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還要再說,身後轉出一位青年官員,此人不過二十多歲,風神俊朗,身穿綠衫,乃是司兵參軍王忠良,朗聲說道:“張參軍所說,雖然理對,但失之於迂。崔相如今正自倚重朱溫,驅除朝中異己,若無好處,豈肯得罪朱溫?至於羅長史所說,不可不慮!以臣之見,崔相和朱溫,雖然利合,但畢竟不是一路,外雖親密無間,內中必有縫隙,隻要所用得人,此事未必不成!”
李煜大喜,道:“如卿所言,自是好事,不知卿可願往京中奉表?”
王忠良拱手道:“主公,固所願爾,願主公能給臣全權,以便臣便宜從事!”
李煜哈哈一笑,道:“本王允了,表章一事你與羅長史好好參詳,有何用度,從羅長史那裏支用即可!”
王忠良深施一禮,謝道:“臣定不辱使命。”說罷,退迴班中。
張懷雖然被王忠良直言撥了麵子,心中不免生氣,可看到王忠良被漢王委以重任,卻也不敢再爭什麽上下,李煜安慰道:“大家議事,正是要查漏補缺,彼此爭執,各執一詞在所難免,理不辨不明,事不談不清,這樣才不會有謬誤,張參軍切莫因此生了誤會!”
張懷雖是有點書生意氣,迂腐了些,卻不是笨人,漢王又溫言勸慰,這心裏也舒暢了許多,連說“不敢,不敢”隨之退迴班內。
見王忠良得了頭彩,洪杉在許存身後,轉了出來,拱手道:“主公,如今雖然得了這數州之地,卻遠非安穩,末將隨許將軍征戰,雖來漢中不久,但日常在營,常研習漢中地理。這漢中之地,北瞰關中,南蔽巴蜀,東達襄鄧,西控秦隴,形勢最重。”
“在漢中之北通關中平原;主要有三條道路,一為褒斜道以南循褒穀、北走斜水而得名,路程500餘裏。由興元,向西北行至褒城縣,進入褒水河穀北行,過石門、三交城、赤崖(又稱赤岸),抵達褒水源頭。此處和與它對應的斜水河穀有分水嶺相隔,稱五裏阪。出穀便是扶風眉縣之五丈原,當初諸葛武侯六出祁山,即在此和司馬懿對陣。這路在秦嶺諸道中最短,省時省力,如今褒城縣我軍尚未攻取。
二為儻駱道由洋州入儻水河穀,過分水嶺後,再沿駱穀入關中。儻駱道路程雖短,但是中間絕水地段較褒斜道為長,山路險峻,通行困難。
三為子午道該道在長安正南,沿子午穀入山後轉入灃水河穀,翻越秦嶺,經洵河上遊,南過腰竹嶺,順池河到漢江北岸池河鎮附近陡轉西北,大致沿漢江北岸,繞黃金峽西到洋州東的龍亭,此處與儻駱道南口相近,兩條道路在洋州匯合後,再西行至興元。如今洋州駐軍四千,亦未攻取
南通西蜀,主要有兩條道路:
一為金牛道又稱“劍閣道”、“石牛道”,即傳說中蜀王受秦國欺騙,遣力士為運送石牛所開之道。自漢中勉縣西南行,到三泉,穿越巴山至利州與陳倉道會合,南行穿劍門山,即天險劍閣,經梓潼、涪、雒到達成都。自漢中至蜀者,多取途於此,所謂蜀之喉嗌也。
二為米倉道興元向南行,溯漢水支流濂水而進,穿越米倉山,再沿宕渠水而行,即到達巴中。由此向西可閬中,取道西至成都。若繼續順流而下,則能抵達宕渠、墊江,匯入西漢水,南入大江。由此南徇三巴,圖謀東川。
此外,關中入蜀的陳倉道由長安沿渭水西行至鳳翔,翻越秦嶺山脈西端,向西南過散關,到鳳州,沿著嘉陵江北段而下,經河池、武興、關城、白水關,至利州與金牛道匯合入蜀。
陳倉道迂迴遙遠,不若褒斜道近捷,但較為平坦易行,又有嘉陵江水運之便。
如今鳳州雖在主公手上,但利州咽喉之地,卻仍在王宗弼鎮守之下。
西控秦隴,由漢中西行,可達武興,階州,成州,略陽等地,此處土地險阻,有麻田、氐叟,多羌戎之民,北接天水、南安、隴西,南臨梓潼郡,陰平有景穀道(又名左擔道)通往江油和涪縣,乃是蜀中側門,雖然此地貧瘠,不可不重。
東達荊襄,由洋州沿漢水而下,可以從秦嶺、巴山之間的缺口向東到達西城,稱為“西城道”。循漢水東進過旬陽、錫縣可至鄖州,由此東去陸路可入南陽,抵達名都宛城(今河南南陽市),史稱“旬關道”。從鄖關東南順流而下,則到達江漢平原的北方門戶——重鎮襄陽。自西城東南陸行,還有一條支路可達上庸(今湖北竹山)、新城(今湖北房縣),然後能夠南下秭歸,或東去襄陽。”
“此數路之中,洋州北通關中,控子午、西城、儻駱諸道,實是咽喉要道,一旦為他人所取,我興元防不勝防,當速派一上將,立可襲洋州,西城,屯兵駐紮,互為犄角,進可攻略山南東道,退課可保漢中之東平安。”
“褒城縣,乃是褒斜道入口,可速派一支偏師,取了褒城,免得褒城之敵投了鳳翔”
“如能得了利州,則蜀中在漢中,失了立腳之處,劍門崎嶇難行,蜀軍日後,定然難出西蜀一步,隻是王宗弼乃是蜀中大將,又有堅城,怕是難取。”
“米倉道直通東川,如能大軍快速出動,奪數州之地並非難事,隻是我軍兵少,怕是力有未逮!”
“故以末將看,但攻略東、西、北三數處孤軍駐守之地,對蜀中,則先取守勢,後圖攻略。”
洪杉手指臂畫,將漢中地理娓娓道來,李煜邊聽邊點頭,心裏讚歎:“果然強將手下無弱兵,王宗播甚是識人!”
待洪杉說完,李煜笑道:“洪統製武藝高強不說,論事條理如此清晰,文武雙全,真乃是大將之才!洪統製所言,眾位以為如何?”
李煜話剛落音,武官隊中,又轉出一將,洪聲道:“主公,臣有話講”
李煜抬頭看時,原是蜀軍東營的一名校尉,隨笑道:“孫校尉請講!”
孫校尉從懷中,拿出一幅卷軸,想眾人一展:“各位請看”
李煜大喜,道:“如卿所言,自是好事,不知卿可願往京中奉表?”
王忠良拱手道:“主公,固所願爾,願主公能給臣全權,以便臣便宜從事!”
李煜哈哈一笑,道:“本王允了,表章一事你與羅長史好好參詳,有何用度,從羅長史那裏支用即可!”
王忠良深施一禮,謝道:“臣定不辱使命。”說罷,退迴班中。
張懷雖然被王忠良直言撥了麵子,心中不免生氣,可看到王忠良被漢王委以重任,卻也不敢再爭什麽上下,李煜安慰道:“大家議事,正是要查漏補缺,彼此爭執,各執一詞在所難免,理不辨不明,事不談不清,這樣才不會有謬誤,張參軍切莫因此生了誤會!”
張懷雖是有點書生意氣,迂腐了些,卻不是笨人,漢王又溫言勸慰,這心裏也舒暢了許多,連說“不敢,不敢”隨之退迴班內。
見王忠良得了頭彩,洪杉在許存身後,轉了出來,拱手道:“主公,如今雖然得了這數州之地,卻遠非安穩,末將隨許將軍征戰,雖來漢中不久,但日常在營,常研習漢中地理。這漢中之地,北瞰關中,南蔽巴蜀,東達襄鄧,西控秦隴,形勢最重。”
“在漢中之北通關中平原;主要有三條道路,一為褒斜道以南循褒穀、北走斜水而得名,路程500餘裏。由興元,向西北行至褒城縣,進入褒水河穀北行,過石門、三交城、赤崖(又稱赤岸),抵達褒水源頭。此處和與它對應的斜水河穀有分水嶺相隔,稱五裏阪。出穀便是扶風眉縣之五丈原,當初諸葛武侯六出祁山,即在此和司馬懿對陣。這路在秦嶺諸道中最短,省時省力,如今褒城縣我軍尚未攻取。
二為儻駱道由洋州入儻水河穀,過分水嶺後,再沿駱穀入關中。儻駱道路程雖短,但是中間絕水地段較褒斜道為長,山路險峻,通行困難。
三為子午道該道在長安正南,沿子午穀入山後轉入灃水河穀,翻越秦嶺,經洵河上遊,南過腰竹嶺,順池河到漢江北岸池河鎮附近陡轉西北,大致沿漢江北岸,繞黃金峽西到洋州東的龍亭,此處與儻駱道南口相近,兩條道路在洋州匯合後,再西行至興元。如今洋州駐軍四千,亦未攻取
南通西蜀,主要有兩條道路:
一為金牛道又稱“劍閣道”、“石牛道”,即傳說中蜀王受秦國欺騙,遣力士為運送石牛所開之道。自漢中勉縣西南行,到三泉,穿越巴山至利州與陳倉道會合,南行穿劍門山,即天險劍閣,經梓潼、涪、雒到達成都。自漢中至蜀者,多取途於此,所謂蜀之喉嗌也。
二為米倉道興元向南行,溯漢水支流濂水而進,穿越米倉山,再沿宕渠水而行,即到達巴中。由此向西可閬中,取道西至成都。若繼續順流而下,則能抵達宕渠、墊江,匯入西漢水,南入大江。由此南徇三巴,圖謀東川。
此外,關中入蜀的陳倉道由長安沿渭水西行至鳳翔,翻越秦嶺山脈西端,向西南過散關,到鳳州,沿著嘉陵江北段而下,經河池、武興、關城、白水關,至利州與金牛道匯合入蜀。
陳倉道迂迴遙遠,不若褒斜道近捷,但較為平坦易行,又有嘉陵江水運之便。
如今鳳州雖在主公手上,但利州咽喉之地,卻仍在王宗弼鎮守之下。
西控秦隴,由漢中西行,可達武興,階州,成州,略陽等地,此處土地險阻,有麻田、氐叟,多羌戎之民,北接天水、南安、隴西,南臨梓潼郡,陰平有景穀道(又名左擔道)通往江油和涪縣,乃是蜀中側門,雖然此地貧瘠,不可不重。
東達荊襄,由洋州沿漢水而下,可以從秦嶺、巴山之間的缺口向東到達西城,稱為“西城道”。循漢水東進過旬陽、錫縣可至鄖州,由此東去陸路可入南陽,抵達名都宛城(今河南南陽市),史稱“旬關道”。從鄖關東南順流而下,則到達江漢平原的北方門戶——重鎮襄陽。自西城東南陸行,還有一條支路可達上庸(今湖北竹山)、新城(今湖北房縣),然後能夠南下秭歸,或東去襄陽。”
“此數路之中,洋州北通關中,控子午、西城、儻駱諸道,實是咽喉要道,一旦為他人所取,我興元防不勝防,當速派一上將,立可襲洋州,西城,屯兵駐紮,互為犄角,進可攻略山南東道,退課可保漢中之東平安。”
“褒城縣,乃是褒斜道入口,可速派一支偏師,取了褒城,免得褒城之敵投了鳳翔”
“如能得了利州,則蜀中在漢中,失了立腳之處,劍門崎嶇難行,蜀軍日後,定然難出西蜀一步,隻是王宗弼乃是蜀中大將,又有堅城,怕是難取。”
“米倉道直通東川,如能大軍快速出動,奪數州之地並非難事,隻是我軍兵少,怕是力有未逮!”
“故以末將看,但攻略東、西、北三數處孤軍駐守之地,對蜀中,則先取守勢,後圖攻略。”
洪杉手指臂畫,將漢中地理娓娓道來,李煜邊聽邊點頭,心裏讚歎:“果然強將手下無弱兵,王宗播甚是識人!”
待洪杉說完,李煜笑道:“洪統製武藝高強不說,論事條理如此清晰,文武雙全,真乃是大將之才!洪統製所言,眾位以為如何?”
李煜話剛落音,武官隊中,又轉出一將,洪聲道:“主公,臣有話講”
李煜抬頭看時,原是蜀軍東營的一名校尉,隨笑道:“孫校尉請講!”
孫校尉從懷中,拿出一幅卷軸,想眾人一展:“各位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