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夜宿草廬遇奇人(2)
重生武大郎:最強帝王係統 作者:扶風曉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月光如練,灑落人間,透過那細格子窗,斑駁地映在靜寂的茅草屋內。
這如銀的月色,猶如利劍出鞘,劃破了長夜的靜寂。
窗外,夜鶯啼鳴,聲聲入耳,如天籟之音,為這寧靜的夜色增添了幾分詩意。
窗外,輕風吹過金黃的麥田,如同仙子的素手,輕輕撫過張村的每一寸土地,拂去了一天的塵埃與疲憊。
這份寧靜卻難以撫平武百內心的紛亂思緒。
武百此刻端坐在簡陋的木案前。
在搖曳的燈光下,望著對麵神色淡然的羅隱,心中滿是敬意。
羅隱的每一句話都仿佛能洞察世間萬物的奧秘,令人心生敬畏。
“羅先生,西夏的未來將是何般光景?”
武百之語,飽含期盼之意。
羅隱輕置茶盞於案,那精致茶盞上熱氣嫋嫋,似訴著曆史的滄桑。
羅隱緩緩啟齒,聲音沉穩有力:“西夏者,如葉處狹縫,時刻麵臨風吹雨打。”
“西南之地,有那如狼似虎的吐蕃鐵騎伺機而動。”
“東南之隅,宋王朝富庶繁華,文化昌盛,如山嶽巍峨,屹立不倒。”
“而北方嚴寒之地,遼國精銳盤踞,如草原雄鷹,目光銳利,常注此土。”
武百聞之,若有所思,眉頭緊鎖,似在沉思。
久之,他點頭感慨道:“如此看來,西夏豈非如被困之野獸,雖有力量,卻難以施展?”
“正是如此。”
羅隱接口道。
“西夏雖強,然四麵楚歌,唯在強國間尋求平衡,小心維護自身之存在。”
“或許能偏安一隅,享一時安寧,然長遠觀之,其命運恐難逃大國吞並之結局。”
武百聽後默然許久,突然,他急切問道:“那義軍又當如何?他們如今風頭正盛,屢戰屢勝,已占山東大半地區,如一股不可阻擋之洪流。”
羅隱微微一笑,笑容中透露出深不可測之智慧,他搖頭道:“義軍確實勇猛無比,裝備精良,財力雄厚,此乃其優勢。”
“然而世間萬物盛極必衰,若急於擴張勢力範圍,勢必與宋朝發生正麵衝突。”
“宋朝雖在與西夏、遼國的戰爭中失卻部分領土,然其根基深厚如同參天大樹,實力不容小覷。”
“那依先生之見,宋朝將會獲勝?”武百瞪大了眼睛,語氣中充滿了驚訝。
“然也。”
羅隱肯定地點頭。
羅隱繼續道:“義軍目前所麵對者,主要是宋朝之廂兵與鄉兵,這些兵力雖非精銳,然數量眾多。”
“而宋朝之主力尚未真正出動,一旦他們騰出手來全力對付義軍,結果可想而知。”
武百不禁皺眉沉思,疑惑地問道:“但義軍擁有鐵騎與大炮,難道還敵不過宋朝?要知道宋朝連西夏和遼國都未曾完全戰勝。”
羅隱哈哈大笑,笑聲中透露出一種胸有成竹的自信。
“你隻看到了表麵現象而已。”
武百道:“羅先生,願聞高論。”
羅隱微微一笑,抿了一口茶,緩緩開口:“兩國交戰,勝負之數,非但在於軍力之強弱,更在於國力之厚薄。”
“義軍與宋朝,恰如西夏與宋朝之對比。”
羅隱頓了一頓繼續說道:“世人常說西夏乃小國,此乃大錯特錯。”
“西夏,實乃大夏國之謂,其疆域之廣,東起黃河,西至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長達兩萬餘裏,何其遼闊!”
客棧內眾人聞言,紛紛側目,武百更是目不轉睛地盯著羅隱,隻聽他繼續道:“西夏自唐末便割據定難五州,盛產良馬,其黨項鐵騎,號稱‘鐵鷂子’,勇猛無比,威震四方。”
“宋軍雖眾,卻常常為其所破。”
說到此處,羅隱話音一轉,又道:“然而,西夏雖強,卻也有其弱點。”
“其兵力雖眾,但相較於宋朝,仍是小巫見大巫。”
“宋朝兵多將廣,且國力雄厚,無懼長期消耗。”
“西夏則不同,相比宋來說地域狹小,資源有限,每次征戰都需傾盡全力,一旦戰敗,便可能動搖國本。”
武百聞言,不禁點頭稱是,“羅先生所言極是。”
“這西夏雖強,但終究難以與宋相抗衡。”
羅隱笑了笑,接著道:“正是如此。”
“以人口論之,西夏人口不過三百萬,其中還包括了漢、迴鶻、吐蕃等多民族人口,真正的黨項人實則僅百餘萬。”
“因此,其可用人力及資源均甚有限。”
“長遠來看,西夏兵力消耗難以與宋朝相抗衡。”
武百問道:“那西夏屢敗宋朝進攻,甚至不斷侵擾宋朝邊境,這又如何解釋?”
羅隱搖頭道:“這便是西夏的高明之處。”
“他們深知自己國力有限,因此常以小股兵力騷擾宋朝邊境,試圖引發宋朝的慌亂。”
“然宋朝國力雄厚,兵員物資充沛,即便偶遭敗績,亦能迅速恢複元氣。”
“西夏則不同,一旦戰敗,便可能元氣大傷。”
武百聞言,不禁感慨道:“羅先生果然高見!”
羅隱輕輕放下手中的茶杯,神色凝重地說道:“宋朝看似羸弱,實則強悍。”
“你說,義軍比起北方的遼國如何?”
武百沉吟片刻,緩緩開口:“遼國建國之人為契丹人,他們是遊牧民族,以弓馬立國,騎兵尤為強悍。”
“據說,他們精良的騎兵有近二十萬,若是義軍與之交戰,恐怕難以匹敵。”
羅隱聞言,微微一笑,搖頭道:“你所言非虛,但你也別忘了,宋朝卻能與如此強大的遼國長期對峙,不分高下。”
“這難道還不足以說明宋的實力嗎?宋並不弱,隻是周邊國家太過強悍罷了。”
武百聽後默然許久,最後長歎一聲:“羅先生所言極是。”
“看來,我對宋朝的了解還遠遠不夠啊。”
羅隱與武百的對話愈發深入。
羅隱神色嚴肅道:“義軍之所以沒有被宋滅,完全是宋沒有時間。”
“若宋朝施以重兵攻打義軍,義軍充其量隻能抵抗半個月。”
羅隱的話語猶如冷水澆頭,讓武百感到一陣寒意。
武百皺了皺眉頭,他並不想輕易認同這個觀點,“羅先生,我不這麽認為。”
“我覺得義軍完全可以借助泰山地勢,據險而守,一年也是可以撐住的。”
羅隱輕輕地搖了搖頭,“宋如果封鎖山東全境,然後死死圍住泰山,義軍所有的貿易活動停止,後勤補給也被切斷,怎麽守?”
武百心中一震,他明白羅隱所言非虛。
如果宋朝真的采取這樣的策略,那麽義軍將麵臨巨大的困境。
想到這裏,他心中不禁有些慶幸,慶幸宋朝周邊有遼和西夏的牽製,使得宋朝無法全力對付義軍。
“羅先生,依你之見,宋何時會動真格?”武百沉聲問道,神色凝重。
羅隱沉吟片刻,緩緩開口:“穩住西夏和遼後,我認為宋軍一直沒有大規模攻打義軍,應該是派出使臣訪問這兩國去了。”
“他們需要先確保後方的穩定,然後才能騰出手來對付義軍。”
武百聞言,心中一緊。
羅隱的分析很有道理,義軍必須做好應對宋朝攻擊的準備,如今義軍麵臨的形勢比自己想象中還要嚴峻。
武百端坐桌旁,神色凝重地注視著對麵的羅隱,沉聲說道:“羅先生,不瞞你說,我就是義軍首領武百。”
羅隱聞言,輕輕一笑,捋著胡須說道:“哦?武大元帥竟有閑心親赴這鄉野小棧,真是難得一見。”
武百愣了愣,他見慣了人們對他身份的驚訝,但羅隱的反應卻出乎他的意料。
這位高人似乎早已洞悉一切,卻仍然保持著從容不迫的態度。
武百心中暗讚:此人果非凡人。
武百迴過神來,接口道:“此番下鄉,是為了提高農業產量。”
“俗話說得好,‘高築牆,廣積糧’。”
“沒有穩固的後勤保障,何談爭雄天下?”
羅隱哈哈大笑,拍手稱讚:“武大元帥所言極是!行軍打仗,糧草為重中之重。”
“有了充足的糧食,才能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武百趁機問道:“羅先生,我義軍雖占據山東一隅,但誌向遠大。”
“不知先生有何高見,能助我義軍一統天下?”
羅隱沉吟片刻,緩緩開口:“一統天下,非一日之功。”
“但義軍若想成就大業,聯遼滅宋或許是個可行的策略。”
武百聞言,眸中閃過一絲精光,“聯遼滅宋?願聞其詳。”
羅隱深吸了一口氣,緩緩說道:“遼國自從和宋簽訂澶淵之盟後,得到了大量的金銀財寶,他們的統治階層開始沉迷於享樂,內部逐漸腐爛,遼國境內已是民怨沸騰,農民起義接連不斷,這已經動搖了他們的國家根基。”
“再加上金朝的崛起,對遼國形成了巨大的壓力。”
“在南方,宋朝也是虎視眈眈。他們現在急需一個同盟,但是,義軍目前的地盤還太小,恐怕難以引起他們的注意。”
武百聽後,猛地一拍桌子,說道:“那我就先占領山東全境,再向周圍擴張!隻有我們足夠強大,才能引起遼國的注意,與他們結盟。”
羅隱點了點頭,讚賞地看著武百,“武大元帥果然有魄力。”
“不過,擴張地盤並非易事,需要精心策劃,步步為營。”
這如銀的月色,猶如利劍出鞘,劃破了長夜的靜寂。
窗外,夜鶯啼鳴,聲聲入耳,如天籟之音,為這寧靜的夜色增添了幾分詩意。
窗外,輕風吹過金黃的麥田,如同仙子的素手,輕輕撫過張村的每一寸土地,拂去了一天的塵埃與疲憊。
這份寧靜卻難以撫平武百內心的紛亂思緒。
武百此刻端坐在簡陋的木案前。
在搖曳的燈光下,望著對麵神色淡然的羅隱,心中滿是敬意。
羅隱的每一句話都仿佛能洞察世間萬物的奧秘,令人心生敬畏。
“羅先生,西夏的未來將是何般光景?”
武百之語,飽含期盼之意。
羅隱輕置茶盞於案,那精致茶盞上熱氣嫋嫋,似訴著曆史的滄桑。
羅隱緩緩啟齒,聲音沉穩有力:“西夏者,如葉處狹縫,時刻麵臨風吹雨打。”
“西南之地,有那如狼似虎的吐蕃鐵騎伺機而動。”
“東南之隅,宋王朝富庶繁華,文化昌盛,如山嶽巍峨,屹立不倒。”
“而北方嚴寒之地,遼國精銳盤踞,如草原雄鷹,目光銳利,常注此土。”
武百聞之,若有所思,眉頭緊鎖,似在沉思。
久之,他點頭感慨道:“如此看來,西夏豈非如被困之野獸,雖有力量,卻難以施展?”
“正是如此。”
羅隱接口道。
“西夏雖強,然四麵楚歌,唯在強國間尋求平衡,小心維護自身之存在。”
“或許能偏安一隅,享一時安寧,然長遠觀之,其命運恐難逃大國吞並之結局。”
武百聽後默然許久,突然,他急切問道:“那義軍又當如何?他們如今風頭正盛,屢戰屢勝,已占山東大半地區,如一股不可阻擋之洪流。”
羅隱微微一笑,笑容中透露出深不可測之智慧,他搖頭道:“義軍確實勇猛無比,裝備精良,財力雄厚,此乃其優勢。”
“然而世間萬物盛極必衰,若急於擴張勢力範圍,勢必與宋朝發生正麵衝突。”
“宋朝雖在與西夏、遼國的戰爭中失卻部分領土,然其根基深厚如同參天大樹,實力不容小覷。”
“那依先生之見,宋朝將會獲勝?”武百瞪大了眼睛,語氣中充滿了驚訝。
“然也。”
羅隱肯定地點頭。
羅隱繼續道:“義軍目前所麵對者,主要是宋朝之廂兵與鄉兵,這些兵力雖非精銳,然數量眾多。”
“而宋朝之主力尚未真正出動,一旦他們騰出手來全力對付義軍,結果可想而知。”
武百不禁皺眉沉思,疑惑地問道:“但義軍擁有鐵騎與大炮,難道還敵不過宋朝?要知道宋朝連西夏和遼國都未曾完全戰勝。”
羅隱哈哈大笑,笑聲中透露出一種胸有成竹的自信。
“你隻看到了表麵現象而已。”
武百道:“羅先生,願聞高論。”
羅隱微微一笑,抿了一口茶,緩緩開口:“兩國交戰,勝負之數,非但在於軍力之強弱,更在於國力之厚薄。”
“義軍與宋朝,恰如西夏與宋朝之對比。”
羅隱頓了一頓繼續說道:“世人常說西夏乃小國,此乃大錯特錯。”
“西夏,實乃大夏國之謂,其疆域之廣,東起黃河,西至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長達兩萬餘裏,何其遼闊!”
客棧內眾人聞言,紛紛側目,武百更是目不轉睛地盯著羅隱,隻聽他繼續道:“西夏自唐末便割據定難五州,盛產良馬,其黨項鐵騎,號稱‘鐵鷂子’,勇猛無比,威震四方。”
“宋軍雖眾,卻常常為其所破。”
說到此處,羅隱話音一轉,又道:“然而,西夏雖強,卻也有其弱點。”
“其兵力雖眾,但相較於宋朝,仍是小巫見大巫。”
“宋朝兵多將廣,且國力雄厚,無懼長期消耗。”
“西夏則不同,相比宋來說地域狹小,資源有限,每次征戰都需傾盡全力,一旦戰敗,便可能動搖國本。”
武百聞言,不禁點頭稱是,“羅先生所言極是。”
“這西夏雖強,但終究難以與宋相抗衡。”
羅隱笑了笑,接著道:“正是如此。”
“以人口論之,西夏人口不過三百萬,其中還包括了漢、迴鶻、吐蕃等多民族人口,真正的黨項人實則僅百餘萬。”
“因此,其可用人力及資源均甚有限。”
“長遠來看,西夏兵力消耗難以與宋朝相抗衡。”
武百問道:“那西夏屢敗宋朝進攻,甚至不斷侵擾宋朝邊境,這又如何解釋?”
羅隱搖頭道:“這便是西夏的高明之處。”
“他們深知自己國力有限,因此常以小股兵力騷擾宋朝邊境,試圖引發宋朝的慌亂。”
“然宋朝國力雄厚,兵員物資充沛,即便偶遭敗績,亦能迅速恢複元氣。”
“西夏則不同,一旦戰敗,便可能元氣大傷。”
武百聞言,不禁感慨道:“羅先生果然高見!”
羅隱輕輕放下手中的茶杯,神色凝重地說道:“宋朝看似羸弱,實則強悍。”
“你說,義軍比起北方的遼國如何?”
武百沉吟片刻,緩緩開口:“遼國建國之人為契丹人,他們是遊牧民族,以弓馬立國,騎兵尤為強悍。”
“據說,他們精良的騎兵有近二十萬,若是義軍與之交戰,恐怕難以匹敵。”
羅隱聞言,微微一笑,搖頭道:“你所言非虛,但你也別忘了,宋朝卻能與如此強大的遼國長期對峙,不分高下。”
“這難道還不足以說明宋的實力嗎?宋並不弱,隻是周邊國家太過強悍罷了。”
武百聽後默然許久,最後長歎一聲:“羅先生所言極是。”
“看來,我對宋朝的了解還遠遠不夠啊。”
羅隱與武百的對話愈發深入。
羅隱神色嚴肅道:“義軍之所以沒有被宋滅,完全是宋沒有時間。”
“若宋朝施以重兵攻打義軍,義軍充其量隻能抵抗半個月。”
羅隱的話語猶如冷水澆頭,讓武百感到一陣寒意。
武百皺了皺眉頭,他並不想輕易認同這個觀點,“羅先生,我不這麽認為。”
“我覺得義軍完全可以借助泰山地勢,據險而守,一年也是可以撐住的。”
羅隱輕輕地搖了搖頭,“宋如果封鎖山東全境,然後死死圍住泰山,義軍所有的貿易活動停止,後勤補給也被切斷,怎麽守?”
武百心中一震,他明白羅隱所言非虛。
如果宋朝真的采取這樣的策略,那麽義軍將麵臨巨大的困境。
想到這裏,他心中不禁有些慶幸,慶幸宋朝周邊有遼和西夏的牽製,使得宋朝無法全力對付義軍。
“羅先生,依你之見,宋何時會動真格?”武百沉聲問道,神色凝重。
羅隱沉吟片刻,緩緩開口:“穩住西夏和遼後,我認為宋軍一直沒有大規模攻打義軍,應該是派出使臣訪問這兩國去了。”
“他們需要先確保後方的穩定,然後才能騰出手來對付義軍。”
武百聞言,心中一緊。
羅隱的分析很有道理,義軍必須做好應對宋朝攻擊的準備,如今義軍麵臨的形勢比自己想象中還要嚴峻。
武百端坐桌旁,神色凝重地注視著對麵的羅隱,沉聲說道:“羅先生,不瞞你說,我就是義軍首領武百。”
羅隱聞言,輕輕一笑,捋著胡須說道:“哦?武大元帥竟有閑心親赴這鄉野小棧,真是難得一見。”
武百愣了愣,他見慣了人們對他身份的驚訝,但羅隱的反應卻出乎他的意料。
這位高人似乎早已洞悉一切,卻仍然保持著從容不迫的態度。
武百心中暗讚:此人果非凡人。
武百迴過神來,接口道:“此番下鄉,是為了提高農業產量。”
“俗話說得好,‘高築牆,廣積糧’。”
“沒有穩固的後勤保障,何談爭雄天下?”
羅隱哈哈大笑,拍手稱讚:“武大元帥所言極是!行軍打仗,糧草為重中之重。”
“有了充足的糧食,才能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武百趁機問道:“羅先生,我義軍雖占據山東一隅,但誌向遠大。”
“不知先生有何高見,能助我義軍一統天下?”
羅隱沉吟片刻,緩緩開口:“一統天下,非一日之功。”
“但義軍若想成就大業,聯遼滅宋或許是個可行的策略。”
武百聞言,眸中閃過一絲精光,“聯遼滅宋?願聞其詳。”
羅隱深吸了一口氣,緩緩說道:“遼國自從和宋簽訂澶淵之盟後,得到了大量的金銀財寶,他們的統治階層開始沉迷於享樂,內部逐漸腐爛,遼國境內已是民怨沸騰,農民起義接連不斷,這已經動搖了他們的國家根基。”
“再加上金朝的崛起,對遼國形成了巨大的壓力。”
“在南方,宋朝也是虎視眈眈。他們現在急需一個同盟,但是,義軍目前的地盤還太小,恐怕難以引起他們的注意。”
武百聽後,猛地一拍桌子,說道:“那我就先占領山東全境,再向周圍擴張!隻有我們足夠強大,才能引起遼國的注意,與他們結盟。”
羅隱點了點頭,讚賞地看著武百,“武大元帥果然有魄力。”
“不過,擴張地盤並非易事,需要精心策劃,步步為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