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孫傳廷攻拔唐縣、孫傳廷逐李自成、孫傳廷汝州大敗
穿越必備:白話明季北略那點事 作者:明溪漱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孫傳廷攻拔唐縣
崇禎癸未年(公元1643年)五月,朝廷下詔令孫傳廷火速剿滅賊寇。六月十五日丁醜,朝廷設立賞格,懸賞萬金並封通侯之爵以購買李自成首級;對於張獻忠,懸賞五千金並授予官至極品、世代襲任錦衣指揮的待遇,其餘賊首賞金各有不同。同時晉升孫傳廷為兵部尚書,總攬剿賊軍務,繼續總製三邊(即延綏、寧夏、甘肅三邊重鎮)軍事,特鑄總師七省之印以彰顯其職權。
九月八日己亥,孫傳廷率軍挺進汝州,李自成封的偽都督李養純率部投降。孫傳廷得知賊寇集中兵力防守寶豐,於是決定進攻寶豐。十一日壬寅,李自成前來救援,白廣恩、高傑等將領成功擊退賊軍。孫傳廷認為:“寶豐若不能迅速攻克,而賊寇援軍大舉而來,我軍將麵臨腹背受敵之困。”於是親率諸軍全力攻城,成功攻破寶豐,斬殺偽州牧陳可新等數十人,隨後揮師直搗唐縣。當時賊寇家眷大多聚居於唐縣,賊軍派出精銳騎兵救援,但官軍已搶先入城,將賊寇家眷悉數殺戮,賊營中一片哀嚎,賊眾發誓要報複官軍。
自官兵與賊寇交戰以來,有三樁大快人心之事:一是擒獲高迎祥,二是射傷李自成的眼睛,三是屠殺賊寇家眷。這三件事中,孫傳廷親自參與了兩件。盡管後來他在潼關遭遇大敗,但這兩項赫赫戰功仍不可磨滅。然而,李養純的投降實為通敵之始,古人雲“受降如受敵”,為何輕易相信而導致敗局呢?
孫傳廷逐李自成
孫傳廷攻克唐縣後,於壬寅日自朱仙鎮向南進發,途中遭遇連續六日大雨,糧車每日僅能行進三十裏,士兵和馬匹皆處於饑餓狀態,有人勸其率軍返迴以就地獲取補給。孫傳廷說:“軍隊已經出發,即使現在迴去也會挨餓,應當攻下一縣以就地取得食物。”十三日甲辰,孫傳廷部攻占陝縣,但該縣僅有貧困百姓,隻能搜集到二百餘頭騾羊,瞬間就被吃光。此時,李自成率萬餘步騎前來迎戰,官軍前鋒斬斷了李自成的帥旗,繼續追擊,迫使李自成逃往襄陽。
孫傳廷汝州大敗
崇禎癸未年(公元1643年)九月,連日大雨,孫傳廷軍中糧食匱乏。二十一日壬子,軍隊在汝州發生嘩變,投降的盜賊暗中與李自成交通。二十二日癸醜,李自成率領精銳騎兵大舉進犯,官軍與其交戰,陷入賊軍埋伏之中,賊軍乘勢猛烈攻擊,官軍大敗。李自成率大軍疾速追擊,一日之內追逐官軍四百裏,致使官軍死亡四萬餘人,丟失大量軍資。孫傳廷雖出身將門,但不善用兵,喜好誇誇其談,九邊的精銳部隊盡數歸其指揮,且占據潼關之險要。李自成欲引誘其出關決戰,每每戰鬥時都隱藏精銳,驅趕難民充當先鋒,因此官軍多有斬獲。孫傳廷因此愈發驕傲自負,屢次上疏報捷,並聲稱有從賊軍中逃迴者,稱賊軍聞其名皆驚慌潰散,自己誓將掃清賊寇,不讓皇帝為此憂慮。
皇帝信以為真,召集群臣,出示孫傳廷的奏疏。兵部侍郎張鳳翔獨言賊軍素來狡猾多詐,示弱不可輕信,且孫傳廷所統皆為良將精兵,不如為皇帝保留這支精銳,皇帝便目光嚴厲地看著他。群臣揣摩上意,爭相請求命孫傳廷進剿,結果果然大敗。於是皇帝削去孫傳廷官職,充為從事官,令其扼守潼關,提升白廣恩為陝西總兵官,率兵援助剿賊。進士程源上疏言,消滅大寇必須進行大規模行動,集合數十萬之眾,從四麵八方同時進攻,明確誰負責支援、誰負責牽製、誰負責突擊,步步相接,使賊軍疲於奔命,無暇救援,然後再一舉將其擒獲,懇請皇帝敕令孫傳廷憑關固守,不要輕率出戰。奏疏呈上,但皇帝未予理會。
連日大雨導致糧食短缺,天時與人事皆可知,但傳聞嶽家軍遭遇敵軍時鎮定自若,難以動搖。曆史上從未有過一日行軍數百裏的例子。即便李自成敢於疾速追擊,也是因為他深知官軍缺乏紀律。否則,他怎會不怕陷入伏擊呢?當年秋天,馬世奇主持武舉考試,其策略雲:“敵軍的情況對我而言如同濃霧,而我軍的情況在敵軍眼中則如同明亮火炬。”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因糧食短缺導致軍中嘩變,此時已自亂陣腳,其實不用等到盜賊通敵就可能已經敗亡了。
此前所記載的官軍戰勝賊軍,或斬首數十人,或數百乃至千餘人而已,即使追擊,也不過數十裏而已。以數萬乃至數十萬的賊軍,僅斬殺齊總千百人,又怎能決定勝負?更何況未必能殺掉賊軍精銳,或許是拿良民冒充戰功呢?此次一敗塗地,官軍一日之內奔逃四百裏,死亡四萬餘人,何以勝負相差如此懸殊,遠近差距如此之大?軍隊實力與賊軍形勢、強弱勝負,由此便可看出。
崇禎癸未年(公元1643年)五月,朝廷下詔令孫傳廷火速剿滅賊寇。六月十五日丁醜,朝廷設立賞格,懸賞萬金並封通侯之爵以購買李自成首級;對於張獻忠,懸賞五千金並授予官至極品、世代襲任錦衣指揮的待遇,其餘賊首賞金各有不同。同時晉升孫傳廷為兵部尚書,總攬剿賊軍務,繼續總製三邊(即延綏、寧夏、甘肅三邊重鎮)軍事,特鑄總師七省之印以彰顯其職權。
九月八日己亥,孫傳廷率軍挺進汝州,李自成封的偽都督李養純率部投降。孫傳廷得知賊寇集中兵力防守寶豐,於是決定進攻寶豐。十一日壬寅,李自成前來救援,白廣恩、高傑等將領成功擊退賊軍。孫傳廷認為:“寶豐若不能迅速攻克,而賊寇援軍大舉而來,我軍將麵臨腹背受敵之困。”於是親率諸軍全力攻城,成功攻破寶豐,斬殺偽州牧陳可新等數十人,隨後揮師直搗唐縣。當時賊寇家眷大多聚居於唐縣,賊軍派出精銳騎兵救援,但官軍已搶先入城,將賊寇家眷悉數殺戮,賊營中一片哀嚎,賊眾發誓要報複官軍。
自官兵與賊寇交戰以來,有三樁大快人心之事:一是擒獲高迎祥,二是射傷李自成的眼睛,三是屠殺賊寇家眷。這三件事中,孫傳廷親自參與了兩件。盡管後來他在潼關遭遇大敗,但這兩項赫赫戰功仍不可磨滅。然而,李養純的投降實為通敵之始,古人雲“受降如受敵”,為何輕易相信而導致敗局呢?
孫傳廷逐李自成
孫傳廷攻克唐縣後,於壬寅日自朱仙鎮向南進發,途中遭遇連續六日大雨,糧車每日僅能行進三十裏,士兵和馬匹皆處於饑餓狀態,有人勸其率軍返迴以就地獲取補給。孫傳廷說:“軍隊已經出發,即使現在迴去也會挨餓,應當攻下一縣以就地取得食物。”十三日甲辰,孫傳廷部攻占陝縣,但該縣僅有貧困百姓,隻能搜集到二百餘頭騾羊,瞬間就被吃光。此時,李自成率萬餘步騎前來迎戰,官軍前鋒斬斷了李自成的帥旗,繼續追擊,迫使李自成逃往襄陽。
孫傳廷汝州大敗
崇禎癸未年(公元1643年)九月,連日大雨,孫傳廷軍中糧食匱乏。二十一日壬子,軍隊在汝州發生嘩變,投降的盜賊暗中與李自成交通。二十二日癸醜,李自成率領精銳騎兵大舉進犯,官軍與其交戰,陷入賊軍埋伏之中,賊軍乘勢猛烈攻擊,官軍大敗。李自成率大軍疾速追擊,一日之內追逐官軍四百裏,致使官軍死亡四萬餘人,丟失大量軍資。孫傳廷雖出身將門,但不善用兵,喜好誇誇其談,九邊的精銳部隊盡數歸其指揮,且占據潼關之險要。李自成欲引誘其出關決戰,每每戰鬥時都隱藏精銳,驅趕難民充當先鋒,因此官軍多有斬獲。孫傳廷因此愈發驕傲自負,屢次上疏報捷,並聲稱有從賊軍中逃迴者,稱賊軍聞其名皆驚慌潰散,自己誓將掃清賊寇,不讓皇帝為此憂慮。
皇帝信以為真,召集群臣,出示孫傳廷的奏疏。兵部侍郎張鳳翔獨言賊軍素來狡猾多詐,示弱不可輕信,且孫傳廷所統皆為良將精兵,不如為皇帝保留這支精銳,皇帝便目光嚴厲地看著他。群臣揣摩上意,爭相請求命孫傳廷進剿,結果果然大敗。於是皇帝削去孫傳廷官職,充為從事官,令其扼守潼關,提升白廣恩為陝西總兵官,率兵援助剿賊。進士程源上疏言,消滅大寇必須進行大規模行動,集合數十萬之眾,從四麵八方同時進攻,明確誰負責支援、誰負責牽製、誰負責突擊,步步相接,使賊軍疲於奔命,無暇救援,然後再一舉將其擒獲,懇請皇帝敕令孫傳廷憑關固守,不要輕率出戰。奏疏呈上,但皇帝未予理會。
連日大雨導致糧食短缺,天時與人事皆可知,但傳聞嶽家軍遭遇敵軍時鎮定自若,難以動搖。曆史上從未有過一日行軍數百裏的例子。即便李自成敢於疾速追擊,也是因為他深知官軍缺乏紀律。否則,他怎會不怕陷入伏擊呢?當年秋天,馬世奇主持武舉考試,其策略雲:“敵軍的情況對我而言如同濃霧,而我軍的情況在敵軍眼中則如同明亮火炬。”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因糧食短缺導致軍中嘩變,此時已自亂陣腳,其實不用等到盜賊通敵就可能已經敗亡了。
此前所記載的官軍戰勝賊軍,或斬首數十人,或數百乃至千餘人而已,即使追擊,也不過數十裏而已。以數萬乃至數十萬的賊軍,僅斬殺齊總千百人,又怎能決定勝負?更何況未必能殺掉賊軍精銳,或許是拿良民冒充戰功呢?此次一敗塗地,官軍一日之內奔逃四百裏,死亡四萬餘人,何以勝負相差如此懸殊,遠近差距如此之大?軍隊實力與賊軍形勢、強弱勝負,由此便可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