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靈根藏海,心向仙途
大明:皇兄,你的江山我來守! 作者:惠子521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深夜,萬物悄然無聲。
已至子時,沈陽城中央的汗王府以及周邊稀疏幾座府邸還閃爍著微弱的燈火,其間夾雜著隱約的仙音妙曲。盡管大金王朝在錦州外圍遭遇挫敗,但在遼東這片三千裏沃土之上,大金依舊猶如烈日當空,未顯絲毫衰敗跡象,更不必說已被金軍鐵騎所征服的東麵朝鮮與北麵蒙古。
在這般形勢之下,大金的貴族們並未感焦慮,反而沉迷於仙樂人間,悠然自得。然而,在沈陽城西側,一處不起眼的府邸內,卻也燈火通明,引起了巡邏士卒們的疑惑。那位平素深居簡出、此刻卻仍未歇息的劉參將,令他們不禁揣測起其中緣由。
府邸大門之上,掛有“劉府”二字牌匾,而這正是在汗王府中挺身而出,欲以智謀引導毛文龍歸入修真大金旗下的劉興祚之宅。
步入府邸深處,書房之內,白天還在汗王府指點江山的劉興祚此刻神情肅穆,端坐於堆積著卷軸秘籍的書桌之後,麵前攤開一幅布滿褶皺的地圖,上麵標注了許多紅色記號,仔細一看,乃是遼東重鎮——沈陽、遼陽、錦州等地。
書房之中,除了凝重的劉興祚之外,還有一位年約四旬左右,與他麵貌有三分相似的中年男子,此人正是他的同胞弟弟劉興治。
\"大哥,這般金蟬脫殼之計,真的能在修真世界的紛爭中得以實施嗎?\"劉興治問道。
猶豫半晌,秘室內彌漫的壓抑氣息終於被下首的劉興治打破,他疲憊而又憂慮的麵龐上盡顯困惑之色,胸膛劇烈起伏,仿佛承載著千鈞重負。
“即便再艱險,此行也迫在眉睫,我等已如離弦之箭,無法迴頭。”
話音剛落,書案之後的劉興祚深深吸了口氣,眼中閃過一絲忌諱與苦澀之意。
時光荏苒,約二十年前,因不滿遼東官府那近乎殘忍的鎮壓,劉興祚毅然投身於日益壯大的努爾哈赤旗下,希冀能在其門下修煉至道,成就一番偉業。
然而歲月流轉,劉興祚逐漸察覺到了其中隱秘,看透了努爾哈赤表麵忠誠背後隱藏的駭人野心。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宣告建國稱汗,舉兵反叛明朝。
起初,劉興祚也曾懷著“赤忱之心”追隨努爾哈赤左右,奮勇殺敵,屢建奇功。可當努爾哈赤在遼東根基漸固,其內心對漢人的輕蔑之情便暴露無疑。不僅對漢民實行嚴酷統治,連劉興祚本人都時常遭受代善等貴族的羞辱。
為此,劉興祚暗生歸順明朝之念,並在天啟三年果斷行事,遣一親信秘密攜帶密信前往登萊,意圖向登萊巡撫袁可立表示忠誠。
不幸的是,在他尚未率眾投靠袁可立之際,消息泄露,努爾哈赤親臨複州,下令誅殺了其弟劉興仁。自此以後,劉興祚退隱家中,深居簡出。直至皇太極登基為汗,才得以官複原職,但仍未能重掌兵權。
“然而大哥,此次前往皮島毛文龍處實乃兇險異常。”
“傳言早已有言,毛文龍曾暗中遣使與皇太極洽談結盟之事……”
“倘若毛文龍果真有背明之心,我等此舉豈非自投羅網?”
劉興治感到自己似乎無力說服兄長改變決定,轉而憂心忡忡地提出另一個看法。
作為研讀經籍的“漢土修士”,他們自然不願沾染“背叛者”的惡名,但毛文龍素來驕橫跋扈,擁兵自重,恐怕不會輕易相信他們的“歸降”,更甚者,毛文龍可能將他們當作禮物,再度送給皇太極,那時,兄弟倆的命運就不再是以往那樣的幸運,全家或許都將麵臨滅頂之災。
“那你有何良策?”
劉興祚深知弟弟所慮並非空穴來風,不由得長長歎了口氣,頗為無可奈何地詢問。
“大哥,聽說袁可立大人已經重新擔任登萊巡撫,我們不如設法先與他取得聯絡?”
劉興治目光一亮,心中湧出一個中庸之道的建議。
早在天啟三載,他們兄弟便與東萊仙域巡撫袁可立有過交際,甚至差一點便完成“歸真”儀式,隻是最終被宵小之人從中作梗。
光陰荏苒,袁可立再度披掛上陣,擔任東萊仙域巡撫之職,似乎連天機都在助力他們重演未竟之事。
\"此事不宜草率……\"
麵對劉興治那流露出一絲驚愕神情的目光,坐在案牘之後的劉興祚卻緩緩搖頭,麵上憂慮更濃。
\"皇太極豈會給予吾等兄弟過多的時間,何況登萊之地遙距沈陽萬裏之遙,其間的靈脈阻隔又豈是輕易可以溝通的?\"
\"須知,此處並非昔日的複州仙域啊!\"
劉興祚隨手拂動案牘上的天陸圖,指向標注著登萊府的那一片區域,神色嚴峻地道出肺腑之言。
思量再三,前往皮島說服毛文龍仙尊成為他們兄弟唯一的脫身之策,哪怕這條路充滿兇險,亦值得一試。
\"兄長所言極是。\"
過了片刻,劉興治才戀戀不舍地將視線從小地圖上移開,臉上滿是苦澀地點點頭。
如此看來,借助前往皮島遊說毛文龍仙尊之舉,已成為他們兄弟倆脫困的最後一根稻草。
\"不要再過多糾結於此,盡快搜集並整理出韃靼軍的陣法圖譜,一旦接到皇太極的召令,咱們兄弟立刻啟程。\"
劉興祚深深吸了一口氣,臉上浮現一抹決絕之色,終於做出了最後的決定。
在他閉關修煉的那些年裏,他利用自己在女真國內的影響力,暗中探尋著女真韃靼部在遼東地區的駐軍布置圖。
相較於擁有眾多修真者的明廷大軍,韃靼軍總共不過十萬餘人,自然不可能均勻地遍布遼東各地,駐守必然有重點和次要之分。
正是掌握了這樣一份關乎全局的陣法圖譜,劉興祚才有了足夠的信心,認為朝廷會消除對他們兄弟二人的疑慮,並接納他們的歸真之意。
畢竟,一幅詳盡記錄著兵力分布的陣法圖譜,在這動蕩不安的崇禎年間,無論何時都堪稱至關重要的寶物。
此刻,書房內兩位兄弟的目光不約而同地投向了位於京城的方向,各自心潮澎湃,思緒紛飛。
已至子時,沈陽城中央的汗王府以及周邊稀疏幾座府邸還閃爍著微弱的燈火,其間夾雜著隱約的仙音妙曲。盡管大金王朝在錦州外圍遭遇挫敗,但在遼東這片三千裏沃土之上,大金依舊猶如烈日當空,未顯絲毫衰敗跡象,更不必說已被金軍鐵騎所征服的東麵朝鮮與北麵蒙古。
在這般形勢之下,大金的貴族們並未感焦慮,反而沉迷於仙樂人間,悠然自得。然而,在沈陽城西側,一處不起眼的府邸內,卻也燈火通明,引起了巡邏士卒們的疑惑。那位平素深居簡出、此刻卻仍未歇息的劉參將,令他們不禁揣測起其中緣由。
府邸大門之上,掛有“劉府”二字牌匾,而這正是在汗王府中挺身而出,欲以智謀引導毛文龍歸入修真大金旗下的劉興祚之宅。
步入府邸深處,書房之內,白天還在汗王府指點江山的劉興祚此刻神情肅穆,端坐於堆積著卷軸秘籍的書桌之後,麵前攤開一幅布滿褶皺的地圖,上麵標注了許多紅色記號,仔細一看,乃是遼東重鎮——沈陽、遼陽、錦州等地。
書房之中,除了凝重的劉興祚之外,還有一位年約四旬左右,與他麵貌有三分相似的中年男子,此人正是他的同胞弟弟劉興治。
\"大哥,這般金蟬脫殼之計,真的能在修真世界的紛爭中得以實施嗎?\"劉興治問道。
猶豫半晌,秘室內彌漫的壓抑氣息終於被下首的劉興治打破,他疲憊而又憂慮的麵龐上盡顯困惑之色,胸膛劇烈起伏,仿佛承載著千鈞重負。
“即便再艱險,此行也迫在眉睫,我等已如離弦之箭,無法迴頭。”
話音剛落,書案之後的劉興祚深深吸了口氣,眼中閃過一絲忌諱與苦澀之意。
時光荏苒,約二十年前,因不滿遼東官府那近乎殘忍的鎮壓,劉興祚毅然投身於日益壯大的努爾哈赤旗下,希冀能在其門下修煉至道,成就一番偉業。
然而歲月流轉,劉興祚逐漸察覺到了其中隱秘,看透了努爾哈赤表麵忠誠背後隱藏的駭人野心。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宣告建國稱汗,舉兵反叛明朝。
起初,劉興祚也曾懷著“赤忱之心”追隨努爾哈赤左右,奮勇殺敵,屢建奇功。可當努爾哈赤在遼東根基漸固,其內心對漢人的輕蔑之情便暴露無疑。不僅對漢民實行嚴酷統治,連劉興祚本人都時常遭受代善等貴族的羞辱。
為此,劉興祚暗生歸順明朝之念,並在天啟三年果斷行事,遣一親信秘密攜帶密信前往登萊,意圖向登萊巡撫袁可立表示忠誠。
不幸的是,在他尚未率眾投靠袁可立之際,消息泄露,努爾哈赤親臨複州,下令誅殺了其弟劉興仁。自此以後,劉興祚退隱家中,深居簡出。直至皇太極登基為汗,才得以官複原職,但仍未能重掌兵權。
“然而大哥,此次前往皮島毛文龍處實乃兇險異常。”
“傳言早已有言,毛文龍曾暗中遣使與皇太極洽談結盟之事……”
“倘若毛文龍果真有背明之心,我等此舉豈非自投羅網?”
劉興治感到自己似乎無力說服兄長改變決定,轉而憂心忡忡地提出另一個看法。
作為研讀經籍的“漢土修士”,他們自然不願沾染“背叛者”的惡名,但毛文龍素來驕橫跋扈,擁兵自重,恐怕不會輕易相信他們的“歸降”,更甚者,毛文龍可能將他們當作禮物,再度送給皇太極,那時,兄弟倆的命運就不再是以往那樣的幸運,全家或許都將麵臨滅頂之災。
“那你有何良策?”
劉興祚深知弟弟所慮並非空穴來風,不由得長長歎了口氣,頗為無可奈何地詢問。
“大哥,聽說袁可立大人已經重新擔任登萊巡撫,我們不如設法先與他取得聯絡?”
劉興治目光一亮,心中湧出一個中庸之道的建議。
早在天啟三載,他們兄弟便與東萊仙域巡撫袁可立有過交際,甚至差一點便完成“歸真”儀式,隻是最終被宵小之人從中作梗。
光陰荏苒,袁可立再度披掛上陣,擔任東萊仙域巡撫之職,似乎連天機都在助力他們重演未竟之事。
\"此事不宜草率……\"
麵對劉興治那流露出一絲驚愕神情的目光,坐在案牘之後的劉興祚卻緩緩搖頭,麵上憂慮更濃。
\"皇太極豈會給予吾等兄弟過多的時間,何況登萊之地遙距沈陽萬裏之遙,其間的靈脈阻隔又豈是輕易可以溝通的?\"
\"須知,此處並非昔日的複州仙域啊!\"
劉興祚隨手拂動案牘上的天陸圖,指向標注著登萊府的那一片區域,神色嚴峻地道出肺腑之言。
思量再三,前往皮島說服毛文龍仙尊成為他們兄弟唯一的脫身之策,哪怕這條路充滿兇險,亦值得一試。
\"兄長所言極是。\"
過了片刻,劉興治才戀戀不舍地將視線從小地圖上移開,臉上滿是苦澀地點點頭。
如此看來,借助前往皮島遊說毛文龍仙尊之舉,已成為他們兄弟倆脫困的最後一根稻草。
\"不要再過多糾結於此,盡快搜集並整理出韃靼軍的陣法圖譜,一旦接到皇太極的召令,咱們兄弟立刻啟程。\"
劉興祚深深吸了一口氣,臉上浮現一抹決絕之色,終於做出了最後的決定。
在他閉關修煉的那些年裏,他利用自己在女真國內的影響力,暗中探尋著女真韃靼部在遼東地區的駐軍布置圖。
相較於擁有眾多修真者的明廷大軍,韃靼軍總共不過十萬餘人,自然不可能均勻地遍布遼東各地,駐守必然有重點和次要之分。
正是掌握了這樣一份關乎全局的陣法圖譜,劉興祚才有了足夠的信心,認為朝廷會消除對他們兄弟二人的疑慮,並接納他們的歸真之意。
畢竟,一幅詳盡記錄著兵力分布的陣法圖譜,在這動蕩不安的崇禎年間,無論何時都堪稱至關重要的寶物。
此刻,書房內兩位兄弟的目光不約而同地投向了位於京城的方向,各自心潮澎湃,思緒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