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頁
[歷史同人] 在大秦當完美太子 作者:無字驚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聽完後陛下就說,既然不是惡意傳播,且這些確實是太子的功績,那就讓他們傳吧。
總有人覺得他會小心眼計較這些,那就讓他們看看,天底下就是有他這種不會忌憚兒子的親爹存在。
更何況,他家愛子辛辛苦苦為大秦做了這麽多貢獻,憑什麽要為了旁人的言語委屈自己,連功績都不能宣揚?
始皇帝想要自己青史留名,也想愛子和他一起青史留名。他年若有後人迴憶先輩風采,必要將他們父子一併提起。
馮去疾:……
陛下還是如此任性啊。
算了,當爹的都不在意,他管那麽多幹什麽?
馮去疾迴到府中,又碰見孫兒在和小夥伴激動地分享最新聽到的太子事跡,也就是馳道這事。
還揚言說以後他也要學習殿下,多去各地走走。假裝成普通庶民,偷偷抓那些貪官汙吏的小辮子。
——在最新流言裏,太子殿下是微服私訪出行的。因此縣令未曾防備,沒有提前遮掩好馳道的異常。
還別說,聽著怪合理的。
至少比王駕大咧咧路過,結果馳道的問題就這麽擺在明麵上要合理得多。大約傳播故事的人也覺得這樣才合乎邏輯,於是進行了藝術加工。
可惜現實就是這麽魔幻,很多離譜的事情反而都是真實發生的。
馮去疾覺得更糟心了。
陛下把兒子養成那樣,不管管也就算了。現在還任由流言傳播,眼看要帶壞一大批小孩子。
唉,天家臣子就是這麽為難。
假裝成庶民到處亂跑也太危險了,他孫子到底有沒有腦子?怎麽什麽流言都亂信!
馮去疾走過去把孫兒訓斥了一頓,告訴他流言裏真假難辨,他要自己學會分辨,而不是一味地跟著學。
孫兒撇撇嘴:
「我當然知道微服私訪是假的,父親都和我說了。我隻是覺得這樣做確實可以看到很多被藏起來的問題而已,反正我以後是要當禦史的,或者郡監也行。」
他覺得和祖父一樣當丞相又吃力又不討好,連巡遊都沒辦法跟著出去。不像禦史,監察百官,聽著就很威風。
馮去疾氣了個倒仰:
「你你你……」
孫兒還說:
「祖父你把鬍子颳了吧,這樣看起來很老。我聽說陛下和太子都不蓄鬚的,所以陛下四十多歲的人了依然很年輕。」
馮去疾一巴掌拍他腦袋上:
「誰告訴你的陛下不蓄鬚?陛下隻是不留長須而已!他唇上還是有短須的!」
哪有成年男子不蓄鬚的?
那像什麽樣子?
孫兒熟練地躲了過去:
「祖父,你該迴去進學了。唇上那個叫髭,頰側那個叫髯,下巴上的才叫須。我說陛下不蓄鬚有什麽問題嗎?」
馮去疾:……
孫兒還摸了摸自己的下巴:
「長須太難打理了,而且看著老氣。還是像陛下那樣比較俊美,也不容易把飯菜湯汁沾到鬍鬚上。」
說著說著用眼神去瞄他祖父的長須,一臉地嫌棄。
先秦時期對衛生的講究不是特別高,有些人鬍子髒兮兮的也不愛清洗。鬍子裏時長藏著跳蚤一類的小蟲子,讓人看了頭皮發麻。
老秦人還好,因為參軍的多,戰場上留鬍鬚很容易礙事。所以大多隻在唇上和唇下留短須,看起來幹淨利落。
有些文臣會講究一些,蓄起長須來。畢竟是當官的,能夠頻繁使用清水潔麵,藏汙納垢的情況倒是少一些。
但那些愛在鄉野中隱居的隱士就不好說了,他們大多沒那麽多僕從伺候,衛生如何純看他們個人愛不愛幹淨。
馮去疾發誓他的鬍子很幹淨。
然而因為鬍鬚容易彎曲打結的緣故,即便幹幹淨淨的,有時候看著也很雜亂。
所以臭小子就是找藉口和他唱反調對吧?他不就是昨天沒忍住說了一句「太子殿下也沒那麽好,你少跟他學」嗎?
——他是親祖父,還能害自己孫兒?!
馮去疾氣得拂袖而去。
話題人物太子殿下這會兒正在圍觀父親修剪髮尾。
現代人總以為古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就一輩子不剪頭髮不剃鬍子,實則不然。
這句話隻是讓人愛惜身體的,沒到一點不讓修剪的程度。人活著還是要以生活便利為主,所以頭髮太長了、頭髮分叉了,還是得打理的。
更何況這句話還是出自儒家經典,若非它出自的是孔子所著的《孝經》,要是換個和孝無關的經典,其他諸子百家恐怕理都不會理。
扶蘇伸手撈起一縷髮絲:
「父親的頭髮保養得極好,其實也沒什麽要修剪的地方。」
隻是頭髮太長的話,束髮都不好束,因而長度還是得保持在合適的範圍內。
手賤的太子殿下撥了半天,確定沒從父親的頭髮裏找到哪怕一根白髮,這才滿意地收迴手。
負責修剪頭髮的侍者被他鬧得僵在那裏不敢動彈,生怕一剪子剪錯了,給陛下剪下長長一縷下來。
始皇把兒子亂動的手捉住:
「別鬧,等下朕的頭髮被剪壞了,朕唯你是問。」
扶蘇一點都不怕:
「那我就也剪一縷頭髮給父親賠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還一縷給父親,父親就消氣了。」
總有人覺得他會小心眼計較這些,那就讓他們看看,天底下就是有他這種不會忌憚兒子的親爹存在。
更何況,他家愛子辛辛苦苦為大秦做了這麽多貢獻,憑什麽要為了旁人的言語委屈自己,連功績都不能宣揚?
始皇帝想要自己青史留名,也想愛子和他一起青史留名。他年若有後人迴憶先輩風采,必要將他們父子一併提起。
馮去疾:……
陛下還是如此任性啊。
算了,當爹的都不在意,他管那麽多幹什麽?
馮去疾迴到府中,又碰見孫兒在和小夥伴激動地分享最新聽到的太子事跡,也就是馳道這事。
還揚言說以後他也要學習殿下,多去各地走走。假裝成普通庶民,偷偷抓那些貪官汙吏的小辮子。
——在最新流言裏,太子殿下是微服私訪出行的。因此縣令未曾防備,沒有提前遮掩好馳道的異常。
還別說,聽著怪合理的。
至少比王駕大咧咧路過,結果馳道的問題就這麽擺在明麵上要合理得多。大約傳播故事的人也覺得這樣才合乎邏輯,於是進行了藝術加工。
可惜現實就是這麽魔幻,很多離譜的事情反而都是真實發生的。
馮去疾覺得更糟心了。
陛下把兒子養成那樣,不管管也就算了。現在還任由流言傳播,眼看要帶壞一大批小孩子。
唉,天家臣子就是這麽為難。
假裝成庶民到處亂跑也太危險了,他孫子到底有沒有腦子?怎麽什麽流言都亂信!
馮去疾走過去把孫兒訓斥了一頓,告訴他流言裏真假難辨,他要自己學會分辨,而不是一味地跟著學。
孫兒撇撇嘴:
「我當然知道微服私訪是假的,父親都和我說了。我隻是覺得這樣做確實可以看到很多被藏起來的問題而已,反正我以後是要當禦史的,或者郡監也行。」
他覺得和祖父一樣當丞相又吃力又不討好,連巡遊都沒辦法跟著出去。不像禦史,監察百官,聽著就很威風。
馮去疾氣了個倒仰:
「你你你……」
孫兒還說:
「祖父你把鬍子颳了吧,這樣看起來很老。我聽說陛下和太子都不蓄鬚的,所以陛下四十多歲的人了依然很年輕。」
馮去疾一巴掌拍他腦袋上:
「誰告訴你的陛下不蓄鬚?陛下隻是不留長須而已!他唇上還是有短須的!」
哪有成年男子不蓄鬚的?
那像什麽樣子?
孫兒熟練地躲了過去:
「祖父,你該迴去進學了。唇上那個叫髭,頰側那個叫髯,下巴上的才叫須。我說陛下不蓄鬚有什麽問題嗎?」
馮去疾:……
孫兒還摸了摸自己的下巴:
「長須太難打理了,而且看著老氣。還是像陛下那樣比較俊美,也不容易把飯菜湯汁沾到鬍鬚上。」
說著說著用眼神去瞄他祖父的長須,一臉地嫌棄。
先秦時期對衛生的講究不是特別高,有些人鬍子髒兮兮的也不愛清洗。鬍子裏時長藏著跳蚤一類的小蟲子,讓人看了頭皮發麻。
老秦人還好,因為參軍的多,戰場上留鬍鬚很容易礙事。所以大多隻在唇上和唇下留短須,看起來幹淨利落。
有些文臣會講究一些,蓄起長須來。畢竟是當官的,能夠頻繁使用清水潔麵,藏汙納垢的情況倒是少一些。
但那些愛在鄉野中隱居的隱士就不好說了,他們大多沒那麽多僕從伺候,衛生如何純看他們個人愛不愛幹淨。
馮去疾發誓他的鬍子很幹淨。
然而因為鬍鬚容易彎曲打結的緣故,即便幹幹淨淨的,有時候看著也很雜亂。
所以臭小子就是找藉口和他唱反調對吧?他不就是昨天沒忍住說了一句「太子殿下也沒那麽好,你少跟他學」嗎?
——他是親祖父,還能害自己孫兒?!
馮去疾氣得拂袖而去。
話題人物太子殿下這會兒正在圍觀父親修剪髮尾。
現代人總以為古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就一輩子不剪頭髮不剃鬍子,實則不然。
這句話隻是讓人愛惜身體的,沒到一點不讓修剪的程度。人活著還是要以生活便利為主,所以頭髮太長了、頭髮分叉了,還是得打理的。
更何況這句話還是出自儒家經典,若非它出自的是孔子所著的《孝經》,要是換個和孝無關的經典,其他諸子百家恐怕理都不會理。
扶蘇伸手撈起一縷髮絲:
「父親的頭髮保養得極好,其實也沒什麽要修剪的地方。」
隻是頭髮太長的話,束髮都不好束,因而長度還是得保持在合適的範圍內。
手賤的太子殿下撥了半天,確定沒從父親的頭髮裏找到哪怕一根白髮,這才滿意地收迴手。
負責修剪頭髮的侍者被他鬧得僵在那裏不敢動彈,生怕一剪子剪錯了,給陛下剪下長長一縷下來。
始皇把兒子亂動的手捉住:
「別鬧,等下朕的頭髮被剪壞了,朕唯你是問。」
扶蘇一點都不怕:
「那我就也剪一縷頭髮給父親賠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還一縷給父親,父親就消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