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和當地民眾‘打成一片\’的鬼子駐軍
遠征軍,從收編潰兵開始稱霸南洋 作者:土豆勇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隨著第212師的不斷出擊,參與三股圍攻的鬼子部隊不斷遭受打擊,大量像古井二郎這樣的俘虜產生了。
這種情況為新成立的直屬於張弛的情報處帶來了豐富的情報資源。
在這些俘虜中,除了那些與本次戰役直接相關的軍事信息外,情報處還通過‘大記憶恢複術’收集到了許多看似無關緊要的日常細節。
例如:扶桑部隊的日常訓練強度如何?實彈射擊每月幾發?幾日一操?
扶桑本島的狀況怎麽樣?‘米騷動’還在持續嗎?
勃固部隊駐紮地附近的物資補給是否充足?
這些看似平凡的瑣碎情報中,卻隱藏著至關重要的線索。
而其中最令人關注的兩個發現是:第一,鬼子士兵的夥食極差,大米供給量嚴重不足;第二,軍中新兵的比例大幅上升,尤其是學生兵。
這兩點透露出的信息十分關鍵——扶桑的戰爭潛力正在迅速衰竭,鬼子的日子長不了。
糧食短缺意味著其自然資源已經無法維持前線部隊的基本需求,而大量征召學生入伍則是人力資源枯竭的另一個明證。
要知道學生才是一個民族的未來,鬼子瘋狂的征召學生入伍意味著鬼子已經開始窮途末路,放棄未來隻圖現在了。(44、45年開始連文科大學生都被抓入伍去開神風飛機了)
其中最引起大家關注的就是以下兩點——‘夥食非常差,大米的量很少’,‘新兵很多,尤其以學生居多’。
對於張弛這樣的穿越者來說,這些情報不過是印證了他對扶桑國內困境的判斷。
但對大多數212師的指揮官和士兵而言,這卻是一針強心劑。
盡管他們都抱有與鬼子奮戰到底的決心,但對於是否能夠取得最終勝利,他們心中仍有疑慮。
現在,鬼子連學生都不得不拉上戰場的事實,不僅暴露了扶桑的虛弱,更為整個 212 師的士氣注入了一股新力量。
-----
隻是,在勃固這樣以水稻為主要種植作物,能夠一年三熟的地區,為何古井二郎這樣的鬼子兵最終淪落到了連足量的大米都沒得吃的境地?
這是因為扶桑大本營早已製定了嚴格的資源分配計劃:荷屬東印度負責提供石油、印支半島三國負責提供糧食、暹羅負責提供橡膠、而勃固則被指定為棉花的主要生產地。
於是隨著扶桑占領軍所推行的“軍事化農業”政策,勃固農民被強製命令挖掉地裏已經播種的水稻,改種棉花等經濟作物,以支持鬼子的戰爭機器。(大明王朝的改稻為桑?)
而正是這一政策直接導致了本地糧食生產的崩潰。
此時正值12月,勃固本應是雨季稻稻穀豐收的季節,然而鬼子控製的區域卻發生了大麵積的糧食減產情況。
另一方麵,張弛控製區內的稻米處處豐收,與鬼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本地糧食減產,海路運輸被盟軍潛艇破壞的雙重打擊之下,鬼子的部隊也終於鬧起了糧荒,饑腸轆轆的鬼子兵也不得不多吃一些芋頭、木薯、甘薯和馬鈴薯之類的薯類食品來填飽肚子。(意外吧,勃固很多地方除了水稻其實也種植薯類)
那麽按照鬼子的傳統思路,缺糧食就要下鄉征糧。
然而一旦鬼子撕下偽善的麵具,開始禍害老鄉後,本來他們所打造的幫助勃固人趕走約翰殖民者的‘解放者’人設立刻就崩塌了。
這使得勃固南方地區本來還算平穩的治安狀態急劇惡化,勃固農民和鬼子之間的矛盾達到了頂點。
包括乾人在內的勃固各族人民很快在物理意義上和當地的鬼子們‘打成一片’。
隨著張弛不斷趁機向各路抵抗組織提供軍火和給養,分隊級別的、攜帶有輕機槍的鬼子征糧隊開始發生‘神隱’現象。
十幾頭派往村莊征糧的鬼子在光天化日之下就會消失的無影無蹤。
而更大規模的鬼子下鄉倒是安全了,然而出動大部隊卻需要配發額外的‘作戰分’口糧。
諷刺的是,鬼子長官們很快發現大規模征糧隊出動,消耗的糧食比收獲的還多。
最終,惱羞成怒的寺內壽一隻能把一切的問題都歸咎於張弛,寄希望於通過消滅張弛的部隊徹底肅清勃固的抵抗力量。
(白鷹後來在兩河流域也是這麽想的,以為打死最大的抵抗頭頭就能萬事大吉,最後...)
於是‘三路圍攻’計劃倉促上馬。
------
時間迴到12月初的時候,寺內壽一的三路圍攻計劃在昭和參謀們一番協作下逐漸成型。
由於一直以來張弛巧妙地將 212 師部隊化整為零, 對周圍的鬼子各部進行機動襲擊。
鬼子完全無法深入到他的控製區,難以獲取有價值的情報。
同時,在張弛的授意下,當地僑民、北逃的難民、從滇省西逃的難民等大量人口在9到12月內迅速擴張,目前整個克撳邦的土地幾乎都被乾國僑民所占據。
這導致鬼子即便想找幾個土人做‘帶路黨’都找不到,使鬼子在克撳邦陷入了極度的情報黑暗中。
最終,整個克撳邦地區在鬼子的地圖上都陷入了“戰爭迷霧”中。
與之相反,整個克撳邦境內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傳往 212 師指揮部,這為張弛接下來的作戰提供了大量便利。
為了破解這種困局,鬼子進行了幾次空中偵查。
然而多架鬼子偵察機被 212 師航空隊的p-40和f4u擊落,屢屢受挫。
在這種無奈的局麵下,缺少情報支持的昭和參謀們隻能製定一個較為保守的作戰計劃。
連 212 師主力駐地在哪都不清楚的他們隻能設計了一個以“多點散開、壓縮空間”為核心的圍攻計劃。
試圖通過分散多路圍攻,逐步擠壓張弛部隊的活動空間,尋找其主力部隊的蹤跡,進而發動決戰。
-----
“以上,就是鬼子的作戰思路。非常傳統的多路圍攻,意圖通過主力會戰來一舉解決問題。事實上,他們這套戰術與之前在乾國內的幾次會戰並無二致。”
寬敞的作戰會議廳內此刻充滿了凝重的氣氛,師參謀長譚誌傑站在掛滿地圖的講台前,手中教鞭指向地圖的幾個標注點。
台下的營級以上軍官們無一例外地正襟危坐,每一雙眼睛都緊緊盯著地圖和譚誌傑手中揮動的教鞭,神情專注地聽著參謀長講解。
“根據可靠情報,此次出動的敵軍共有第 15、33、56 三個師團。”譚誌傑聲音稍微抬高了一些,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需要特別留意的是,這些都是扶桑的三單位製師團,麾下各隻有3個步兵聯隊。”
“不過,第 15 和第 56 師團都隻出動了一個步兵聯隊及配屬部隊。敵人的主力則是從新平洋出發的第 33 師團的2步兵聯隊和其配屬的第 15 軍下轄的戰車第 14 聯隊。”
講到這裏,譚誌傑停頓了一下,掃視了一圈台下的軍官。
4個鬼子步兵聯隊及配屬的炮兵、工兵、後勤、醫療、戰車單位,這毫無疑問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每個人的表情都逐漸繃緊了些,有人緊握著雙拳,有人低頭思索。
那些數字和部隊名號,在他們心中逐漸形成了一個即將到來的嚴峻戰局。
“敵人的總兵力大概在2萬人左右。(戰兵1萬5,剩下都是支援單位)”譚誌傑繼續說,聲音中帶著一絲緊迫感,“而我們新編的212師目前的總兵力約為1萬5千餘人,兵力上略有劣勢。”
一陣陣低聲的耳語從台下傳來,軍官們微微皺眉,顯然對於兵力的差距感到擔憂。
見狀,譚誌傑的教鞭在地圖上一劃,大家的注意力立刻被再次集中起來。
“然而。”譚誌傑的話音突然轉向,“敵人的2萬大軍就像撒胡椒麵一般,平攤在西、西南、東南三個方向,完全沒有擰成一股繩。這正好給了我們逐個擊破的機會。”
他的語氣堅定了起來,給在座的每一個人都帶來了某種莫名的振奮感。
“因此。”他稍微停頓,掃視了一圈,仿佛在確認每個軍官是否都在認真聆聽,“我們將根據敵人的進攻路線作出如下部署...”
這種情況為新成立的直屬於張弛的情報處帶來了豐富的情報資源。
在這些俘虜中,除了那些與本次戰役直接相關的軍事信息外,情報處還通過‘大記憶恢複術’收集到了許多看似無關緊要的日常細節。
例如:扶桑部隊的日常訓練強度如何?實彈射擊每月幾發?幾日一操?
扶桑本島的狀況怎麽樣?‘米騷動’還在持續嗎?
勃固部隊駐紮地附近的物資補給是否充足?
這些看似平凡的瑣碎情報中,卻隱藏著至關重要的線索。
而其中最令人關注的兩個發現是:第一,鬼子士兵的夥食極差,大米供給量嚴重不足;第二,軍中新兵的比例大幅上升,尤其是學生兵。
這兩點透露出的信息十分關鍵——扶桑的戰爭潛力正在迅速衰竭,鬼子的日子長不了。
糧食短缺意味著其自然資源已經無法維持前線部隊的基本需求,而大量征召學生入伍則是人力資源枯竭的另一個明證。
要知道學生才是一個民族的未來,鬼子瘋狂的征召學生入伍意味著鬼子已經開始窮途末路,放棄未來隻圖現在了。(44、45年開始連文科大學生都被抓入伍去開神風飛機了)
其中最引起大家關注的就是以下兩點——‘夥食非常差,大米的量很少’,‘新兵很多,尤其以學生居多’。
對於張弛這樣的穿越者來說,這些情報不過是印證了他對扶桑國內困境的判斷。
但對大多數212師的指揮官和士兵而言,這卻是一針強心劑。
盡管他們都抱有與鬼子奮戰到底的決心,但對於是否能夠取得最終勝利,他們心中仍有疑慮。
現在,鬼子連學生都不得不拉上戰場的事實,不僅暴露了扶桑的虛弱,更為整個 212 師的士氣注入了一股新力量。
-----
隻是,在勃固這樣以水稻為主要種植作物,能夠一年三熟的地區,為何古井二郎這樣的鬼子兵最終淪落到了連足量的大米都沒得吃的境地?
這是因為扶桑大本營早已製定了嚴格的資源分配計劃:荷屬東印度負責提供石油、印支半島三國負責提供糧食、暹羅負責提供橡膠、而勃固則被指定為棉花的主要生產地。
於是隨著扶桑占領軍所推行的“軍事化農業”政策,勃固農民被強製命令挖掉地裏已經播種的水稻,改種棉花等經濟作物,以支持鬼子的戰爭機器。(大明王朝的改稻為桑?)
而正是這一政策直接導致了本地糧食生產的崩潰。
此時正值12月,勃固本應是雨季稻稻穀豐收的季節,然而鬼子控製的區域卻發生了大麵積的糧食減產情況。
另一方麵,張弛控製區內的稻米處處豐收,與鬼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本地糧食減產,海路運輸被盟軍潛艇破壞的雙重打擊之下,鬼子的部隊也終於鬧起了糧荒,饑腸轆轆的鬼子兵也不得不多吃一些芋頭、木薯、甘薯和馬鈴薯之類的薯類食品來填飽肚子。(意外吧,勃固很多地方除了水稻其實也種植薯類)
那麽按照鬼子的傳統思路,缺糧食就要下鄉征糧。
然而一旦鬼子撕下偽善的麵具,開始禍害老鄉後,本來他們所打造的幫助勃固人趕走約翰殖民者的‘解放者’人設立刻就崩塌了。
這使得勃固南方地區本來還算平穩的治安狀態急劇惡化,勃固農民和鬼子之間的矛盾達到了頂點。
包括乾人在內的勃固各族人民很快在物理意義上和當地的鬼子們‘打成一片’。
隨著張弛不斷趁機向各路抵抗組織提供軍火和給養,分隊級別的、攜帶有輕機槍的鬼子征糧隊開始發生‘神隱’現象。
十幾頭派往村莊征糧的鬼子在光天化日之下就會消失的無影無蹤。
而更大規模的鬼子下鄉倒是安全了,然而出動大部隊卻需要配發額外的‘作戰分’口糧。
諷刺的是,鬼子長官們很快發現大規模征糧隊出動,消耗的糧食比收獲的還多。
最終,惱羞成怒的寺內壽一隻能把一切的問題都歸咎於張弛,寄希望於通過消滅張弛的部隊徹底肅清勃固的抵抗力量。
(白鷹後來在兩河流域也是這麽想的,以為打死最大的抵抗頭頭就能萬事大吉,最後...)
於是‘三路圍攻’計劃倉促上馬。
------
時間迴到12月初的時候,寺內壽一的三路圍攻計劃在昭和參謀們一番協作下逐漸成型。
由於一直以來張弛巧妙地將 212 師部隊化整為零, 對周圍的鬼子各部進行機動襲擊。
鬼子完全無法深入到他的控製區,難以獲取有價值的情報。
同時,在張弛的授意下,當地僑民、北逃的難民、從滇省西逃的難民等大量人口在9到12月內迅速擴張,目前整個克撳邦的土地幾乎都被乾國僑民所占據。
這導致鬼子即便想找幾個土人做‘帶路黨’都找不到,使鬼子在克撳邦陷入了極度的情報黑暗中。
最終,整個克撳邦地區在鬼子的地圖上都陷入了“戰爭迷霧”中。
與之相反,整個克撳邦境內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傳往 212 師指揮部,這為張弛接下來的作戰提供了大量便利。
為了破解這種困局,鬼子進行了幾次空中偵查。
然而多架鬼子偵察機被 212 師航空隊的p-40和f4u擊落,屢屢受挫。
在這種無奈的局麵下,缺少情報支持的昭和參謀們隻能製定一個較為保守的作戰計劃。
連 212 師主力駐地在哪都不清楚的他們隻能設計了一個以“多點散開、壓縮空間”為核心的圍攻計劃。
試圖通過分散多路圍攻,逐步擠壓張弛部隊的活動空間,尋找其主力部隊的蹤跡,進而發動決戰。
-----
“以上,就是鬼子的作戰思路。非常傳統的多路圍攻,意圖通過主力會戰來一舉解決問題。事實上,他們這套戰術與之前在乾國內的幾次會戰並無二致。”
寬敞的作戰會議廳內此刻充滿了凝重的氣氛,師參謀長譚誌傑站在掛滿地圖的講台前,手中教鞭指向地圖的幾個標注點。
台下的營級以上軍官們無一例外地正襟危坐,每一雙眼睛都緊緊盯著地圖和譚誌傑手中揮動的教鞭,神情專注地聽著參謀長講解。
“根據可靠情報,此次出動的敵軍共有第 15、33、56 三個師團。”譚誌傑聲音稍微抬高了一些,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需要特別留意的是,這些都是扶桑的三單位製師團,麾下各隻有3個步兵聯隊。”
“不過,第 15 和第 56 師團都隻出動了一個步兵聯隊及配屬部隊。敵人的主力則是從新平洋出發的第 33 師團的2步兵聯隊和其配屬的第 15 軍下轄的戰車第 14 聯隊。”
講到這裏,譚誌傑停頓了一下,掃視了一圈台下的軍官。
4個鬼子步兵聯隊及配屬的炮兵、工兵、後勤、醫療、戰車單位,這毫無疑問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每個人的表情都逐漸繃緊了些,有人緊握著雙拳,有人低頭思索。
那些數字和部隊名號,在他們心中逐漸形成了一個即將到來的嚴峻戰局。
“敵人的總兵力大概在2萬人左右。(戰兵1萬5,剩下都是支援單位)”譚誌傑繼續說,聲音中帶著一絲緊迫感,“而我們新編的212師目前的總兵力約為1萬5千餘人,兵力上略有劣勢。”
一陣陣低聲的耳語從台下傳來,軍官們微微皺眉,顯然對於兵力的差距感到擔憂。
見狀,譚誌傑的教鞭在地圖上一劃,大家的注意力立刻被再次集中起來。
“然而。”譚誌傑的話音突然轉向,“敵人的2萬大軍就像撒胡椒麵一般,平攤在西、西南、東南三個方向,完全沒有擰成一股繩。這正好給了我們逐個擊破的機會。”
他的語氣堅定了起來,給在座的每一個人都帶來了某種莫名的振奮感。
“因此。”他稍微停頓,掃視了一圈,仿佛在確認每個軍官是否都在認真聆聽,“我們將根據敵人的進攻路線作出如下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