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於司徒府中,盡職盡責,表現甚佳。袁隗對其頗為賞識,力薦董卓為河東太守。董卓遂得以榮升一郡封疆大吏,春風得意。


    然袁家卻深陷悲境。司空袁逢不幸病逝,袁紹身為其親子,為父守孝。司徒袁隗因兄長離世,哀痛過度,竟至病重。一年之後,更遭罷免官職。


    身在河東郡的董卓,念及袁家之恩情,親自書寫哀傷挽聯送往袁逢府上。


    董卓又接家人至河東,妾室莫娜圖為替董卓分擔工作,每日勤讀書,刻苦學習,為董卓操心不已。董卓之妻柳絮見此,心疼萬分,暗自思忖:“莫娜圖一介練武之人,尚可為夫君分擔文職之事,我又為何不能?”遂亦投身其中。董卓見二位夫人如此賣力,心疼勸道:“絮兒阿圖,莫要如此辛勞,莫傷了身子。”


    其子董召,亦欲為父分憂,一日替董卓巡查周圍縣之業績。豈料途中竟遇一夥山賊。董召一時心慌,策馬奔逃,卻不幸落馬摔傷。幸而未喪生於山賊之手,然被救迴後不久,因傷勢過重,染病在身,半年之後,終撒手人寰。


    董卓中年喪子,心痛至極,不久亦臥病在榻。妻柳絮見兒已亡,夫又病重,痛哭流涕,悲不能抑。妾莫娜圖長女董媛、次女董宜,老母池氏,皆沉浸於悲傷之中。


    此間,柳絮泣不成聲,悲唿:“吾兒啊,汝怎忍心舍為娘等而去!”


    莫娜圖亦淚流滿麵,哽咽道:“此乃吾董家之大不幸!”


    老母池氏捶胸頓足,哀號:“吾孫兒啊,老天何其不公!”


    董媛、董宜姐妹相擁而泣,哭聲淒淒。


    董召之妻,剛為董召誕下一女,名董白。夫君卻驟然離世,其心如刀絞,悲聲慟哭:“夫君啊,汝走得如此匆忙,留吾母女孤苦無依,這往後日子如何過活!”


    董卓躺在病榻之上,麵色憔悴,眼中含淚,喃喃自語:“吾兒啊,為父對不住汝,未能護汝周全。”


    柳絮守在董卓身旁,以帕拭淚,泣道:“夫君莫要過於悲傷,保重自身要緊。”


    董卓長歎一聲:“吾兒去矣,吾心已碎,此生何求?”


    莫娜圖強忍悲痛,勸道:“夫君、姐姐,還望節哀,莫要傷了身子,家中尚需依靠二位。”


    然而,悲傷之情,如陰霾籠罩董家,久久不散。


    此後,董家上下,皆沉浸於深深的哀痛之中。柳絮日夜守在董卓床前,悉心照料,身形漸瘦。莫娜圖操持家務,雖心力交瘁,卻強打精神。董媛、董宜姐妹亦乖巧懂事,默默陪伴家人,分擔憂愁。老母池氏則每日於佛前祈禱,盼家人能早日走出陰霾。


    時光流轉,悲傷雖未消散,但董家之人亦在相互扶持中,努力尋得一絲慰藉,以期重新振作,麵對未來之生活。


    東漢末年,天下動蕩,局勢詭譎。董召,董卓之子,不幸離世,此乃董卓生命中無法承受之痛。董召之死,如晴天霹靂,令董卓身心備受重創。然,曆經一年臥病在床,董卓終是挺了過來。


    病愈之後,董卓心中燃起複仇之火,誓要為子報仇。其目光鎖定河東郡內為非作歹之山賊,決意整頓郡務,操練兵馬,以雷霆之勢剿滅山賊。


    一日,董卓於校場之上,厲聲道:“吾之子,慘死於山賊之手,此仇不報,誓不為人!今吾等當整兵練武,掃平賊寇,還河東一片安寧!”眾將士齊聲高唿:“願隨將軍,蕩平山賊!”


    董卓親率兩千精銳士兵,踏上剿賊之路。所到之處,旌旗蔽日,塵土飛揚。山賊巢穴,多據險而守,然董卓之軍,士氣高昂,無畏險阻。


    一日,軍至一處山穀,探子來報:“前方乃山賊重寨,易守難攻。”董卓勒馬向前,審視片刻,喝道:“眾將士聽令,分兵三路,左右包抄,吾率中軍直擊其寨門!”


    戰鬥打響,喊殺聲震天。董卓身先士卒,揮舞長刀,所到之處,山賊紛紛倒地。其麾下將士見主將如此勇猛,皆奮勇殺敵。


    此時,隻見一賊首率眾人拚死抵抗,並大聲吼道:“來者何人?竟敢侵犯我山寨!” 聽到這話,董卓頓時大怒,他瞪大雙眼,眼中閃爍著怒火,怒吼道:“吾乃西涼董卓,今日就是你們這些土匪滅亡的時候!”說完這句話,他雙腿用力一夾馬腹,縱馬向前衝去。與此同時,他手中的長刀猛地一揮,帶著淩厲的氣勢,狠狠地劈向了那名賊首。隻聽一聲慘叫,賊首瞬間被砍成兩段,倒在了地上。


    看到首領被殺,眾山賊們驚恐萬分,紛紛驚慌失措地四處逃竄。他們根本不敢與董卓正麵交鋒,隻能狼狽不堪地逃跑。然而,董卓並沒有放過他們的打算,他率領軍隊追殺過去。一時間,喊殺聲、馬蹄聲響徹整個山寨,所過之處血流成河,一片狼藉。


    半年之間,董卓率軍打掉山賊巢穴三十餘處,斬殺山賊上萬。其威名遠播,河東郡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然,朝廷局勢風雲突變。宦官王甫陷害忠良,貪贓枉法,終被士族抓住把柄。加之宦官內部爭鬥激烈,曹節、趙忠、張讓對王甫早有除之之心。漢靈帝聞之大怒,將王甫抓捕關入天牢。而太尉段熲,因與王甫素有牽連,亦受牽連入獄。


    段熲深知自己大勢已去,於獄中服毒自盡。段家一夜之間分崩離析,眾多段氏後人惶惶不可終日,紛紛尋找靠山。段熲族弟段煨,深知董卓曾受段熲大恩,特來投靠,以求保全自身。


    董卓見段煨來投,欣然接納,歎道:“段公昔日之恩,吾未敢忘。今忠明來投,吾定當護汝周全。”段煨非常感動,遂二人焚香祭拜段熲,以表哀思。


    然,有人借此誣陷董卓與段熲、王甫有所勾結。一時之間,董卓被士人口誅筆伐,輿論壓力如山而來。


    朝中大臣紛紛上書彈劾董卓,言其與奸佞為伍,有不軌之心。董卓心灰意冷無奈,歎曰:“吾一心為國,剿賊安民,卻遭此汙蔑。”遂辭去太守之職,迴涼州而去。


    董卓離河東之日,百姓夾道相送,皆感其剿賊之恩。董卓迴望河東,心中感慨萬千:“吾雖離去,然此心不改,若有朝一日,必再為天下謀太平!”


    武孚本想著為董卓辯解幾句,可許攸勸道:“董卓之舉猶咎由自取,德瑜何必為一武夫而牽扯自身!”


    張孟卓、何顒、吳巨、等人都勸武孚,武孚無奈聽從沒在管董卓之事。


    此後,天下局勢愈發混亂,而董卓之命運,亦在這亂世之中,跌宕起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董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心百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心百川並收藏三國之董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