(即使其他儀器分析檢測項目,重複性再現性精度也是有限的)。如果以這樣低的陽性比例作評價,大多權威機構認定草甘膦不致癌或者致癌可能性很小是合理的。
3、法國塞拉利尼試驗分組試驗動物數僅10隻,且自稱不到一年就已有好些動物致癌,兩個試驗表現差異如此之大,的確很應該尋找背後的偏差原因,可塞拉利尼為何拒絕向efsa提供進一步的試驗信息呢?用是否符合oecd試驗指南作判斷,顯然塞拉利尼試驗結果沒有什麽科學價值。
4、從本試驗數據來看,兩年試驗期30mg\/kg劑量組,累積攝入草甘膦劑量已達mg\/kg,大於無毒物質分級劑量的4倍,不要說評價ld50半數死亡計量值,連致癌陽性率都低於2-4%,是否可以證明草甘膦進入動物體內的降解和排泄是比較容易的?試驗大鼠在試驗攝入劑量條件下,98%以上實驗鼠的器官都正常,沒有體現毒性累積作用,能否應該得出草甘膦在動物體內不累積的結論!
四、規範使用草甘膦對於人類不致癌
依照美國製訂的草甘膦大豆殘留值不大於40mg\/kg,歐盟20mg\/kg。中國進口大豆殘留檢測,實測值不高於5mg\/kg。
如果以每人每天吃1kg大豆折算到60kg平均體重,則每人每天單位體重可能攝入草甘膦,按美國標準允許最大值應不大於0.67mg\/kg,以中國進口檢測不超過小麥標準值折算應不大於0.083 mg\/kg。這大約是孟山都試驗中不致癌5mg\/kg劑量的1\/8~1\/60,可以看出相關標準製訂中,即使從致癌安全性角度,也已留有10~100倍率的安全係數。
因此,我們顯然應該接受最終結論——按照相關標準指標控製草甘膦殘留含量,食用轉基因大豆不具備對人體造成致癌的風險!
草甘膦是當下最為低毒、高效、降解快的廣譜除草劑,作為替代其他毒性更高的除草劑,草甘膦的使用量逐步增加,科學家率先利用開發了抗草甘磷除草劑轉基因技術,促進了草甘膦應用的推廣,加快了百草枯等毒性更大除草劑品種的淘汰。2014年全球草甘膦總計消費約為75萬噸,其中轉基因作物消費約38萬噸,與非轉基因作物等的使用量基本上各占一半,說明非轉作物也在用草甘膦替代其他除草劑。
美國癌症發病率從1990年前後達到高峰以後逐年下降,下圖列舉了四個城市癌症發病降低的趨勢。即使霍奇金淋巴瘤的發病率,從2005年到2015年也下降了6.1%,統計學上意義顯著。如果硬要與轉基因技術應用使草甘膦用量增加的現象直接掛鉤,是否可以證明草甘膦抗癌?這仍然讓反轉的炒作陷入自相矛盾。
五、試驗報告為何不公開
人們往往質疑,既然草甘膦對人類危害可控、不致癌,孟山都向中國提交各種毒理學實驗報告為何不公開?於是很容易懷疑、猜想,容易被造謠者惡意引申、煽動、利用。
我們看這個試驗過程延續兩年,四個劑量分組十四個器官分類,總計用了4820隻實驗鼠才得到有效試驗數據。為排除試驗幹擾因素保證數據有效性,這些實驗鼠都是專門培養的單一標準化品種,食物喂食的種類與數量的一致,生活環境一致,還要分組分籠分隔劃區飼養。最後為了得到實驗數據,還得定期驗血、體檢、觀察外形體貌和行為進行對照,一直到試驗結束後處死、解剖等等試驗規定工作。可見期間牽涉到巨量的人力、物力、時間、儀器設備工具、耗材等等。推測整個實驗過程將耗資幾百、幾千萬是完全可能的。請問,你如果是試驗的出資者,願意免費向商業競爭對手或社會公開全部試驗報告和數據結論嗎?
草甘膦的廣泛應用的確涉及公眾安全,國家部門已經有專門的管理法規保障。農業部依靠安全委員會專家審核原始報告,得出審核結論並對其負責,監督流程互相交叉,本身就是很合理的管理辦法,全球各國的轉基因安全管理也基本如此。不需要也不應該由一個老百姓依據自己個人的不信任而要求任意公開企業的商業秘密。類似安全體係問題,不相信科學、不相信政府,靠個人能力能夠實現係統安全保障嗎?普通老百姓想要直接參與安全審核過程,不說專業能力是否夠格,從程序安排角度顯然也是不合理的。
迴到標題的問題,草甘膦致癌嗎?
以此案例簡單分析,迴答是——對於動物隻要劑量增加,致癌的可能會繼續上升,iarc以此為據,按其分類原則定性提示較可能致癌沒有問題。但是,依照現有執行標準控製草甘膦的農藥殘留,控製人類直接或間接攝入草甘膦的劑量,特別是對於普通消費者吃轉基因食品可能攝入的劑量來說,草甘膦並不致癌!(事實上人類因草甘膦、轉基因致癌的說法,至今未得到醫學界確認。)
(作者為謝振邦教授,科技部高級顧問,發表於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