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頁
[歷史同人] 在大秦當完美太子 作者:無字驚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扶蘇很好奇他們到底是怎麽做到的,越公子掌控百越的方式,秦國也能學一學。現在百越人把他們當自己人,以後就是百越人把秦人當自己人。
百越實際上是上古時期遺留在東南沿海的古部落,有學者認為可以追溯到夏朝以前。當年有一支百越部落朝北遷徙,最終建立了夏。
所以別看它們的稱唿是帶「越」字的,實際上一開始和越國關係不大。偏偏越國公子去了百越如魚得水,就很神奇。
不過考慮到原始部落對更高級文明的崇拜,說不準越公子是帶著先進技術過去,然後混了個什麽神使的身份。仗著百越人淳樸可勁忽悠,最後把控住了部落首領之位。
靠著百越互相競爭,預計停留的半個月還差兩三日的時候,最終的商議條件就已經定好了。
秦王政正式接見了這些首領,雙方就協議達成共識。之後大秦會按照約定陸續派遣軍隊、官吏和工匠等前往百越駐紮,爭取早日協助百越擺脫蠻荒邁入文明。
事情談完,百越首領就可以各迴各家了。隻是聽聞大秦君主還要去泰山祭天,首領們便請求隨行。
關於天地的祭祀在華夏各地都十分流行,雖然百越祭祀得更多的是炎帝和祝融,但不代表他們不敬畏上天。
去泰山祭天是他們沒見過的,自然不肯落下。
他們肯去也是件好事,隨行的都是大秦臣子,他們去了自然也要以臣禮行事。本次封禪一是向上天稟告天下一統的偉業,二就是稟明百越終於歸附中原的喜事,百越首領也自該在場。
船隊重新啟程,這次繼續順長江而下。
隊伍預備一直往東抵達江都,也就是後世揚州的江都縣。這裏有一條人造運河,名叫邗溝,是聯通長江與淮河的。
邗溝為當年吳王夫差所造,用於運糧,以便其爭霸中原。起點在長江接近入海口處的位置,終點則在淮安。
這條人造運河,如今的名字叫「江南運河」。不過它隻是江南運河的其中一段,還有一段自此地往南繞過太湖鑿向錢塘(今杭州),聯通錢塘江,也是出自吳王夫差和其父闔閭之手。
扶蘇最近突然對水道感興趣起來。
他拿著全國的水道輿圖琢磨了許久,終於在地圖上畫好了運河路線,遞給父親看。
「大江往北聯通淮水和往南聯通錢塘江的運河,夫差已經替我們開鑿好了。如此一來大江下遊的大型河網徹底連成一片,隻要妥善維護,就能一直使用。」
夫差為了運糧,運河鑿得還挺寬闊的。目前夠用了,以後要是覺得不夠用,再擴建一番即可,耗費遠不如無中生有那麽多。
「而淮水往北聯通大河的運河,也有現成的,是昔年魏惠王下令開鑿。」
鴻溝的北端在洛陽往東的位置,距離洛陽很近。順黃河繼續往東一段,就是大名鼎鼎的朝歌。
至於鴻溝的南端,倒不是直接聯通淮河的。它是聯通淮河的支流穎水,過穎水可入淮河。
鴻溝在中間彎折了一段,繞路經過魏都大梁。魏惠王修它就有一部分原因是要借兩河之水灌溉都城附近的農田,所以作為運河的話,鴻溝顯然不是特別合適,它要繞路。
尤其是如果想直接從長江過淮河去黃河,走鴻溝需要在淮河這裏往西折返一段,很費事。
這個時候,就有君王想著,我為什麽不直接從江南運河的北端廣陵往北修,聯通黃河呢?這樣就不用繞路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嘛。
好想法。
扶蘇一指圖上某處:
「鴻溝河水原是從這處走的,王賁引水灌大梁之後,河水改道,走了另一處。」
之後水就從東邊另一處往南流,從粱溝過,形成蒗盪渠。這條水路在後世被稱為汴水,以前其實是沒有的。
東漢時期漢明帝下令修建汴渠,就是疏通汴水和鴻溝北端的那一小段。最後形成的運河水路相對筆直,非常省事。
這一段汴渠,在晉朝時期漸漸堵塞。到了隋朝重新疏通,改名為了通濟渠。
秦王政看著輿圖點頭:
「蒗盪渠隻需經過些許修繕,便能作為運河使用。比之鴻溝原本的路線,確實方便不少。」
扶蘇又往北指了指:
「過大河後,朝北還有不少河流。」
黃河以北有漳河、滹沱河、泒水、潞河等相對較大的河流,基本都為海河的水係,地處華北平原。
三國時期曹操為了北征,足足修過四條運河。
先是白溝聯通朝歌以南的黃河水,北至漳河,借一段漳河下遊的水路,匯入滹沱河中。
再自交匯處修一條平虜渠,往北聯通泒水。
之後走泒水到天津,修泉州渠抵達更北端的潞河。
最後自此地往東修建新河,深入遼寧的葫蘆島市所在區域,接通濡水。
前三段運河連起來,基本就是隋朝大運河的永濟渠部分了。
至此,隋朝大運河最重要的四段路線已經湊齊。
南邊是吳王夫差修的江南運河,中間是漢明帝修的汴渠(通濟渠),西邊是黃河河道,北邊是曹操修的三段運河(永濟渠)。
全是撿現成的,疏通疏通,擴張一下河道規模,就成隋煬帝自己的了。完事之後被張冠李戴成了京杭大運河,隔空搶走忽必烈的功勞。
百越實際上是上古時期遺留在東南沿海的古部落,有學者認為可以追溯到夏朝以前。當年有一支百越部落朝北遷徙,最終建立了夏。
所以別看它們的稱唿是帶「越」字的,實際上一開始和越國關係不大。偏偏越國公子去了百越如魚得水,就很神奇。
不過考慮到原始部落對更高級文明的崇拜,說不準越公子是帶著先進技術過去,然後混了個什麽神使的身份。仗著百越人淳樸可勁忽悠,最後把控住了部落首領之位。
靠著百越互相競爭,預計停留的半個月還差兩三日的時候,最終的商議條件就已經定好了。
秦王政正式接見了這些首領,雙方就協議達成共識。之後大秦會按照約定陸續派遣軍隊、官吏和工匠等前往百越駐紮,爭取早日協助百越擺脫蠻荒邁入文明。
事情談完,百越首領就可以各迴各家了。隻是聽聞大秦君主還要去泰山祭天,首領們便請求隨行。
關於天地的祭祀在華夏各地都十分流行,雖然百越祭祀得更多的是炎帝和祝融,但不代表他們不敬畏上天。
去泰山祭天是他們沒見過的,自然不肯落下。
他們肯去也是件好事,隨行的都是大秦臣子,他們去了自然也要以臣禮行事。本次封禪一是向上天稟告天下一統的偉業,二就是稟明百越終於歸附中原的喜事,百越首領也自該在場。
船隊重新啟程,這次繼續順長江而下。
隊伍預備一直往東抵達江都,也就是後世揚州的江都縣。這裏有一條人造運河,名叫邗溝,是聯通長江與淮河的。
邗溝為當年吳王夫差所造,用於運糧,以便其爭霸中原。起點在長江接近入海口處的位置,終點則在淮安。
這條人造運河,如今的名字叫「江南運河」。不過它隻是江南運河的其中一段,還有一段自此地往南繞過太湖鑿向錢塘(今杭州),聯通錢塘江,也是出自吳王夫差和其父闔閭之手。
扶蘇最近突然對水道感興趣起來。
他拿著全國的水道輿圖琢磨了許久,終於在地圖上畫好了運河路線,遞給父親看。
「大江往北聯通淮水和往南聯通錢塘江的運河,夫差已經替我們開鑿好了。如此一來大江下遊的大型河網徹底連成一片,隻要妥善維護,就能一直使用。」
夫差為了運糧,運河鑿得還挺寬闊的。目前夠用了,以後要是覺得不夠用,再擴建一番即可,耗費遠不如無中生有那麽多。
「而淮水往北聯通大河的運河,也有現成的,是昔年魏惠王下令開鑿。」
鴻溝的北端在洛陽往東的位置,距離洛陽很近。順黃河繼續往東一段,就是大名鼎鼎的朝歌。
至於鴻溝的南端,倒不是直接聯通淮河的。它是聯通淮河的支流穎水,過穎水可入淮河。
鴻溝在中間彎折了一段,繞路經過魏都大梁。魏惠王修它就有一部分原因是要借兩河之水灌溉都城附近的農田,所以作為運河的話,鴻溝顯然不是特別合適,它要繞路。
尤其是如果想直接從長江過淮河去黃河,走鴻溝需要在淮河這裏往西折返一段,很費事。
這個時候,就有君王想著,我為什麽不直接從江南運河的北端廣陵往北修,聯通黃河呢?這樣就不用繞路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嘛。
好想法。
扶蘇一指圖上某處:
「鴻溝河水原是從這處走的,王賁引水灌大梁之後,河水改道,走了另一處。」
之後水就從東邊另一處往南流,從粱溝過,形成蒗盪渠。這條水路在後世被稱為汴水,以前其實是沒有的。
東漢時期漢明帝下令修建汴渠,就是疏通汴水和鴻溝北端的那一小段。最後形成的運河水路相對筆直,非常省事。
這一段汴渠,在晉朝時期漸漸堵塞。到了隋朝重新疏通,改名為了通濟渠。
秦王政看著輿圖點頭:
「蒗盪渠隻需經過些許修繕,便能作為運河使用。比之鴻溝原本的路線,確實方便不少。」
扶蘇又往北指了指:
「過大河後,朝北還有不少河流。」
黃河以北有漳河、滹沱河、泒水、潞河等相對較大的河流,基本都為海河的水係,地處華北平原。
三國時期曹操為了北征,足足修過四條運河。
先是白溝聯通朝歌以南的黃河水,北至漳河,借一段漳河下遊的水路,匯入滹沱河中。
再自交匯處修一條平虜渠,往北聯通泒水。
之後走泒水到天津,修泉州渠抵達更北端的潞河。
最後自此地往東修建新河,深入遼寧的葫蘆島市所在區域,接通濡水。
前三段運河連起來,基本就是隋朝大運河的永濟渠部分了。
至此,隋朝大運河最重要的四段路線已經湊齊。
南邊是吳王夫差修的江南運河,中間是漢明帝修的汴渠(通濟渠),西邊是黃河河道,北邊是曹操修的三段運河(永濟渠)。
全是撿現成的,疏通疏通,擴張一下河道規模,就成隋煬帝自己的了。完事之後被張冠李戴成了京杭大運河,隔空搶走忽必烈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