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此刊有私議朝政之嫌
娶妻一個月,才知嶽父朱元璋 作者:喵帝大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但長期而言,地價略微看漲。
當番薯減輕供糧壓力,便能騰出一些土地,種植價值更高的經濟作物。這將一定程度上加大對耕地的需求。
再者,有大量地主士紳,思想傳統守舊,不管外麵風雲變幻,他們依然會通過囤積土地來積累資產。
在中後期人口增加之後,人多地少的矛盾逐漸突出,土壤肥力下降,產出降低,土地的資產性將更加明顯。
還有一個變數,就是是否會加稅。
極有可能會增加賦稅。
這有可能會加劇貪汙腐敗,增加民眾壓力。
而有些地區幹旱,跟不上這一輪新作物的紅利,發展可能滯後。如此,便加大了地區間的不平衡……
此外,還有軍糧供給增加、國力提升、商品經濟發展、人口結構變化、階層流動加快、農業技術進步等等影響。
夏原吉等學生亦認為,國家未來的局麵,受多重因素影響。
當番薯能夠在全國推廣,便說明其他政治、經濟的因素也有了變化。
比如隨著手工業的發展,地主也可能會大量投資作坊。
政策也是個重要因素,如果真的能嚴格控製隱田、稅收優惠,不一定會有嚴重的土地兼並,地價也未必會漲太多。
但如果城鎮建設、商業活動廣泛開展,附近土地的價格也會上漲……
故而他們今日所言,隻是一些可能性。
對此,陸知白亦深表讚同,他緩緩說道:
“今日咱們不過是做個推演,考考你們思考問題的廣度與深度。”
“但我覺著,也不能苛責某些人想問題不夠周全,實乃平日裏甚少有這方麵的訓練,亦未能獲取充足的國事信息。”
“今日之事,倒讓我有了個打算,欲辦一本刊物!選取一些事,以供大家閱讀參考。”
是時候創辦一本內部刊物了。
沒錯,名字暫且就叫《參考消息》。
考完了試,學生們便返迴棲霞,繼續各司其職。
諸多學子皆受觸動,學習愈發勤勉。
陸知白則留在家中,著手籌備第一期《參考消息》。
因無先例可循,故而大體上需他自己撰文。
實則這一份刊物與邸報有幾分相似,卻又不盡相同。
邸報於明朝已然發展得頗為成熟,其主要內容有三:
其一為皇帝的政治性活動,以及有關皇室的新聞;
其二是大臣呈遞給皇帝的建言章奏等朝政新聞;
其三則是某地爆發旱災、水災、民變,邊境地區有敵國入侵等突發的政治性新聞。
整體而言,邸報的內容較為淺顯,僅是新聞的簡單羅列,散珠碎玉,缺乏係統性的整理與分析。
且過於關注皇帝與政治,對經濟等內容涉獵甚少。
再者,即便有邸報存在,亦不妨礙他另行創辦《參考消息》。
輿論宣傳自當廣泛,僅靠一份邸報,怎能實現意識形態的目的?
而朱元璋雖限製生員議論朝政,卻並未限製其他人。
皇家科學院裏,學生皆較為年輕,其中亦無幾個生員(秀才)。
即便如此,這份內部刊物究竟刊登何種內容,仍需審慎思量,切不可觸及忌諱。
故而這第一期內容,陸知白並未選取時政要聞,用的皆是大明過往之事或曆史典故,亦有自己的讀書筆記。
還增添了一些科學知識,諸如接種牛痘預防天花的大致原理。
思來想去,又補上了在倭國的見聞。
末了再加一個律法板塊,印了數頁《大明律》。
一番東拚西湊,一本刊物便就此誕生。
至於多久發行一次,且看反饋再做定奪。
皇家科學院現今共有四百餘名學生,第一期陸知白打算先印刷一千份,權且試試水。
他口述大意。
楊士奇撰寫文稿,優美練達;夏原吉整理編校,有條不紊。
不得不說,楊士奇能寫會道,又精通為官之道,還是政治鬥爭的個中高手,日後必成大器,是我方一員得力大將。
眾人齊心協力,書稿僅兩日便大功告成。
送至皇家科學院的書局印刷,大半天便印製完畢,裝訂成冊。
科學院的學生人手一本,免費發放。
剩餘的則送往書鋪售賣。
聽聞廣智侯所寫新書,售價僅十文錢,眾多讀書人頓時蜂擁搶購。
哪怕並非為了求知,亦對書中內容滿懷好奇,心想著,說不定還能押中科舉考試的題目呢。
盡管售書的消息未曾大肆宣揚,可那剩餘的五百來本《參考消息》,仍舊在當日便銷售一空。
一些書生就站在店鋪外頭翻閱,相互議論道:
“這書裏的一些文章饒有趣味,讀來令人耳目一新。”
有的書生家境貧寒,鮮少有渠道了解外界;
即便家境殷實之人,亦未必能通曉外地之事。
看了這份刊物,著實讓他們有大開眼界之感。
何況,其中亦有對曆史的獨到分析,提供了別樣視角,頗具思考價值。
……
武英殿。
朱元璋手持一份新鮮出爐的《參考消息》,細細翻看了一遍,隨即派人去傳喚陸知白進宮。
陸知白進宮之後,先悄悄打量了一下朱元璋的臉色。
卻瞧不出絲毫情緒波動,於是他亦泰然處之。
朱元璋拿著一本《參考消息》說道:
“此刊雖有私議朝政之嫌,然這形式,倒也新奇有趣。”
陸知白迴應:“這原本是給學生們閱讀之物,粗陋之物,讓陛下見笑了。”
他心中鎮定自若,隻因不準議論朝政,指的是莫要講不利於團結的言語。
若全是善言美詞,弘揚主旋律,又為何不許言說?
朱元璋目露微芒,嘴角噙笑:
“其中有些內容甚合咱的心意。不過皇家科學院亦非尋常書院,此事你理應先上報於咱。”
“但咱覺著你那些學生,好好讀書便是,為何要看這些?”
陸知白略作思忖,說道: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陛下既然期望科舉所取之士能夠迅速上手各類政務,他們自應多了解家國天下事,若等到真正為官時再去學習,怕是有些遲了。”
當番薯減輕供糧壓力,便能騰出一些土地,種植價值更高的經濟作物。這將一定程度上加大對耕地的需求。
再者,有大量地主士紳,思想傳統守舊,不管外麵風雲變幻,他們依然會通過囤積土地來積累資產。
在中後期人口增加之後,人多地少的矛盾逐漸突出,土壤肥力下降,產出降低,土地的資產性將更加明顯。
還有一個變數,就是是否會加稅。
極有可能會增加賦稅。
這有可能會加劇貪汙腐敗,增加民眾壓力。
而有些地區幹旱,跟不上這一輪新作物的紅利,發展可能滯後。如此,便加大了地區間的不平衡……
此外,還有軍糧供給增加、國力提升、商品經濟發展、人口結構變化、階層流動加快、農業技術進步等等影響。
夏原吉等學生亦認為,國家未來的局麵,受多重因素影響。
當番薯能夠在全國推廣,便說明其他政治、經濟的因素也有了變化。
比如隨著手工業的發展,地主也可能會大量投資作坊。
政策也是個重要因素,如果真的能嚴格控製隱田、稅收優惠,不一定會有嚴重的土地兼並,地價也未必會漲太多。
但如果城鎮建設、商業活動廣泛開展,附近土地的價格也會上漲……
故而他們今日所言,隻是一些可能性。
對此,陸知白亦深表讚同,他緩緩說道:
“今日咱們不過是做個推演,考考你們思考問題的廣度與深度。”
“但我覺著,也不能苛責某些人想問題不夠周全,實乃平日裏甚少有這方麵的訓練,亦未能獲取充足的國事信息。”
“今日之事,倒讓我有了個打算,欲辦一本刊物!選取一些事,以供大家閱讀參考。”
是時候創辦一本內部刊物了。
沒錯,名字暫且就叫《參考消息》。
考完了試,學生們便返迴棲霞,繼續各司其職。
諸多學子皆受觸動,學習愈發勤勉。
陸知白則留在家中,著手籌備第一期《參考消息》。
因無先例可循,故而大體上需他自己撰文。
實則這一份刊物與邸報有幾分相似,卻又不盡相同。
邸報於明朝已然發展得頗為成熟,其主要內容有三:
其一為皇帝的政治性活動,以及有關皇室的新聞;
其二是大臣呈遞給皇帝的建言章奏等朝政新聞;
其三則是某地爆發旱災、水災、民變,邊境地區有敵國入侵等突發的政治性新聞。
整體而言,邸報的內容較為淺顯,僅是新聞的簡單羅列,散珠碎玉,缺乏係統性的整理與分析。
且過於關注皇帝與政治,對經濟等內容涉獵甚少。
再者,即便有邸報存在,亦不妨礙他另行創辦《參考消息》。
輿論宣傳自當廣泛,僅靠一份邸報,怎能實現意識形態的目的?
而朱元璋雖限製生員議論朝政,卻並未限製其他人。
皇家科學院裏,學生皆較為年輕,其中亦無幾個生員(秀才)。
即便如此,這份內部刊物究竟刊登何種內容,仍需審慎思量,切不可觸及忌諱。
故而這第一期內容,陸知白並未選取時政要聞,用的皆是大明過往之事或曆史典故,亦有自己的讀書筆記。
還增添了一些科學知識,諸如接種牛痘預防天花的大致原理。
思來想去,又補上了在倭國的見聞。
末了再加一個律法板塊,印了數頁《大明律》。
一番東拚西湊,一本刊物便就此誕生。
至於多久發行一次,且看反饋再做定奪。
皇家科學院現今共有四百餘名學生,第一期陸知白打算先印刷一千份,權且試試水。
他口述大意。
楊士奇撰寫文稿,優美練達;夏原吉整理編校,有條不紊。
不得不說,楊士奇能寫會道,又精通為官之道,還是政治鬥爭的個中高手,日後必成大器,是我方一員得力大將。
眾人齊心協力,書稿僅兩日便大功告成。
送至皇家科學院的書局印刷,大半天便印製完畢,裝訂成冊。
科學院的學生人手一本,免費發放。
剩餘的則送往書鋪售賣。
聽聞廣智侯所寫新書,售價僅十文錢,眾多讀書人頓時蜂擁搶購。
哪怕並非為了求知,亦對書中內容滿懷好奇,心想著,說不定還能押中科舉考試的題目呢。
盡管售書的消息未曾大肆宣揚,可那剩餘的五百來本《參考消息》,仍舊在當日便銷售一空。
一些書生就站在店鋪外頭翻閱,相互議論道:
“這書裏的一些文章饒有趣味,讀來令人耳目一新。”
有的書生家境貧寒,鮮少有渠道了解外界;
即便家境殷實之人,亦未必能通曉外地之事。
看了這份刊物,著實讓他們有大開眼界之感。
何況,其中亦有對曆史的獨到分析,提供了別樣視角,頗具思考價值。
……
武英殿。
朱元璋手持一份新鮮出爐的《參考消息》,細細翻看了一遍,隨即派人去傳喚陸知白進宮。
陸知白進宮之後,先悄悄打量了一下朱元璋的臉色。
卻瞧不出絲毫情緒波動,於是他亦泰然處之。
朱元璋拿著一本《參考消息》說道:
“此刊雖有私議朝政之嫌,然這形式,倒也新奇有趣。”
陸知白迴應:“這原本是給學生們閱讀之物,粗陋之物,讓陛下見笑了。”
他心中鎮定自若,隻因不準議論朝政,指的是莫要講不利於團結的言語。
若全是善言美詞,弘揚主旋律,又為何不許言說?
朱元璋目露微芒,嘴角噙笑:
“其中有些內容甚合咱的心意。不過皇家科學院亦非尋常書院,此事你理應先上報於咱。”
“但咱覺著你那些學生,好好讀書便是,為何要看這些?”
陸知白略作思忖,說道: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陛下既然期望科舉所取之士能夠迅速上手各類政務,他們自應多了解家國天下事,若等到真正為官時再去學習,怕是有些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