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頁
[歷史同人] 在大秦當完美太子 作者:無字驚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雖然大秦如今流行二十再成婚,但這也不妨礙提前定下嘛。
太孫的婚事自該早些準備起來,要好好挑一挑人選,再多花幾年時間預備典禮。這樣等到二十加冠之後,就可以直接成婚了。
然而臣子們再怎麽心動,太孫自己完全沒那個想法。
他最近被親爹的各種刁鑽奏摺折磨得身心俱疲,睜眼閉眼都在思考國家大事。哪怕十五六歲的年紀已經情竇初開,他也根本抽不出精力去考慮這個。
不做人的親爹每每就愛拿他的年紀說事。
太子扶蘇表示:
「你虛歲已經十六七了,再過兩年便能加冠。即便不提加冠,尋常人家過了十五也是個大人。」
「你祖父十三就當了秦王,你父親我十六也已經入朝奏事。作為我們的後輩,你可不能墮了我們的名聲。」
「所以在朝會中記得好好表現,既然上朝了,就要拿出你的本事來。什麽時候該開口,什麽時候不能插嘴,你得心裏有數。」
這種提點就很討厭。
他不直接教你該怎麽做,而是讓你自己去悟。還跟你說不能出錯,不能連累長輩丟人,壓力給得很大。
尋常人家這麽教孩子是要被打的。
但王室不比旁人,為君者平庸就是原罪。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國家運勢如何,是不是傳到你手上的時候已經風雨飄搖、急需力挽狂瀾了。
倘若國家平安穩定,平庸的守成之君也沒什麽。大家頂多對他沒有印象,想不起來還存在這麽個皇帝。
可一旦國運不濟,你這個沒能力的皇帝就會麵對千夫所指。就像蜀漢的劉禪,明末的崇禎。
——不過這兩家本身也挑不出更有本事的接班人就是了。
扶蘇哪怕心裏有自信不會丟個燙手山芋給兒子接手,也依然想養個有為之君出來。這樣哪怕大秦出現意外,橋鬆也不至於束手無策。
所以他培養兒子的方法就比較抽象。
他不直接教孩子怎麽做,而是像幼時父親那般,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
隻是秦王政教孩子好歹還會給個思路,扶蘇連提點都沒有。他喪心病狂地什麽也不說,就告訴你我希望你做到什麽程度,剩下的你自己悟去吧。
由於扶蘇當年聰明到並不需要啟發就能領悟父親的意思,扶蘇就覺得這種指點完全沒有必要,聰明小孩應該自己就能想通。
扶蘇:你爹我能做到的,你肯定也行。
橋鬆剛開始還忍著,後來實在忍不住了——欺人太甚,哪有他爹這樣教人的!
橋鬆發出了抗議:
「我都沒有學過,想不通很正常啊!」
扶蘇覺得不是這個道理:
「我小時候很多事情也沒有學過,自己就想明白了。」
橋鬆氣得想咬他:
「那是你,又不是我!」
扶蘇又舉了個例子:
「你祖父從小也沒人教他治國,他不也自學成才了?」
橋鬆:……
過分了吧?拿他和祖父比,他配嗎?
橋鬆感受到了窒息:
「祖父和尋常人能一樣嘛!」
扶蘇不以為意:
「聰明的孩子都能做到,你如果做不到,隻能證明……」
橋鬆:「我不夠聰明?」
扶蘇:「你不夠認真。」
橋鬆:???
父子倆根本吵不出結果來,完全雞同鴨講。最後橋鬆跑去找祖父告狀了,這才獲得了他想要的解脫。
始皇把兒子拎過去訓斥了一頓。
扶蘇還覺得委屈呢:
「他上輩子就學得很好啊,我也沒怎麽教他,他自己就會了。」
所以扶蘇堅信自家崽腦子是夠用的,可以自己想通,用不著當爹的過多提醒。提醒多了還會反而影響孩子動腦,思維是越鍛鍊越機敏的。
若非確信橋鬆足夠聰明,扶蘇才不會這麽鍛鍊小孩呢。他教其他弟妹就不這樣,都是把人當智力障礙,掰開了揉碎了講。
再說了,以後橋鬆當了皇帝就要自己麵對各種突發狀況了,好些是祖父和父親都沒遇見過的。
他要是沒有自己思考的能力,麵對沒人教過的東西又能指望誰?還不是得指望他從小鍛鍊出的思考能力。
扶蘇覺得自己的處理方式沒什麽問題。
始皇敲了敲他腦袋:
「你還好意思說。」
前世橋鬆是在扶蘇身體糟糕那會兒才剛開始進學。
一邊是逐漸衰老的祖父,一邊是纏綿病榻的父親。身為太子長子,橋鬆擔負了極大的壓力。
所有人都在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做個優秀的長孫。這樣即便太子出了意外,大秦下一代還能指望他撐著。
所以橋鬆就開始逼自己上進。
小小一個孩子每天拚了命地學,潛能就是這麽逼出來的。
而且他不僅進學時表現優異,日常也十分沉穩懂事。他不想因為自己的事情還讓長輩們憂心,於是幾乎從小就不調皮犯錯,還會主動照顧弟妹。
始皇對這個長孫一向是非常滿意的。
兩世的橋鬆自小的生長環境可以算是天差地別了,一個處在危機四伏的狀態下,一個則無憂無慮、除卻不做人的親爹之外生活就沒什麽煩惱了。
看見長孫這一世活潑了許多,始皇心中十分欣慰。出於對孫子的憐惜,太子做得太過分時,他並不吝於出手相助。
太孫的婚事自該早些準備起來,要好好挑一挑人選,再多花幾年時間預備典禮。這樣等到二十加冠之後,就可以直接成婚了。
然而臣子們再怎麽心動,太孫自己完全沒那個想法。
他最近被親爹的各種刁鑽奏摺折磨得身心俱疲,睜眼閉眼都在思考國家大事。哪怕十五六歲的年紀已經情竇初開,他也根本抽不出精力去考慮這個。
不做人的親爹每每就愛拿他的年紀說事。
太子扶蘇表示:
「你虛歲已經十六七了,再過兩年便能加冠。即便不提加冠,尋常人家過了十五也是個大人。」
「你祖父十三就當了秦王,你父親我十六也已經入朝奏事。作為我們的後輩,你可不能墮了我們的名聲。」
「所以在朝會中記得好好表現,既然上朝了,就要拿出你的本事來。什麽時候該開口,什麽時候不能插嘴,你得心裏有數。」
這種提點就很討厭。
他不直接教你該怎麽做,而是讓你自己去悟。還跟你說不能出錯,不能連累長輩丟人,壓力給得很大。
尋常人家這麽教孩子是要被打的。
但王室不比旁人,為君者平庸就是原罪。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國家運勢如何,是不是傳到你手上的時候已經風雨飄搖、急需力挽狂瀾了。
倘若國家平安穩定,平庸的守成之君也沒什麽。大家頂多對他沒有印象,想不起來還存在這麽個皇帝。
可一旦國運不濟,你這個沒能力的皇帝就會麵對千夫所指。就像蜀漢的劉禪,明末的崇禎。
——不過這兩家本身也挑不出更有本事的接班人就是了。
扶蘇哪怕心裏有自信不會丟個燙手山芋給兒子接手,也依然想養個有為之君出來。這樣哪怕大秦出現意外,橋鬆也不至於束手無策。
所以他培養兒子的方法就比較抽象。
他不直接教孩子怎麽做,而是像幼時父親那般,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
隻是秦王政教孩子好歹還會給個思路,扶蘇連提點都沒有。他喪心病狂地什麽也不說,就告訴你我希望你做到什麽程度,剩下的你自己悟去吧。
由於扶蘇當年聰明到並不需要啟發就能領悟父親的意思,扶蘇就覺得這種指點完全沒有必要,聰明小孩應該自己就能想通。
扶蘇:你爹我能做到的,你肯定也行。
橋鬆剛開始還忍著,後來實在忍不住了——欺人太甚,哪有他爹這樣教人的!
橋鬆發出了抗議:
「我都沒有學過,想不通很正常啊!」
扶蘇覺得不是這個道理:
「我小時候很多事情也沒有學過,自己就想明白了。」
橋鬆氣得想咬他:
「那是你,又不是我!」
扶蘇又舉了個例子:
「你祖父從小也沒人教他治國,他不也自學成才了?」
橋鬆:……
過分了吧?拿他和祖父比,他配嗎?
橋鬆感受到了窒息:
「祖父和尋常人能一樣嘛!」
扶蘇不以為意:
「聰明的孩子都能做到,你如果做不到,隻能證明……」
橋鬆:「我不夠聰明?」
扶蘇:「你不夠認真。」
橋鬆:???
父子倆根本吵不出結果來,完全雞同鴨講。最後橋鬆跑去找祖父告狀了,這才獲得了他想要的解脫。
始皇把兒子拎過去訓斥了一頓。
扶蘇還覺得委屈呢:
「他上輩子就學得很好啊,我也沒怎麽教他,他自己就會了。」
所以扶蘇堅信自家崽腦子是夠用的,可以自己想通,用不著當爹的過多提醒。提醒多了還會反而影響孩子動腦,思維是越鍛鍊越機敏的。
若非確信橋鬆足夠聰明,扶蘇才不會這麽鍛鍊小孩呢。他教其他弟妹就不這樣,都是把人當智力障礙,掰開了揉碎了講。
再說了,以後橋鬆當了皇帝就要自己麵對各種突發狀況了,好些是祖父和父親都沒遇見過的。
他要是沒有自己思考的能力,麵對沒人教過的東西又能指望誰?還不是得指望他從小鍛鍊出的思考能力。
扶蘇覺得自己的處理方式沒什麽問題。
始皇敲了敲他腦袋:
「你還好意思說。」
前世橋鬆是在扶蘇身體糟糕那會兒才剛開始進學。
一邊是逐漸衰老的祖父,一邊是纏綿病榻的父親。身為太子長子,橋鬆擔負了極大的壓力。
所有人都在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做個優秀的長孫。這樣即便太子出了意外,大秦下一代還能指望他撐著。
所以橋鬆就開始逼自己上進。
小小一個孩子每天拚了命地學,潛能就是這麽逼出來的。
而且他不僅進學時表現優異,日常也十分沉穩懂事。他不想因為自己的事情還讓長輩們憂心,於是幾乎從小就不調皮犯錯,還會主動照顧弟妹。
始皇對這個長孫一向是非常滿意的。
兩世的橋鬆自小的生長環境可以算是天差地別了,一個處在危機四伏的狀態下,一個則無憂無慮、除卻不做人的親爹之外生活就沒什麽煩惱了。
看見長孫這一世活潑了許多,始皇心中十分欣慰。出於對孫子的憐惜,太子做得太過分時,他並不吝於出手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