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巧妙掩飾,使人誤以為隻是平凡的同僚。然而變革一旦啟動,戶部首腦的歸屬將不再由他掌控。


    此刻,他無法承受真相暴露的恐懼,那將帶來何等的風暴。因此,他不惜上演正義之舉,隻為未來的安寧。


    遺憾的是,旁觀的群眾深信不疑,而他真正期待見證此景的高遠,卻不為所動。這讓此刻的他滿心惆悵,竟盼望著邊境衝突早日爆發。


    不久前,高遠在外征戰,朝政全由法正代理。那是官員們最為輕鬆愉悅的日子,盡管法正得到王的許可,但他終究不是王,無法如王般決斷。


    故而許多事務,法正隻能敷衍了事,除非有人愚蠢到撞上他的劍鋒。而他涉足貪腐,正是在那個時期,高遠隨後邊關歸來,一切都隨之改觀。


    自高遠專心治理內政以來,短短一年,無數官吏因貪腐之罪受審。那段日子,張廷芝每日心驚膽戰,慶幸的是,審判的利劍未斬向他。


    起初他以為高遠隻是暫時之舉,以為朝廷將風平浪靜。然而誰也沒料到,臨近歲末,高遠竟又掀起波瀾...


    如今,誠如高儀所言,此事在奇幻的大陸上並無現成的對策,他們隻能步步為營,見招拆招。於是,今日的張廷芝,帶著一身征戰的疲憊,獨自吩咐仆人溫了兩壺魔法酒,獨自品味。與此同時,高府內,高儀與楊碩正圍坐在燃燒著奇異火焰的茶桌旁,低聲議論著今日朝廷的變故。


    “高老,我看這朝廷恐怕真要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了。”楊碩的話語中滿是對未來的揣測。


    高儀飲了一口彌漫神秘香氣的茶,感慨道:“的確,我高儀行將百歲,從未見過如此動蕩的局麵。”


    “但話說迴來,當今的陛下,確是龍裔中的聖者,他的膽識無人能及。”楊碩提及。


    “細數他的功績,平定馬超領地,征服劉表王國,對決孫策勇士,直至摧毀曹操帝國,更別提後來與草原部落的激戰,他在武勳上的成就,堪稱帝王之巔。”


    “更驚人的是,這一切輝煌,竟隻用了不到十年時光。可以說,陛下在曆史長河中的評價,必將在今日之前無人能出其右,成為眾口交讚的第一聖君。”


    聽到這裏,楊碩的神情變得微妙。他來高儀府邸並非隻為閑聊,而是希望商議接下來的政局應對。見高儀開始讚揚高遠,他決定改變話題:


    “高老所言極是,陛下在武力上已臻極致,然而在文治上,我有些憂慮。”


    高儀洞察到楊碩的心思,但他年事已高,不再願涉足這些紛爭,於是明智地沉默,專心品嚐杯中的魔幻茶香。


    見狀,楊碩無法再保持耐心,直接問道:“高老,實話告訴你,這件事究竟該如何處理?”


    “如何處理?這是陛下的意誌,陛下的意願就是我們的行動指南。”


    “可文官改革之事,您真的願意順從嗎?”“並非我想妥協或反抗,畢竟這片土地屬於陛下,我們作為臣子,隻能在任何情況下全力以赴地輔佐陛下。”


    聽到這,楊碩心頭五味雜陳,再次開口問:“高老,您覺得尚書張廷芝此人如何?”


    “他表麵隨和,內心狹隘,深藏不露。若依我之見,共事尚可,但切勿過分親近。”


    在聽到這番評價後,楊碩感到難以置信,因為高儀的看法竟與他對張廷芝的判斷截然相反。


    “然而,當前文官體係變革之事,張廷芝的反應最為激烈。倘若我們聯手,此事或許能有轉機?”


    “此乃高某之未知,但我勸你勿效仿螳螂擋車之舉。”


    “高老之意,是您確已無意涉足此事了嗎?”


    高儀頷首,默認,不再對此多言。


    麵對如此局麵,楊碩無奈,隻好先行告辭。當他真正離開高府,內心對高儀的印象竟不再如昔日那般崇敬。


    他想,高儀選擇不再幹涉,或許隻是因年邁力衰,失去了往日的銳氣,甚至於屈服於權勢,這一點在那些文人出身的大臣眼中是極為鄙夷的。


    這也是張廷芝勇赴生死後,能贏得眾多大臣讚賞的根本原因。


    送走楊碩後,高儀繼續品茗,因為他早已不在乎他人的眼光。事實上,他對改革並非全然否定。在朝堂上反對改革,並非如高宇所揣測的,擔心名望受損。


    實則,他知道文官體係改革之路漫長而艱險。萬一改革出錯,高遠的江山將麵臨危機重重。


    因此,他的立場如同法正、郭子敬等人,他們都是為了高遠,為了朝廷才提出反對意見。


    然而,目睹高遠堅定的改革決心,高儀決定不再幹預,若高遠真的遭遇困境,他亦會毫不猶豫地站出來,為高遠分憂解難。


    然而,朝廷中無人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畢竟他已被戴上“顧惜名望”的帽子。


    但他無怨無悔,深思熟慮後,他認為珍視名譽並非可恥之事。


    何況,他堅信,即便所有人誤解,身為帝王的高遠一定能洞悉他的用意。隻要得到高遠的理解,任何誤解和冤屈他都能泰然處之。


    高儀年近百歲,閱盡人間滄桑。他曾像楊碩、張廷芝一般熱血,但歲月與經驗讓他逐漸釋懷,如今他唯有心係君主,心係百姓,心係國家。


    離開高儀府邸,楊碩心中憤憤不平,實在不願看見文官改革順利推進... ...


    於是他立於原地,沉思片刻,隨後轉往賢者張廷芝的居所所在。


    他之所以堅決抵製此事,皆因身為首席顧問的他尚未在這一地位上盡享其職。


    然而,從高遠這位年輕君王的新政方案中,太傅之位已然消失無蹤,而他無法如高儀那般豁達,對他而言,名譽與榮耀至關重要。


    待他抵達張廷芝的宅邸,正巧撞見張廷芝獨自飲酒消愁。


    此刻的張廷芝已飲至微醺,身軀略顯搖晃。見楊碩到來,他立刻招手示意對方落座。楊碩見此情景,心中已明了張廷芝的憂慮。


    於是楊碩未多言,直截了當地問道:


    “實言相告,我適才造訪了高儀大將軍的府邸,共商陛下關於法師體係改革之事。”


    聞言,張廷芝瞬間清醒,急切迴應:


    “高老可有對策?他有何高見?”


    高儀聞訊,淡然一笑,隨之搖頭。


    “高老立場堅定,他表示不會參與此次變革。”


    原本滿心期待高儀助力阻止法師改革的張廷芝,聽罷此言,如冷水澆頭,頹然跌坐椅中。


    因他深知高儀在宮廷中的威望與影響力,若他加入反對改革的行列,即便是現任君主高遠,恐怕也要三思而後行。


    畢竟,即便改革之舉毫無瑕疵,若無多數法師支持,陛下也將受製於人,無法施展宏圖偉業。


    然而,未曾料到,高儀在朝堂上堅決抵製改革,迴家後卻又決定置身事外,這讓張廷芝百思不得其解。


    “若高老不參與,我們的計劃恐怕將功敗垂成。”


    楊碩聞言,冷哼一聲,對張廷芝說道:


    “我原以為你張尚書堅韌不屈,未曾想遭受些許挫折便萌生退意。”


    “看來我來此地是誤會了,是我看走了眼。既然你已失去信心,那我便告辭了。”


    言畢,楊碩起身欲離去,張廷芝連忙起身攔住他。


    “楊太傅息怒,張某剛才言語不慎,無意挫傷了你的銳氣,我為方才的失言道歉。”


    經過張廷芝的連連道歉,楊碩的麵色稍有緩和,二人重新歸位。


    重新坐下後,張廷芝對楊碩的態度明顯溫和了許多...


    這是因為,他感覺到抓住了一根拯救靈魂的魔法稻草。身為財政部的大法師,張廷芝與星辰賢者楊碩相比,無論在身份還是威望上都相形見絀。


    剛才那些話,不過是他在試探楊碩的立場,畢竟在這個魔幻王廷中,真實與偽裝交織,猶如龍蛇混雜。


    任何人都可結交,卻無人值得全信,這一直是張廷芝為政處世的信條。


    剛才目睹楊碩真的動怒離去,他心底確信,楊碩同樣對這場變革持有深重疑慮。


    他如此,楊碩亦然。


    楊碩方才憤然甩門而出,隻為探看張廷芝是否阻攔。若張廷芝不加製止,楊碩便知他並非可靠的盟友,隻能另尋他路。


    然而,幸運的是,張廷芝挽留了他。重新落座後,張廷芝立即向他征詢對策。


    \"對策?在王廷上的對峙,陛下的態度我們都有目共睹。他的決絕,即便你以生命為代價試圖阻止,也未能撼動他分毫。\"


    \"所以,現在的陛下已非昔日那位溫情猶豫、能體察人心的君主。\"


    \"多年的權力波瀾中,他已磨礪成一位果決冷酷、思維敏銳的統治者。\"


    \"在此情勢下,僅憑道理無法撼動他的決心,此事注定難以成功。\"


    \"因此,我們此刻唯有孤注一擲,引領那些反對改革的官員集體辭職,以我們的堅毅對抗陛下的嚴苛手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麵相太狠被錯認為無敵戰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遙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遙領並收藏三國:麵相太狠被錯認為無敵戰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