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歷史同人] 在大秦當完美太子 作者:無字驚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為此,秦王政不介意耽誤一晚上處理朝政的時間,給兒子掰開了揉碎了細講。
他先從淳於越的反應說起。
淳於越要培養個仁君出來,扯了一堆儒家的理想學說,成果斐然。他覺得自己在培養仁君,結果險些培養出了個「聖君」。
原主堪稱大聖人,完全不在乎韓非是從儒家跑路去法家的。為了韓非硬剛全朝堂,非常地頭鐵,和他爹一樣頭鐵。
但是淳於越作為大儒,並不是很喜歡韓非這個「叛徒」。別說給韓非伸冤了,他巴不得秦國所有除了儒家弟子以外的百家之人全部消失。
所以那天聽到原主給韓非說話之後,他差點暈過去。
原主為了個法家人得罪那麽多朝臣,吃力不討好,叫淳於越簡直如鯁在喉。
那時的淳於越必然非常後悔,早知道就不給原主灌輸那麽多「愛才」的思想了。就算要灌輸,也得加個前提條件:愛「儒家」的人才。
扶蘇聽到這裏,麵露恍然,語氣既失落又惆悵:
「老師怎麽能這樣呢?隻因為韓非先生是法家之人,他就不願施以援手,這樣豈非違背了孔子的『有教無類』?」
扶蘇做出一副「我看錯他們了,原來大儒是這樣的大儒」,令秦王政十分滿意。
他不指望一次談話就能讓兒子醒悟,但是隻要兒子開始意識到他身邊的那些人其實都有自己的小心思,以後慢慢的就不會誰說什麽都相信了。
政治覺悟得一點點培養,時間還長,不著急。
但扶蘇的成長速度,還是遠超了秦王政的預料。
父子倆談心的第二天,扶蘇藉口躺久了身上不舒服,硬是蹭到父親身邊陪他一起看奏摺。
秦王政有心教導兒子,自然不會拒絕,還拿了一些簡單的政務出來與兒子分享。
一上午的教導下來,扶蘇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令秦王驚喜又震怒。
他的長子扶蘇果然一直如同小時候那般聰慧,是個不可多得的好苗子。可是這樣的好苗子卻被耽誤了這麽久,著實可恨!
秦王政才不覺得這要怪自己一直選擇放養,隻把兒子丟給老師教導。他認為是老師的問題,好苗子沒教好,要麽是老師沒本事,要麽是老師在故意使壞。
很不巧,原主隻和淳於越關係親密,其他老師根本沒有存在感,頂多有幾個儒家的老師能順帶著露露臉。
所以被秦王遷怒的,自然隻有淳於越這一波大儒了。
扶蘇目的達成,便主動和父親說要出去走走散散心。
秦王政正在氣頭上,迫不及待想做點什麽。兒子主動離開正合他意,於是等人一出門,立刻叫來侍官要再罰淳於越。
這次不僅是他一人,連帶著那些儒生都得挨罰。
另一邊,扶蘇緩步走了小一刻鍾,轉過某個彎,恰巧撞見了進宮來迴稟事情的李斯。
扶蘇慢慢露出了一個微笑:
「李廷尉,別來無恙。」
作者有話要說:
李斯:警覺.jpg
第3章 抓住了
長公子突如其來的和善,讓李斯心裏的警戒值瞬間拉滿。
不對勁,非常不對勁。
他們長公子是怎樣的人物呢?往好聽點說是性格堅韌,往難聽點說就是為人固執。
表麵上看起來仿佛和王上是兩個極端,一個過於殘酷,一個過於仁和。但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個頂個的頭鐵,父子倆對上之後誰都不肯讓著誰,絕對是親生的。
固執的長公子在認定一件事情之後,八百匹馬都很難拉迴來。所以當前幾日李斯被原主懟了一通之後,他心裏就知道糟了,這輩子很難將自己在長公子心裏的形象重新扭轉迴來。
好在仁善的公子他不玩陰謀詭計,也不喜歡背地裏中傷別人。有事情都是當麵和你掰扯的,得罪了他也沒多大影響。
李斯唯一煩惱的問題是,長公子大概率是下一任秦王。這麽早就和未來的頂頭上司鬧翻了,對他很不利啊。
此時的李斯還是個小小的廷尉,有來自王上的看中,但也不是特別多。至少沒多到能讓他生出擁立其他公子的野心來,他沒那個膽子。
所以這幾日李斯在家一直苦思冥想,思考要怎麽讓長公子知道,自己真的不是個嫉賢妒能的小人。
他,李斯,一個純純的政客,有自己的思想抱負。隻會為了達成人生理想不擇手段,做出的任何事情都絕對和小家子氣的嫉妒等情緒無關。
幸好,這一點當過秦皇的扶蘇非常了解。
扶蘇略有些新奇地打量著這位許久不見的李丞相,腦海中不由得迴憶起了上輩子的事情。
當年的他還是大秦太子,政治理念與父親完美吻合。基於這一點,李斯和他之間自然不存在任何矛盾,甚至相處的頗為融洽。
待到扶蘇登基,李斯依然穩穩地當著他的丞相。以扶蘇的手腕,他也絲毫不懼這些功勳卓著的老臣會威脅自己的統治。
因此,李斯順順噹噹地做到了致仕,晚年也過得極為風光。
雖然這傢夥的風光在很大程度上,和他本人某些見不得光的過往息息相關。
——倘若有後世之人能尋到李丞相的墓穴,就會看到這位丞相的墓誌銘上有一長串他自己提前寫好的內容。大意是吹噓自己與二世皇帝如何如何君臣相得,自己才是扶蘇陛下唯一的心腹,其他人都不如他。
他先從淳於越的反應說起。
淳於越要培養個仁君出來,扯了一堆儒家的理想學說,成果斐然。他覺得自己在培養仁君,結果險些培養出了個「聖君」。
原主堪稱大聖人,完全不在乎韓非是從儒家跑路去法家的。為了韓非硬剛全朝堂,非常地頭鐵,和他爹一樣頭鐵。
但是淳於越作為大儒,並不是很喜歡韓非這個「叛徒」。別說給韓非伸冤了,他巴不得秦國所有除了儒家弟子以外的百家之人全部消失。
所以那天聽到原主給韓非說話之後,他差點暈過去。
原主為了個法家人得罪那麽多朝臣,吃力不討好,叫淳於越簡直如鯁在喉。
那時的淳於越必然非常後悔,早知道就不給原主灌輸那麽多「愛才」的思想了。就算要灌輸,也得加個前提條件:愛「儒家」的人才。
扶蘇聽到這裏,麵露恍然,語氣既失落又惆悵:
「老師怎麽能這樣呢?隻因為韓非先生是法家之人,他就不願施以援手,這樣豈非違背了孔子的『有教無類』?」
扶蘇做出一副「我看錯他們了,原來大儒是這樣的大儒」,令秦王政十分滿意。
他不指望一次談話就能讓兒子醒悟,但是隻要兒子開始意識到他身邊的那些人其實都有自己的小心思,以後慢慢的就不會誰說什麽都相信了。
政治覺悟得一點點培養,時間還長,不著急。
但扶蘇的成長速度,還是遠超了秦王政的預料。
父子倆談心的第二天,扶蘇藉口躺久了身上不舒服,硬是蹭到父親身邊陪他一起看奏摺。
秦王政有心教導兒子,自然不會拒絕,還拿了一些簡單的政務出來與兒子分享。
一上午的教導下來,扶蘇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令秦王驚喜又震怒。
他的長子扶蘇果然一直如同小時候那般聰慧,是個不可多得的好苗子。可是這樣的好苗子卻被耽誤了這麽久,著實可恨!
秦王政才不覺得這要怪自己一直選擇放養,隻把兒子丟給老師教導。他認為是老師的問題,好苗子沒教好,要麽是老師沒本事,要麽是老師在故意使壞。
很不巧,原主隻和淳於越關係親密,其他老師根本沒有存在感,頂多有幾個儒家的老師能順帶著露露臉。
所以被秦王遷怒的,自然隻有淳於越這一波大儒了。
扶蘇目的達成,便主動和父親說要出去走走散散心。
秦王政正在氣頭上,迫不及待想做點什麽。兒子主動離開正合他意,於是等人一出門,立刻叫來侍官要再罰淳於越。
這次不僅是他一人,連帶著那些儒生都得挨罰。
另一邊,扶蘇緩步走了小一刻鍾,轉過某個彎,恰巧撞見了進宮來迴稟事情的李斯。
扶蘇慢慢露出了一個微笑:
「李廷尉,別來無恙。」
作者有話要說:
李斯:警覺.jpg
第3章 抓住了
長公子突如其來的和善,讓李斯心裏的警戒值瞬間拉滿。
不對勁,非常不對勁。
他們長公子是怎樣的人物呢?往好聽點說是性格堅韌,往難聽點說就是為人固執。
表麵上看起來仿佛和王上是兩個極端,一個過於殘酷,一個過於仁和。但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個頂個的頭鐵,父子倆對上之後誰都不肯讓著誰,絕對是親生的。
固執的長公子在認定一件事情之後,八百匹馬都很難拉迴來。所以當前幾日李斯被原主懟了一通之後,他心裏就知道糟了,這輩子很難將自己在長公子心裏的形象重新扭轉迴來。
好在仁善的公子他不玩陰謀詭計,也不喜歡背地裏中傷別人。有事情都是當麵和你掰扯的,得罪了他也沒多大影響。
李斯唯一煩惱的問題是,長公子大概率是下一任秦王。這麽早就和未來的頂頭上司鬧翻了,對他很不利啊。
此時的李斯還是個小小的廷尉,有來自王上的看中,但也不是特別多。至少沒多到能讓他生出擁立其他公子的野心來,他沒那個膽子。
所以這幾日李斯在家一直苦思冥想,思考要怎麽讓長公子知道,自己真的不是個嫉賢妒能的小人。
他,李斯,一個純純的政客,有自己的思想抱負。隻會為了達成人生理想不擇手段,做出的任何事情都絕對和小家子氣的嫉妒等情緒無關。
幸好,這一點當過秦皇的扶蘇非常了解。
扶蘇略有些新奇地打量著這位許久不見的李丞相,腦海中不由得迴憶起了上輩子的事情。
當年的他還是大秦太子,政治理念與父親完美吻合。基於這一點,李斯和他之間自然不存在任何矛盾,甚至相處的頗為融洽。
待到扶蘇登基,李斯依然穩穩地當著他的丞相。以扶蘇的手腕,他也絲毫不懼這些功勳卓著的老臣會威脅自己的統治。
因此,李斯順順噹噹地做到了致仕,晚年也過得極為風光。
雖然這傢夥的風光在很大程度上,和他本人某些見不得光的過往息息相關。
——倘若有後世之人能尋到李丞相的墓穴,就會看到這位丞相的墓誌銘上有一長串他自己提前寫好的內容。大意是吹噓自己與二世皇帝如何如何君臣相得,自己才是扶蘇陛下唯一的心腹,其他人都不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