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頁
[歷史同人] 在大秦當完美太子 作者:無字驚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也多虧大量醫家弟子的湧入,讓眾人得知了許多平替藥草。否則光是供應百越的藥丸,原材料就不夠用,本地庶民自己生病了還要吃藥呢。
說起來生病吃藥,以前對庶民來講還算是個比較奢侈的操作。看病貴,買藥也不便宜,庶民貧苦又不識得草藥,生了病大多選擇硬扛著。
這年頭的底層民眾平均壽命低到可怕,很大原因就是不僅吃不飽穿不暖,生病了還基本不治。
先秦時期的平均壽命是31歲左右,這裏頭還有不少衣食無憂的貴族在拉高數值。隻算庶民的話,還會更低。
如今有了藥丸的產業,情況好上了不少。
不少人自己就參與了藥丸製作,知道它成本沒那麽高。官府同意用隻比成本高一點點的價格賣給本地百姓,於是大家生病之後也就敢吃藥了。
少有人幹著活還不管自己具體是在幹什麽的,許多藥農閑暇之餘就好奇自己做的藥丸是治什麽的。記下來之後,遇到相應的病症也省了看大夫的前,直接買藥丸就行。
實在連藥丸都買不起的,接手了這麽多迴的藥草,自己去山裏找一樣的,私下製來吃了也是個辦法。
剛開始大家還隻了解自己接觸的這種藥丸製法,生了別的病依舊束手無策。時間長了鄉裏間口耳相傳,就得知了不少其他藥丸的配方。
這不是什麽機密,左右藥丸是要遠遠賣到百越和西域去的,不怕泄露之後沒了銷量。
扶蘇的意思是,庶民自己懂點醫術也挺好的。都是最基礎的簡單藥方,沒什麽藏著掖著的必要。
當然,連低價藥丸都買不起的庶民還是少數。大部分人生病後都是直接買現成的,隻是有些人思想觀念還沒轉變過來,覺得買藥費錢捨不得買。
還是窮怕了。
商鞅變法以來弄的馭民五術,其中「伐薪」的內容就包括讓庶民窮到沒錢生事。於是庶民長期處在身無分文的狀態下,存款是什麽東西?基本沒見過。
觀念不是一朝一夕能改的,這件事急不來。
好在不少人已經開始慢慢轉變了,要不是藥丸儲存時間短,怕等到過期了自己還沒生病浪費了,很多人家其實是願意買一些囤在手中的。
有巴清的商隊頻繁來往大秦全境,將各地物產互相倒賣,庶民也不用擔心要用的時候買不著對應的藥丸。
商隊日常會配備上種類齊全的藥丸,除卻自己留著備用之外,也是藉此造福沿路需要買藥的庶民。
如今秦人已經很習慣這些來自巴蜀的遊商了,每隔月餘會來一趟。
來的時候還會帶來遙遠地區的特產,有些售價貴,有些售價便宜。哪怕買不起,看一看長長見識也是好的。
比起其他商品,屢次接受西域新物種衝擊的庶民其實更樂意購買種子。
嚐過紫花苜蓿等作物的甜頭後,眾人被激發出了對陌生物種的熱情。也不管氣候適不適合種,反正買幾顆便宜的種子試試又不虧。
大部分人都是在瞎折騰,也不清楚種植方法,更不清楚作物對土壤水肥的要求。反正就硬種,聽天由命。
這麽種,絕大多數種子其實都浪費了。
幸好商隊售賣的都是在中原其他地區泛濫成災的種子,收購沒什麽成本,浪費了也不可惜。
巴清夫人說了,庶民閑下來容易鬧事。太子殿下憐惜黎庶願意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但也得考慮到民亂的問題。
商君弄個馭民五術就是為了不讓庶民有閑工夫搞事,但這招太狠了,不適合需要休養生息的天下。既然如此,不若換個方式消耗掉庶民多餘的精力。
於是靠著耕牛多出了閑暇時間的農人們開發出了專屬於他們的娛樂活動,也就是種植新作物。
官府還特意為此發放招賢令。
說是如果有人研究出了這些新作物在當地的最佳種植方法,官府會給予獎賞。新作物對本地的好處越大、越值得推廣,獎賞越豐厚。
在這樣的激勵下,遊商的種子銷售愈加火熱。
商隊沒指望靠這個賺錢,沒成想年底一算利潤,兜售種子反而占據了不小的份額。薄利多銷的龐大潛力,可見一斑。
雖然絕大多少人都在瞎搞,種了一年什麽都沒種出來,還鬧出過不少烏龍。
比如由於不清楚自己在種的新作物是什麽東西,誤把長出來雜草當成了新作物精心照料。結果最後才發現,新作物壓根沒發芽,自己白忙活一場。
但這也並沒有打擊大家的積極性,因為有人確實成功了。
人口基數擺在那裏,瞎貓碰上死耗子也能誤打誤撞地種成,更何況大部分老農還是精心照料的。
蜀地便有人種出了柘。
這種作物汁水豐沛、甘甜可口,推廣開來之後人們更愛稱它為「甘柘」,也就是後世的甘蔗。
一開始種子是從楚地弄來的,聽聞是楚人從更南邊的百越部落手中交換到的。
不過楚人沒有大規模種植,還是商隊嚐到柘的甜味之後不甘心,特意去了一趟楚國南部邊境,愣是弄了不少種子迴來。
百越是一片非常龐大的區域,不是隻有閩南那一片才算百越。事實上後世的兩廣也在百越的範疇之中,所以一直往南邊走會碰到別的百越部落。
這些部落分散在這麽大的區域裏,可想而知楚南百越和閩南百越之間沒多少聯絡。秦國在閩南打下的交情在這裏基本沒用,商隊隻能自己努力。
說起來生病吃藥,以前對庶民來講還算是個比較奢侈的操作。看病貴,買藥也不便宜,庶民貧苦又不識得草藥,生了病大多選擇硬扛著。
這年頭的底層民眾平均壽命低到可怕,很大原因就是不僅吃不飽穿不暖,生病了還基本不治。
先秦時期的平均壽命是31歲左右,這裏頭還有不少衣食無憂的貴族在拉高數值。隻算庶民的話,還會更低。
如今有了藥丸的產業,情況好上了不少。
不少人自己就參與了藥丸製作,知道它成本沒那麽高。官府同意用隻比成本高一點點的價格賣給本地百姓,於是大家生病之後也就敢吃藥了。
少有人幹著活還不管自己具體是在幹什麽的,許多藥農閑暇之餘就好奇自己做的藥丸是治什麽的。記下來之後,遇到相應的病症也省了看大夫的前,直接買藥丸就行。
實在連藥丸都買不起的,接手了這麽多迴的藥草,自己去山裏找一樣的,私下製來吃了也是個辦法。
剛開始大家還隻了解自己接觸的這種藥丸製法,生了別的病依舊束手無策。時間長了鄉裏間口耳相傳,就得知了不少其他藥丸的配方。
這不是什麽機密,左右藥丸是要遠遠賣到百越和西域去的,不怕泄露之後沒了銷量。
扶蘇的意思是,庶民自己懂點醫術也挺好的。都是最基礎的簡單藥方,沒什麽藏著掖著的必要。
當然,連低價藥丸都買不起的庶民還是少數。大部分人生病後都是直接買現成的,隻是有些人思想觀念還沒轉變過來,覺得買藥費錢捨不得買。
還是窮怕了。
商鞅變法以來弄的馭民五術,其中「伐薪」的內容就包括讓庶民窮到沒錢生事。於是庶民長期處在身無分文的狀態下,存款是什麽東西?基本沒見過。
觀念不是一朝一夕能改的,這件事急不來。
好在不少人已經開始慢慢轉變了,要不是藥丸儲存時間短,怕等到過期了自己還沒生病浪費了,很多人家其實是願意買一些囤在手中的。
有巴清的商隊頻繁來往大秦全境,將各地物產互相倒賣,庶民也不用擔心要用的時候買不著對應的藥丸。
商隊日常會配備上種類齊全的藥丸,除卻自己留著備用之外,也是藉此造福沿路需要買藥的庶民。
如今秦人已經很習慣這些來自巴蜀的遊商了,每隔月餘會來一趟。
來的時候還會帶來遙遠地區的特產,有些售價貴,有些售價便宜。哪怕買不起,看一看長長見識也是好的。
比起其他商品,屢次接受西域新物種衝擊的庶民其實更樂意購買種子。
嚐過紫花苜蓿等作物的甜頭後,眾人被激發出了對陌生物種的熱情。也不管氣候適不適合種,反正買幾顆便宜的種子試試又不虧。
大部分人都是在瞎折騰,也不清楚種植方法,更不清楚作物對土壤水肥的要求。反正就硬種,聽天由命。
這麽種,絕大多數種子其實都浪費了。
幸好商隊售賣的都是在中原其他地區泛濫成災的種子,收購沒什麽成本,浪費了也不可惜。
巴清夫人說了,庶民閑下來容易鬧事。太子殿下憐惜黎庶願意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但也得考慮到民亂的問題。
商君弄個馭民五術就是為了不讓庶民有閑工夫搞事,但這招太狠了,不適合需要休養生息的天下。既然如此,不若換個方式消耗掉庶民多餘的精力。
於是靠著耕牛多出了閑暇時間的農人們開發出了專屬於他們的娛樂活動,也就是種植新作物。
官府還特意為此發放招賢令。
說是如果有人研究出了這些新作物在當地的最佳種植方法,官府會給予獎賞。新作物對本地的好處越大、越值得推廣,獎賞越豐厚。
在這樣的激勵下,遊商的種子銷售愈加火熱。
商隊沒指望靠這個賺錢,沒成想年底一算利潤,兜售種子反而占據了不小的份額。薄利多銷的龐大潛力,可見一斑。
雖然絕大多少人都在瞎搞,種了一年什麽都沒種出來,還鬧出過不少烏龍。
比如由於不清楚自己在種的新作物是什麽東西,誤把長出來雜草當成了新作物精心照料。結果最後才發現,新作物壓根沒發芽,自己白忙活一場。
但這也並沒有打擊大家的積極性,因為有人確實成功了。
人口基數擺在那裏,瞎貓碰上死耗子也能誤打誤撞地種成,更何況大部分老農還是精心照料的。
蜀地便有人種出了柘。
這種作物汁水豐沛、甘甜可口,推廣開來之後人們更愛稱它為「甘柘」,也就是後世的甘蔗。
一開始種子是從楚地弄來的,聽聞是楚人從更南邊的百越部落手中交換到的。
不過楚人沒有大規模種植,還是商隊嚐到柘的甜味之後不甘心,特意去了一趟楚國南部邊境,愣是弄了不少種子迴來。
百越是一片非常龐大的區域,不是隻有閩南那一片才算百越。事實上後世的兩廣也在百越的範疇之中,所以一直往南邊走會碰到別的百越部落。
這些部落分散在這麽大的區域裏,可想而知楚南百越和閩南百越之間沒多少聯絡。秦國在閩南打下的交情在這裏基本沒用,商隊隻能自己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