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頁
[歷史同人] 在大秦當完美太子 作者:無字驚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公子高幹咳一聲:
「將閭你冷靜一點,大兄肯定有他自己的考量。」
將閭就問是什麽考量。
在場的其餘幾個弟妹小聲討論了兩句,其中一個妹妹大膽發言:
「我感覺,大兄給他們安排的府衙好像沒什麽實權?」
陰嫚讚許點頭:
「沒錯,大兄根本就沒把他們放到能撈油水的地方去。」
扶蘇怎麽可能不防著點和他異心的兄弟,真當他是傻白甜呢。
朝中不是隻有實權部門的,清水衙門也不少。看著清貴說著好聽,其實就是混日子的,但又不能裁撤掉。
比方說管修史書的部門,能有什麽好處可以撈?塞錢給史官,讓他把自己描寫得光明偉岸一點嗎?
將閭沒忍住:
「噗!二妹妹你不要在這種時候講笑話!」
二妹妹眨了眨眼:
「但是,但是大兄不就幹過讓史官把他寫得英勇一些的事情嗎?」
當初刺客荊軻伏誅的時候,史官在旁邊奮筆疾書,她可是聽見大兄一本正經地叫史官把他寫好點的。
將閭:……大兄原來幹過這種事。
學到了。
將閭開始認真思考:
「難道真的可以給史官塞錢改這個?」
公子高打破了他的幻想:
「想多了,大兄又沒給史官塞錢。能讓史官放棄原則的,隻有權勢。」
說放棄原則其實也不恰當。
並不是所有史官都講究秉筆直書,這個主要看個人。私人修史最愛隨著自己的性子來,而哪怕是官方修史,有時候也得看君王的意思。
為了記載事實寧死不屈的,幾千年來也就那麽些人,絕大多數史官還是屈服在君主的命令中了。
秦國就不講究完全遵照史實。
否則也不會出現昭襄王請趙王擊鼓助興之後,秦國史官直接把它藝術加工成「秦王令趙王鼓瑟」了。
孔子當初撰寫《春秋》的時候也認為,記載歷史應當有所取捨。對於英明的君主,要多記錄他的功績,迴避他的過錯。
除此之外,孔子還採取了「春秋筆法」這樣的記錄手段。
春秋筆法本意是對一些重大的、不好定論的史實,採取諱而不言的態度。記載了,但是不會寫的特別露骨,三兩句帶過,讓你自己去推測判斷。
有時候還會故意暗含褒貶,委婉而微妙地在字裏行間表達自己的看法。
《春秋》在後世看來不算一個很標準規整的史書,孔子寫它其實是在寫他個人對歷史事件的評判。
各國記錄歷史也大多有偏向性。
秦國作為和楚國並列的「蠻夷」之一,自古就不怎麽愛遵循中原那些條條框框的規矩。中原人都不搞按真實歷史一字不改地記錄,秦國就更不堅持這個原則了。
不過秦王政並不在乎後人評說,所以沒什麽改史美化自己的興趣。
扶蘇也隻愛在細枝末節裏經營自己的形象,正經事情自當按照事實去記錄。
看秦王起居注就知道,裏麵記的全是真人真事。上次扶蘇被父親逮迴去喝藥,雖然感覺有點丟人,但扶蘇也沒提過一句讓史官刪改的話。
其實真讓改,史官還是會改的。
隻不過尋常公子來找他改,他不一定搭理。王上和太子要改,那當然立刻滑跪。
人就是這麽現實。
將閭被打擊到了:
「所以賄賂史官估計沒什麽用是吧?」
公子高點頭:
「大秦如今即將一統天下,各方麵也該規範起來。大兄說胡亂編纂史料和增加個人偏向的情況得遏製住,朝堂記錄的正史還是要嚴肅一些。」
寫史的人一旦有偏向,記載就容易失真。哪怕是偏向自己這邊的,也不是什麽好事。
小細節也就算了,萬一在大事上還搞人為添改,大秦可不願意丟這個人。
被後世戳著脊梁骨罵難道好聽嗎?
真沒這個必要。
站在中立態度記錄,功和過一目了然。該誇的誇,該罵的罵,後代皇帝看了也能引以為鑑。
別到時候亂寫還把自家後代給忽悠進去了,那就得不償失了。
陰嫚贊同大兄的選擇:
「一味的吹捧不是什麽好事,有褒有貶才能讓人一直保持清醒。」
將閭摸了摸下巴:
「記錄沒有偏向的話,那就是任由後人評說了?這還挺霸氣的,不愧是大兄。」
公子高:……
不就是昨天給你揉了肚子送了糖嗎,怎麽今天就從一點就炸的爆竹變成大兄吹了?
將閭沒發現二兄的無語,興致勃勃地說道:
「這是不是意味著,那群弟弟沒辦法收買史官了?」
雖然收買史官好像也沒什麽用處,但聽到他們占不了便宜,將閭還是挺高興的。
話題被扯了迴來。
陰嫚想了想:
「我覺得他們不會甘心就這樣下去,可能還會想辦法染指權利。」
自己的部門難以拉攏,就去拉攏其他部門。那麽多傻乎乎的兄弟姐妹在呢,多跑去串串門,不就能打入進去了?
二妹妹細聲細氣地說出了彪悍的話:
「反正他們就幾個人,我們盯著點就是了。他們要是不老實,我們就收拾他們。」
將閭:「你要怎麽收拾他們?」
「將閭你冷靜一點,大兄肯定有他自己的考量。」
將閭就問是什麽考量。
在場的其餘幾個弟妹小聲討論了兩句,其中一個妹妹大膽發言:
「我感覺,大兄給他們安排的府衙好像沒什麽實權?」
陰嫚讚許點頭:
「沒錯,大兄根本就沒把他們放到能撈油水的地方去。」
扶蘇怎麽可能不防著點和他異心的兄弟,真當他是傻白甜呢。
朝中不是隻有實權部門的,清水衙門也不少。看著清貴說著好聽,其實就是混日子的,但又不能裁撤掉。
比方說管修史書的部門,能有什麽好處可以撈?塞錢給史官,讓他把自己描寫得光明偉岸一點嗎?
將閭沒忍住:
「噗!二妹妹你不要在這種時候講笑話!」
二妹妹眨了眨眼:
「但是,但是大兄不就幹過讓史官把他寫得英勇一些的事情嗎?」
當初刺客荊軻伏誅的時候,史官在旁邊奮筆疾書,她可是聽見大兄一本正經地叫史官把他寫好點的。
將閭:……大兄原來幹過這種事。
學到了。
將閭開始認真思考:
「難道真的可以給史官塞錢改這個?」
公子高打破了他的幻想:
「想多了,大兄又沒給史官塞錢。能讓史官放棄原則的,隻有權勢。」
說放棄原則其實也不恰當。
並不是所有史官都講究秉筆直書,這個主要看個人。私人修史最愛隨著自己的性子來,而哪怕是官方修史,有時候也得看君王的意思。
為了記載事實寧死不屈的,幾千年來也就那麽些人,絕大多數史官還是屈服在君主的命令中了。
秦國就不講究完全遵照史實。
否則也不會出現昭襄王請趙王擊鼓助興之後,秦國史官直接把它藝術加工成「秦王令趙王鼓瑟」了。
孔子當初撰寫《春秋》的時候也認為,記載歷史應當有所取捨。對於英明的君主,要多記錄他的功績,迴避他的過錯。
除此之外,孔子還採取了「春秋筆法」這樣的記錄手段。
春秋筆法本意是對一些重大的、不好定論的史實,採取諱而不言的態度。記載了,但是不會寫的特別露骨,三兩句帶過,讓你自己去推測判斷。
有時候還會故意暗含褒貶,委婉而微妙地在字裏行間表達自己的看法。
《春秋》在後世看來不算一個很標準規整的史書,孔子寫它其實是在寫他個人對歷史事件的評判。
各國記錄歷史也大多有偏向性。
秦國作為和楚國並列的「蠻夷」之一,自古就不怎麽愛遵循中原那些條條框框的規矩。中原人都不搞按真實歷史一字不改地記錄,秦國就更不堅持這個原則了。
不過秦王政並不在乎後人評說,所以沒什麽改史美化自己的興趣。
扶蘇也隻愛在細枝末節裏經營自己的形象,正經事情自當按照事實去記錄。
看秦王起居注就知道,裏麵記的全是真人真事。上次扶蘇被父親逮迴去喝藥,雖然感覺有點丟人,但扶蘇也沒提過一句讓史官刪改的話。
其實真讓改,史官還是會改的。
隻不過尋常公子來找他改,他不一定搭理。王上和太子要改,那當然立刻滑跪。
人就是這麽現實。
將閭被打擊到了:
「所以賄賂史官估計沒什麽用是吧?」
公子高點頭:
「大秦如今即將一統天下,各方麵也該規範起來。大兄說胡亂編纂史料和增加個人偏向的情況得遏製住,朝堂記錄的正史還是要嚴肅一些。」
寫史的人一旦有偏向,記載就容易失真。哪怕是偏向自己這邊的,也不是什麽好事。
小細節也就算了,萬一在大事上還搞人為添改,大秦可不願意丟這個人。
被後世戳著脊梁骨罵難道好聽嗎?
真沒這個必要。
站在中立態度記錄,功和過一目了然。該誇的誇,該罵的罵,後代皇帝看了也能引以為鑑。
別到時候亂寫還把自家後代給忽悠進去了,那就得不償失了。
陰嫚贊同大兄的選擇:
「一味的吹捧不是什麽好事,有褒有貶才能讓人一直保持清醒。」
將閭摸了摸下巴:
「記錄沒有偏向的話,那就是任由後人評說了?這還挺霸氣的,不愧是大兄。」
公子高:……
不就是昨天給你揉了肚子送了糖嗎,怎麽今天就從一點就炸的爆竹變成大兄吹了?
將閭沒發現二兄的無語,興致勃勃地說道:
「這是不是意味著,那群弟弟沒辦法收買史官了?」
雖然收買史官好像也沒什麽用處,但聽到他們占不了便宜,將閭還是挺高興的。
話題被扯了迴來。
陰嫚想了想:
「我覺得他們不會甘心就這樣下去,可能還會想辦法染指權利。」
自己的部門難以拉攏,就去拉攏其他部門。那麽多傻乎乎的兄弟姐妹在呢,多跑去串串門,不就能打入進去了?
二妹妹細聲細氣地說出了彪悍的話:
「反正他們就幾個人,我們盯著點就是了。他們要是不老實,我們就收拾他們。」
將閭:「你要怎麽收拾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