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溫遣董卓擊先零羌,然董卓欲援周慎而不得張溫之允。周慎,掌涼州主要兵權者也,朝廷雖疑董卓,故將大半兵權付之周慎。豈料周慎統軍無方,遇戰即敗,且敗勢之速,令董卓亦驚愕不已。此敗,實乃給了叛軍北宮伯玉與韓遂可乘之機,周慎狼狽奔迴,欲尋主帥張溫匯合。


    六路人馬出征涼州,先是孫堅兵敗,繼之周慎。趙岐與袁滂聞周慎兵敗之訊,皆膽戰心驚。二人欲退而存實力,然叛軍豈肯罷休,軍甫一退,叛軍即如狼似虎攆上,二人之軍瞬間崩潰大亂,士卒丟盔棄甲,狼狽逃竄。四路大軍皆敗,董卓軍頓感壓力如山。董卓雖此前連戰連勝,然叛軍緩過神後,竟對董卓軍形成合圍之勢。


    董卓軍中大營,董卓怒不可遏,拍案大罵曰:“張溫統軍無方,指揮失誤,致此次大軍無功而返,涼州戰略之地,竟遭此不可磨滅之損傷,實乃其過也。”旁側軍師李儒長歎一聲,曰:“未料各路大軍皆敗,今涼州主控權盡失,主公,吾軍當思撤離之策,否則恐有全軍覆沒之危。”董卓微微點頭,猶豫片刻後曰:“吾意已決,當謀後路。”


    遂傳令李傕、郭汜、張濟、楊定至渭水上遊,攔水築壩。李儒捋捋胡須,心中存疑,問道:“主公,此為何意?”稍作思索,忽展顏笑道:“主公高見,吾已知之。”董卓瞟他一眼,曰:“既明吾意,便依令行事。”李傕、郭汜、張濟、楊定雖不明董卓用意,但李儒既傳此令,亦無奈領軍四千人照做。眾將領皆不明董卓此舉何意,私下議論紛紛。而賈詡,智謀之士也,一眼便窺出其中端倪,微微點頭,嘴角露出一抹不易察覺之笑容。


    且說李傕、郭汜、張濟、楊定四人領命至渭水上遊。李傕心中暗忖:“主公此令,著實令人費解,不知這攔水築壩究竟有何深意?”郭汜亦嘀咕道:“吾等隻知領軍廝殺,此等築壩之事,實不知其效用。”張濟搖頭道:“且先依令行事,主公必有其謀劃。”楊定點頭道:“許是主公另有奇策,吾等靜候便是。”四人雖心中疑惑,但軍令如山,隻得埋頭苦幹。


    牛輔不明其理,尋問賈詡曰:“文和兄,主公此乃何意?莫非欲堵水決堤乎?若如此,恐牽連我軍。”賈詡捋捋胡須,淡然曰:“牛將軍,主公自有妙計,吾等隻需遵命行事,不必妄加猜測,以免誤了主公大事。”牛輔雖心有疑慮,但亦無奈點頭。


    北宮伯玉與韓遂合先零羌之眾,對董卓軍合圍。聞斥候報董卓軍攔水築壩捕魚屯糧,北宮伯玉曰:“此董卓必欲攔水決堤以灌吾軍,吾軍當速攻之,免受災禍。”韓遂心有疑慮,曰:“董卓此人,狡猾多端,此中或有詭計,吾軍應再作打探。”北宮伯玉不以為然,曰:“賢弟,吾覺董卓必有陰謀,然此時不可貽誤戰機,當速取行動。”韓遂仍不放心,曰:“董卓軍勇猛彪悍,正麵對抗,於吾軍不利,不如以消耗其糧草,圍困之策,方為上策。”


    邊章至,聞二人爭執,問其緣由。北宮伯玉力陳己見,邊章思索片刻,竟認可北宮伯玉之言。韓遂麵色難看,心中憤懣不已,暗忖:“汝邊章與吾同為涼州大士族耿家下屬,反叛耿家後,吾謙遜推舉汝為主帥,汝竟如此不識時務,待戰爭結束,定要讓汝知曉吾之手段。”


    邊章既同意北宮伯玉之策,遂遣大軍攻董卓軍。然至董卓軍駐紮之地,卻隻見空空如也。原來董卓攔水築壩,隻為攔住渭水,其主力軍已從下遊悄然撤離。捕魚屯糧,不過是迷惑敵軍之借口。待敵軍追至,李傕、郭汜、張濟、楊定決堤放水,洪流滾滾,攔住了敵軍追擊之路。邊章與北宮伯玉大怒,埋怨韓遂太過謹慎,致董卓逃脫。韓遂心中憋屈,對二人更是不滿,然亦無可如何。


    董卓軍早逃出數百裏,眾將皆喜,紛紛誇讚主公董卓妙計。此次平叛,雖有局部小勝,然戰略上實乃大敗。張溫和其餘四路軍皆損兵折將,唯董卓保存了實力。董卓遂退守右扶風,與鮑鴻會合。


    漢靈帝聞此敗訊,大怒,大罵張溫無能。隨即撤其職位,然張溫八麵玲瓏,遊走於宦官集團與士族集團之間,竟免大罪,仍迴京做官。董卓聞之,氣憤難平,然漢靈帝見董卓保存實力,心中又喜又懼,終還是給董卓封官加爵,封為斄鄉侯。


    而韓遂心中對北宮伯玉與邊章之不滿日益加深。每念及邊章不顧自己之見,盲目聽從北宮伯玉之言,便覺怒火中燒。暗思:“此二人,目光短淺,隻知強攻,若日後再有機會,定要讓他們知曉吾之謀略方為上策。”


    董卓軍中,董卓心中亦有盤算。深知此次雖脫圍成功,但涼州局勢仍錯綜複雜。需謀長遠之策,以圖日後在這亂世之中占得一席之地。李儒則深知董卓之誌,亦在思索如何助董卓成就大業。


    涼州之亂,仍如熊熊烈火,燃燒不止,各方勢力在這風雲變幻之中,繼續角逐,而董卓,亦在這亂世之中,開始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篇章……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紛爭四起。討伐大軍竟遭大敗,涼州之地至此徹底失控,局勢之嚴峻,令人憂心忡忡。


    漢靈帝於朝堂之上,唉聲歎氣,愁容滿麵,實不知如何是好。宦官集團之趙忠、張讓等輩,心懷叵測,力勸漢靈帝放棄涼州,固守三輔地區,其言曰:“陛下,今涼州已亂,難以收複,不如棄之,保三輔之地,以圖後計。”漢靈帝心有不甘,卻又無奈點頭。


    於是,朝廷議事,詢問各大臣之意見。大將軍何進與士族代表,皆附議宦官之言,同意放棄涼州。何進拱手奏曰:“陛下,如今局勢艱難,涼州實難堅守,當以三輔為重。”


    然朝中諸多武官,如皇甫嵩、朱儁等,堅決不同意。皇甫嵩怒目圓睜,高聲道:“陛下,若棄涼州,三輔之地亦難保!屆時弘農、河內必亂,朝廷洛陽危矣!吾等當再派兵員征討,以保大漢江山!”朱儁亦附和道:“涼州乃戰略要地,不可輕言放棄。若此時退縮,賊寇必氣焰囂張,大漢威嚴何在?”


    漢靈帝深知這些武官乃主戰派,因其深知唯有戰爭,方能建功立業。而武官們亦深知,一旦沒有戰爭,必被朝中一些文人墨客打擊,加之宦官之迫害,大漢之危,近在咫尺!


    朝中大臣,爭吵不休,各執一詞,互不相讓。一方主張放棄,以保眼前之安穩;一方堅持征討,以保大漢之尊嚴。


    主戰之武官言辭激烈:“吾等身為大漢之將,當以保家衛國為己任!豈能因一時之困,而棄祖宗之業!”


    主和之大臣則反駁道:“爾等隻知征戰,不知民生之艱難!如今國力空虛,再戰恐致民不聊生!”


    雙方爭論愈演愈烈,漢靈帝見此情形,心煩意亂,無奈解散朝會。


    而遠在三輔地區之董卓,亦是憂愁不斷。雖自己升官封侯,然涼州之地失控,其家人尚在臨洮,安危未卜。


    李儒深知主公之憂,勸解道:“主公,今涼州之亂,局勢不明。當務之急,應立刻派得力心腹去接家人來三輔。一但被叛軍得知,必會拿家人要挾,後果不堪設想。”


    董卓點頭同意,神色凝重,道:“汝所言極是,吾當速速安排。”


    於是,董卓派胡軫、張濟、段煨、牛輔等心腹將領,前往臨洮接其家人來三輔。


    此乃大漢風雨飄搖之際,各方勢力皆為自身之利益與安危考量。然國家之命運,百姓之福祉,又將何去何從?漢室之未來,充滿了未知與變數。


    不知這亂世何時方能終結,百姓何時方能重享太平。隻盼有賢能之士挺身而出,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拯救這搖搖欲墜之大漢江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董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心百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心百川並收藏三國之董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