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頁
[歷史同人] 在大秦當完美太子 作者:無字驚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晉國是怎麽被三家瓜分的呢?一開始就是晉文公設立了六卿製度,讓那六個職位把控晉國的軍政大權。
然後到了晉平公的時候,國君壓不住六卿了。
六家互相傾軋,你來我往地折騰了好些年。最後六家打得隻剩下三家,他們商量商量,決定拆夥。
反正晉國這麽大,他們一人占一部分也很夠用了。周烈王於是給他們三家封了諸侯,無人在意晉國公室的想法。
扶蘇蔫蔫地聽著父親講解歷史,藉此提醒他不要胡鬧。
道理他當然是懂的,這不是說高興了口嗨一下嗎?他才不會隨意去動父親設定的朝堂製度呢,他也就頂多能改改和政權無關的小體製。
扶蘇舉例子證明自己不會胡鬧:
「我上輩子就沒這麽弄過,我知道分寸的。」
始皇一想也是。
上一世扶蘇還是很乖的,父親留下的製度基本都沒動過。他不擅長這個,他就不去瞎折騰,免得不小心玩翻車了,給子孫留下巨大隱患。
始皇帝緩和了神色:
「阿父不是在指責你,隻是擔憂你犯了錯叫後人批判。」
扶蘇嘆氣:
「治國真是太難了。」
牽一髮而動全身,越是深入其中,越不敢輕舉妄動。所以扶蘇一向隻做他有把握的事情,和很多君王比起來就顯得非常沒有野心。
這輩子父親還在,他才能這麽浪。不少政策提出來之前還得父親替他查缺補漏,否則直接推行必然問題重重。
因而扶蘇從不覺得自己是個很優秀的皇帝,至少比起父親來說差遠了。
始皇摸了摸兒子的發頂:
「為君者本就很難麵麵俱到,阿蘇已經做得很好了。那些小節自有臣子替你完善,何須你去費神?」
臣子不就是用來做這個的嗎?
智者千慮還必有一失呢,帝王天天處理那麽多事情,怎麽可能事事都考慮得到。
「阿父如今推行的改革,也有李斯他們的建議在,又豈是我一人的功勞?」
始皇溫聲安撫了兒子好半晌。
扶蘇現在這模樣像極了他小時候剛學理政那會兒。
因為總能被挑出點錯漏來,一向驕傲的小孩就會很喪氣地趴在桌案上,自己跟自己生悶氣。
這個時候就需要阿父哄一哄,才會重新開心起來。
秦王政哄他的方法一般都是舉例自己小時候也犯過一樣的錯誤,哪怕裏頭有些是他為了哄兒子編的。
年幼的扶蘇當然分辨不出真假,聽父親這麽一說就信了。很快重拾信心,又能活力四射地繼續學習理政。
現在扶蘇長大了,可沒那麽好騙。
所以始皇哄人就得絞盡腦汁地找真事出來說,好在始皇帝因為日理萬機確實把不少改革細則丟給臣子去完善過。
雖說那些細節他不一定想不到,但事實就是他沒去想,直接讓臣子想的。四捨五入也能忽悠扶蘇說是他出了疏漏,需要臣子幫忙添補。
扶蘇像小時候一樣趴在桌案上,含糊地抱怨道:
「父親又糊弄我。」
始皇毫不心虛:
「這次沒有騙你,不信你去問李斯。」
扶蘇這才高興起來:
「阿父待我真好。」
始皇心道你知道就好,要不是為了你這個臭小子,他用得著給自己編那麽多不存在的錯漏嗎?
換別的兒子在他跟前因為犯錯而沮喪,他頂多丟下一句「迴去多反思反思,以後就不會再犯了」,安慰是不可能安慰的。
大秦的太子殿下重新自信了起來。
隔兩日是始皇帝陛下第二次巡遊啟程的日子,這迴依然不帶其他兒女,並且把太孫留在朝中監國了。
能夠單獨和父親出門的扶蘇非常嘚瑟,完全忘了自己之前的那點小沮喪。就是嘚瑟太多容易遭報應,比如被看不下去的妹妹塞過來一個小崽子。
陰嫚幸災樂禍:
「南嘉捨不得你,要不帶他一起去吧?」
扶蘇堅決拒絕了。
不顧南嘉哭得撕心裂肺,硬是把人撕扯下來,塞迴給了他娘。
開什麽玩笑,他們這次要去的是苦寒的北境。這次不能走水路了,陸路本就顛簸,帶個這麽小的孩子很容易出事的。
陰嫚也就是嚇唬他一下,沒真打算把孩子塞進隊伍裏。她見大兄落荒而逃,得意地哼了一聲。
距離上次巡遊結束已經過去快三年了。
這次的巡遊目的地是北方邊塞,所以走不了水路。
好在這麽長時間的休整下來,各地的主要馳道已經修建了個七七八八。這時再走陸路的話,倒是沒那麽顛簸了。
從鹹陽出發北上進入上郡,走秦直道一路朝北,可抵達最西北的九原郡。自九原郡往東一路過去,北境的所有邊郡都有馳道相連,便能一路巡遊過去,最終東至遼東了。
前世始皇帝最後一次巡遊的目的地就是遼東,可惜還不等進入燕國地界就染病身亡了。因而始皇也沒去過遼東,此番還是頭一次去。
為了北地戰事,邊郡的馳道是最先修好的。修好後一直在頻繁使用,所以早就壓出了新的轍痕。
鹹陽的馬車走出來,直接順著轍痕趕路即可。
這種有規定間距的轍痕對於車輪間距不同的馬車來說很討厭,但隻要你乘的車間距與之相同,趕車人就能輕鬆很多。
然後到了晉平公的時候,國君壓不住六卿了。
六家互相傾軋,你來我往地折騰了好些年。最後六家打得隻剩下三家,他們商量商量,決定拆夥。
反正晉國這麽大,他們一人占一部分也很夠用了。周烈王於是給他們三家封了諸侯,無人在意晉國公室的想法。
扶蘇蔫蔫地聽著父親講解歷史,藉此提醒他不要胡鬧。
道理他當然是懂的,這不是說高興了口嗨一下嗎?他才不會隨意去動父親設定的朝堂製度呢,他也就頂多能改改和政權無關的小體製。
扶蘇舉例子證明自己不會胡鬧:
「我上輩子就沒這麽弄過,我知道分寸的。」
始皇一想也是。
上一世扶蘇還是很乖的,父親留下的製度基本都沒動過。他不擅長這個,他就不去瞎折騰,免得不小心玩翻車了,給子孫留下巨大隱患。
始皇帝緩和了神色:
「阿父不是在指責你,隻是擔憂你犯了錯叫後人批判。」
扶蘇嘆氣:
「治國真是太難了。」
牽一髮而動全身,越是深入其中,越不敢輕舉妄動。所以扶蘇一向隻做他有把握的事情,和很多君王比起來就顯得非常沒有野心。
這輩子父親還在,他才能這麽浪。不少政策提出來之前還得父親替他查缺補漏,否則直接推行必然問題重重。
因而扶蘇從不覺得自己是個很優秀的皇帝,至少比起父親來說差遠了。
始皇摸了摸兒子的發頂:
「為君者本就很難麵麵俱到,阿蘇已經做得很好了。那些小節自有臣子替你完善,何須你去費神?」
臣子不就是用來做這個的嗎?
智者千慮還必有一失呢,帝王天天處理那麽多事情,怎麽可能事事都考慮得到。
「阿父如今推行的改革,也有李斯他們的建議在,又豈是我一人的功勞?」
始皇溫聲安撫了兒子好半晌。
扶蘇現在這模樣像極了他小時候剛學理政那會兒。
因為總能被挑出點錯漏來,一向驕傲的小孩就會很喪氣地趴在桌案上,自己跟自己生悶氣。
這個時候就需要阿父哄一哄,才會重新開心起來。
秦王政哄他的方法一般都是舉例自己小時候也犯過一樣的錯誤,哪怕裏頭有些是他為了哄兒子編的。
年幼的扶蘇當然分辨不出真假,聽父親這麽一說就信了。很快重拾信心,又能活力四射地繼續學習理政。
現在扶蘇長大了,可沒那麽好騙。
所以始皇哄人就得絞盡腦汁地找真事出來說,好在始皇帝因為日理萬機確實把不少改革細則丟給臣子去完善過。
雖說那些細節他不一定想不到,但事實就是他沒去想,直接讓臣子想的。四捨五入也能忽悠扶蘇說是他出了疏漏,需要臣子幫忙添補。
扶蘇像小時候一樣趴在桌案上,含糊地抱怨道:
「父親又糊弄我。」
始皇毫不心虛:
「這次沒有騙你,不信你去問李斯。」
扶蘇這才高興起來:
「阿父待我真好。」
始皇心道你知道就好,要不是為了你這個臭小子,他用得著給自己編那麽多不存在的錯漏嗎?
換別的兒子在他跟前因為犯錯而沮喪,他頂多丟下一句「迴去多反思反思,以後就不會再犯了」,安慰是不可能安慰的。
大秦的太子殿下重新自信了起來。
隔兩日是始皇帝陛下第二次巡遊啟程的日子,這迴依然不帶其他兒女,並且把太孫留在朝中監國了。
能夠單獨和父親出門的扶蘇非常嘚瑟,完全忘了自己之前的那點小沮喪。就是嘚瑟太多容易遭報應,比如被看不下去的妹妹塞過來一個小崽子。
陰嫚幸災樂禍:
「南嘉捨不得你,要不帶他一起去吧?」
扶蘇堅決拒絕了。
不顧南嘉哭得撕心裂肺,硬是把人撕扯下來,塞迴給了他娘。
開什麽玩笑,他們這次要去的是苦寒的北境。這次不能走水路了,陸路本就顛簸,帶個這麽小的孩子很容易出事的。
陰嫚也就是嚇唬他一下,沒真打算把孩子塞進隊伍裏。她見大兄落荒而逃,得意地哼了一聲。
距離上次巡遊結束已經過去快三年了。
這次的巡遊目的地是北方邊塞,所以走不了水路。
好在這麽長時間的休整下來,各地的主要馳道已經修建了個七七八八。這時再走陸路的話,倒是沒那麽顛簸了。
從鹹陽出發北上進入上郡,走秦直道一路朝北,可抵達最西北的九原郡。自九原郡往東一路過去,北境的所有邊郡都有馳道相連,便能一路巡遊過去,最終東至遼東了。
前世始皇帝最後一次巡遊的目的地就是遼東,可惜還不等進入燕國地界就染病身亡了。因而始皇也沒去過遼東,此番還是頭一次去。
為了北地戰事,邊郡的馳道是最先修好的。修好後一直在頻繁使用,所以早就壓出了新的轍痕。
鹹陽的馬車走出來,直接順著轍痕趕路即可。
這種有規定間距的轍痕對於車輪間距不同的馬車來說很討厭,但隻要你乘的車間距與之相同,趕車人就能輕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