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陷真定


    二十三日壬午,賊軍攻陷了真定。在此之前,真定知府邱茂華得知賊寇即將來襲的消息,便率先安排家眷離城避難。對此舉動,巡撫徐標將邱茂華逮捕並投入監獄。然而,徐標屬下的中軍將領趁徐標登城規劃防禦之際,將徐標綁架至城外殺害。隨後有人破獄釋放邱茂華。


    獲釋後的茂華立即傳令所轄州縣,預先做好投降賊軍的準備。數日以後,賊軍僅以少量騎兵進入城中,控製了府庫及戶籍土地。此時已距離京城僅三百裏之遙,卻無人敢出言聲討。


    徐標,號鶴洲,山東濟寧人,天啟乙醜年(公元1625年)考中進士,任保定巡撫右副都禦史,駐守真定期間斬殺了賊寇使者,並銷毀其持有的偽令牌。


    二十五日甲申,劉澤清請求在青、登等地的山脈中開采礦產資源,並且要求前銀(即預付的開采費用)由巡按負責籌措解決。二十六日乙酉,魏德德(此處應該是錯別字,應為魏德藻)被任命為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負責總督河道、屯田練兵事務。方嶽貢則被任命為戶部尚書、兼任兵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前往濟寧總督漕運、屯田練兵。但不久因敵情緊急,有人提出高級官員不宜外出,一旦出城可能會暗中逃脫,因此決定阻止藻德等人繼續外派。


    禮部奏報桂、惠兩藩一同逃往廣東,朝廷決定頒賜璽書以示慰問。


    李邦華議南遷


    此前,都察院左都禦史李邦華與左庶子李明睿私下討論南遷之策,商議究竟是皇帝親自出巡更為適宜,還是太子前去更佳。李明睿認為:太子年幼,未經世事,若一切皆遵從父命,則威嚴不足;若擅自作主,則又有失恭敬。相比之下,皇帝親自出巡更為妥當。


    這個時候,皇帝命令六部及府部大臣各自呈交關於戰守策略的建議,皇帝於文華殿等候。李邦華、李明睿以及少詹事項煜分別提出了南遷和讓太子監國南京的意見。皇帝匆匆閱畢,勃然大怒道:“平日你們都是如何進言的?如今國家麵臨如此危局,竟無一忠臣義士願為朝廷分擔憂慮,反而提出這樣的計策!國君當以身殉社稷,這是自古以來的正道。我心意已決,此事不必再議。”


    附記:南遷得失


    有人問及當時朝廷若是南遷有什麽得失?我迴答道:當李自成越過秦地進入晉地時,其勢頭猶如破竹,唯有南遷這一策略或許能稍微延長時日,但光時亨認為這是邪說,此事就此擱置。天下人對此深感遺憾。然而,景泰年間,也先侵犯時,徐有貞也曾提出南遷之議,當時並未采納,最終成功固守擊退敵人,宗廟社稷安然無恙。光時亨也有這樣的見解。如果認為光時亨的說法是錯誤的,那麽國君死守社稷的義理又何在?若認定李邦華的南遷之議是錯誤的,那麽宋朝時徽、欽二帝被俘虜的恥辱又該如何解釋?


    南遷與堅守的得失,如果必然要分辨一番,似乎光時亨的看法稍占優勢。然而,當時的將相大臣,果真能如於謙(諡號忠肅)那樣忠貞不渝嗎?如果不能,那麽遷都以求生存,也不失為應對變故的一種策略。但光時亨將南遷視為歪門邪說,實屬過分了。崇禎帝因此為國捐軀,如果光時亨在李自成賊寇麵前痛罵而死,即使不足以救贖他陷害君主的罪過,至少還能證明他的初衷並無他意,但光時亨竟然躬身率先投靠賊寇,即便是被淩遲處死,又怎能向九泉之下的崇禎帝謝罪呢?


    因此,光時亨堅守京師的主張,實際上是想借助孤注一擲來博取名聲,並非真正的忠君。李邦華後來以身殉國,可見南遷之議是為了愛護君主,而非逃避死亡。至於李明睿主張朝廷南遷,也存在不完善之處。如果皇帝在賊寇尚未到達時就匆忙南下,人心必定恐慌,都城局勢如同瓦解,後世必然認為這是輕易拋棄國家。皇帝若在賊寇即將到達時南遷,則長途跋涉難免遭到賊寇窺伺,從而陷入狼狽之境。所以,最佳策略還是堅守京師社稷,這是符合古今以來君王正道的做法。至於太子,乃是國家的根本,應在賊寇尚未接近時,由大臣秘密輔佐南下,以穩固根本之地和天下人心。即便京師淪陷,太子也能迅速號召東南各地發動勤王之師,即便不這樣做,也不至於皇帝和太子被賊寇一網打盡。


    而且,不僅僅是太子應該南下,永、定二王也應該分別分封至浙、粵,以備不測。為何要像燕子一樣全家築巢於幕牆之上,等到災禍降臨才後悔莫及呢?而且,李明睿認為太子南行有專命、稟命之礙,卻不知天下的事情總有可以變通之處。當年唐玄宗避難蜀地,仍然健在,但他的兒子唐肅宗卻在靈武收攏軍隊、即位為皇帝,而且有收複兩京(長安、洛陽)的打算,這也是慮到安史之亂的緊急態勢,恐怕一旦出現意外,父子二人會一同遭遇不幸。今日之事,與以前的曆史有何不同?


    如果按我的意見,我認為當時皇帝應堅守北方,太子應該南行,這樣似乎更為兩全其美。不過,謀略是否得當,事情是否成功,關鍵在於人,同時也取決於天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必備:白話明季北略那點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溪漱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溪漱石並收藏穿越必備:白話明季北略那點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