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頁
[歷史同人] 在大秦當完美太子 作者:無字驚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琅琊郡的郡尉有一點沒猜錯,他們那邊的太守隻是暫時的,始皇還有別的想法。
但和郡尉以為地太守會被調走、能空出個位置來讓他爬一爬完全不同,始皇的想法是把琅琊郡切分出個膠東來。原本琅琊的太守不會變,所以郡尉討好了君上這麽久,純屬做白工。
就連他想退而求其次調去北部邊境打匈奴都沒成,誰讓太子殿下把徐福的事情交給他辦了呢?根本走不開。
郡尉隻好安慰自己,這好歹是個正經差事。等以後海軍訓練出來了,說不得就是他帶隊出海,遠征扶桑。
去北邊打仗也是打,去東邊打仗也是打,總比沒仗可打要強。
郡尉就吃虧在根本不清楚扶桑的情況,那邊壓根就沒什麽好打的。人派過去大概率可以直接占領,然後就得留在島上當採礦的監工了。
不過那種情況也不是沒好處的,扶桑島肯定要單獨置郡。有了新郡,不就有新的太守之位了嗎?
當不了琅琊太守,當個扶桑太守也不錯。
東邊的事情暫且不提。
始皇翻開從上郡送來的奏報,泰山封禪之後,蒙恬就迴上郡繼續抗擊匈奴了。
這次開戰的目的是為了奪迴河南地(河套地區),這裏水草豐美,地域廣闊。而且因為氣候的原因,十分適宜馬匹的繁育。
再加上河套平原位於遊牧和農耕的交界地帶,是塞外作戰時極佳的轉運場所。這裏甚至還能搞耕種,便於士兵戍邊時屯田,一定程度上能做到自給自足。
這麽優勢的地理為主,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匈奴想要,秦趙也想要。
可以預見哪怕徹底解決了匈奴,以後有別的遊牧民族遷徙過來了,也會為了河套和大秦開戰的。
所以這次蒙恬趁著夏季猝然發兵,聯合李信等將領一同切斷匈奴後路,搶迴了河套之後。也顧不上論功行賞,而是立刻開始整頓人馬修建長城。
蒙恬送來的奏報就是來問陛下要糧要苦力的。
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武靈王曾經將版圖擴充至陰山山脈,在土默川平原的東部設置了雲中郡。
但大家都知道,雲中距離河套還遠呢。後續在它隔壁設置的九原郡才和河套挨著,在河套正北邊,是單獨凸出來的一塊。
九原南邊的河套並沒有被趙國吞併,而是整個凹進去的,依然在匈奴手裏。
直到後來蒙恬北擊匈奴,才把這裏搶到了手。
因此河套邊緣的長城要從無到有地修起來,不像其他長城一樣可以藉助原有的長城隻做修繕和連結就行。
即便修長城也不能一勞永逸,也總比無險能守要強。隻是這段長城還挺長的,修起來恐怕要廢不少功夫了。
扶蘇便提議,以河套的豐饒土地作為誘餌,吸引願意換地的庶民前往那裏定居。這樣一來,河套地區新置的44縣就不缺常住人口了。
而大秦本來就有徭役製度,修長城的民夫可以就近徵發,不必千裏迢迢從其他郡縣調人過去。
周圍的幾郡再支援一點民夫,人就夠用了。
扶蘇指了指燕地:
「同樣是邊郡,燕地苦寒,河套卻有良田。中原的庶民當然不肯遷去邊塞,唯恐被匈奴襲擊,但從其他邊郡調人就不同了。」
在原本的燕地待著也會被匈奴侵擾,還沒有良田可種。既然如此,還不如答應去河套呢。
至少河套剛剛大敗匈奴,比這裏安全得多。
至於被調走的邊郡會不會缺人,那倒也不至於。
北邊那一排的郡人數挺多,每個郡抽調一些人,再從隴西等和河套相鄰的郡遷一些過去,影響不大。
各郡的這點損失很快就能從更靠內的郡裏補迴來,而且過兩年人口爆發,就更不缺人了。
扶蘇其實挺想給燕人都挪個窩的,不讓他們繼續留在家鄉折騰。
燕地的遊俠風氣一時半會兒消不掉,多遷點人走、把人群打散之後互相融合,或許能更快地解決這個問題。
可惜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不能輕易使用。
始皇帝之前才解決了各地郡屬的官職任免,一扭頭又有個河套地需要他煩心。幸好河套被直接併入了南邊的北地郡,郡守不用安排了。
但一個郡屬需要的人手,哪有四十四個新縣城需要的多?除卻縣城之外,下麵還有鄉、亭、裏等等一係列職位的空缺。
吞地盤一時爽,人手不足就高興不起來了。
得虧始皇帝上輩子經歷過一次這件事,再次處理便顯得越發遊刃有餘。一條條政令有條不紊地傳達下去,河套平原以最快的速度安定了下來。
蒙恬搶地盤的時機也是夠雞賊的。
匈奴人即便不擅長種地,有現成的良田在也不至於一點都不種。就是種地不如中原的農人好而已,收成還是有的。
以前河套都是他們匈奴人的地盤,哪裏想到今年會易主?
之前蒙恬特意跑去參加了泰山封禪,故意給匈奴露個破綻想等他們打過來,以逸待勞。
結果河套這裏的匈奴部落壓根不上當,一個兩個都老實待在原地種田。
想來也是,其他地區的匈奴部落沒有良田可種,隻能趁著天寒地凍去犯邊搶糧食。河套這裏的匈奴過得沒那麽慘,也就不著急打仗了。
還是種糧食比較重要。
但和郡尉以為地太守會被調走、能空出個位置來讓他爬一爬完全不同,始皇的想法是把琅琊郡切分出個膠東來。原本琅琊的太守不會變,所以郡尉討好了君上這麽久,純屬做白工。
就連他想退而求其次調去北部邊境打匈奴都沒成,誰讓太子殿下把徐福的事情交給他辦了呢?根本走不開。
郡尉隻好安慰自己,這好歹是個正經差事。等以後海軍訓練出來了,說不得就是他帶隊出海,遠征扶桑。
去北邊打仗也是打,去東邊打仗也是打,總比沒仗可打要強。
郡尉就吃虧在根本不清楚扶桑的情況,那邊壓根就沒什麽好打的。人派過去大概率可以直接占領,然後就得留在島上當採礦的監工了。
不過那種情況也不是沒好處的,扶桑島肯定要單獨置郡。有了新郡,不就有新的太守之位了嗎?
當不了琅琊太守,當個扶桑太守也不錯。
東邊的事情暫且不提。
始皇翻開從上郡送來的奏報,泰山封禪之後,蒙恬就迴上郡繼續抗擊匈奴了。
這次開戰的目的是為了奪迴河南地(河套地區),這裏水草豐美,地域廣闊。而且因為氣候的原因,十分適宜馬匹的繁育。
再加上河套平原位於遊牧和農耕的交界地帶,是塞外作戰時極佳的轉運場所。這裏甚至還能搞耕種,便於士兵戍邊時屯田,一定程度上能做到自給自足。
這麽優勢的地理為主,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匈奴想要,秦趙也想要。
可以預見哪怕徹底解決了匈奴,以後有別的遊牧民族遷徙過來了,也會為了河套和大秦開戰的。
所以這次蒙恬趁著夏季猝然發兵,聯合李信等將領一同切斷匈奴後路,搶迴了河套之後。也顧不上論功行賞,而是立刻開始整頓人馬修建長城。
蒙恬送來的奏報就是來問陛下要糧要苦力的。
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武靈王曾經將版圖擴充至陰山山脈,在土默川平原的東部設置了雲中郡。
但大家都知道,雲中距離河套還遠呢。後續在它隔壁設置的九原郡才和河套挨著,在河套正北邊,是單獨凸出來的一塊。
九原南邊的河套並沒有被趙國吞併,而是整個凹進去的,依然在匈奴手裏。
直到後來蒙恬北擊匈奴,才把這裏搶到了手。
因此河套邊緣的長城要從無到有地修起來,不像其他長城一樣可以藉助原有的長城隻做修繕和連結就行。
即便修長城也不能一勞永逸,也總比無險能守要強。隻是這段長城還挺長的,修起來恐怕要廢不少功夫了。
扶蘇便提議,以河套的豐饒土地作為誘餌,吸引願意換地的庶民前往那裏定居。這樣一來,河套地區新置的44縣就不缺常住人口了。
而大秦本來就有徭役製度,修長城的民夫可以就近徵發,不必千裏迢迢從其他郡縣調人過去。
周圍的幾郡再支援一點民夫,人就夠用了。
扶蘇指了指燕地:
「同樣是邊郡,燕地苦寒,河套卻有良田。中原的庶民當然不肯遷去邊塞,唯恐被匈奴襲擊,但從其他邊郡調人就不同了。」
在原本的燕地待著也會被匈奴侵擾,還沒有良田可種。既然如此,還不如答應去河套呢。
至少河套剛剛大敗匈奴,比這裏安全得多。
至於被調走的邊郡會不會缺人,那倒也不至於。
北邊那一排的郡人數挺多,每個郡抽調一些人,再從隴西等和河套相鄰的郡遷一些過去,影響不大。
各郡的這點損失很快就能從更靠內的郡裏補迴來,而且過兩年人口爆發,就更不缺人了。
扶蘇其實挺想給燕人都挪個窩的,不讓他們繼續留在家鄉折騰。
燕地的遊俠風氣一時半會兒消不掉,多遷點人走、把人群打散之後互相融合,或許能更快地解決這個問題。
可惜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不能輕易使用。
始皇帝之前才解決了各地郡屬的官職任免,一扭頭又有個河套地需要他煩心。幸好河套被直接併入了南邊的北地郡,郡守不用安排了。
但一個郡屬需要的人手,哪有四十四個新縣城需要的多?除卻縣城之外,下麵還有鄉、亭、裏等等一係列職位的空缺。
吞地盤一時爽,人手不足就高興不起來了。
得虧始皇帝上輩子經歷過一次這件事,再次處理便顯得越發遊刃有餘。一條條政令有條不紊地傳達下去,河套平原以最快的速度安定了下來。
蒙恬搶地盤的時機也是夠雞賊的。
匈奴人即便不擅長種地,有現成的良田在也不至於一點都不種。就是種地不如中原的農人好而已,收成還是有的。
以前河套都是他們匈奴人的地盤,哪裏想到今年會易主?
之前蒙恬特意跑去參加了泰山封禪,故意給匈奴露個破綻想等他們打過來,以逸待勞。
結果河套這裏的匈奴部落壓根不上當,一個兩個都老實待在原地種田。
想來也是,其他地區的匈奴部落沒有良田可種,隻能趁著天寒地凍去犯邊搶糧食。河套這裏的匈奴過得沒那麽慘,也就不著急打仗了。
還是種糧食比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