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與賈詡接董卓號令,急匆匆趕來。董卓麵色凝重,將自身被段熲調至京都為司徒袁隗之椽吏一事,告知二人,且問其有何異議。


    李儒沉思片刻,拱手而言:“吾料必是有人妒主公之能,欲以權勢壓之。然此舉亦有利焉,汝南袁家,四世三公,今三公之中,袁家據其二,司徒袁隗、司空袁逢,皆位高權重。主公又有結義大哥太尉段熲青睞,此乃天賜良機,主公不日必可一飛衝天,成就封疆大吏之業。”董卓聞之,心中大喜,麵色稍緩。


    然其目光轉向一旁默不作聲之賈詡,董卓沉聲問道:“文和,汝有何看法?”賈詡拱手道:“文憂之言甚是,隻是……”


    董卓皺眉緊視於他,追問:“隻是如何?”賈詡道:“今太尉段熲與宦官等有所牽扯,彼乃主公大哥,主公若往京都,務必與他拉開距離,以防局勢有變,牽連自身。”


    董卓麵露疑惑,道:“文和為何如此說?段大哥乃當今太尉,與吾情深義重,雖依附宦官,然亦不至於有人能取其性命吧。”賈詡道:“主公亦知當日徐璜、唐衡之流,其勢洶洶,後落入何下場,主公當慎重行事,不得不防。”


    董卓憶起往昔被徐璜威脅,幾近身死,若非太後竇妙求情,安有今日之自己,遂無奈點頭。李儒望賈詡,道:“文和兄謹慎,誠然應當,京都畢竟水深似海。”


    董卓聞二人之言,心中已有定數,然仍有顧慮。其歎曰:“吾此去京都,唯恐吾在涼州之勢力傾頹,不知如何是好?”李儒道:“主公勿憂,可令牛輔、張濟、楊定、胡軫等諸將,為主公守護涼州根基。”


    董卓遂召牛輔、張濟、楊定、胡軫等來見他。眾人見董卓,皆躬身行禮。董卓道:“吾將赴京都,此去不知前途如何。吾走之後,涼州之事,托付於汝等。汝等當盡心盡力,守護吾之根基,不可有絲毫懈怠。”


    牛輔率先道:“主公放心,吾等必不負主公重托,定當盡心竭力,保涼州無虞。”張濟亦道:“主公安心前往京都,吾等定當謹慎行事,若有風吹草動,必當全力應對。”楊定拱手道:“吾等願為主公效死,定護涼州周全。”胡軫亦道:“主公此去,當大展宏圖,吾等在涼州,靜候主公佳音。”


    董卓微微頷首,又道:“吾之家人,亦需汝等照拂。”眾人齊聲應道:“主公之家人,便是吾等之家人,定當悉心照料。”


    董卓見眾人忠心耿耿,心中稍安。乃轉身迴府,安頓家人。其夫人柳絮泣曰:“夫君此去京都,路途遙遠,妾身甚是擔憂。”董卓撫慰道:“絮兒莫憂,吾此去乃為前程,待吾在京都站穩腳跟,必接汝等共享榮華。”


    其子董召,年方舞象,神情焦慮,拱手而道:“父親,京都局勢詭譎,孩兒恐父親此去多有艱難險阻。”董卓輕撫董召之頭,曰:“吾兒莫怕,為父久經沙場,曆經風雨,自有應對之策。吾走後,汝乃家中唯一男丁,應擔起責任,勤勉學業,修德立身,以待來日,汝當照顧好母親與妹妹”


    長女董媛,蛾眉微蹙,淚盈於睫,泣道:“父親,女兒不舍您遠行,願父親一路平安。”董卓慈愛地望著董媛,溫言道:“媛兒乖,為父此去定當珍重。”


    次女董宜,扯住董卓衣角,哭喊道:“父親,莫要離開宜兒。”董卓摸摸董宜臉蛋,哄道:“宜兒莫哭,待父親歸來,必給你與姐姐完婚。”


    董宜和董媛麵露羞澀,無奈點點頭。


    此時,其妾莫娜圖亦上前,神色憂慮,道:“夫君,妾身擔憂您之安危,京都乃是非之地,上次之險猶記在心,妾身願隨夫君同往,或可為夫君出謀劃策,亦可護夫君周全。”


    董卓麵露難色,曰:“阿圖,此去路途艱辛,恐多有不便。”莫娜圖執意道:“夫君,妾身心意已決,若不能伴夫君左右,妾身寢食難安。妾身有武藝在身,亦能助夫君一臂之力。”董卓見其堅決,沉思片刻,終應道:“罷了,阿圖,便隨吾同去。”


    董卓環顧家人,長歎一聲,道:“吾之親眷,莫要過於悲傷。吾董卓定當奮力拚搏,謀取大業。待功成之日,吾等共享富貴,永享太平。”言罷,董卓毅然轉身,帶著莫娜圖,踏上赴京之路。


    董召望著父親遠去之背影,握拳立誌:“吾當自強,不負父親期望。”董媛牽起董宜之手,輕聲道:“妹妹,莫哭,當信父親必能凱旋。”柳絮則於府中,默默祈禱,盼夫君平安順遂。


    風蕭蕭兮路漫漫,然其雄心壯誌,卻如烈烈烽火,燃燒不息。 董卓深信,此番前往京都,雖前途未卜,然有李儒、賈詡之智,牛輔、張濟等之勇,定能在這亂世之中,闖出一番天地。然其不知,此去京都,乃其命運之轉折,天下之局勢,亦將因之而大變。


    董卓攜妾莫娜圖,曆經半月有餘,終至洛陽。洛陽城繁華似錦,然二人心中謹慎,不敢有絲毫懈怠。


    二人穿過熙攘大街小巷,行至三公府街。於司徒袁隗府邸門前,董卓輕扣門環。家丁聞聲而出,詢問之下,得知董卓乃前來任職。家丁旋即入內迴報,袁隗聞之,速令招董卓入府。


    董卓步入府中,見袁隗,誠惶誠恐,拱手施禮而後坐下,道:“久聞司徒大人之名,未得一見,今司徒大人招董卓來,董卓心中萬分激動,願為司徒大人效犬馬之勞。”袁隗見董卓,嗬嗬一笑,曰:“仲穎來了,快請坐。仲穎之名吾有所耳聞,昔日誅殺宦官張讓兄長一家,甚是英勇,汝在涼州之地之舉皆名震山河,吾有仲穎相助,深感欣慰。”


    董卓心中暗自思忖:“這袁隗乃三公之一,權傾朝野,我當竭力奉承,方可得其信任,謀取前程。”遂謙虛道:“吾董卓之名皆虛,比起司徒大人之名如螢火比皓月,不可同日而語。司徒大人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德高望重,威名遠播。吾董卓不過一粗鄙武夫,能得司徒大人賞識,實乃三生有幸。”


    袁隗心中亦有盤算:“這董卓雖出身涼州,然其勇猛有謀,或可為我所用。當以恩寵籠絡,使其為我效力。”遂笑曰:“仲穎過謙,吾觀汝之氣度,非尋常人也。今能得汝相助,實乃吾之福分。”


    二人相互吹捧,董卓馬屁拍得袁隗甚是高興。袁隗遂設宴為董卓接風,佳肴美酒,琳琅滿目。二人相談甚歡,直至夜深。


    次日,袁隗令手下人給董卓交接工作。董卓身為袁隗之椽吏,實則為袁隗撰寫方案,整理朝中文書。初時,董卓對此工作頗感寂寞,然轉念一想:“此乃親近權要,學習權謀之良機,當忍耐以待。”


    工作之時,董卓專心致誌,案牘勞形。但其心思敏捷,每每能洞察文書中之關鍵,所寫方案亦條理清晰,頗得袁隗讚賞。


    閑暇之餘,董卓亦借機結識來袁隗家之豪門士族名流。每有聚會,董卓必精心裝扮,言行謹慎。見名流雅士,董卓拱手作揖,謙卑有禮,道:“某乃董卓,初至京都,幸得司徒大人提攜,望諸位多多關照。”眾人見董卓態度恭謹,亦與之寒暄應酬。


    然董卓心中深知,此等士族名流,多心高氣傲,難以真心相待。遂於交往中,察言觀色,投其所好。或論兵法,或談時政,董卓憑借自身之見識,偶有驚人之語,引得眾人側目。


    一日,董卓於庭院中偶遇一士族子弟,名曰武孚。武孚汝南人氏,出身名門,才華橫溢勇武過人,乃袁家門生。董卓主動上前,道:“久聞武公子大名,今日得見,實乃董卓之幸。”武孚見董卓言辭懇切,亦微笑迴應。二人相談之下,董卓發現武孚對邊疆戰事頗有見解,遂與之深入探討。此後,武孚對董卓漸生好感,視為知己。


    董卓於京都之生涯,雖初始艱難,然其憑借堅韌之意誌,圓滑之手段,漸在這繁華之地,謀得一席之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董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心百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心百川並收藏三國之董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