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頁
[歷史同人] 在大秦當完美太子 作者:無字驚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是打算哪怕程祭酒年紀大了要致仕,也得想法子把人留下來。即便是放在學宮裏當個吉祥物嚇唬人也好,正好挫一挫諸子百家的銳氣。
學宮規矩大,對有些人來說是壞事,卻也恰恰讓另一部分人看到了它的光明未來。
秦王願意整治學風,說明他還是希望能夠培養出人才、並且當真肯重用這些人才的。之前各地都傳秦王隻青睞法家,如今看來都是無稽之談。
不少並非法家的人才都收拾行囊,積極主動地往長安去了。
楚國沛地。
沛地是個命途坎坷的地方,它一開始是屬於某個不起眼的小國。後來宋國滅了那個國家,它就成了宋地。
宋國是個富庶的肥肉,所以沛地跟著宋國也被養肥了不少。小小一處地方,便有不少貴族後人聚居。
可惜的是後來宋國因為富有遭到齊國覬覦,宋國被滅了。沒多久齊國又因為獨吞宋國遭到五國聯軍攻伐,楚國趁機搶地盤,沛地又被搶去了楚國。
這麽連番地變更屬國,能逃的貴族都逃幹淨了。生怕哪天齊國想起這樁舊怨,非要從楚國手裏再把宋國地盤都搶迴去。
剩下走不了的,便是一些落魄貴族之後。俱是有名有姓氏的人,但提起來你也想不出他們祖上到底是哪位大貴族。
和沛地比起來,隔壁的豐邑就好上許多了。
豐邑基本一直在魏國手裏,雖然地處魏楚邊境,卻要安穩上不少。五國伐齊之後還有人家往豐邑這邊遷,比如劉家就是這個時候從魏國都城大梁遷過來的。
劉家在當地算是個地頭蛇,當家人劉太公的父親劉仁曾經當過豐邑的豐公。
劉太公是個不怎麽會起名的,按伯仲叔季給兒子隨便安了個名子。老大就叫劉伯,老二就叫劉仲,但是老三沒叫劉叔而是叫了劉季。
因為當時他是最小的兒子,「季」不是老四而是老麽的意思。沒成想後來還生了個小兒子,隻好給幼子額外起個新名了。
劉季喜好外出遊歷,在家中不愛做種地這樣繁重的苦活。哪怕被父親訓斥不如兄長安穩也嬉皮笑臉的,絲毫不以為意。
前段時間劉季從外鄉逃迴了豐邑,因為他追隨的信陵君門客張耳被抓去鹹陽了。
劉季在外混得還不錯,隻可惜魏國一滅,魏國貴族大多都沒能逃出去。張耳雖然隻是信陵君的門客,而信陵君早就去世了,但他還是被抓了。
一開始隻是信陵君的家眷被秦人抓住,他們肯定是沒法逃脫的,要隨其他魏國貴族一起去鹹陽遭受軟禁。
張耳感念信陵君的恩德,原本都跟著劉季逃出去了,說好要一起去豐邑的。結果在中途被秦軍攔下搜身後,張耳又改變了主意。
他對劉季說:
「我身無分文隨你迴家鄉,你家日子也不好過,你怕是又要遭受父兄嫂侄的嫌棄。聽聞秦人已經開始任用韓國貴族了,我倒不如迴去保護信陵君的家小。若我能混出頭,他們的日子也能好過許多。」
劉季問他:
「若是秦王不肯用你,你該如何?」
張耳想了想:
「哪怕是給信陵君的家眷當護衛也好過如今這般。」
秦軍搜身之後就放他們離開了,沒有抓捕他倆的意思。
張耳原想著要是自己遭受通緝,那肯定得忍辱負重,等待翻身。可現在秦人不屑於抓他們,他就沒了接下來的奮鬥目標,有些迷茫起來。
他在魏國一心想要當官,像信陵君那般拯救魏國。可惜魏王猜忌信陵君,也不肯用他們這些門客。
如今秦國的不計前嫌讓張耳看到了另一條路,既能實現抱負,又能報恩信陵君,他思來想去還是覺得去鹹陽更好。
劉季尊重他的想法,於是和他分開了,獨自迴到家鄉。
迴鄉之後果不其然又開始被父兄念叨他不事生產的事情。
劉太公嘆氣:
「你現在是快活了,可魏國已經被秦國吞併。我們豐邑是魏國地界,遲早也會有秦吏過來管轄。你應當知道秦國律法嚴苛,像你這般不種地的人,是要被罰的。」
劉季嘻嘻一笑:
「那說不準到時候我就混成官,可以公然四處晃悠了呢?」
劉季覺得當個遊繳挺好的,既不用種地,又能賺到錢養活自己和兄弟們。而且遊繳本來就要在鄉裏到處巡查,正合他喜歡四處亂竄的性子。
劉太公吹鬍子瞪眼:
「你說想當就能當了?那遊繳都是秦國官學裏考出來的!」
因為有父親豐公的人脈關係在,劉家在豐邑當地消息還是十分靈通的。秦國的情況他早就托人打聽清楚了,對兒子的異想天開非常不看好。
倘若秦國沒有足夠的基層官吏,劉家運作一番不說能讓劉季當上遊繳,當個亭長還是綽綽有餘的。
畢竟劉季自己也很爭氣,有不少的好兄弟,他們都能出一把力。魏國的許多鄉官都是本地人推舉出來的,劉季的聲望完全足夠。
可秦國如今搞得這麽正式,當官都要先通過進學和考核,那就難辦了。
劉太公擔心自己這兒子過段時間就隻能在牢房裏見到了,畢竟他們劉家可沒錢給劉季交罰款。
劉季卻安慰他:
「老父多慮了,不交罰金肯定不是被關入牢房,說不定是押去做苦力當隸臣呢。」
學宮規矩大,對有些人來說是壞事,卻也恰恰讓另一部分人看到了它的光明未來。
秦王願意整治學風,說明他還是希望能夠培養出人才、並且當真肯重用這些人才的。之前各地都傳秦王隻青睞法家,如今看來都是無稽之談。
不少並非法家的人才都收拾行囊,積極主動地往長安去了。
楚國沛地。
沛地是個命途坎坷的地方,它一開始是屬於某個不起眼的小國。後來宋國滅了那個國家,它就成了宋地。
宋國是個富庶的肥肉,所以沛地跟著宋國也被養肥了不少。小小一處地方,便有不少貴族後人聚居。
可惜的是後來宋國因為富有遭到齊國覬覦,宋國被滅了。沒多久齊國又因為獨吞宋國遭到五國聯軍攻伐,楚國趁機搶地盤,沛地又被搶去了楚國。
這麽連番地變更屬國,能逃的貴族都逃幹淨了。生怕哪天齊國想起這樁舊怨,非要從楚國手裏再把宋國地盤都搶迴去。
剩下走不了的,便是一些落魄貴族之後。俱是有名有姓氏的人,但提起來你也想不出他們祖上到底是哪位大貴族。
和沛地比起來,隔壁的豐邑就好上許多了。
豐邑基本一直在魏國手裏,雖然地處魏楚邊境,卻要安穩上不少。五國伐齊之後還有人家往豐邑這邊遷,比如劉家就是這個時候從魏國都城大梁遷過來的。
劉家在當地算是個地頭蛇,當家人劉太公的父親劉仁曾經當過豐邑的豐公。
劉太公是個不怎麽會起名的,按伯仲叔季給兒子隨便安了個名子。老大就叫劉伯,老二就叫劉仲,但是老三沒叫劉叔而是叫了劉季。
因為當時他是最小的兒子,「季」不是老四而是老麽的意思。沒成想後來還生了個小兒子,隻好給幼子額外起個新名了。
劉季喜好外出遊歷,在家中不愛做種地這樣繁重的苦活。哪怕被父親訓斥不如兄長安穩也嬉皮笑臉的,絲毫不以為意。
前段時間劉季從外鄉逃迴了豐邑,因為他追隨的信陵君門客張耳被抓去鹹陽了。
劉季在外混得還不錯,隻可惜魏國一滅,魏國貴族大多都沒能逃出去。張耳雖然隻是信陵君的門客,而信陵君早就去世了,但他還是被抓了。
一開始隻是信陵君的家眷被秦人抓住,他們肯定是沒法逃脫的,要隨其他魏國貴族一起去鹹陽遭受軟禁。
張耳感念信陵君的恩德,原本都跟著劉季逃出去了,說好要一起去豐邑的。結果在中途被秦軍攔下搜身後,張耳又改變了主意。
他對劉季說:
「我身無分文隨你迴家鄉,你家日子也不好過,你怕是又要遭受父兄嫂侄的嫌棄。聽聞秦人已經開始任用韓國貴族了,我倒不如迴去保護信陵君的家小。若我能混出頭,他們的日子也能好過許多。」
劉季問他:
「若是秦王不肯用你,你該如何?」
張耳想了想:
「哪怕是給信陵君的家眷當護衛也好過如今這般。」
秦軍搜身之後就放他們離開了,沒有抓捕他倆的意思。
張耳原想著要是自己遭受通緝,那肯定得忍辱負重,等待翻身。可現在秦人不屑於抓他們,他就沒了接下來的奮鬥目標,有些迷茫起來。
他在魏國一心想要當官,像信陵君那般拯救魏國。可惜魏王猜忌信陵君,也不肯用他們這些門客。
如今秦國的不計前嫌讓張耳看到了另一條路,既能實現抱負,又能報恩信陵君,他思來想去還是覺得去鹹陽更好。
劉季尊重他的想法,於是和他分開了,獨自迴到家鄉。
迴鄉之後果不其然又開始被父兄念叨他不事生產的事情。
劉太公嘆氣:
「你現在是快活了,可魏國已經被秦國吞併。我們豐邑是魏國地界,遲早也會有秦吏過來管轄。你應當知道秦國律法嚴苛,像你這般不種地的人,是要被罰的。」
劉季嘻嘻一笑:
「那說不準到時候我就混成官,可以公然四處晃悠了呢?」
劉季覺得當個遊繳挺好的,既不用種地,又能賺到錢養活自己和兄弟們。而且遊繳本來就要在鄉裏到處巡查,正合他喜歡四處亂竄的性子。
劉太公吹鬍子瞪眼:
「你說想當就能當了?那遊繳都是秦國官學裏考出來的!」
因為有父親豐公的人脈關係在,劉家在豐邑當地消息還是十分靈通的。秦國的情況他早就托人打聽清楚了,對兒子的異想天開非常不看好。
倘若秦國沒有足夠的基層官吏,劉家運作一番不說能讓劉季當上遊繳,當個亭長還是綽綽有餘的。
畢竟劉季自己也很爭氣,有不少的好兄弟,他們都能出一把力。魏國的許多鄉官都是本地人推舉出來的,劉季的聲望完全足夠。
可秦國如今搞得這麽正式,當官都要先通過進學和考核,那就難辦了。
劉太公擔心自己這兒子過段時間就隻能在牢房裏見到了,畢竟他們劉家可沒錢給劉季交罰款。
劉季卻安慰他:
「老父多慮了,不交罰金肯定不是被關入牢房,說不定是押去做苦力當隸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