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頁
[歷史同人] 在大秦當完美太子 作者:無字驚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九州大地已經正式進入春季了,春耕之事有了前幾年的經驗,馮去疾自己一個人在鹹陽就處理得極好。
秦王政在外難得輕省一些,不必煩惱春耕出現問題。他與太子站在船上眺望運河兩岸的庶民勞作之景,頗有感慨。
「夫差挖這條運河,雖是為了行船運輸,卻也給周圍農人提供了更多的水利。」
長江水被引入此地,哪怕當地河網密布不缺灌溉,能多一條運河也是好的。至少沿岸的庶民可以就近取水,省了不少事。
尤其是遇到大旱之年,附近的小溪小河容易幹涸。但是像這樣深廣的運河,水源取自大江,就沒那麽容易幹。
到那個時候,運河裏的水就是救命水。
可惜江河再大,水也不是取之不盡的。開鑿運河需要再三斟酌,不能為了灌溉隨意加建,否則江河不等入海就得因為支流過多而斷流。
歷史上中亞地區的大河就出現過這種情況,無節製地人為引水灌溉,最後導致河流在中途就斷流。
原本河流是要匯入內陸的巨型湖泊的,結果沒了河流的水源灌入,巨湖也在漸漸縮小規模。
——這就是裏海的經歷。
扶蘇將白紙固定在木板上,用筆速繪了一幅庶民勞作圖。隻有簡單的線條勾勒,沒有上色,而且畫得還很粗糙,不過神韻已經被抓住了。
秦王政站在太子身邊看了幾眼:
「畫得不錯,辛苦太子多畫幾幅,迴鹹陽拿去給橋鬆看看。」
身為大秦太孫,橋鬆也得多見識一下外界的模樣。尤其是農人的辛苦,這樣才會懂得珍惜大秦如今來之不易的和平,不會做個敗家子。
扶蘇從侍者手上取過新的夾了白紙的木板,再次作畫。這次畫的是船隊在運河上航行的樣子,運河兩側有庶民停下歇息,遙望大船。
這一路扶蘇閑來無事畫過不少巡遊的景色,主要是為了留作紀念。順便拿迴去給弟妹兒女看看,免得他們總念叨自己沒有同行好可惜。
船隊抵達淮河時靠岸休整了幾天。
臣子們哪怕早就習慣了行船,落地時還是覺得地在晃,有點站不穩,一時不太習慣踩在陸地上的感覺。
之前在江都換道的時候,就沒下船。因為秦時的江都還沒有後世那麽繁華,沒什麽好停留的。
歷史上揚州的繁華多虧東晉衣冠南渡。
大秦隻怕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所以長江流域得靠自己多繁衍一些人口。
人多了,商隊就會循著味道過來。不能依靠政治中心轉移,就得依靠商業進行發展了。
若是占城稻的尋獲順利,江南等地不愁無法富饒起來。
畢竟北方要種這種南稻恐怕不容易,得經過不斷地選育培養。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占城稻估計隻能在楚地和巴蜀風靡了。
之前沿著江南運河一路北上,實則距離海岸線一直很近。隻不過中間隔著大量土地看不見海,否則也不必開鑿運河了,直接沿海行船還方便點。
現在到了淮水,隊伍不著急去齊地,就準備先走淮水去看看沿海。
秦朝時期的海岸線和後世時其實不太一樣,有不少現在露出海麵的區域,那個時候還是海洋。
江蘇省的東部海岸就要往裏縮很大一段距離,至少三分之一的寬度吧。不僅江蘇,渤海的西海灣也是一樣。
所以從淮安去往沿海,不需要走太遠。隔壁東邊的鹽城大半就泡在海裏,淮安基本可以算沿海了。
秦王政看著海岸邊大片的平原,詢問當地縣令這裏的耕作情況。
縣令臉色有些為難:
「王上有所不知,這東部沿海雖然良田眾多,但夏季常有風雨侵襲。」
這裏是颱風多發區域,而且因為其他幾個颱風多發的沿海地區都是百越的領土,就顯得這邊格外多災多難。
百越人沒事不往海岸跑,一到夏季就會提前縮迴內陸。颱風對他們來說就是麻煩了點,但是問題不大,反正他們也不在沿海的平原種地。
可是薛郡這邊不同,這裏人口密集,平原廣袤。大家捨不得這裏的良田,偏偏夏季時作物還沒有收穫,經常遭殃。
人多了,田就不夠用。有些人去海邊種田完全屬於不得已,否則誰不想在更安全一點的內陸待著呢。
縣令表示,介於種田經常遭災,所以沿海的良田大家也隻能隨便種種。大多時候還是靠出海打漁為生,免得田地顆粒無收之後餓死。
秦王聽罷十分遺憾:
「如此良田,竟然無法穩定產糧。」
扶蘇思索片刻詢問道:
「可有作物春種夏收,能趕在夏季暴風雨前收穫?」
這樣可以避開夏季的風雨,至少有一部分收成。若是可以的話,風雨過去再種點東西,秋季長一茬,到臨近冬天收穫。
縣令不由苦笑:
「這樣的作物我們倒也想要,隻是哪有那麽好的事情呢?」
先秦時期的作物大多還是一年一熟的,一季度就想成熟有點困難。何況薛郡地處長江和淮河之間,氣候隻是稍微偏熱,不如更南邊那麽事宜作物一年幾熟。
當然,目前的楚南地區也沒什麽人享受一年幾熟的作物。不是氣候不允許,而是種子和耕作方式達不到。
扶蘇大概有了想法。
沒人規定作物就必須一年一熟,現在沒有沒關係,努力培育就是了。而且也不一定就非得種五穀,種植其他作物也是可以的。
秦王政在外難得輕省一些,不必煩惱春耕出現問題。他與太子站在船上眺望運河兩岸的庶民勞作之景,頗有感慨。
「夫差挖這條運河,雖是為了行船運輸,卻也給周圍農人提供了更多的水利。」
長江水被引入此地,哪怕當地河網密布不缺灌溉,能多一條運河也是好的。至少沿岸的庶民可以就近取水,省了不少事。
尤其是遇到大旱之年,附近的小溪小河容易幹涸。但是像這樣深廣的運河,水源取自大江,就沒那麽容易幹。
到那個時候,運河裏的水就是救命水。
可惜江河再大,水也不是取之不盡的。開鑿運河需要再三斟酌,不能為了灌溉隨意加建,否則江河不等入海就得因為支流過多而斷流。
歷史上中亞地區的大河就出現過這種情況,無節製地人為引水灌溉,最後導致河流在中途就斷流。
原本河流是要匯入內陸的巨型湖泊的,結果沒了河流的水源灌入,巨湖也在漸漸縮小規模。
——這就是裏海的經歷。
扶蘇將白紙固定在木板上,用筆速繪了一幅庶民勞作圖。隻有簡單的線條勾勒,沒有上色,而且畫得還很粗糙,不過神韻已經被抓住了。
秦王政站在太子身邊看了幾眼:
「畫得不錯,辛苦太子多畫幾幅,迴鹹陽拿去給橋鬆看看。」
身為大秦太孫,橋鬆也得多見識一下外界的模樣。尤其是農人的辛苦,這樣才會懂得珍惜大秦如今來之不易的和平,不會做個敗家子。
扶蘇從侍者手上取過新的夾了白紙的木板,再次作畫。這次畫的是船隊在運河上航行的樣子,運河兩側有庶民停下歇息,遙望大船。
這一路扶蘇閑來無事畫過不少巡遊的景色,主要是為了留作紀念。順便拿迴去給弟妹兒女看看,免得他們總念叨自己沒有同行好可惜。
船隊抵達淮河時靠岸休整了幾天。
臣子們哪怕早就習慣了行船,落地時還是覺得地在晃,有點站不穩,一時不太習慣踩在陸地上的感覺。
之前在江都換道的時候,就沒下船。因為秦時的江都還沒有後世那麽繁華,沒什麽好停留的。
歷史上揚州的繁華多虧東晉衣冠南渡。
大秦隻怕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所以長江流域得靠自己多繁衍一些人口。
人多了,商隊就會循著味道過來。不能依靠政治中心轉移,就得依靠商業進行發展了。
若是占城稻的尋獲順利,江南等地不愁無法富饒起來。
畢竟北方要種這種南稻恐怕不容易,得經過不斷地選育培養。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占城稻估計隻能在楚地和巴蜀風靡了。
之前沿著江南運河一路北上,實則距離海岸線一直很近。隻不過中間隔著大量土地看不見海,否則也不必開鑿運河了,直接沿海行船還方便點。
現在到了淮水,隊伍不著急去齊地,就準備先走淮水去看看沿海。
秦朝時期的海岸線和後世時其實不太一樣,有不少現在露出海麵的區域,那個時候還是海洋。
江蘇省的東部海岸就要往裏縮很大一段距離,至少三分之一的寬度吧。不僅江蘇,渤海的西海灣也是一樣。
所以從淮安去往沿海,不需要走太遠。隔壁東邊的鹽城大半就泡在海裏,淮安基本可以算沿海了。
秦王政看著海岸邊大片的平原,詢問當地縣令這裏的耕作情況。
縣令臉色有些為難:
「王上有所不知,這東部沿海雖然良田眾多,但夏季常有風雨侵襲。」
這裏是颱風多發區域,而且因為其他幾個颱風多發的沿海地區都是百越的領土,就顯得這邊格外多災多難。
百越人沒事不往海岸跑,一到夏季就會提前縮迴內陸。颱風對他們來說就是麻煩了點,但是問題不大,反正他們也不在沿海的平原種地。
可是薛郡這邊不同,這裏人口密集,平原廣袤。大家捨不得這裏的良田,偏偏夏季時作物還沒有收穫,經常遭殃。
人多了,田就不夠用。有些人去海邊種田完全屬於不得已,否則誰不想在更安全一點的內陸待著呢。
縣令表示,介於種田經常遭災,所以沿海的良田大家也隻能隨便種種。大多時候還是靠出海打漁為生,免得田地顆粒無收之後餓死。
秦王聽罷十分遺憾:
「如此良田,竟然無法穩定產糧。」
扶蘇思索片刻詢問道:
「可有作物春種夏收,能趕在夏季暴風雨前收穫?」
這樣可以避開夏季的風雨,至少有一部分收成。若是可以的話,風雨過去再種點東西,秋季長一茬,到臨近冬天收穫。
縣令不由苦笑:
「這樣的作物我們倒也想要,隻是哪有那麽好的事情呢?」
先秦時期的作物大多還是一年一熟的,一季度就想成熟有點困難。何況薛郡地處長江和淮河之間,氣候隻是稍微偏熱,不如更南邊那麽事宜作物一年幾熟。
當然,目前的楚南地區也沒什麽人享受一年幾熟的作物。不是氣候不允許,而是種子和耕作方式達不到。
扶蘇大概有了想法。
沒人規定作物就必須一年一熟,現在沒有沒關係,努力培育就是了。而且也不一定就非得種五穀,種植其他作物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