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董卓的離去,朝中局勢再度發生變化。竇武因立漢靈帝有功,被封為大將軍,陳番則被封為太傅。然而,盡管局麵有所變動,宦官與士族之間的爭鬥卻依然沒有平息。


    宦官曹節、趙忠、張讓、王甫等輩,見徐璜、唐衡慘死,心中惶恐不安。為了保住自身性命,幾人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巴結漢靈帝和太後竇妙,方才幸免於難。可士族那些人卻並不打算放過他們,誓要將宦官勢力徹底鏟除。


    在眾人的吹捧之下,竇武不禁有些飄飄然,於是決定整頓羽林衛和虎賁軍,抓捕宦官。然而,曹節、王甫早已知曉他們不會放過自己,於是一麵拖延時間,一麵早派人去請北軍首領張奐,告知他竇武等人要謀權篡位。張奐不察真相,立刻率領大軍圍住洛陽,對竇武等人施行打擊。


    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鬥,一時間洛陽城中喊殺聲震天。竇武與張奐的軍隊展開了殊死搏鬥。


    竇武身著鎧甲,揮舞長劍,奮勇殺敵,大聲唿喊著指揮士兵衝鋒。然而,張奐的大軍如銅牆鐵壁般難以突破,他們的弓箭手萬箭齊發,竇武的士兵們紛紛中箭倒下,慘叫連連。


    竇武的軍隊開始出現混亂,陣型逐漸被衝散。盡管竇武身先士卒,拚死抵抗,但無奈敵軍人數眾多,且訓練有素。張奐的騎兵從側翼突襲,瞬間衝垮了竇武的防線。


    竇武身邊的親信一個接一個地倒下,他自己也多處負傷,鮮血染紅了戰袍。但他仍毫不退縮,繼續揮劍奮戰。可此時,竇武的軍隊已呈潰敗之勢。


    突然,張奐軍中一員猛將直衝竇武而來,竇武拚盡全力抵擋,卻因體力不支,被猛將一槍刺中大腿,他痛苦地跌倒在地。緊接著,數名敵軍士兵一擁而上,竇武艱難地起身抵抗,卻終究寡不敵眾。亂刀之下,竇武身上傷口無數,最終力竭而亡,他的雙眼圓睜,充滿了不甘與憤怒。這位曾誌在整頓朝綱的大將軍,士人學子的領頭人就這樣慘烈地倒在了血泊之中。


    竇武大敗被殺,陳番也被抓捕滅族。此次爭鬥,以宦官集團的勝利而告終。


    張奐事後得知自己助紂為虐幫了宦官,心中不免悲痛萬分。他懊悔不已,隻怪自己不明朝廷局勢,在未查明真相的情況下,錯把竇武等人當作反賊。在士人的唾棄之下,張奐無奈選擇辭職,告老還鄉。宦官曹節本欲拉攏他升職,以壯大自己的勢力。然而,張奐寫信拒絕,表明自己不願與宦官同流合汙。他還努力和其他士人緩和矛盾,證明自己是被宦官所騙,自己的立場始終是站在士人這邊的,宦官痛恨張奐的傲慢,但還是放過他,畢竟張奐在三輔地區邊防軍聲望很高。


    這場宮廷爭鬥,使得朝廷局勢更加錯綜複雜,各方勢力重新洗牌。而未來的局勢,依舊充滿了變數與不確定性。


    太後竇妙得知自己父親被殺的噩耗,瞬間如遭雷擊,整個人失去了主心骨。她怎麽也想不到,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裏,命運竟對她如此殘酷。先是失去了丈夫漢桓帝,緊接著愛人董卓被迫離去,如今連父親竇武也慘遭殺害。這接二連三的沉重打擊,讓她一個女人如何能夠承受?


    在這風雨飄搖的宮廷之中,竇妙深知自己必須堅強起來。如今,唯有保住漢靈帝的位子,才能鞏固自己的地位。然而,漢靈帝雖年齡尚小,但也不傻。他竟然將自己的親生母親接進宮廷,並使其享受太後待遇。


    而那些宦官們,趁機向漢靈帝進言,致使太後竇妙入駐南宮雲台。南宮雲台,竇妙的日子過得極為清冷。昔日的繁華與熱鬧不再,陪伴她的隻有寥寥幾個忠心的宮女和太監。宮室簡陋,陳設陳舊,與她曾經居住的宮殿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每日清晨,竇妙醒來,望著窗外那一方小小的天空,心中滿是憂愁。宮女們送來簡單的膳食,粗茶淡飯,難以下咽。曾經錦衣玉食的她,如今也隻能默默接受這一切。


    白天,她或是獨坐窗前,默默發呆,迴憶著往昔的美好時光;或是翻閱一些陳舊的書籍,試圖在文字中尋找一絲慰藉。曾經的權傾朝野,如今的無人問津,巨大的落差讓她倍感孤獨和失落。


    夜晚,燭光搖曳,竇妙躺在床上,卻難以入眠。思緒紛亂,擔心著自己的未來,憂慮著自己的處境。偶爾聽到窗外的風聲,都讓她心驚膽戰。


    在這艱難的日子裏,竇妙的容顏漸漸憔悴,眼神中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她依然在心中默默祈禱,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重新迴到權力的中心,改變自己的命運。


    宮廷的風雲變幻從未停歇,竇妙的未來充滿了未知與艱險。她不知道自己還能堅持多久,也不知道前方還有多少艱難險阻在等待著她。但為了生存,為了那僅存的一絲尊嚴,她不得不咬緊牙關,繼續在這爾虞我詐的宮廷鬥爭中掙紮前行,可天不遂願,在失去自由深宮中的她慢慢抑鬱,心中想起最像她男人的董卓,久思而病重,與公元172年病逝雲台,終年二十六歲…


    ……


    董卓迴到隴西臨洮家中,本以為能在此尋得一絲慰藉,然而家人聽聞楊玥身死,皆悲痛不已。曾經與董卓友好的羌人豪帥,如今卻紛紛遠離。董卓出門之時,還被他們指指點點,言語中盡是對董卓的譏諷,說他無能,本想借助董卓在涼州站穩腳跟,現今董卓卻如此狼狽歸來。


    以往的風光讓他習慣了眾人的簇擁與敬畏。可如今麵對這般冷遇,他雖看似不在意,實則內心的驕傲被深深刺痛。然而,他性格中的堅韌讓他強忍著這一切,不願在外人麵前表露分毫。


    每日,他鬱鬱寡歡,對諸事都提不起興致。曾經的雄心壯誌,仿佛隨著楊玥的離去而消散。如今,能給他帶來些許樂趣的,也隻有家人的陪伴,以及那廣闊無垠、可以騎馬狩獵的邊塞草原。在那草原之上,他才能暫時忘卻煩惱,尋得片刻的寧靜與自由。他那粗獷的外表下,藏著一顆複雜而深沉的心,既有對命運的不甘,也有對未來的迷茫。


    牛旭聞知董卓歸來,一日,攜其子前往拜謁。董卓本以為自身當下聲名狼藉,眾人皆會對其退避三舍,未料牛旭竟還念及舊情。


    牛旭得見董卓,欣悅拱手道:“仲穎兄,睽違多年,吾甚是思念。聞君歸來,今特攜犬子前來相見!”董卓聞之,心內甚感寬慰。值此眾人皆對其避而遠之之際,牛旭卻攜子而至,足證其情真意切,實乃董卓之良友。董卓觀其身旁尚顯稚嫩之子,頷首言道:“賢侄容貌,頗有汝之幾分憨實。”牛旭聞此,暢然大笑,其子牛輔則恭敬拱手:“拜見伯父!”


    董卓將其迎入廳中,複令闔家熱情款待牛旭父子。眾人圍坐,言談之間,董卓獲曉牛旭現在於羌人部落中聲譽頗高。牛旭更是熱忱,表示願資助董卓重振雄風東山再起。董卓為表謝忱,將其女董媛許配其子牛輔,二人遂結為親家。


    牛輔時年十四歲,長的虎頭虎腦,家人都十分喜愛,莫娜圖也同意將十歲的女兒董媛定親給牛輔,隻等二人年齡一到給操辦婚事。


    董卓慨歎道:“值此艱困之時,能得賢弟這般襄助,實乃董卓之大幸。往後,你我當同舟共濟,必於這亂世再謀一番宏圖偉業。”牛旭應聲道:“仲穎兄寬心,你我攜手並肩,何懼前路崎嶇。”


    廳中氛圍熱烈,眾人皆對未來滿懷憧憬。然其亦深知,前方之路荊棘叢生,但憑彼此之信任與扶持,矢誌於這亂世奮力拚搏,謀取屬於他們的一片蒼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董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心百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心百川並收藏三國之董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