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西蜀吳子論、李國禎(按此傳未確當考)
穿越必備:白話明季北略那點事 作者:明溪漱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身為臣子,應全心全意侍奉君主,君主憂慮便是臣子的恥辱,君主蒙受侮辱,臣子便應以死相報,君主存在臣子便一同存在,君主滅亡臣子便一同滅亡,這是天地間的大義,不應因年齡大小、在朝為官、在外任職、閑居家鄉、身處南北地域等而有所區別。然而自古至今,忠義的表現形式其實有兩種:一種是自殺殉國,另一種則是隱居避世,如采薇而食,放歌山林,或遊離於世俗之外,文章記事僅以天幹地支紀年,不寫當時統治者的年號,也有人手持鐵如意,痛哭招魂。對於這些忠貞之士,君子無不為之哀悼。在我朝遇到大難的艱難之際,諸多正直忠烈之士以最為激烈的方式舍身赴死,還有葛衣翁、河西傭、補鍋匠、雪庵和尚等人在峨眉亭留下了題詩,憑借他們獨特的孤高清傲性格,深深地觸動了後人的情感和憑吊,使得人們在翻閱殘破的書籍了解他們的事跡時,不禁對他們肅然起敬,感慨萬分。我們國家遭受如此巨大的災難,宗廟震動,皇帝以身殉國,而殉難的臣子僅有京城的二十餘人,那些身受國家深恩的在朝、在籍大臣,竟無一人奮起抗爭。唉!君臣之間的道義於天地之間無處不在,怎能因為地域的遠近而有所改變呢?當皇帝遇難的詔書到來時,有十二位學校的教授與學生聚集於明倫堂,他們悲痛互問:“這‘明倫堂’三字為何物?”眾人相擁而泣,隨後撞柱自盡。東湖的樵夫聽到皇帝遇難的詔書,也投水自盡。唉!他們究竟是何許人也!他們究竟是何許人也!君子對此怎能不三度悲痛!
我查考,甲申年京城文臣殉難者中,得到南明朝廷追贈諡號的,自範景文(諡號文貞)以下直到金鉉(諡號忠節),共計二十一人。這二十一人中,浙江籍最多,占了六人。其次是南北兩京,各有四人。山西、江西各有兩人。至於河南、湖廣、福建各有一人。可見,以死明節實屬不易。再看其他省份,如山東、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七省竟無一人殉難,實在令人羞愧!唉!這難道不是文皇帝(明成祖朱棣的諡號)濫殺忠良所致嗎!
李國禎(按此傳未確當考)
李國楨,號兆瑞,是豐城人,世襲繼承了襄城伯的爵位。他身材矮小但言辭犀利,有口才,多次上書討論軍事事務,並主動請求在京營之外選拔和訓練衛所的官員。皇帝對此非常高興,在研究商議軍隊糧餉時,給予了非常豐厚的待遇,每年的花費超過二十萬。李國楨還上書請求從內庫中獲取大量的兵器、火槍和火藥,並且請求皇帝親自書寫匾額。皇帝親自書寫了“共武堂”三個字賜予他。不久之後,他代替了恭順侯吳惟英成為京營的總督,被提升為都督,同時被加封為太子太保。當賊寇進攻京城時,他奉旨守城,采取了多種策略進行防禦。三月十六日,他騎著一匹馬進入宮殿,汗水濕透了衣服,但侍奉太監因為不是適當的時間而阻止了他。李國楨說:“在這個緊急時刻,君臣之間多見一刻,就能多處理一點緊急事務。”其他大臣們感到驚恐,詢問原因。他說:“守城的士兵都疲憊且傲慢,不聽從命令,鞭打一個起來,另一個又會躺下。這該怎麽辦!”皇帝召見他後,命令太監們都上城。到了三月十九日,京城被攻破。
三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將崇禎皇帝和皇後的棺材抬到東華門外,設立了一個靈堂,所有經過的官員都不敢進去看。李國楨跌跌撞撞地跑過去,在棺材前跪下,大哭起來。賊軍抓住了他,帶到李自成麵前,他又大哭起來,用頭撞地,血流滿麵。賊人們連忙製止住他,李自成好言好語勸他投降。李國楨說:“如果你能答應我三件事,我就投降。一是皇家祖宗陵墓不可以被挖掘,二是必須用天子的禮儀安葬先帝,三是太子和兩位親王不可以被傷害,應該用古時分封杞國、宋國的禮儀對待他們。”他再三哀求,李自成答應了他,他被扶了出去。
在此之前,皇帝和皇後的棺材是用普通柳木製成的,因為李國楨的請求,換成了上好的梓木棺材。不久,李自成為皇帝和皇後舉行了葬禮,用天子的禮儀安葬了在田貴妃的陵園。當時隻有李國楨一個人,穿著喪服,步行去參加葬禮,葬禮結束後,他悲痛地哭泣並作了數首詩,然後在皇帝和皇後的墓前自縊身亡。南明朝廷追贈他為太子太師,晉升為侯爵,諡號為貞武。
還有一種說法是皇帝葬禮結束後他就自殺了,另一種說法是京城被攻陷的那天,賊人抓住了李國楨,起初他堅決不跪,賊人再次用危言恐嚇他,說如果不聽命就要屠殺全城的人。李國楨於是跪下說:“我是為了全城的人民而跪的。”幾天後,他和其他大臣一同被賊軍追繳銀兩,被夾棍夾打了兩次,當他聽說朱純臣被殺後,就自縊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李國楨掌管著京營,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兵力,皇帝非常信任他。一天,他去見皇帝說:“我統帥的士兵不能說不強,隻是缺乏糧餉。”等到外城被攻陷時,他匆忙去報告皇帝。皇帝問:“京營的兵力在哪裏?你平時訓練的兵力在哪裏?”他迴答說:“哪裏還有什麽兵力?我練的兵都已經散了。我隻能勸皇帝離開。”京城被攻陷的那天,李國楨被捕,被逼上繳財物,遭受了殘暴的酷刑,最後死去。
沈國元在《大事記》中說:先帝和皇後被收斂和安葬時,棺材被更換,有人說是太子爭辯的,有人說是李國禎爭辯的,還有人說是賊人最初使用了非常簡陋的棺材,暴露在東華門外的道路旁,所有的官員沒有一個發言的,也沒有一個哭泣的,即使是默默參拜行禮的,也隻有幾十個人。第二天早晨,有一百多名武官和運糧的人向賊人哭訴,賊人才更換了梓木棺材,將棺材移到僧人施茶的廬篷內。當棺材從德勝門暗中運出安葬時,所有官員沒有一個送行的,也沒有一個哭泣的,於是草草地埋在了田貴妃的墳內。這種說法與許多其他記載中所說的,賊人答應了百官的請求,同意對先帝使用天子的禮儀,並且不禁止人們哭泣和拜祭,派人押送東宮太子出城去長陵斜坡送葬的說法,都不相同。根據邏輯推斷,李國禎是世受國恩的臣子,當然有哭泣爭辯和自盡的道德義務,因此其他說法未必是真的,太子被賊人忌憚,迫於情勢也不可能去守喪和送葬。當時人們的心情各異,他們默默無言,草率行事,這點應該沒有冤枉他們。
我查考,甲申年京城文臣殉難者中,得到南明朝廷追贈諡號的,自範景文(諡號文貞)以下直到金鉉(諡號忠節),共計二十一人。這二十一人中,浙江籍最多,占了六人。其次是南北兩京,各有四人。山西、江西各有兩人。至於河南、湖廣、福建各有一人。可見,以死明節實屬不易。再看其他省份,如山東、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七省竟無一人殉難,實在令人羞愧!唉!這難道不是文皇帝(明成祖朱棣的諡號)濫殺忠良所致嗎!
李國禎(按此傳未確當考)
李國楨,號兆瑞,是豐城人,世襲繼承了襄城伯的爵位。他身材矮小但言辭犀利,有口才,多次上書討論軍事事務,並主動請求在京營之外選拔和訓練衛所的官員。皇帝對此非常高興,在研究商議軍隊糧餉時,給予了非常豐厚的待遇,每年的花費超過二十萬。李國楨還上書請求從內庫中獲取大量的兵器、火槍和火藥,並且請求皇帝親自書寫匾額。皇帝親自書寫了“共武堂”三個字賜予他。不久之後,他代替了恭順侯吳惟英成為京營的總督,被提升為都督,同時被加封為太子太保。當賊寇進攻京城時,他奉旨守城,采取了多種策略進行防禦。三月十六日,他騎著一匹馬進入宮殿,汗水濕透了衣服,但侍奉太監因為不是適當的時間而阻止了他。李國楨說:“在這個緊急時刻,君臣之間多見一刻,就能多處理一點緊急事務。”其他大臣們感到驚恐,詢問原因。他說:“守城的士兵都疲憊且傲慢,不聽從命令,鞭打一個起來,另一個又會躺下。這該怎麽辦!”皇帝召見他後,命令太監們都上城。到了三月十九日,京城被攻破。
三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將崇禎皇帝和皇後的棺材抬到東華門外,設立了一個靈堂,所有經過的官員都不敢進去看。李國楨跌跌撞撞地跑過去,在棺材前跪下,大哭起來。賊軍抓住了他,帶到李自成麵前,他又大哭起來,用頭撞地,血流滿麵。賊人們連忙製止住他,李自成好言好語勸他投降。李國楨說:“如果你能答應我三件事,我就投降。一是皇家祖宗陵墓不可以被挖掘,二是必須用天子的禮儀安葬先帝,三是太子和兩位親王不可以被傷害,應該用古時分封杞國、宋國的禮儀對待他們。”他再三哀求,李自成答應了他,他被扶了出去。
在此之前,皇帝和皇後的棺材是用普通柳木製成的,因為李國楨的請求,換成了上好的梓木棺材。不久,李自成為皇帝和皇後舉行了葬禮,用天子的禮儀安葬了在田貴妃的陵園。當時隻有李國楨一個人,穿著喪服,步行去參加葬禮,葬禮結束後,他悲痛地哭泣並作了數首詩,然後在皇帝和皇後的墓前自縊身亡。南明朝廷追贈他為太子太師,晉升為侯爵,諡號為貞武。
還有一種說法是皇帝葬禮結束後他就自殺了,另一種說法是京城被攻陷的那天,賊人抓住了李國楨,起初他堅決不跪,賊人再次用危言恐嚇他,說如果不聽命就要屠殺全城的人。李國楨於是跪下說:“我是為了全城的人民而跪的。”幾天後,他和其他大臣一同被賊軍追繳銀兩,被夾棍夾打了兩次,當他聽說朱純臣被殺後,就自縊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李國楨掌管著京營,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兵力,皇帝非常信任他。一天,他去見皇帝說:“我統帥的士兵不能說不強,隻是缺乏糧餉。”等到外城被攻陷時,他匆忙去報告皇帝。皇帝問:“京營的兵力在哪裏?你平時訓練的兵力在哪裏?”他迴答說:“哪裏還有什麽兵力?我練的兵都已經散了。我隻能勸皇帝離開。”京城被攻陷的那天,李國楨被捕,被逼上繳財物,遭受了殘暴的酷刑,最後死去。
沈國元在《大事記》中說:先帝和皇後被收斂和安葬時,棺材被更換,有人說是太子爭辯的,有人說是李國禎爭辯的,還有人說是賊人最初使用了非常簡陋的棺材,暴露在東華門外的道路旁,所有的官員沒有一個發言的,也沒有一個哭泣的,即使是默默參拜行禮的,也隻有幾十個人。第二天早晨,有一百多名武官和運糧的人向賊人哭訴,賊人才更換了梓木棺材,將棺材移到僧人施茶的廬篷內。當棺材從德勝門暗中運出安葬時,所有官員沒有一個送行的,也沒有一個哭泣的,於是草草地埋在了田貴妃的墳內。這種說法與許多其他記載中所說的,賊人答應了百官的請求,同意對先帝使用天子的禮儀,並且不禁止人們哭泣和拜祭,派人押送東宮太子出城去長陵斜坡送葬的說法,都不相同。根據邏輯推斷,李國禎是世受國恩的臣子,當然有哭泣爭辯和自盡的道德義務,因此其他說法未必是真的,太子被賊人忌憚,迫於情勢也不可能去守喪和送葬。當時人們的心情各異,他們默默無言,草率行事,這點應該沒有冤枉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