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頁
[歷史同人] 在大秦當完美太子 作者:無字驚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發生什麽了?」
他方才在認真琢磨一封奏摺,聽到蒙毅的動靜才恍然迴神。
經過上迴泰山封禪時,橋鬆成功從他爹身邊挪走之後。迴到鹹陽了這小子也不肯跟親爹待在一塊兒,死活非要賴到另一頭去。
因而這會兒橋鬆坐在始皇另一側,他親爹想做點什麽根本夠不著。
扶蘇遺憾地看了一眼離太遠的兒子:
「看你的奏摺,跟你沒關係。」
橋鬆警惕地往更外麵挪了挪,生怕他爹不顧中間還有祖父擋著,非要伸手過來捏他臉。
始皇淡然地無視了父子倆的交鋒,自顧自處理政務去了。
那封經過二人之手的奏摺後來發了下去,看到批文的臣子果然沒有察覺異常。
畢竟誰也不會莫名其妙突然去研究陛下的字是不是他本人寫的,沒人會想到批文寫到一半中途轉過手。
往常哪怕轉手,也是換個字跡。一看就知道是太子或者太孫代筆,根本不需要別人去猜。
沒人往那裏想過,也就沒有人會去仔細分辨兩人的字跡是否當真毫無區別。這件事大概會在知情人心裏成為永遠無法破解的謎題,因為陛下肯定不會費心思鑑定筆跡的。
史官心裏就在琢磨,或許太子仿的字跡也沒有像到那麽誇張的地步。隻不過是陛下一向謹慎,不願太子有任何風險。
這件事就這麽過去了。
邊郡的戰報依然在不斷傳來,這迴韓信有了蒙英壓著,沒再出過錯。不僅不能繼續按照自己的想法隨便寫信,每次寫完還得拿給蒙英檢查一遍。
韓信寫信的時候就發過牢騷,說蒙英很看不慣他塗改信件。每次檢查完挑了刺之後,還要逼著他謄抄一遍。
他們蒙家人好像都比較一板一眼,蒙恬蒙毅是這樣的,底下的小輩也是這樣的。
蒙英認為,給君上的信如果卷麵不夠整潔,那就是對君上不敬。他沒有要求韓將軍把字練漂亮點已經要求很寬鬆了,謄抄個無塗改的版本出來難道不是最基礎的要求嗎?
韓信:要不你直接幫我寫吧?
蒙英:不行!你才是主將,我不能越俎代庖!
韓信:……
怎麽會有這種人?幫忙寫個信怎麽就越俎代庖了?蒙家人真是死板,處處都要講規矩。
扶蘇看完笑了一聲:
「韓小將軍和蒙小將軍都辛苦了。」
兩個性格三觀南轅北轍的小夥伴待在一塊兒,日子過得簡直雞飛狗跳。不過二人較為互補,確實適合作為搭檔,可以互相查缺補漏。
所以還要委屈兩人再當一段時間的搭檔了。
東胡和匈奴的戰爭沒什麽好說的。
看起來陣仗很大,但畢竟都是打不過大秦的遊牧部落在內部互打。邊境守將瞧著他們,就跟圍觀隔壁兩個村子聚眾鬥毆似的。
所有人都認為北邊不會有變數了,不需要過多關注,大家隻要等著韓小將軍凱旋即可。
情況也確實如此,沒過多久,匈奴在大秦的「暗中幫助」下攻破了東胡。他們不僅占領了東胡的地盤,還搶走了東胡的財產。
逃出來的大多是東胡的青壯漢子,家鄉被占了,族中老幼也不知情況如何。殘存的這點人手根本打不過剩下的匈奴,匈奴還俘虜了一部分東胡殘兵。
這個時候,除了找秦人求助根本沒有別的選擇。
韓信決定趁勢收編東胡部落。
蒙英也提出了相對可行的方案,他認為可以從東胡的未來危機下手,勸說東胡投靠大秦。
畢竟就算這次他們幫著把匈奴打跑了,也不見得對方不會下次還來。匈奴已經搶不了大秦了,西邊又有瘟疫根本去不得,匈奴隻能和東胡死磕。
東胡隻要不是傻的,應該就能想明白這個道理。是投靠秦國以後都能得到大秦的庇佑,還是繼續隻靠自己單打獨鬥,必須要做出個選擇了。
而且東胡自己心裏也有數,秦國幫忙發兵不會是白幫忙。你不出點血,人家憑什麽幫你呢。
東胡人跑來找秦軍時,就已經做過心理準備了。
最差的結果就是大秦以出兵幫忙的名義直接占領東胡的地盤,取代匈奴成為這裏的掌控者。
考慮到匈奴的兇殘習性,而秦人則不會隨意搶奪女人,自白起死後他們也不怎麽屠殺戰俘。頂多是拿走一些財產,總比匈奴那樣連他們妻兒老小都不放過要強。
中原人畢竟還是文明人,和文明人打交道更安全一點。
現在秦人願意和他們談判,不直接趁虛而入,擺足了姿態,東胡自然沒有不答應的道理。
反正現在秦人的態度不錯,先合作著。以後要是秦國做得太過分了,他們再跳反也不遲。
韓信和蒙英也私下商議,認為可以先穩住東胡裏的反對派和牆頭草。等時間長了總有法子解決掉的,現在維持住表麵的和平更重要。
偌大的秦國人才濟濟,難道還能搞不定一個東胡?東胡都搞不定,後續的匈奴就更別肖想了。
秦國確實沒有對東胡下手,但匈奴已經好心地幫他們幹掉了東胡絕大多數的有生力量。
現在大秦根本不用髒了自己的手,東胡部落剩下的本就是老弱病殘為主。青壯漢子就那麽點,翻不起風浪的。
其餘的婦孺就好辦多了,懷柔政策很容易能拉攏過來。再想個法子給年輕一代洗洗腦,過個十來年東胡就徹底不會鬧了。
他方才在認真琢磨一封奏摺,聽到蒙毅的動靜才恍然迴神。
經過上迴泰山封禪時,橋鬆成功從他爹身邊挪走之後。迴到鹹陽了這小子也不肯跟親爹待在一塊兒,死活非要賴到另一頭去。
因而這會兒橋鬆坐在始皇另一側,他親爹想做點什麽根本夠不著。
扶蘇遺憾地看了一眼離太遠的兒子:
「看你的奏摺,跟你沒關係。」
橋鬆警惕地往更外麵挪了挪,生怕他爹不顧中間還有祖父擋著,非要伸手過來捏他臉。
始皇淡然地無視了父子倆的交鋒,自顧自處理政務去了。
那封經過二人之手的奏摺後來發了下去,看到批文的臣子果然沒有察覺異常。
畢竟誰也不會莫名其妙突然去研究陛下的字是不是他本人寫的,沒人會想到批文寫到一半中途轉過手。
往常哪怕轉手,也是換個字跡。一看就知道是太子或者太孫代筆,根本不需要別人去猜。
沒人往那裏想過,也就沒有人會去仔細分辨兩人的字跡是否當真毫無區別。這件事大概會在知情人心裏成為永遠無法破解的謎題,因為陛下肯定不會費心思鑑定筆跡的。
史官心裏就在琢磨,或許太子仿的字跡也沒有像到那麽誇張的地步。隻不過是陛下一向謹慎,不願太子有任何風險。
這件事就這麽過去了。
邊郡的戰報依然在不斷傳來,這迴韓信有了蒙英壓著,沒再出過錯。不僅不能繼續按照自己的想法隨便寫信,每次寫完還得拿給蒙英檢查一遍。
韓信寫信的時候就發過牢騷,說蒙英很看不慣他塗改信件。每次檢查完挑了刺之後,還要逼著他謄抄一遍。
他們蒙家人好像都比較一板一眼,蒙恬蒙毅是這樣的,底下的小輩也是這樣的。
蒙英認為,給君上的信如果卷麵不夠整潔,那就是對君上不敬。他沒有要求韓將軍把字練漂亮點已經要求很寬鬆了,謄抄個無塗改的版本出來難道不是最基礎的要求嗎?
韓信:要不你直接幫我寫吧?
蒙英:不行!你才是主將,我不能越俎代庖!
韓信:……
怎麽會有這種人?幫忙寫個信怎麽就越俎代庖了?蒙家人真是死板,處處都要講規矩。
扶蘇看完笑了一聲:
「韓小將軍和蒙小將軍都辛苦了。」
兩個性格三觀南轅北轍的小夥伴待在一塊兒,日子過得簡直雞飛狗跳。不過二人較為互補,確實適合作為搭檔,可以互相查缺補漏。
所以還要委屈兩人再當一段時間的搭檔了。
東胡和匈奴的戰爭沒什麽好說的。
看起來陣仗很大,但畢竟都是打不過大秦的遊牧部落在內部互打。邊境守將瞧著他們,就跟圍觀隔壁兩個村子聚眾鬥毆似的。
所有人都認為北邊不會有變數了,不需要過多關注,大家隻要等著韓小將軍凱旋即可。
情況也確實如此,沒過多久,匈奴在大秦的「暗中幫助」下攻破了東胡。他們不僅占領了東胡的地盤,還搶走了東胡的財產。
逃出來的大多是東胡的青壯漢子,家鄉被占了,族中老幼也不知情況如何。殘存的這點人手根本打不過剩下的匈奴,匈奴還俘虜了一部分東胡殘兵。
這個時候,除了找秦人求助根本沒有別的選擇。
韓信決定趁勢收編東胡部落。
蒙英也提出了相對可行的方案,他認為可以從東胡的未來危機下手,勸說東胡投靠大秦。
畢竟就算這次他們幫著把匈奴打跑了,也不見得對方不會下次還來。匈奴已經搶不了大秦了,西邊又有瘟疫根本去不得,匈奴隻能和東胡死磕。
東胡隻要不是傻的,應該就能想明白這個道理。是投靠秦國以後都能得到大秦的庇佑,還是繼續隻靠自己單打獨鬥,必須要做出個選擇了。
而且東胡自己心裏也有數,秦國幫忙發兵不會是白幫忙。你不出點血,人家憑什麽幫你呢。
東胡人跑來找秦軍時,就已經做過心理準備了。
最差的結果就是大秦以出兵幫忙的名義直接占領東胡的地盤,取代匈奴成為這裏的掌控者。
考慮到匈奴的兇殘習性,而秦人則不會隨意搶奪女人,自白起死後他們也不怎麽屠殺戰俘。頂多是拿走一些財產,總比匈奴那樣連他們妻兒老小都不放過要強。
中原人畢竟還是文明人,和文明人打交道更安全一點。
現在秦人願意和他們談判,不直接趁虛而入,擺足了姿態,東胡自然沒有不答應的道理。
反正現在秦人的態度不錯,先合作著。以後要是秦國做得太過分了,他們再跳反也不遲。
韓信和蒙英也私下商議,認為可以先穩住東胡裏的反對派和牆頭草。等時間長了總有法子解決掉的,現在維持住表麵的和平更重要。
偌大的秦國人才濟濟,難道還能搞不定一個東胡?東胡都搞不定,後續的匈奴就更別肖想了。
秦國確實沒有對東胡下手,但匈奴已經好心地幫他們幹掉了東胡絕大多數的有生力量。
現在大秦根本不用髒了自己的手,東胡部落剩下的本就是老弱病殘為主。青壯漢子就那麽點,翻不起風浪的。
其餘的婦孺就好辦多了,懷柔政策很容易能拉攏過來。再想個法子給年輕一代洗洗腦,過個十來年東胡就徹底不會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