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複了溶解、沉降、過濾、蒸發幾個步驟n次後,總算是得到了一批色澤雪白,顆粒比較細致的食鹽,雖然後後世如細沙般的精鹽相比,還有著不小的差距,但質量已然是提高了不少。


    這半天的勞作,一共得了約有兩斤的精鹽,也不枉他一番辛苦折騰。王浩擦了擦滿頭的汗水,將精鹽裝用一個看著還算幹淨、完整的陶罐盛裝,並找一個合適的木蓋子將罐子蓋好,以免鹽受了潮。


    “嗯,看著還不錯,要是在沉降過程中,可以加入一些明礬,那雜質就能去除得更為徹底了。”王浩自言自語地嘀咕了幾句。


    古代可由明礬石經煆燒、萃取、結晶而製得,而明礬石的產地之一便是後世的浙江平陽,可巧它正是屬於越地。傳言,越國有一個名為礬山的地方正是因為盛產明礬石而得名,其位置就在浙江省溫州市的蒼南縣,以後有機會就去弄點明礬石。


    王浩考慮著剩下的幾升粗鹽,如果接下來天氣好的話,完全可以把它們全部按照今天的方法統統製作成精鹽,十來斤精鹽還是少了點,要是能鼓搗出上百斤,自家肯定是吃不完的,那得上城裏去兜售,而距離王家村最近的集市便是槜李邑。


    接下來,釀製大豆醬油和大豆油也是兩個不錯的賺錢路子,春秋時代,各大諸侯國皆種植大豆,可它一般被作為糧食,至於用來釀製調料,製作豆腐等豆製品,那還是沒影兒的事情,他王浩作為穿越者,絕對是“近水樓台先得月”。


    大豆一般指黃豆,在春秋時代乃至先秦時代稱“菽”,古代五穀中的一種,而古代南、北方對於五穀的定義有所不同,南方指:稻、黍、稷、麥、菽;北方則指:麻、黍、稷、麥、菽,而不管哪種說法,菽都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見其對先秦時代各諸侯國普通百姓生活的重要性。


    春秋這個時代,隻有周王室才能享受到用動物油烹飪食物的待遇,至於植物油那還是一片空白,因而,王浩覺得用大豆釀製醬油、食用油大有可為。王家村各家各戶都種有“菽”,他家自然也種了不少,它相對比較容易種植,溫度在20c~30c,無霜期長於100天以上的地區皆可種植“菽”。


    “下一步,就是它了,製作精鹽還得需要粗鹽作為原料,而大豆在王家村,那簡直是大大的有,根本就不用為原材料發愁。”王浩想到這裏就興奮得一拍大腿,跳了起來。然而,黃豆醬油的製作周期卻有些長,得要半年以上,而且要釀製出好的醬油,不光挑選優質的“菽”,還得經過陽光充分的晾曬,便如台灣老戲骨—李立群老爺子給某款黃豆醬油所做廣告之廣告詞:“曬足180天!”


    古代的黃豆醬油,那是一種集傳統工藝與生活智慧於一體的調味品。其製作流程大約如下:


    1.挑選優質的黃豆,清洗幾次,浸泡一晚上,泡好的黃豆再清洗兩、三遍。


    2.燒開水煮黃豆,大約煮半個時辰,再將煮好的黃豆,撈出放到筲箕瀝幹水分,再進行晾幹水分後裹上麵粉攪拌均勻、鋪平,十分鍾後再來一遍,使之迴潮,蓋上荊條使黃豆發黴(這步很關鍵),七天左右黴長出來,攪拌均勻後,再蓋黃荊條,直至它們完全發黴。


    3.黴豆子晾曬兩天後將豆子放入容器內,鹽、水、黴都按照比例攪拌均勻,悶一夜直至全部泡發後,加入涼白開蓋上透氣的麻布晾曬180~1000天便可汲取醬油。


    總而言之,自製醬油需要大量的鹽分,且對黃豆發黴的要求較高,目前,王浩粗鹽提純所得的精鹽還很少,因而暫時不適合製作醬油。


    相對來講,製作大豆油的時間那就要短多了,短至幾天就能搞定。最早製作大豆油是在唐代,也就是千年以後,隨後,在後來宋、元、明、清等朝代,大豆油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用油之一。宋代《天工開物》中就有關於大豆油釀製工藝以及流程的相關記載。後世江蘇民間亦有許多民間製作工藝 ,諸如:小榨大豆油,石庫門大豆油等等。


    以石庫門大豆油為例,其製作過程有以下5個步驟:


    1. 石磨碎豆:首先將黃豆去皮,在石磨上磨碎成細小的豆渣;


    2.水洗浸泡:將豆渣用清水衝洗,然後用大容器浸泡2~2個半時辰,直到豆渣完全變軟;


    3.手搓豆漿:攪拌豆渣,使其與清水混合,並用手反複揉捏,將豆渣中的油脂逐漸擠出;


    4.悶煮沸騰:將搓出來的豆漿倒入大容器中,加熱至沸騰,熬煮數小時,讓油脂和蛋白質分離;


    5.沉澱分離:將煮好的豆漿倒入大容器中冷卻沉澱,將上層的油脂撈出來,成為純正的大豆油。


    這般製作出來的大豆油大豆油中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營養成分,純正天然,口感醇香甘潤,然而其手工製作過程繁瑣,工藝要求也較高。


    時下,石磨還未曾發明出來,按照曆史記載,春秋時期的石磨不叫這個名字,而被稱作“磑”,是在春秋末年由魯國鼻祖級工匠—魯班發明、製作的,這就讓王浩感到無語了。


    魯班生存的年代應該為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如今隻是個十歲的小毛孩子,多半“磑”這個器具還未曾被發明出來,他王浩也能鼓搗出這東西,無非就是違背曆史,遭受反噬唄!


    豆腐、豆漿都得依靠石磨才能生產出來,思來想去,王浩不敢冒被反噬的風險,製作出“磑”,因此,大豆油、豆腐、豆漿的製作隻能就此擱置了。


    下午一直忙碌了半天不得停歇,當王浩歇下來時,已至傍晚酉時,估摸著自家阿爸阿媽也快忙完一天的農活迴來了,以前都是父母照顧他這患病兒子,他卻沒怎麽盡過人子之責。於是,他從養魚的罐子內撈起僅剩的一條魚,拿起家中那把破舊的青銅菜刀到小溪邊把魚給處理完。


    王浩將鯽魚丟入陶釜中倒入一些水,便在夥房的土灶內生起火,煮起魚湯來,中途加入一些自己今天的勞動成果—精鹽。煮了小半個時辰,感覺是時候起釜了,他嚐了一口湯水,雖然無法與後世的魚湯相比,而且還有點腥味,但也挺鮮美。


    家裏有稻穀,隻是不多,他取了些做好飯等老兩口迴來吃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春秋:內嫂勿怕,我來救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楓溪居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楓溪居士並收藏春秋:內嫂勿怕,我來救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