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泰然藍微議天下
道途孤城:少年將軍與北戎之謎 作者:山清水秀鳥語花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那一晚,曉行夜宿,正值西梁曆一六二年,北戎曆鴻靈十三年八月二十七。金鏞城被圍,與此同時,西梁朝廷也在這個夜晚遭遇了困境。
永貞皇帝穆藍微年邁體衰,重病纏身,無法起身。全國的名醫良藥都試過,也無法挽迴他的病情。大柱國塗山伯庸暫時主持朝政,但此事並未公開,以免引起朝廷動蕩。
子時,勤政殿內。
穆藍微靜靜地躺在龍椅上,發出微弱的唿吸聲。他的龍袍皺巴巴的,似乎很久沒有更換。侍女們小心翼翼,不敢觸動他,群臣則跪在台階下,默默無聲。
塗山伯庸立於大殿門外,身形挺拔,仿佛在等待什麽重要人物的到來。他身邊,一位睿智的老者低聲細語。
“塗山大人,除了每日三次的藥湯,陛下不能再進食任何東西。熏香之事,老臣再次叮囑,陛下現在的身體經不起折騰。藥浴恐怕不宜,那舊疾已侵入脾髒。老臣會與太醫院的同事們竭盡全力,盡我們的微薄之力。”
塗山伯庸揮手讓老者不必再言,顯然他對這些無實質幫助的官腔已感到厭倦。老太醫機敏地察覺到,行禮後悄然離去。
塗山伯庸依然持劍站立,凝視著勤政殿外的白橋和金色水流,直到月色漸淡,才等來一位風塵仆仆的半百之人。
來者身著東陳州特有的鎧甲,臉龐瘦長,眉目清秀。鼻梁挺直,嘴角上揚,胡須濃密,延伸至耳後,環繞嘴唇,中間開天門。雖已近花甲之年,聲音卻依然洪亮,但滿臉的皺紋揭示了他的歲月滄桑。
他走到塗山伯庸麵前停下,二人行江湖禮,以拳掌相交的方式問候。
禮畢,塗山伯庸伸出手指,輕輕點了點來者的背部:“皇宮有皇宮的規矩,更何況是西梁朝廷。就算您是殿下的故友,帶著三把刀進殿也是不合規矩的。畢竟朝廷是朝廷,江湖是江湖。”
來者聞言,冷笑一聲:“李某清楚皇宮的規矩,然而知曉與遵守是兩碼事。技不如人,自然要尊敬強者;若技平相當,又何必降低自己的身份呢?”
來者笑而不語,有意輕觸背後的劍鞘:“這規矩源於穆藍微,他從沒貶低我李岸然的武藝,故而無需塗山大人您多慮。況且您剛才的話語略顯失當,朝廷已非單純的朝廷,武林也已非昔日的武林。”
雙方言辭間暗藏鋒芒,但麵上皆是和顏悅色。畢竟,他們都是行將就木的老江湖,誰也不想撕破臉皮。塗山伯庸權衡片刻,慢慢轉身步入殿內,遣散眾人,隨後引領李岸然步入勤政殿。
“閣下,請隨我來,令尊在南戎州也是這般肆無忌憚,你們父子二人真是官場武林雙棲啊。”
聽到李擎蒼的名字,李岸然隻是淡笑,並未迴應。
塗山伯庸並非不願阻止李岸然,而是不能。縱覽整個武林,除去太京州那位,無人敢誇此海口。因此,麵對可能喪命的固執,塗山伯庸明智地選擇了放棄。
塗山大人的生命意識,西梁國柱可謂運用得爐火純青。
李岸然緊了緊背上的三把樸刀,兩柄刀柄上的印記已模糊不清,另一柄卻仍嶄新。畢竟其中一把曾綁在年幼的墨林手腕,如今新舊並列,顯得有些不協調。
但他不在乎這些,昂首挺胸,如同勝利者般傲視一切,一如十三年前那般狂放不羈地帶著刀步入殿堂。
塗山伯庸恭敬地上前稟報,然後站在穆藍微右側,繼續保持筆直的身姿。
“我記憶中的穆藍微,理應坐擁龍椅,即使是死,也要死在上麵。你是第一個在龍椅上離世的帝王,我知道老友就欣賞你現在的模樣。看看你的龍袍,已是皺痕累累,你貪戀這權柄的華麗,但這權柄同樣汙穢不堪。”
李岸然直言不諱,塗山伯庸聞言皺眉。這樣的言論確實觸及了帝王的尊嚴,但穆藍微卻毫不在意。他確實老態龍鍾,勉強開口,但吐字清晰。
“李門主依舊口無遮攔,不過你說的,讓本王心生歡喜。隻要我還坐在這龍椅上,內心就有無盡的安寧。”
“我隻聽說短暫的安寧,未聞永恆的不朽。老友勿怪我言語輕浮,畢竟你坐的是西梁的龍椅,而非十九國的。隻是穆家能坐多久,老友還需看天意!”
此言一出,意味深長。三人麵色如霜,都沉下了臉。
從北安王舉旗起義至今,已跨越六個世紀的光陰,而在他之前,古老的須彌紀元從元年一直延續至須彌338年,那時,世間並立著二十七個國家。直至338年終,天下動蕩,二十七國的格局土崩瓦解,新的行政劃分“州郡”應運而生,最輝煌的時期竟多達三千有餘。
李岸然聲音洪亮地敘述曆史,穆藍微輕啟唇瓣,低語:“那個三千州郡的時代啊。”
“沒錯,那時西梁城並未成為天夏公主。若非北安王在須彌340年率領西梁大軍破渝門關,至須彌356年首次完成須彌的統一偉業,須彌曆也不會被廢止,西梁曆也不會被推廣,更不會有西梁元年的說法。我雖粗鄙,這些道理卻了然於心。”
李岸然話音剛落,穆藍微的神色愈發冷漠。
“李門主在此對本王品頭論足,你明明清楚我今日召你前來的目的,何必拿北安王來嘲諷於我?即便本王不及北安王,至少能與長臨王一較高下。何況長臨王治下一片混亂,而我帶來了中興盛世!”
聞言,李岸然放聲大笑,卸下背上的樸刀包裹,隨手扔在地上,沉重的刀身撞擊地麵,迴蕩的空洞聲響在大殿內久久不絕。
“當年北安王實行封建製度,未遷都中原,而是保全西梁城,使其成為天下共尊的第一都市。三千州郡按時進貢,一時之間,朝廷與江湖皆向其低頭,西梁步入萬國朝賀的鼎盛歲月!”
李岸然對北安王的崇敬溢於言表,他邊說邊注視著穆藍微的神情。敢於在西梁君主麵前直言無忌的人,世間屈指可數。
“北安王在位時,政績斐然,是唯一接近朝廷與江湖並治的傳奇君主。老友自然無法與之相比,我李某也認為無人能與北安王相提並論。西梁曆56年他離世後,沒有了他的治理,各州郡的自保之態顯而易見。接任的長臨王麵對的是他二十七年的動蕩,這並非他的過錯,隻因前者的卓越太過耀眼。”
“按照李門主的說法,那麽本王的藍微中興,全賴於長臨王的昏庸?要知道,三千州郡在長臨之亂後重組為十九大國,西梁依然作為天夏公主掌控天下。三大會盟瓦解了橈唐與中都府的聯盟,這些都是長臨王的政績!”
穆藍微說完,劇烈地喘息,咳了好一會兒才緩過氣來,繼續說道:“今日邀老友前來,並非討論其他,如你所見,本王已近暮年,十九大國也已羽翼漸豐。或許你已察覺,平靜之下暗藏洶湧,風暴來臨隻是時間問題。因此,無論怎樣,本王必須為我的子民規劃好未來的道路!”
“因此,你選擇了刀門,認為我會站在西梁這一邊。”李岸然嘴角含笑,輕踢一腳,從包裹中抽出第一柄刀。長刀在風中嘯叫,落入他手中,他凝視著刀刃的寒光,語氣更加深邃了。
“迴顧我進門時的言論,江湖自有江湖的法則。既有恩怨相抵,也有以怨報德,既有感恩戴德,也有一笑泯恩仇。我李岸然有權選擇其中一種行為,且均符合江湖道義。至於具體采用何種手段,就要看故友口中的‘子民’所指為何了! ”
西梁城,勤政殿內,夜色深沉如海。
空氣沉重,仿佛預示著風暴來臨。李岸然注視著年邁的穆藍微,仿佛又看見了那個曾經英姿颯爽的少年將軍。
如今的穆藍微已無帝王之氣,昔日的豪傑風範也消失無蹤。這讓李岸然心中略感失落,輕輕一歎,手指拂過額前的碎發,刀身重重彈響三次。
“本王的子民,當然是指天下的平民百姓。四海之內皆王土,凡土地所及皆王臣。無論如今各國局勢如何,這片土地始終屬於西梁的智者。”
穆藍微說完,劇烈喘息,胸膛起伏不定,全身顫抖如秋葉。然而,他畢竟是一生征戰的剛毅君主,即使遭受如此折磨,話語依舊堅定。
這是穆藍微獨特的性格堅守,他厭惡含糊其辭,同樣不允許自己在任何時刻語無倫次。
李岸然的目光充滿憐憫,他與穆藍微相識多年,深知他的習慣。隻是如今時過境遷,看著他強撐的模樣,這份執著顯得既可敬又可悲。
“老友直言無妨,其實坦誠心係子孫也並非羞恥之事。人皆有私心,畢竟別人有的我們沒有,難免會吃虧。老友直言不諱,李某也好判斷是否幫你完成心願。”
穆藍微點頭,瞥了一眼身邊的塗山伯庸。塗山伯庸心領神會,悄然退下,不久便呈上一個巨大的羊皮卷軸。畫卷在大殿上展開,赫然是一幅十九國的疆域圖。
穆藍微勉強起身,塗山伯庸急忙上前,小心翼翼地扶持,卻隻能保證他不倒下,離開龍椅已是力不從心。
不過,幸運的是,穆藍微從未有過離開西梁龍椅的念頭。過去沒有,現在和未來也不會。
“如今的十九國各懷鬼胎,表麵臣服於我,暗地裏卻玩弄權謀,幹盡卑劣勾當。各國稅收逃避嚴重,當年叛亂的橈唐和中都府又蠢蠢欲動。我明白他們認為我穆藍微已無當年的銳氣,但西梁城自古以來都是威武不屈,怎能容忍這些鼠輩小國囂張跋扈!”
塗山伯庸附議道:“微臣讚同,這些年遊曆北方各國,發現武林勢力的滲透日益顯著。各諸侯國紛紛拉攏八方十門作為謀士,助其建立宗派,山門林立,宗族繁盛,自然而然效忠於封國。久而久之,形勢如龍盤虎踞,勢力膨脹的跡象昭然若揭。”
提及八方十門,塗山伯庸的目光不經意地掠過李岸然。李岸然沉默不語,握著刀柄,穆藍輕輕搖頭,又是一陣輕咳:“這是潮流,無法阻擋,不容抗拒,更不能逆流而上!”
李岸然凝視著江山圖,低沉地說:“江湖如江河湖海,依山而生,自然需要靠山。有諸侯庇護,便能直上雲霄,無依無靠,隻能落草為寇,自立為王,這是世人皆知的規則。”
這時,他的目光柔和下來,望向穆藍:“當年,李某與眾刀門弟子被張太白逐出北境,過右江,越蒼梧,來到南戎州,多虧永貞老友的收留,才能在南戎州立足。所以,若說這種風氣起源於何處,當屬西梁無疑!”
塗山伯庸了解這段往事,便不再多言。穆藍看著李岸然,眼神深邃,嘴角微動,似乎帶著一絲怒意:“所以,西梁對你、對刀門有恩,你必須報答這份大恩大德!”
李岸然向前一拜,雙手合十:“理所當然,若非感恩圖報之人,李某今日也不會涉足這孤寂之地。長臨鏢局改組後,鏢門脫離西梁,遷至蘭陵,山門退出江湖,隱居嶺南,道門在中都府嶄露頭角,魁門在北戎州漸漸淡出。”
他突然停頓,眼神瞬間變得鋒利如劍:“劍門在太京州根基深厚,儒門在東陳州聲名赫赫。峨眉在橈唐國備受尊崇,fomen在九江州建立起小西天。再加上李某在南戎州新開的刀門,如今八方十門已與政界交融,江湖與廟堂的界限模糊不清,混亂不堪!”
提及劍門和張太白,李岸然的神情變得複雜。一貫傲氣的他竟流露出一絲膽怯,穆藍明白他的心思,不願在刀劍兩門的恩怨上糾纏,於是轉移話題。
“本王並不認為當年的鏢改是錯誤,更何況鏢門的存在本身就是錯誤。若本王仍年輕二十載,依舊會阻止它加入十門之列!”
塗山伯庸迴應:“當初中都府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令敖嵩真人帶領道門弟子墨林列國。實則與鏢門一樣,走的是叛逆之路,世間唯有西梁城才能獨樹一幟!”
說完,他微微低頭,向李岸然行禮:“如今武林涉足朝廷之事日益嚴重,新的聯盟戰爭預兆初現。陛下召你進宮,你心裏清楚原因。身為一門之主,今日就表明你的立場。猶豫不決,非君子所為,難以踏入西梁朝廷!”
“哐——啷”
言罷,李岸然拾起地上的第二柄刀。他肩扛雙刀立於大殿,脊背挺直,目光如冰凝視塗山伯庸。塗山伯庸不敢再言,側目瞥向穆藍微。穆藍微冷笑,與李岸然對峙片刻。
僵持未久,李岸然啟唇:“天下皆以利為先,此言放諸四海皆準。你對李某有恩,報答自是應當。隻要不損害刀門利益,我可答應你三個請求。如此,你九泉之下也可安息,不必再向李某索求恩情。”
穆藍微聞言,麵色稍霽:“既是故友如此言,本王也不再贅言。故友可知,本王膝下有四子,長子青候在軍中居高位,統帥西梁黑軍,又有公孫將軍為後盾,是我最放心的一個。”
“次子懷北,舉止無禮,更名念花,此事暫且不論。此子心係北安,但行事過於激進,經驗不足又自負才情,與青候在朝堂上多有衝突,若我離世,還請故友多加關照。”
“青候天資過人,若故友不嫌棄,可收為門徒。懷北一事,還請故友多加勸導,用兵之事,切勿急於求成。”
李岸然聞言,微露驚訝,輕輕點頭:“李某從未見過穆藍微如此謙和。此事我可應允,無礙。還有兩事,你繼續。”
“本王便恭敬不如從命了。本王第三子,女兒身,名為念安。雖聰慧過人,卻偏愛戎裝馳馬。若她日後欲隨青候征戰,還請故友阻止。青候尊師重道,為人忠厚。若收為弟子,他必對你恭敬有加。”
李岸然淡笑:“自然沒問題,第三件事。”
穆藍微聞言,滿臉憂鬱,似是觸及心酸往事:“提及此事,實感羞愧。本王在知天命之年,尚有一子,隻是他在幼時失蹤於北戎州,至今下落不明。若佘老太君日後攻克陵陽,還望故友能借助命刀門之力尋找。有江湖刀門相助,或許能找到我的小兒子。”
穆藍微說到此處,聲音顫抖不已。塗山伯庸和李岸然顯然首次聽說此事,皆麵露動容,卻未表露。
李岸然沉思片刻,點頭示意:“我此生必赴天柱山,無論為何事,我與張太白之間尚有一戰未了。如有緣相遇,自會見到令郎。但李某不會動用刀門全力尋找此人,畢竟故友之利已不再。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能幫的我定會盡力,不能幫的,我也會直言相告。雖非君子所為,但至少坦蕩。”
“我們之間的交情,並非君子間的坦誠,而是基於利益的牽絆。故友的抉擇,本王完全理解,因此不再強求。我尚有些棘手之事,日後你必定會途經太京州的北戎陵陽。如若你抵達陵陽,懇請你務必把這封信轉交給趙星闌。其餘的事,你不必過問,我也不會透露,更希望你不做私自拆閱之舉。”穆藍微示意,塗山伯庸隨即解開衣衫,從中取出一封密封的蜜蠟信,李岸然靜默接下,臉上盡是難以置信。
“趙星闌,北戎州的紫宸國公?”
永貞皇帝穆藍微年邁體衰,重病纏身,無法起身。全國的名醫良藥都試過,也無法挽迴他的病情。大柱國塗山伯庸暫時主持朝政,但此事並未公開,以免引起朝廷動蕩。
子時,勤政殿內。
穆藍微靜靜地躺在龍椅上,發出微弱的唿吸聲。他的龍袍皺巴巴的,似乎很久沒有更換。侍女們小心翼翼,不敢觸動他,群臣則跪在台階下,默默無聲。
塗山伯庸立於大殿門外,身形挺拔,仿佛在等待什麽重要人物的到來。他身邊,一位睿智的老者低聲細語。
“塗山大人,除了每日三次的藥湯,陛下不能再進食任何東西。熏香之事,老臣再次叮囑,陛下現在的身體經不起折騰。藥浴恐怕不宜,那舊疾已侵入脾髒。老臣會與太醫院的同事們竭盡全力,盡我們的微薄之力。”
塗山伯庸揮手讓老者不必再言,顯然他對這些無實質幫助的官腔已感到厭倦。老太醫機敏地察覺到,行禮後悄然離去。
塗山伯庸依然持劍站立,凝視著勤政殿外的白橋和金色水流,直到月色漸淡,才等來一位風塵仆仆的半百之人。
來者身著東陳州特有的鎧甲,臉龐瘦長,眉目清秀。鼻梁挺直,嘴角上揚,胡須濃密,延伸至耳後,環繞嘴唇,中間開天門。雖已近花甲之年,聲音卻依然洪亮,但滿臉的皺紋揭示了他的歲月滄桑。
他走到塗山伯庸麵前停下,二人行江湖禮,以拳掌相交的方式問候。
禮畢,塗山伯庸伸出手指,輕輕點了點來者的背部:“皇宮有皇宮的規矩,更何況是西梁朝廷。就算您是殿下的故友,帶著三把刀進殿也是不合規矩的。畢竟朝廷是朝廷,江湖是江湖。”
來者聞言,冷笑一聲:“李某清楚皇宮的規矩,然而知曉與遵守是兩碼事。技不如人,自然要尊敬強者;若技平相當,又何必降低自己的身份呢?”
來者笑而不語,有意輕觸背後的劍鞘:“這規矩源於穆藍微,他從沒貶低我李岸然的武藝,故而無需塗山大人您多慮。況且您剛才的話語略顯失當,朝廷已非單純的朝廷,武林也已非昔日的武林。”
雙方言辭間暗藏鋒芒,但麵上皆是和顏悅色。畢竟,他們都是行將就木的老江湖,誰也不想撕破臉皮。塗山伯庸權衡片刻,慢慢轉身步入殿內,遣散眾人,隨後引領李岸然步入勤政殿。
“閣下,請隨我來,令尊在南戎州也是這般肆無忌憚,你們父子二人真是官場武林雙棲啊。”
聽到李擎蒼的名字,李岸然隻是淡笑,並未迴應。
塗山伯庸並非不願阻止李岸然,而是不能。縱覽整個武林,除去太京州那位,無人敢誇此海口。因此,麵對可能喪命的固執,塗山伯庸明智地選擇了放棄。
塗山大人的生命意識,西梁國柱可謂運用得爐火純青。
李岸然緊了緊背上的三把樸刀,兩柄刀柄上的印記已模糊不清,另一柄卻仍嶄新。畢竟其中一把曾綁在年幼的墨林手腕,如今新舊並列,顯得有些不協調。
但他不在乎這些,昂首挺胸,如同勝利者般傲視一切,一如十三年前那般狂放不羈地帶著刀步入殿堂。
塗山伯庸恭敬地上前稟報,然後站在穆藍微右側,繼續保持筆直的身姿。
“我記憶中的穆藍微,理應坐擁龍椅,即使是死,也要死在上麵。你是第一個在龍椅上離世的帝王,我知道老友就欣賞你現在的模樣。看看你的龍袍,已是皺痕累累,你貪戀這權柄的華麗,但這權柄同樣汙穢不堪。”
李岸然直言不諱,塗山伯庸聞言皺眉。這樣的言論確實觸及了帝王的尊嚴,但穆藍微卻毫不在意。他確實老態龍鍾,勉強開口,但吐字清晰。
“李門主依舊口無遮攔,不過你說的,讓本王心生歡喜。隻要我還坐在這龍椅上,內心就有無盡的安寧。”
“我隻聽說短暫的安寧,未聞永恆的不朽。老友勿怪我言語輕浮,畢竟你坐的是西梁的龍椅,而非十九國的。隻是穆家能坐多久,老友還需看天意!”
此言一出,意味深長。三人麵色如霜,都沉下了臉。
從北安王舉旗起義至今,已跨越六個世紀的光陰,而在他之前,古老的須彌紀元從元年一直延續至須彌338年,那時,世間並立著二十七個國家。直至338年終,天下動蕩,二十七國的格局土崩瓦解,新的行政劃分“州郡”應運而生,最輝煌的時期竟多達三千有餘。
李岸然聲音洪亮地敘述曆史,穆藍微輕啟唇瓣,低語:“那個三千州郡的時代啊。”
“沒錯,那時西梁城並未成為天夏公主。若非北安王在須彌340年率領西梁大軍破渝門關,至須彌356年首次完成須彌的統一偉業,須彌曆也不會被廢止,西梁曆也不會被推廣,更不會有西梁元年的說法。我雖粗鄙,這些道理卻了然於心。”
李岸然話音剛落,穆藍微的神色愈發冷漠。
“李門主在此對本王品頭論足,你明明清楚我今日召你前來的目的,何必拿北安王來嘲諷於我?即便本王不及北安王,至少能與長臨王一較高下。何況長臨王治下一片混亂,而我帶來了中興盛世!”
聞言,李岸然放聲大笑,卸下背上的樸刀包裹,隨手扔在地上,沉重的刀身撞擊地麵,迴蕩的空洞聲響在大殿內久久不絕。
“當年北安王實行封建製度,未遷都中原,而是保全西梁城,使其成為天下共尊的第一都市。三千州郡按時進貢,一時之間,朝廷與江湖皆向其低頭,西梁步入萬國朝賀的鼎盛歲月!”
李岸然對北安王的崇敬溢於言表,他邊說邊注視著穆藍微的神情。敢於在西梁君主麵前直言無忌的人,世間屈指可數。
“北安王在位時,政績斐然,是唯一接近朝廷與江湖並治的傳奇君主。老友自然無法與之相比,我李某也認為無人能與北安王相提並論。西梁曆56年他離世後,沒有了他的治理,各州郡的自保之態顯而易見。接任的長臨王麵對的是他二十七年的動蕩,這並非他的過錯,隻因前者的卓越太過耀眼。”
“按照李門主的說法,那麽本王的藍微中興,全賴於長臨王的昏庸?要知道,三千州郡在長臨之亂後重組為十九大國,西梁依然作為天夏公主掌控天下。三大會盟瓦解了橈唐與中都府的聯盟,這些都是長臨王的政績!”
穆藍微說完,劇烈地喘息,咳了好一會兒才緩過氣來,繼續說道:“今日邀老友前來,並非討論其他,如你所見,本王已近暮年,十九大國也已羽翼漸豐。或許你已察覺,平靜之下暗藏洶湧,風暴來臨隻是時間問題。因此,無論怎樣,本王必須為我的子民規劃好未來的道路!”
“因此,你選擇了刀門,認為我會站在西梁這一邊。”李岸然嘴角含笑,輕踢一腳,從包裹中抽出第一柄刀。長刀在風中嘯叫,落入他手中,他凝視著刀刃的寒光,語氣更加深邃了。
“迴顧我進門時的言論,江湖自有江湖的法則。既有恩怨相抵,也有以怨報德,既有感恩戴德,也有一笑泯恩仇。我李岸然有權選擇其中一種行為,且均符合江湖道義。至於具體采用何種手段,就要看故友口中的‘子民’所指為何了! ”
西梁城,勤政殿內,夜色深沉如海。
空氣沉重,仿佛預示著風暴來臨。李岸然注視著年邁的穆藍微,仿佛又看見了那個曾經英姿颯爽的少年將軍。
如今的穆藍微已無帝王之氣,昔日的豪傑風範也消失無蹤。這讓李岸然心中略感失落,輕輕一歎,手指拂過額前的碎發,刀身重重彈響三次。
“本王的子民,當然是指天下的平民百姓。四海之內皆王土,凡土地所及皆王臣。無論如今各國局勢如何,這片土地始終屬於西梁的智者。”
穆藍微說完,劇烈喘息,胸膛起伏不定,全身顫抖如秋葉。然而,他畢竟是一生征戰的剛毅君主,即使遭受如此折磨,話語依舊堅定。
這是穆藍微獨特的性格堅守,他厭惡含糊其辭,同樣不允許自己在任何時刻語無倫次。
李岸然的目光充滿憐憫,他與穆藍微相識多年,深知他的習慣。隻是如今時過境遷,看著他強撐的模樣,這份執著顯得既可敬又可悲。
“老友直言無妨,其實坦誠心係子孫也並非羞恥之事。人皆有私心,畢竟別人有的我們沒有,難免會吃虧。老友直言不諱,李某也好判斷是否幫你完成心願。”
穆藍微點頭,瞥了一眼身邊的塗山伯庸。塗山伯庸心領神會,悄然退下,不久便呈上一個巨大的羊皮卷軸。畫卷在大殿上展開,赫然是一幅十九國的疆域圖。
穆藍微勉強起身,塗山伯庸急忙上前,小心翼翼地扶持,卻隻能保證他不倒下,離開龍椅已是力不從心。
不過,幸運的是,穆藍微從未有過離開西梁龍椅的念頭。過去沒有,現在和未來也不會。
“如今的十九國各懷鬼胎,表麵臣服於我,暗地裏卻玩弄權謀,幹盡卑劣勾當。各國稅收逃避嚴重,當年叛亂的橈唐和中都府又蠢蠢欲動。我明白他們認為我穆藍微已無當年的銳氣,但西梁城自古以來都是威武不屈,怎能容忍這些鼠輩小國囂張跋扈!”
塗山伯庸附議道:“微臣讚同,這些年遊曆北方各國,發現武林勢力的滲透日益顯著。各諸侯國紛紛拉攏八方十門作為謀士,助其建立宗派,山門林立,宗族繁盛,自然而然效忠於封國。久而久之,形勢如龍盤虎踞,勢力膨脹的跡象昭然若揭。”
提及八方十門,塗山伯庸的目光不經意地掠過李岸然。李岸然沉默不語,握著刀柄,穆藍輕輕搖頭,又是一陣輕咳:“這是潮流,無法阻擋,不容抗拒,更不能逆流而上!”
李岸然凝視著江山圖,低沉地說:“江湖如江河湖海,依山而生,自然需要靠山。有諸侯庇護,便能直上雲霄,無依無靠,隻能落草為寇,自立為王,這是世人皆知的規則。”
這時,他的目光柔和下來,望向穆藍:“當年,李某與眾刀門弟子被張太白逐出北境,過右江,越蒼梧,來到南戎州,多虧永貞老友的收留,才能在南戎州立足。所以,若說這種風氣起源於何處,當屬西梁無疑!”
塗山伯庸了解這段往事,便不再多言。穆藍看著李岸然,眼神深邃,嘴角微動,似乎帶著一絲怒意:“所以,西梁對你、對刀門有恩,你必須報答這份大恩大德!”
李岸然向前一拜,雙手合十:“理所當然,若非感恩圖報之人,李某今日也不會涉足這孤寂之地。長臨鏢局改組後,鏢門脫離西梁,遷至蘭陵,山門退出江湖,隱居嶺南,道門在中都府嶄露頭角,魁門在北戎州漸漸淡出。”
他突然停頓,眼神瞬間變得鋒利如劍:“劍門在太京州根基深厚,儒門在東陳州聲名赫赫。峨眉在橈唐國備受尊崇,fomen在九江州建立起小西天。再加上李某在南戎州新開的刀門,如今八方十門已與政界交融,江湖與廟堂的界限模糊不清,混亂不堪!”
提及劍門和張太白,李岸然的神情變得複雜。一貫傲氣的他竟流露出一絲膽怯,穆藍明白他的心思,不願在刀劍兩門的恩怨上糾纏,於是轉移話題。
“本王並不認為當年的鏢改是錯誤,更何況鏢門的存在本身就是錯誤。若本王仍年輕二十載,依舊會阻止它加入十門之列!”
塗山伯庸迴應:“當初中都府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令敖嵩真人帶領道門弟子墨林列國。實則與鏢門一樣,走的是叛逆之路,世間唯有西梁城才能獨樹一幟!”
說完,他微微低頭,向李岸然行禮:“如今武林涉足朝廷之事日益嚴重,新的聯盟戰爭預兆初現。陛下召你進宮,你心裏清楚原因。身為一門之主,今日就表明你的立場。猶豫不決,非君子所為,難以踏入西梁朝廷!”
“哐——啷”
言罷,李岸然拾起地上的第二柄刀。他肩扛雙刀立於大殿,脊背挺直,目光如冰凝視塗山伯庸。塗山伯庸不敢再言,側目瞥向穆藍微。穆藍微冷笑,與李岸然對峙片刻。
僵持未久,李岸然啟唇:“天下皆以利為先,此言放諸四海皆準。你對李某有恩,報答自是應當。隻要不損害刀門利益,我可答應你三個請求。如此,你九泉之下也可安息,不必再向李某索求恩情。”
穆藍微聞言,麵色稍霽:“既是故友如此言,本王也不再贅言。故友可知,本王膝下有四子,長子青候在軍中居高位,統帥西梁黑軍,又有公孫將軍為後盾,是我最放心的一個。”
“次子懷北,舉止無禮,更名念花,此事暫且不論。此子心係北安,但行事過於激進,經驗不足又自負才情,與青候在朝堂上多有衝突,若我離世,還請故友多加關照。”
“青候天資過人,若故友不嫌棄,可收為門徒。懷北一事,還請故友多加勸導,用兵之事,切勿急於求成。”
李岸然聞言,微露驚訝,輕輕點頭:“李某從未見過穆藍微如此謙和。此事我可應允,無礙。還有兩事,你繼續。”
“本王便恭敬不如從命了。本王第三子,女兒身,名為念安。雖聰慧過人,卻偏愛戎裝馳馬。若她日後欲隨青候征戰,還請故友阻止。青候尊師重道,為人忠厚。若收為弟子,他必對你恭敬有加。”
李岸然淡笑:“自然沒問題,第三件事。”
穆藍微聞言,滿臉憂鬱,似是觸及心酸往事:“提及此事,實感羞愧。本王在知天命之年,尚有一子,隻是他在幼時失蹤於北戎州,至今下落不明。若佘老太君日後攻克陵陽,還望故友能借助命刀門之力尋找。有江湖刀門相助,或許能找到我的小兒子。”
穆藍微說到此處,聲音顫抖不已。塗山伯庸和李岸然顯然首次聽說此事,皆麵露動容,卻未表露。
李岸然沉思片刻,點頭示意:“我此生必赴天柱山,無論為何事,我與張太白之間尚有一戰未了。如有緣相遇,自會見到令郎。但李某不會動用刀門全力尋找此人,畢竟故友之利已不再。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能幫的我定會盡力,不能幫的,我也會直言相告。雖非君子所為,但至少坦蕩。”
“我們之間的交情,並非君子間的坦誠,而是基於利益的牽絆。故友的抉擇,本王完全理解,因此不再強求。我尚有些棘手之事,日後你必定會途經太京州的北戎陵陽。如若你抵達陵陽,懇請你務必把這封信轉交給趙星闌。其餘的事,你不必過問,我也不會透露,更希望你不做私自拆閱之舉。”穆藍微示意,塗山伯庸隨即解開衣衫,從中取出一封密封的蜜蠟信,李岸然靜默接下,臉上盡是難以置信。
“趙星闌,北戎州的紫宸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