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這天底下的賢才,當真如此稀缺嗎?
娶妻一個月,才知嶽父朱元璋 作者:喵帝大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陸知白一聽,旋即連忙推辭,道:
“研究是需些許花費,然批量生產終歸為朝廷的用度。”
朱標卻極為堅決,言:
“你立下諸多功勞,本宮卻未有所表示。如今恰是良機,稍稍援助五千貫錢,隻盼這進度能更快些。”
陸知白與他客套數語,便應下了,心忖:
喵,這莫非是過年時他所贈的那五千貫?
朱標又笑道:
“不過,我有一不情之請。”
陸知白欣然道:
“大哥但說無妨。”
朱標瞧了瞧院中的熱氣球,說:
“此物,我也想要一個……即便隻是瞧著,亦覺仿若翱翔於天,甚是快意。”
陸知白滿口應承,又說:
“這熱氣球的操作著實繁雜,屆時,還需招募一批人手加以訓練。”
他的意思是,你不要隨便玩哦。
朱標笑著道:
“有何需求,盡可提及。此物深得父皇與我重視。”
逛完此地,午後,朱元璋等人返迴陸知白的別院。
朱元璋占用了他的書房,欲處理政事,將其餘人等拒於門外。
既已至書房,朱元璋自是四處觀瞧。
這裏書籍不多,儒家經典寥寥,卻有《道德經》,以及先秦諸子百家的若幹著述。
朱元璋又望見一些書,上頭寫著“初級算學”“中級算學”之類。
他不禁心生好奇,取來閱覽,卻見其中盡是各類數字。
朱元璋翻了翻初級算學,笑道:
“此書用作學子啟蒙甚佳,倒可於京師附近的縣學中稍作嚐試……”
此間還有諸多實習日誌,皆為陸知白的學生所書。
朱元璋興致盎然,稍作翻閱,便能瞧出一眾學生雖顯稚嫩,卻也勤懇做事,勤思不輟。
他不由得欣慰頷首,暗忖:
這小子平素慵懶,教導學生倒也頗為用心!
至傍晚時分,陸知白於外相請他用膳。
飯後,幾人於附近漫步閑遊。
夏原吉前來,交了眾學生上周所寫的日誌。
朱元璋一時興起,招手,令其前來問話。
夏原吉拱手行禮,垂眸恭聽。
朱元璋先對陸知白道:
“你莫要插話!”
而後又問夏原吉:
“你們入大學已一年有餘,都學了些啥?”
夏原吉道:
“啟稟陛下,大學所授內容包羅萬象。從讀書作文至算學農學,乃至建屋修路、喂豬養牛,還有演說、溝通之類。”
朱元璋點頭,複問:
“這種種所學中,你印象至深者是什麽?”
陸知白亦望著夏原吉,滿心好奇。
夏原吉道:
“恩師教誨眾多,然學生感觸至深者,僅兩字,乃‘稀缺’。”
朱元璋滿臉興味,道:
“此為何意?你且詳述。”
夏原吉稍望陸知白一眼,拱手道:
“此兩字,用以評判人事物之價值。
所謂稀缺,包含兩層意涵,一為稀少,二為短缺。短缺背後的實質,是供需關係,供遠遠不應求……”
初始朱元璋聞之,隻覺平平。然言至最後,供需關係四字一出,他忽覺並非如想的那般簡單。
朱標亦是興致盎然,凝視夏原吉。
這少年身具書卷之氣,模樣端正,言行舒緩有序,令人觀之即生好感,果真是名師出高徒。
夏原吉繼而道:
“僅稀少而不談世間需求,不可稱稀缺。
假設山林中有一劇毒蘑菇,百年才生出一顆,然其無用,無人需要,故雖稀少,卻非稀缺。
但若有一消除疫病之良方,需用此蘑菇,世人對其有了需求,它便成稀缺資源了。”
此般淺顯而易懂,令朱元璋與朱標皆連連頷首。
朱元璋負手問道:
“那你講講,稀缺於人,是如何體現?咱每年數次令其尋訪儒生,每次亦能尋得三四百人,卻總覺賢才匱乏。
症結何在?這天底下的賢才,當真如此稀缺嗎?!”
陸知白滿心無奈。
夏原吉年僅十七啊,此問題諸多老臣都未必能切中要害,老朱怎麽忍心的?
果然,夏原吉略作思索,而後迂迴的說:
“陛下,學生未曾做過統計,故而不敢妄言天下賢才是多是少,但恩師也講過其他事理,或可作參考。”
朱元璋頷首,示意他說。
於是,夏原吉道:“恩師期望我們皆能成才,最好能成稀缺人才,但怎樣才算成才?
便是於自身領域,至少達到前兩成人的水平。
此事乍聽頗為艱難,但若目標由小至大設定,倒也並不艱難,關鍵在於,選準自身的賽道。”
此概念,朱元璋與朱標稍作思忖便能明白,就是賽馬之跑道。
夏原吉又道:
“譬如,東街有一賣包子者,想要獲利,他若腦筋正常,便無需與酒樓相爭,而是要做得比其他包子鋪更為美味。
下一目標,是比其他街的包子店更為出色。此乃其做包子獲取成功的最短路徑。
然此人,實則不善做包子,而擅長趕車,隻是其父做包子,望他繼承家傳,他便也隻能做包子……”
朱元璋聽之,陷入沉思。
夏原吉又道:
“故而稀缺與否,關鍵在於賽道是否恰當。
譬如詩仙李白,文辭超逸,古今未有,然其仕途不順,記載中亦無政績。
而辛棄疾青年時亦無官身,卻能擒殺叛徒,並獻美芹十論。
可見李白性格才能並不適合做官,對於當時皇帝而言,他於詩文領域乃頂級稀缺人才,但為政為官則不是。”
朱元璋聞之,豁然開朗,連連點頭,大笑道:“好!”
言罷,又轉頭看向陸知白道:
“咱實未料到,你年紀輕輕,竟教導有方,將此等道理闡述得清晰透徹。
咱總算總結出了,緣何尋訪不到那麽多中意的人才了!”
但他話止於此,有些東西不便多言,譬如為何四輔官用著亦不趁手。
朱元璋問道:“你叫什麽名字?”
夏原吉拱手道:
“學生夏原吉。”
朱元璋上下打量他,思忖片刻,問道:
“可曾婚配?”
夏原吉道:
“已訂親,正月便要完婚。”
朱元璋點頭,問道:
“是哪家姑娘?”
陸知白笑道:
“乃禦史韓宜可的孫女。”
朱元璋亦笑道:
“詩書之家,甚好。”
眾人又交談數句,朱元璋便頷首,令夏原吉退下。
夏原吉告退。
朱元璋喚道:
“太子,延年,到書房來,咱有要事相商。”
“研究是需些許花費,然批量生產終歸為朝廷的用度。”
朱標卻極為堅決,言:
“你立下諸多功勞,本宮卻未有所表示。如今恰是良機,稍稍援助五千貫錢,隻盼這進度能更快些。”
陸知白與他客套數語,便應下了,心忖:
喵,這莫非是過年時他所贈的那五千貫?
朱標又笑道:
“不過,我有一不情之請。”
陸知白欣然道:
“大哥但說無妨。”
朱標瞧了瞧院中的熱氣球,說:
“此物,我也想要一個……即便隻是瞧著,亦覺仿若翱翔於天,甚是快意。”
陸知白滿口應承,又說:
“這熱氣球的操作著實繁雜,屆時,還需招募一批人手加以訓練。”
他的意思是,你不要隨便玩哦。
朱標笑著道:
“有何需求,盡可提及。此物深得父皇與我重視。”
逛完此地,午後,朱元璋等人返迴陸知白的別院。
朱元璋占用了他的書房,欲處理政事,將其餘人等拒於門外。
既已至書房,朱元璋自是四處觀瞧。
這裏書籍不多,儒家經典寥寥,卻有《道德經》,以及先秦諸子百家的若幹著述。
朱元璋又望見一些書,上頭寫著“初級算學”“中級算學”之類。
他不禁心生好奇,取來閱覽,卻見其中盡是各類數字。
朱元璋翻了翻初級算學,笑道:
“此書用作學子啟蒙甚佳,倒可於京師附近的縣學中稍作嚐試……”
此間還有諸多實習日誌,皆為陸知白的學生所書。
朱元璋興致盎然,稍作翻閱,便能瞧出一眾學生雖顯稚嫩,卻也勤懇做事,勤思不輟。
他不由得欣慰頷首,暗忖:
這小子平素慵懶,教導學生倒也頗為用心!
至傍晚時分,陸知白於外相請他用膳。
飯後,幾人於附近漫步閑遊。
夏原吉前來,交了眾學生上周所寫的日誌。
朱元璋一時興起,招手,令其前來問話。
夏原吉拱手行禮,垂眸恭聽。
朱元璋先對陸知白道:
“你莫要插話!”
而後又問夏原吉:
“你們入大學已一年有餘,都學了些啥?”
夏原吉道:
“啟稟陛下,大學所授內容包羅萬象。從讀書作文至算學農學,乃至建屋修路、喂豬養牛,還有演說、溝通之類。”
朱元璋點頭,複問:
“這種種所學中,你印象至深者是什麽?”
陸知白亦望著夏原吉,滿心好奇。
夏原吉道:
“恩師教誨眾多,然學生感觸至深者,僅兩字,乃‘稀缺’。”
朱元璋滿臉興味,道:
“此為何意?你且詳述。”
夏原吉稍望陸知白一眼,拱手道:
“此兩字,用以評判人事物之價值。
所謂稀缺,包含兩層意涵,一為稀少,二為短缺。短缺背後的實質,是供需關係,供遠遠不應求……”
初始朱元璋聞之,隻覺平平。然言至最後,供需關係四字一出,他忽覺並非如想的那般簡單。
朱標亦是興致盎然,凝視夏原吉。
這少年身具書卷之氣,模樣端正,言行舒緩有序,令人觀之即生好感,果真是名師出高徒。
夏原吉繼而道:
“僅稀少而不談世間需求,不可稱稀缺。
假設山林中有一劇毒蘑菇,百年才生出一顆,然其無用,無人需要,故雖稀少,卻非稀缺。
但若有一消除疫病之良方,需用此蘑菇,世人對其有了需求,它便成稀缺資源了。”
此般淺顯而易懂,令朱元璋與朱標皆連連頷首。
朱元璋負手問道:
“那你講講,稀缺於人,是如何體現?咱每年數次令其尋訪儒生,每次亦能尋得三四百人,卻總覺賢才匱乏。
症結何在?這天底下的賢才,當真如此稀缺嗎?!”
陸知白滿心無奈。
夏原吉年僅十七啊,此問題諸多老臣都未必能切中要害,老朱怎麽忍心的?
果然,夏原吉略作思索,而後迂迴的說:
“陛下,學生未曾做過統計,故而不敢妄言天下賢才是多是少,但恩師也講過其他事理,或可作參考。”
朱元璋頷首,示意他說。
於是,夏原吉道:“恩師期望我們皆能成才,最好能成稀缺人才,但怎樣才算成才?
便是於自身領域,至少達到前兩成人的水平。
此事乍聽頗為艱難,但若目標由小至大設定,倒也並不艱難,關鍵在於,選準自身的賽道。”
此概念,朱元璋與朱標稍作思忖便能明白,就是賽馬之跑道。
夏原吉又道:
“譬如,東街有一賣包子者,想要獲利,他若腦筋正常,便無需與酒樓相爭,而是要做得比其他包子鋪更為美味。
下一目標,是比其他街的包子店更為出色。此乃其做包子獲取成功的最短路徑。
然此人,實則不善做包子,而擅長趕車,隻是其父做包子,望他繼承家傳,他便也隻能做包子……”
朱元璋聽之,陷入沉思。
夏原吉又道:
“故而稀缺與否,關鍵在於賽道是否恰當。
譬如詩仙李白,文辭超逸,古今未有,然其仕途不順,記載中亦無政績。
而辛棄疾青年時亦無官身,卻能擒殺叛徒,並獻美芹十論。
可見李白性格才能並不適合做官,對於當時皇帝而言,他於詩文領域乃頂級稀缺人才,但為政為官則不是。”
朱元璋聞之,豁然開朗,連連點頭,大笑道:“好!”
言罷,又轉頭看向陸知白道:
“咱實未料到,你年紀輕輕,竟教導有方,將此等道理闡述得清晰透徹。
咱總算總結出了,緣何尋訪不到那麽多中意的人才了!”
但他話止於此,有些東西不便多言,譬如為何四輔官用著亦不趁手。
朱元璋問道:“你叫什麽名字?”
夏原吉拱手道:
“學生夏原吉。”
朱元璋上下打量他,思忖片刻,問道:
“可曾婚配?”
夏原吉道:
“已訂親,正月便要完婚。”
朱元璋點頭,問道:
“是哪家姑娘?”
陸知白笑道:
“乃禦史韓宜可的孫女。”
朱元璋亦笑道:
“詩書之家,甚好。”
眾人又交談數句,朱元璋便頷首,令夏原吉退下。
夏原吉告退。
朱元璋喚道:
“太子,延年,到書房來,咱有要事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