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頁
[歷史同人] 在大秦當完美太子 作者:無字驚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有些家族寧願過繼族人的兒子也不願意考慮女兒,美其名曰傳宗接代隻能靠男人,實則都是維護男權的胡扯。
他們可以找出一大堆理由來論證女兒不行,說女兒嫁出去生的孩子就隨夫家姓了。為此甚至都能接受過繼非族人、與自己毫無血緣的孩子,隻要能改成自家的姓。
那麽為什麽外人都能改姓,自己女兒生的不能直接跟女兒姓?要改掉孩子隨父姓的原則很難嗎?
至少對於先秦時期來說,沒那麽難。
當女子在宗族中擁有同等的權利時,這些都不再是阻礙。女族長生的孩子自然要跟隨族長的姓氏,而非族長的普通女性成員,同樣也有延續姓氏的權利。
昌平君叛逃出了秦國,而楚國正在走向毀滅的道路,他的孩子已經可以斷定繼續跟隨父親就是毫無前途。那麽為了利益,他們很大概率願意從此摒棄父脈,選擇延續母族的輝煌。
秦王政很快給兄弟二人的妻子下達了一封手書。
秦國可以立女戶,她們若是願意,便可自立門戶。以後孩子隻傳承她這邊的姓氏血脈,與昌平君再無關聯。
一旦改姓改氏,昌平君就從一個有繼承人的楚王變成了沒有繼承人的楚王。他需要重新納妾生個繼承人出來,這會極大地影響他在楚國貴族之中的支持率。
楚王血脈改名換姓,拋棄祖上榮光,為了榮華富貴,寧願選擇傳承秦國貴族血統。
這是一次很有意思的嚐試。
秦王政頗有興致地想到,楚人大概能被氣死吧。
在氣人方麵,愛子和昭襄王都可謂是擁有得天獨厚的能力。
扶蘇道:
「就是可惜以他們做試點後,就不能嚴格追究他們的罪責了。」
昌平君做的可是叛國的錯事,按理來說應該株連三族的,而且他的妻兒也確實享受到了他這些年權勢滔天帶來的好處。
不過當昌平君的妻子單方麵把昌平君變成「入贅」之後,廷尉司這邊定刑就得酌情減輕了。
試點對象直接被處決,那不是白試了?
為了脫罪,昌平君的妻子甚至更絕地直接休棄了對方。這樣一來妻兒隻需要跟著承擔昌平君叛逃的罪責,後續要是昌平君又做了什麽新的事情,就跟他們一家沒關係了。
由於這一番操作裏牽扯到的男方是個背景複雜的他國公子,朝野上下無人膽敢置喙,隻能任由事態發展。
而第一次出現這樣的事情,他們沒有阻攔。那等以後再出現類似的情況,他們就同樣沒有辦法硬起腰板製止了。
巴清抓住時機確立了自己女族長的合法地位,並且在為丈夫過繼血脈的同時,又為自己也過繼了一個繼承她姓氏的女兒。
秦王政準了。
秦國貴族女眷一下子被打開了思路,意識到一件事——傳承她們的姓氏不一定是為了娘家,也可能單純是為了她們自己。
比起男性更注重家族,許多外嫁的女性對母族的傳承需求其實沒那麽高。比如巴清,她就直接單獨設立了一份族譜,表示從她起始往下傳承。
巴清想試試塑造出個隻傳女性的家族出來。
反正她是個商人,又不從政,別人管不到她,畢竟律法都準許了這種情況。
扶蘇覺得這樣挺好的。
女子若是傳母族姓氏血脈,時間長了又會迴到男權的桎梏下,畢竟母族也是男權家族。但她們以自己為族譜之首就不同了,這是個新的開始。
反正先秦時期多的是變更「氏」的人,姓雖然還是原來那一脈的姓,但換了氏就是新的一族了,這種情況很常見。
現在像巴清一樣自己當家做主的人還不多,不過以後會越來越多。新生的女性氏族數量提升,遲早能和男性氏族齊平。
兩性平衡才是長久之道。
扶蘇可不希望他的大秦會因為陽盛陰衰出現一些稀奇古怪的社會風俗甚至是國家政策,那是在掘大秦的統治根基。
底層的人都出問題了,上層的國家還能好?
扶蘇愉快地給遠在齊國的呂雉寫了一封信,告知她鹹陽的最新風貌。
收到信的呂雉眼前一亮,連忙召集她的送糧小姐妹們,分享這個好消息。
自己當家做主指日可待,不僅能做官,還能設置以自己為起始的全新氏族。新氏族歸她們自己全權掌控,這是個多好的脫離家族桎梏的機會啊!
許多貴女如今還在被迫為家族謀利,雖然族中支持她們投靠秦國,卻是為了全族而非她們自己。
短期內還好,等時間長了,雙方肯定會出現利益矛盾。分家是遲早的事情,大秦都幫他們把分家的合法性確定了,那就徹底沒有了後顧之憂。
貴女捧著臉:
「那我得想個新的氏,你說叫什麽好呢?」
又問呂雉:
「娥姁,你以後是不是也不準備沿用呂氏了?」
呂雉想了想,說道:
「不一定,到時候再看吧。秦國和趙國都有嬴姓李氏,但大家都知道他們已經分家成兩族了。我父親或許會繼續留在齊地,到時候區分我這一支和他那一支的呂氏,用地名就行。」
「臨淄呂氏和鹹陽呂氏嗎?也可以,不改氏的用字的話,族裏大概就不會激烈反對了。」
眾人對視一眼,都看出了彼此的意思。
他們可以找出一大堆理由來論證女兒不行,說女兒嫁出去生的孩子就隨夫家姓了。為此甚至都能接受過繼非族人、與自己毫無血緣的孩子,隻要能改成自家的姓。
那麽為什麽外人都能改姓,自己女兒生的不能直接跟女兒姓?要改掉孩子隨父姓的原則很難嗎?
至少對於先秦時期來說,沒那麽難。
當女子在宗族中擁有同等的權利時,這些都不再是阻礙。女族長生的孩子自然要跟隨族長的姓氏,而非族長的普通女性成員,同樣也有延續姓氏的權利。
昌平君叛逃出了秦國,而楚國正在走向毀滅的道路,他的孩子已經可以斷定繼續跟隨父親就是毫無前途。那麽為了利益,他們很大概率願意從此摒棄父脈,選擇延續母族的輝煌。
秦王政很快給兄弟二人的妻子下達了一封手書。
秦國可以立女戶,她們若是願意,便可自立門戶。以後孩子隻傳承她這邊的姓氏血脈,與昌平君再無關聯。
一旦改姓改氏,昌平君就從一個有繼承人的楚王變成了沒有繼承人的楚王。他需要重新納妾生個繼承人出來,這會極大地影響他在楚國貴族之中的支持率。
楚王血脈改名換姓,拋棄祖上榮光,為了榮華富貴,寧願選擇傳承秦國貴族血統。
這是一次很有意思的嚐試。
秦王政頗有興致地想到,楚人大概能被氣死吧。
在氣人方麵,愛子和昭襄王都可謂是擁有得天獨厚的能力。
扶蘇道:
「就是可惜以他們做試點後,就不能嚴格追究他們的罪責了。」
昌平君做的可是叛國的錯事,按理來說應該株連三族的,而且他的妻兒也確實享受到了他這些年權勢滔天帶來的好處。
不過當昌平君的妻子單方麵把昌平君變成「入贅」之後,廷尉司這邊定刑就得酌情減輕了。
試點對象直接被處決,那不是白試了?
為了脫罪,昌平君的妻子甚至更絕地直接休棄了對方。這樣一來妻兒隻需要跟著承擔昌平君叛逃的罪責,後續要是昌平君又做了什麽新的事情,就跟他們一家沒關係了。
由於這一番操作裏牽扯到的男方是個背景複雜的他國公子,朝野上下無人膽敢置喙,隻能任由事態發展。
而第一次出現這樣的事情,他們沒有阻攔。那等以後再出現類似的情況,他們就同樣沒有辦法硬起腰板製止了。
巴清抓住時機確立了自己女族長的合法地位,並且在為丈夫過繼血脈的同時,又為自己也過繼了一個繼承她姓氏的女兒。
秦王政準了。
秦國貴族女眷一下子被打開了思路,意識到一件事——傳承她們的姓氏不一定是為了娘家,也可能單純是為了她們自己。
比起男性更注重家族,許多外嫁的女性對母族的傳承需求其實沒那麽高。比如巴清,她就直接單獨設立了一份族譜,表示從她起始往下傳承。
巴清想試試塑造出個隻傳女性的家族出來。
反正她是個商人,又不從政,別人管不到她,畢竟律法都準許了這種情況。
扶蘇覺得這樣挺好的。
女子若是傳母族姓氏血脈,時間長了又會迴到男權的桎梏下,畢竟母族也是男權家族。但她們以自己為族譜之首就不同了,這是個新的開始。
反正先秦時期多的是變更「氏」的人,姓雖然還是原來那一脈的姓,但換了氏就是新的一族了,這種情況很常見。
現在像巴清一樣自己當家做主的人還不多,不過以後會越來越多。新生的女性氏族數量提升,遲早能和男性氏族齊平。
兩性平衡才是長久之道。
扶蘇可不希望他的大秦會因為陽盛陰衰出現一些稀奇古怪的社會風俗甚至是國家政策,那是在掘大秦的統治根基。
底層的人都出問題了,上層的國家還能好?
扶蘇愉快地給遠在齊國的呂雉寫了一封信,告知她鹹陽的最新風貌。
收到信的呂雉眼前一亮,連忙召集她的送糧小姐妹們,分享這個好消息。
自己當家做主指日可待,不僅能做官,還能設置以自己為起始的全新氏族。新氏族歸她們自己全權掌控,這是個多好的脫離家族桎梏的機會啊!
許多貴女如今還在被迫為家族謀利,雖然族中支持她們投靠秦國,卻是為了全族而非她們自己。
短期內還好,等時間長了,雙方肯定會出現利益矛盾。分家是遲早的事情,大秦都幫他們把分家的合法性確定了,那就徹底沒有了後顧之憂。
貴女捧著臉:
「那我得想個新的氏,你說叫什麽好呢?」
又問呂雉:
「娥姁,你以後是不是也不準備沿用呂氏了?」
呂雉想了想,說道:
「不一定,到時候再看吧。秦國和趙國都有嬴姓李氏,但大家都知道他們已經分家成兩族了。我父親或許會繼續留在齊地,到時候區分我這一支和他那一支的呂氏,用地名就行。」
「臨淄呂氏和鹹陽呂氏嗎?也可以,不改氏的用字的話,族裏大概就不會激烈反對了。」
眾人對視一眼,都看出了彼此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