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眾人皆是心急如焚,恨不得肋生雙翅,即刻抵達。幾日後,終至羌人部落。但見營地荒涼,氣氛悲戚。董卓抬眼望去,曾經威風凜凜、英姿颯爽的嶽父莫律德言,如今已奄奄一息,臥於榻上,氣若遊絲。畢竟老人家年逾古稀,歲月的侵蝕讓他不複往日的康健。


    大舅哥莫希展與二舅哥莫望鴻皆在榻前哭泣,淚水縱橫,悲痛欲絕。董卓心中一陣酸楚,往昔與嶽父一家相處的歡樂時光湧上心頭。多年未見,這兩位兄長亦是兩鬢斑白,滿臉滄桑,已然五十多歲,歲月的痕跡清晰可見。


    莫娜圖奔至榻前,泣不成聲,自責道:“父親,女兒不孝,來晚了。”莫律德言艱難地抬起手,微微搖頭,緩緩言道:“阿圖莫哭,能於死前見你一麵,父心足矣。”莫娜圖將女兒董媛拉至跟前道:“父親,這是媛兒!”


    董媛見外祖父如此憔悴,形容枯槁,雖覺陌生,亦忍不住哭泣,喊道:“外祖父。”莫律德言望著外孫女,眼中滿是慈愛,嘴角勉強擠出一絲微笑,道:“吾之乖孫女都長這麽大了,莫哭莫哭。”


    董卓又將牛輔喚至跟前,對莫律德言道:“嶽父,此乃吾為媛兒尋得之賢婿,您觀之如何?”莫律德言強撐病體,細細打量牛輔,見其身材魁梧,威風凜凜,頗具氣勢,微微點頭,道:“甚好,甚好。有此良婿,吾外孫女後半生當有所依。”


    此後幾日,一家人皆陪伴莫律德言左右,悉心照料,盼其病情能有轉機。董卓亦與兩位大舅哥閑聊,試圖緩解這沉重的氛圍。董卓問道:“二位兄長,這幾年爾等生活如何?”莫希展長歎一聲,道:“歲月匆匆,如白駒過隙。人至中年,諸多往事皆已如煙。如今隻願家人平安,生活安穩,別無他求。”莫望鴻亦道:“妹夫,吾等已無當年之年輕氣盛,曆經風雨,方知榮華富貴皆如夢,好好生活方為真。妹夫莫要過於執著官場得失,平安順遂便是福。”董卓聞言,不禁歎息,心中感慨萬千:“想吾董卓,曾欲一展抱負,奈何如今被貶,前途未卜。然兄長之言,亦不無道理。”


    莫律德言躺在榻上,雖氣息微弱,卻仍強打精神言道:“仲穎啊,人生無常,莫要過於執著官場名利。家人相聚,和和美美,平安相守,方為至福。切莫因一時之挫折,而心生怨恨,迷失自我。”董卓點頭應道:“嶽父之言,吾銘記於心。定當以家人為重,重新謀劃未來。”


    董媛在旁,望著眾人,心中暗想:“但願外祖父能好起來,一家人不再分離。若不能,也願此後家人皆能順遂安康。”莫娜圖則暗自垂淚,憂心父親病情,又為董卓之遭遇而愁悶。


    這幾日,董卓心中沉重,時而於帳外踱步,時而仰望蒼穹,思及過往種種,雄心壯誌遭遇挫折,又慮及未來之路,不知何去何從。但見家人相伴,相互扶持,又覺溫暖尚存,暗下決心,無論如何,定要護家人周全,尋得出路。


    幾日後,莫律德言終是與世長辭。一家人悲痛欲絕,哭聲震天。然逝者已矣,生活仍要繼續。董卓帶著沉重的心情,與家人迴到武威,決心重新振作,積蓄力量,以待時機。


    董卓自返迴武威,本欲聯絡昔日故友以援己,然未及行事,一樁悲事忽臨。其侄董橫一路狂奔而來,至董卓跟前,伏地痛哭,悲聲道:“叔父,家父不幸去世!”董卓聽聞,霍然站起,如遭晴天霹靂,身形搖晃,幾欲暈倒,幸得牛輔在旁,疾步上前扶住。


    董卓泣不成聲,顫聲問道:“吾兄如何去世?”董橫痛哭不止,抽噎著道:“家父一日不慎摔倒,頭部出血,待發現時,已然為時已晚。”董卓聞此,心如刀絞,哇哇大哭道:“吾與兄長情深義重,兒時諸多過錯,兄長不少替吾挨父親之打罵。家中之事,全賴兄長把持,今卻離吾而去,蒼天何其不公!”言罷,淚如雨下,悲不能抑。


    董卓自此一病不起,榻上哀思綿綿。家人皆來安慰,老母池氏,年已八十,亦是痛哭流涕,悲聲道:“孟高雖非吾親生,但多年來一直視老身為母,吾亦視其為子,今卻走在吾這老太婆之前了。”其聲悲切,令人心碎。


    夫人柳絮淚眼朦朧,寬慰道:“母親請節哀,今仲穎病矣,您老萬不可再有閃失,不然吾等之家真要過不下去。”莫娜圖亦忙勸慰,董宜與董媛皆泣不成聲,悲慟之情難以自抑。李儒和牛輔則安慰二女,望其節哀。


    過了幾日,董卓病臥於床榻,召李儒前來。李儒入內,見董卓形容憔悴,忙安慰道:“主公,還望節哀。”董卓微微點頭,知其好心,歎道:“吾家近日連連出事,吾生怕母親再有差池,汝有何想法?”李儒沉吟片刻,道:“主公,以儒之見,如今之計,隻能辦完喪事,再辦喜事衝喜。吾與董宜訂親已數載,董宜亦已二十有二,不若讓吾等之喜事衝衝這過往之悲,或可使老夫人稍展歡顏。”董卓聽罷,略作思索,點頭應允,道:“善,連牛輔與董媛之喜事,一並辦之,此事交與汝去操辦。”李儒拱手施禮,鄭重道:“主公放心,儒一定辦好。”


    董卓躺在榻上,思緒紛亂,想起兄長往昔種種恩情,悲從中來。又念及家中如今之狀況,心中憂慮重重。董宜在旁,亦是愁容滿麵,暗自垂淚。董媛則心懷忐忑,不知未來如何。


    莫娜圖於屋內踱步,心中焦慮:“夫君遭此重創,家又逢此變故,吾當如何助之?”


    柳絮則忙於操持家務,雖悲傷難抑,仍強打精神,維持家中秩序。


    而牛輔,雖心喜婚事,然見董卓之狀,亦不敢表露,隻默默籌備相關事宜。


    一時間,董家上下,沉浸在悲痛與迷茫之中,唯盼著這喜事能帶來一絲轉機,驅散陰霾。


    董卓在失去兄長後,情緒極其悲痛,行為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他怪老天的不公,也怪世道的不平。


    起初,董卓聽聞兄長董擢不幸去世的消息,如晴天霹靂,差點暈倒,可見其內心受到了極大的衝擊。他泣不成聲,悲歎與兄長的深厚情誼,迴憶起兒時兄長替他挨父親打罵,以及兄長把持家中事務的種種過往,心中充滿了對兄長的感激與懷念。


    在這巨大的悲痛之下,董卓一病不起,身心都陷入了哀傷之中。他的精神狀態變得萎靡,失去了往日的活力與決斷。


    然而,悲傷之餘,董卓也開始更加關注家庭的穩定和母親的狀況。他生怕母親池氏因悲傷過度而出現閃失,因為母親的安康對他來說至關重要,如果自己倒下,那他們董家也就完了,他還讓李儒書信給遠在京都的董旻和董越,告知二人大哥不幸的消息。


    當李儒提出以辦喜事來衝喜的建議時,董卓經過思考點頭答應,並決定將牛輔和董媛的喜事一起辦,這顯示出他在悲痛中仍努力尋求改變家庭氛圍、穩定家人情緒的方式,也反映出他對家人的關愛和對家庭和睦的期望。


    同時,這一決定也可能暗示著董卓試圖通過這些舉措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從失去兄長的痛苦中逐漸走出,重新振作起來。在家庭的事務安排上,他依舊展現出了一定的決策能力和對家人的責任感。


    在與李儒的交流中,董卓詢問對方對於家庭現狀的想法,表明他在困境中開始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非一味地沉浸在悲傷裏。盡管內心悲痛,但他還是努力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希望通過一些積極的行動來改善局麵。


    總體而言,董卓失去兄長後,經曆了從極度悲痛到嚐試振作、承擔責任的情緒和行為變化。他在家庭的變故中,既表現出了人之常情的悲傷,也展現了作為一家之主的擔當和決策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董卓本身性格較為複雜,其後續的行為和決策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僅僅局限於失去兄長這一事件。在東漢末年的政治動蕩中,他的權力欲望和野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他的行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董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心百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心百川並收藏三國之董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