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不周靈山隱士現
道途孤城:少年將軍與北戎之謎 作者:山清水秀鳥語花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兩個道童最終離開了古寺,一切都在風中飄搖,時間飛逝,就這樣過去了整整十三年。
十三年後,西梁曆北戎州鴻靈十三年六月四日。
北地靈山腳下,兩位律宗僧侶正在徒步旅行。
一老一少,一僧一大。
老僧滿臉風霜,望著蜿蜒的山路,悠悠讚歎:\"風和日麗,國泰民安。\"
光頭小和尚的腦袋閃耀著清亮:“風調雨順倒是真的,但國泰民安,師傅您是如何洞察的呢?”
老和尚一時啞然,恍惚間雙手交疊:“老衲習慣了這麽說。”小和尚朗聲笑道:“師傅,您這是戲言,是習慣,要改正才是。”
自幼年起,他就如此調侃老和尚,而老和尚總是欣然接受,對他充滿慈愛。
“世人常常這樣說,我便姑且相信了。”老和尚微笑著迴應,小和尚看著他斑白的胡須輕輕一笑:“世人多愚昧,師傅您這超脫塵世的人,卻信了這些愚者的言語。”
老和尚淡然一笑,沒有反駁。
此刻天色尚明,靈山隱約可見。兩位僧侶提振精神,一鼓作氣穿過了西梁城。
西梁城如墨般深邃,城外流淌著一條江河,不承載浮萍,不見魚蝦蹤影。
“師傅,這是何處之水?”小和尚滿心好奇,老和尚卻露出一絲憂慮:“如果我沒猜錯,應稱為無渡江!”
小和尚聞言皺眉,仰頭遠眺:“那江頭的山脈,又屬何地?”老和尚順著他的視線望去,隨即雙手合十:“那是渝門關無疑。”
小和尚興奮起來:“據經典所述,無渡江畔的渝門關後,三十丈之地便是不周靈山之路!師傅,我們終於抵達了!”
老和尚點頭,隨即輕輕搖頭:“靈山已現,老衲也該踏上歸程。”
“這是為何?為何不去攀登?”小和尚驚訝地問,老和尚指向腳下:“師傅的旅程止於此,你的因緣之路,卻在那靈山之上等待。”
老和尚開始往迴走,小和尚卻感到困惑:“師傅您的意思是什麽?我們曆經三年,從大荒西澤北上,好不容易找到這裏,您隻看了一眼就滿足了嗎?”
盡管如此,老和尚的步伐堅定不移,提起濕漉漉的竹簍,愉快地吟唱起淨土佛曲。小和尚遠遠跟在後麵,隻聽見最後一句:世間人以苦為樂,靈山霧遮徒增憂。
小和尚撓了撓頭上的戒疤,雖然並未理解,卻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腳步。
他臉上仍帶著一絲迷茫,如同大多數同齡少年,不明所以地轉過身,忘記了詢問老和尚要去何處,隻是堅定地走向渝門關。
就這樣,小和尚和他的師父心照不宣地,各自消失在對方的視線中。
其實,小和尚曾預想過這一天的到來。從小,老和尚就告訴他,這裏是決定他下半生命運的地方。為了這一刻,老和尚帶著還在繈褓中的他尋找了整整十三年。
小和尚不懂,為什麽師傅會執著地尋找這個地方十三年,找到後卻又毫不猶豫地轉身離開。他也不懂這份長久的堅持背後的意義是什麽,隻知道自從降臨人間,他就在旅途中,除了這件事,似乎再無其他事可做。
他深知此刻放棄太過可惜。於是他並未向老僧辭行,盡管心中充滿留戀,但這是老僧與他早已約定之事。
靈山初現,往事如煙消散。
兩代僧人各自東西,隻餘下一條寂靜的江流。江邊的渝門關黑黝雄偉,不周山在其後綿延入雲端。
雲頂山峰的景象,未曾向凡人揭示。
小僧踏入不周山,足足用了十三日才攀登至峰頂。沿途有詭異的低語迴蕩,然而視線所及,卻無一物作祟。
竹籃內的食物早已耗盡,山頂寸草不生,無奇異景色可言。他在崎嶇的怪石間穿行許久,終於發現一座破敗的道觀。
道觀一側,居然靜立著一座孤零零的墳塚,其上一塊殘破的墓碑,光滑無痕。一旁站立兩人,一位身著道袍的少年,手中托著一隻白貓。另一位則是青年道士,他背著手,姿態略顯慵懶。
“無字的墓碑,有何深意?”小僧等待片刻,見道士並未迴應,便抖落僧袍上的塵土,不太熟練地行禮問候。
青年道士緩緩轉身,桃花般的雙眼半開半合,瓊鼻薄唇,臉色蒼白無須。青色道袍鬆垮,頭上的發簪搖搖欲墜。初看平淡如水麵無波,細觀則如花海洞開,飄渺如鴻雁過境。
道士輕輕審視小僧,微皺眉頭問道:“你是何方人士,來自何處?”
“西澤大荒,無欲秋山珈藍寺。我原以為此山荒蕪,誰知竟有你們這樣的存在,也算我此行人間不虛此行。”
小僧掩口輕笑,搖頭晃腦地模仿老成的口吻。
道士聞言頗感興趣:“真的嗎?山外的世界如何?”
小僧思索片刻,依舊搖頭晃腦:“奇奇怪怪的人,奇奇怪怪的事物。”
“何以如此說?”道士微微睜開眼,對這個小沙彌產生了興趣。小僧再思量一番,語帶滄桑:“因為它們既奇特,又古怪!”
道士被他逗樂,揮手示意他走近。小僧走近,道士伸出手輕輕摩挲他的光頭,仿佛在觸碰一顆巨大的琥珀:“奇特之處在哪,古怪又體現在何處?”
小僧一臉認真,似乎對這種撫摸並不滿意,嘟囔道:“玄妙,深奧,難以言表!”
說完,小僧笑容綻放,又忍俊不禁:“我也不明白是什麽意思,這是我師父說的。”道士點頭:“你師父是個智者,我已經很久沒關注山下的世界,很想知道。”
小僧環顧四周,看了一會兒也沒發現第三人:“你也有師父嗎?”道士點頭,側身指向那塊無字墓碑。
小僧看到後立即露出哀憐之色,上前默念超度。道士卻輕輕擺袖阻止了他。
“道友節哀順變,這樣的超脫也是一種解脫。”
小和尚超度亡靈的手法其實相當嫻熟,這是他在fomen為眾生解脫痛苦的基本功。盡管他的修為尚淺,但北上的旅途讓他見識了無數生離死別,使他在這一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疑惑地望向道士,道士輕輕搖頭迴應:“我無法確定他是否真的離世,人突然消失,隻留下這個草率的墳塚。就這樣突兀地出現在山中,你說是不是讓人驚訝?”
道士攤開雙臂,顯得十分無奈。他的臉上沒有絲毫哀傷,也沒有假裝可憐或自貶自輕的神情。
小和尚聽到這話,臉上流露出震驚。他一向敬重師長,即使不明白為何要跟隨老僧修行佛法,但他始終嚴格遵守戒律,從不逾矩。因此,突然遇到這樣無視規則的人,他一時之間確實難以適應:“道友,師恩如山,切勿妄言!”
話音剛落,天空中一道閃電劃破天際,伴隨著一聲震耳欲聾的雷鳴,墓碑瞬間被劈成兩半。氣氛頓時變得古怪起來。
小和尚深信自己的話起了作用,雙手合十,不斷地祈禱。責備的語氣中帶著一絲恐懼:“天地間的神明和祖先啊,為何在白天無緣無故地打雷,道友,你可能招來了口舌之禍!”
道士聽了卻毫無反應,剛才的雷電也沒有讓他收斂臉色。他半閉著眼睛,仰望天空,仿佛對周圍的一切都漠不關心:“你先別忙著指責我,你擅自闖入不周靈山,為何天雷沒有對你下手?”
小和尚被問得啞口無言,他涉世未深,麵對質問立刻臉紅了。撓著後腦勺尷尬地笑了半晌:“這是我的不對,師父說過這裏是有神仙居住的地方。既然你住在這裏,那你是神仙嗎?”
道士看著小和尚,眉頭舒展,毫無波瀾。他沒有直接迴答,而是指向自己的鼻子反問:“你覺得我像人嗎?”
這個問題看似荒誕,但小和尚卻一臉認真。
他仔細打量道士,然後撅起小嘴:“應該沒錯,我看山下世俗世界裏的人都是你這樣的。兩隻手,兩條腿,一個腦袋,一條生命。”
道士輕聲讚歎,拍了拍小和尚的光頭:“既然是人,為何又要區分神仙和凡人呢?都是世人過於矯情,硬要劃分高低貴賤。”
小和尚捂著頭:“那如果你不是神仙,你究竟是誰?”
道士依然半閉著眼睛:“我叫墨林。”
說話間,不周山上的霧氣逐漸消散,雲海翻騰,陽光熾熱升起。道士墨林顯得很高興,拉起小和尚一起欣賞山中的景色。
墨林:“好一片天空湛藍,雲彩輕盈。”
小和尚:“看起來像一個煎蛋!”
旁邊的道童舉起一隻白貓:“還是沒有動靜。”
墨林看了看白貓,臉上掠過一絲淡淡的失落。小和尚也瞥了一眼,覺得這隻貓特別肥大,潔白而安靜,除此之外並無特別之處。
他轉向道童:“這隻貓怎麽了?”
道童輕輕搖頭:“我也無法確定,原本它還安好。自從葛行間師父消失後,它便陷入了沉睡,至今未曾蘇醒。我嚐試過治療,可惜道術修為尚淺。周師兄說這不是道術能治愈的,恐怕它已無藥可醫。別看這山上隻剩我們兩人,但周師兄不解的疑惑,世間恐怕也無法解答。”
墨林輕輕拍了拍道童的肩膀:“漸離,別低估自己。”
小和尚注視著貓,又看了看道士,忽然覺得這二人和那隻不醒的白貓,以及這座被雷擊的孤墳,都透著一種難以言表的奇異。耳邊再次響起模糊的低語,與初上山時聽到的一樣,使得整座山都顯得不同尋常。他環顧四周,目光最終落在墓碑上,指著問:“那是什麽?”
墨林走近查看,隻見墓碑被雷火燒毀的部分多出一行古老的篆書,歪斜地刻在泥土上,伴隨著淡淡的煙熏味。
“這是怎麽一迴事?上麵寫了什麽?”小和尚不識篆書,漸離便用手比劃,一字一句地念給他聽,一共四個字——歸去來兮!
“歸去來兮是什麽意思?”小和尚不明其意,看向道童,道童同樣困惑,於是他們一起看向墨林。
墨林隻是輕輕搖頭:“確是師父的筆跡,但山上的石頭上到處都是,沒什麽稀奇。師父熱愛書法篆刻,隻是技藝不精,別的都挺好。”
漸離急切地問:“周師兄,師父留下這話有何深意?我們現在該如何應對?”墨林聞言未答,走到山崖邊緣,望著眼前的雲海:“漸離,你覺得雲海之下,會有蛟龍翻騰嗎?”
這個問題讓漸離感到困惑:“周師兄,你知道的,我從未下過山,不了解雲海下麵的世界。”
“我何嚐不是呢。近年來,墨旋師弟離山,葛行間師父失蹤,我就預感到了這一天。不周山從未有外人涉足,既然這位小和尚打破了規則,那我也無需再拘泥於舊規。我要下山去找師父,順便再去峨眉,解決一件未完成的事。”
墨林接過漸離手中的白貓,抱在懷裏輕柔地撫摸。他轉向小和尚,眼睛半開半閉:“如果你喜歡這座靈山,將來就替我守護這裏。”
小和尚看著雲海,滿臉疑惑:“道友,我就是從山下的世界來的。聽我一句,真的很無趣。”
墨林慵懶地伸了個懶腰,淡笑道:“你想來,我想去,這不就是歸去來兮的含義嗎?”
小和尚撇了撇嘴:“懶洋洋的貓和悠閑的人,要踏入平凡無奇的世界,道友,你的生活真是乏味至極。”
漸離見墨林不是開玩笑,頓時有些焦慮:“周師兄,師父不是說過,你這一生都不能離開這座山一步嗎?”
\"師傅不在這裏嗎?\" 墨林巧妙地反問,讓小道童頓時語塞。他把白貓繞在頸間,貓慵懶地趴著,遠遠望去,仿佛他佩戴了一條雪白的貂皮圍巾。
\"我立刻動身,握桃花劍,騎瘸腿馬,穿越厚土世界的廣闊,找迴師傅,同時也看清這混沌人間的真相!\"
十三年後,西梁曆北戎州鴻靈十三年六月四日。
北地靈山腳下,兩位律宗僧侶正在徒步旅行。
一老一少,一僧一大。
老僧滿臉風霜,望著蜿蜒的山路,悠悠讚歎:\"風和日麗,國泰民安。\"
光頭小和尚的腦袋閃耀著清亮:“風調雨順倒是真的,但國泰民安,師傅您是如何洞察的呢?”
老和尚一時啞然,恍惚間雙手交疊:“老衲習慣了這麽說。”小和尚朗聲笑道:“師傅,您這是戲言,是習慣,要改正才是。”
自幼年起,他就如此調侃老和尚,而老和尚總是欣然接受,對他充滿慈愛。
“世人常常這樣說,我便姑且相信了。”老和尚微笑著迴應,小和尚看著他斑白的胡須輕輕一笑:“世人多愚昧,師傅您這超脫塵世的人,卻信了這些愚者的言語。”
老和尚淡然一笑,沒有反駁。
此刻天色尚明,靈山隱約可見。兩位僧侶提振精神,一鼓作氣穿過了西梁城。
西梁城如墨般深邃,城外流淌著一條江河,不承載浮萍,不見魚蝦蹤影。
“師傅,這是何處之水?”小和尚滿心好奇,老和尚卻露出一絲憂慮:“如果我沒猜錯,應稱為無渡江!”
小和尚聞言皺眉,仰頭遠眺:“那江頭的山脈,又屬何地?”老和尚順著他的視線望去,隨即雙手合十:“那是渝門關無疑。”
小和尚興奮起來:“據經典所述,無渡江畔的渝門關後,三十丈之地便是不周靈山之路!師傅,我們終於抵達了!”
老和尚點頭,隨即輕輕搖頭:“靈山已現,老衲也該踏上歸程。”
“這是為何?為何不去攀登?”小和尚驚訝地問,老和尚指向腳下:“師傅的旅程止於此,你的因緣之路,卻在那靈山之上等待。”
老和尚開始往迴走,小和尚卻感到困惑:“師傅您的意思是什麽?我們曆經三年,從大荒西澤北上,好不容易找到這裏,您隻看了一眼就滿足了嗎?”
盡管如此,老和尚的步伐堅定不移,提起濕漉漉的竹簍,愉快地吟唱起淨土佛曲。小和尚遠遠跟在後麵,隻聽見最後一句:世間人以苦為樂,靈山霧遮徒增憂。
小和尚撓了撓頭上的戒疤,雖然並未理解,卻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腳步。
他臉上仍帶著一絲迷茫,如同大多數同齡少年,不明所以地轉過身,忘記了詢問老和尚要去何處,隻是堅定地走向渝門關。
就這樣,小和尚和他的師父心照不宣地,各自消失在對方的視線中。
其實,小和尚曾預想過這一天的到來。從小,老和尚就告訴他,這裏是決定他下半生命運的地方。為了這一刻,老和尚帶著還在繈褓中的他尋找了整整十三年。
小和尚不懂,為什麽師傅會執著地尋找這個地方十三年,找到後卻又毫不猶豫地轉身離開。他也不懂這份長久的堅持背後的意義是什麽,隻知道自從降臨人間,他就在旅途中,除了這件事,似乎再無其他事可做。
他深知此刻放棄太過可惜。於是他並未向老僧辭行,盡管心中充滿留戀,但這是老僧與他早已約定之事。
靈山初現,往事如煙消散。
兩代僧人各自東西,隻餘下一條寂靜的江流。江邊的渝門關黑黝雄偉,不周山在其後綿延入雲端。
雲頂山峰的景象,未曾向凡人揭示。
小僧踏入不周山,足足用了十三日才攀登至峰頂。沿途有詭異的低語迴蕩,然而視線所及,卻無一物作祟。
竹籃內的食物早已耗盡,山頂寸草不生,無奇異景色可言。他在崎嶇的怪石間穿行許久,終於發現一座破敗的道觀。
道觀一側,居然靜立著一座孤零零的墳塚,其上一塊殘破的墓碑,光滑無痕。一旁站立兩人,一位身著道袍的少年,手中托著一隻白貓。另一位則是青年道士,他背著手,姿態略顯慵懶。
“無字的墓碑,有何深意?”小僧等待片刻,見道士並未迴應,便抖落僧袍上的塵土,不太熟練地行禮問候。
青年道士緩緩轉身,桃花般的雙眼半開半合,瓊鼻薄唇,臉色蒼白無須。青色道袍鬆垮,頭上的發簪搖搖欲墜。初看平淡如水麵無波,細觀則如花海洞開,飄渺如鴻雁過境。
道士輕輕審視小僧,微皺眉頭問道:“你是何方人士,來自何處?”
“西澤大荒,無欲秋山珈藍寺。我原以為此山荒蕪,誰知竟有你們這樣的存在,也算我此行人間不虛此行。”
小僧掩口輕笑,搖頭晃腦地模仿老成的口吻。
道士聞言頗感興趣:“真的嗎?山外的世界如何?”
小僧思索片刻,依舊搖頭晃腦:“奇奇怪怪的人,奇奇怪怪的事物。”
“何以如此說?”道士微微睜開眼,對這個小沙彌產生了興趣。小僧再思量一番,語帶滄桑:“因為它們既奇特,又古怪!”
道士被他逗樂,揮手示意他走近。小僧走近,道士伸出手輕輕摩挲他的光頭,仿佛在觸碰一顆巨大的琥珀:“奇特之處在哪,古怪又體現在何處?”
小僧一臉認真,似乎對這種撫摸並不滿意,嘟囔道:“玄妙,深奧,難以言表!”
說完,小僧笑容綻放,又忍俊不禁:“我也不明白是什麽意思,這是我師父說的。”道士點頭:“你師父是個智者,我已經很久沒關注山下的世界,很想知道。”
小僧環顧四周,看了一會兒也沒發現第三人:“你也有師父嗎?”道士點頭,側身指向那塊無字墓碑。
小僧看到後立即露出哀憐之色,上前默念超度。道士卻輕輕擺袖阻止了他。
“道友節哀順變,這樣的超脫也是一種解脫。”
小和尚超度亡靈的手法其實相當嫻熟,這是他在fomen為眾生解脫痛苦的基本功。盡管他的修為尚淺,但北上的旅途讓他見識了無數生離死別,使他在這一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疑惑地望向道士,道士輕輕搖頭迴應:“我無法確定他是否真的離世,人突然消失,隻留下這個草率的墳塚。就這樣突兀地出現在山中,你說是不是讓人驚訝?”
道士攤開雙臂,顯得十分無奈。他的臉上沒有絲毫哀傷,也沒有假裝可憐或自貶自輕的神情。
小和尚聽到這話,臉上流露出震驚。他一向敬重師長,即使不明白為何要跟隨老僧修行佛法,但他始終嚴格遵守戒律,從不逾矩。因此,突然遇到這樣無視規則的人,他一時之間確實難以適應:“道友,師恩如山,切勿妄言!”
話音剛落,天空中一道閃電劃破天際,伴隨著一聲震耳欲聾的雷鳴,墓碑瞬間被劈成兩半。氣氛頓時變得古怪起來。
小和尚深信自己的話起了作用,雙手合十,不斷地祈禱。責備的語氣中帶著一絲恐懼:“天地間的神明和祖先啊,為何在白天無緣無故地打雷,道友,你可能招來了口舌之禍!”
道士聽了卻毫無反應,剛才的雷電也沒有讓他收斂臉色。他半閉著眼睛,仰望天空,仿佛對周圍的一切都漠不關心:“你先別忙著指責我,你擅自闖入不周靈山,為何天雷沒有對你下手?”
小和尚被問得啞口無言,他涉世未深,麵對質問立刻臉紅了。撓著後腦勺尷尬地笑了半晌:“這是我的不對,師父說過這裏是有神仙居住的地方。既然你住在這裏,那你是神仙嗎?”
道士看著小和尚,眉頭舒展,毫無波瀾。他沒有直接迴答,而是指向自己的鼻子反問:“你覺得我像人嗎?”
這個問題看似荒誕,但小和尚卻一臉認真。
他仔細打量道士,然後撅起小嘴:“應該沒錯,我看山下世俗世界裏的人都是你這樣的。兩隻手,兩條腿,一個腦袋,一條生命。”
道士輕聲讚歎,拍了拍小和尚的光頭:“既然是人,為何又要區分神仙和凡人呢?都是世人過於矯情,硬要劃分高低貴賤。”
小和尚捂著頭:“那如果你不是神仙,你究竟是誰?”
道士依然半閉著眼睛:“我叫墨林。”
說話間,不周山上的霧氣逐漸消散,雲海翻騰,陽光熾熱升起。道士墨林顯得很高興,拉起小和尚一起欣賞山中的景色。
墨林:“好一片天空湛藍,雲彩輕盈。”
小和尚:“看起來像一個煎蛋!”
旁邊的道童舉起一隻白貓:“還是沒有動靜。”
墨林看了看白貓,臉上掠過一絲淡淡的失落。小和尚也瞥了一眼,覺得這隻貓特別肥大,潔白而安靜,除此之外並無特別之處。
他轉向道童:“這隻貓怎麽了?”
道童輕輕搖頭:“我也無法確定,原本它還安好。自從葛行間師父消失後,它便陷入了沉睡,至今未曾蘇醒。我嚐試過治療,可惜道術修為尚淺。周師兄說這不是道術能治愈的,恐怕它已無藥可醫。別看這山上隻剩我們兩人,但周師兄不解的疑惑,世間恐怕也無法解答。”
墨林輕輕拍了拍道童的肩膀:“漸離,別低估自己。”
小和尚注視著貓,又看了看道士,忽然覺得這二人和那隻不醒的白貓,以及這座被雷擊的孤墳,都透著一種難以言表的奇異。耳邊再次響起模糊的低語,與初上山時聽到的一樣,使得整座山都顯得不同尋常。他環顧四周,目光最終落在墓碑上,指著問:“那是什麽?”
墨林走近查看,隻見墓碑被雷火燒毀的部分多出一行古老的篆書,歪斜地刻在泥土上,伴隨著淡淡的煙熏味。
“這是怎麽一迴事?上麵寫了什麽?”小和尚不識篆書,漸離便用手比劃,一字一句地念給他聽,一共四個字——歸去來兮!
“歸去來兮是什麽意思?”小和尚不明其意,看向道童,道童同樣困惑,於是他們一起看向墨林。
墨林隻是輕輕搖頭:“確是師父的筆跡,但山上的石頭上到處都是,沒什麽稀奇。師父熱愛書法篆刻,隻是技藝不精,別的都挺好。”
漸離急切地問:“周師兄,師父留下這話有何深意?我們現在該如何應對?”墨林聞言未答,走到山崖邊緣,望著眼前的雲海:“漸離,你覺得雲海之下,會有蛟龍翻騰嗎?”
這個問題讓漸離感到困惑:“周師兄,你知道的,我從未下過山,不了解雲海下麵的世界。”
“我何嚐不是呢。近年來,墨旋師弟離山,葛行間師父失蹤,我就預感到了這一天。不周山從未有外人涉足,既然這位小和尚打破了規則,那我也無需再拘泥於舊規。我要下山去找師父,順便再去峨眉,解決一件未完成的事。”
墨林接過漸離手中的白貓,抱在懷裏輕柔地撫摸。他轉向小和尚,眼睛半開半閉:“如果你喜歡這座靈山,將來就替我守護這裏。”
小和尚看著雲海,滿臉疑惑:“道友,我就是從山下的世界來的。聽我一句,真的很無趣。”
墨林慵懶地伸了個懶腰,淡笑道:“你想來,我想去,這不就是歸去來兮的含義嗎?”
小和尚撇了撇嘴:“懶洋洋的貓和悠閑的人,要踏入平凡無奇的世界,道友,你的生活真是乏味至極。”
漸離見墨林不是開玩笑,頓時有些焦慮:“周師兄,師父不是說過,你這一生都不能離開這座山一步嗎?”
\"師傅不在這裏嗎?\" 墨林巧妙地反問,讓小道童頓時語塞。他把白貓繞在頸間,貓慵懶地趴著,遠遠望去,仿佛他佩戴了一條雪白的貂皮圍巾。
\"我立刻動身,握桃花劍,騎瘸腿馬,穿越厚土世界的廣闊,找迴師傅,同時也看清這混沌人間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