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原來你是這樣的蘇東坡
我刷視頻通古代,古人都亞麻呆了 作者:邁克爾傑克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元豐二年(1079年)四月,蘇軾調任湖州知州。
上任後,他即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上表》。
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這些話被新黨利用,說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又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
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被禦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
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台詩案”(烏台,即禦史台,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台)。
烏台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蘇軾一生的轉折點。
新黨們非要置蘇軾於死地不可,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
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
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
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
蘇軾下獄一百零三日,險遭殺身之禍。
幸虧宋太祖趙匡胤時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他才算躲過一劫。
黃州團練副使一職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
蘇軾到任後,心情鬱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以此來寄托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
公務之餘,他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
“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蘇軾在這時起的。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
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準。當他準備要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常州一帶水網交錯,風景優美。
他在常州居住,既無饑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而且遠離了京城政治的紛爭,能與家人、眾多朋友朝夕相處。
蘇軾於是選擇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後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
蘇軾複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
在朝半月,升為起居舍人。
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
不久,再又升翰林學士、知製誥,知禮部貢舉。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製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諫議。
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
元佑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蘇軾第二次到杭州做官,杭州大旱,饑饉瘟疫一起發生。
蘇軾向朝廷請求,減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又得到賜給剃度和尚的度牒,換成大米來救濟饑餓的百姓。
元佑五年(1090年)春天,又減價出賣常平米,做了很多的厚粥和湯藥,派人帶著醫生分街坊給百姓治病,救活了很多人。
蘇軾說:“杭州,水陸交匯的地方,因瘟疫死亡的人常常比其他地方多。”
於是集中多餘的公款二千緡,蘇軾又拿出自己的黃金五十兩,辦起病坊,稍微積蓄一些錢糧收治有病的百姓。
蘇軾看到茅山有一條河專門容納錢塘江潮水,鹽橋有一條河專門容納西湖水,於是疏浚這二條河道以通航。
再修造堤堰閘門,控製西湖水的蓄積與排泄,錢塘江潮水不再進入杭州城內。
又用剩餘的人力修複了六井,再把挖出來的淤泥堆積在西湖中,南北長三十裏,修築成長堤以來往行人。
吳地百姓種菱,春天就除草,不留寸草。
蘇軾又雇募人力在西湖中種菱,水草不再生長。
把種菱的收入備作以後修浚西湖的費用,取救濟荒災剩餘的一萬緡錢、萬石糧食;以及申請得到的一百張僧人度牒用來雇募民工。
長堤築成,在堤上種植芙蓉、楊柳,望去好像圖畫,杭州人把長堤命名為蘇公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迴朝擬任吏部尚書,還沒有到任。因為弟弟蘇轍任尚書右丞,蘇軾改任翰林承旨。
不久即元佑六年八月,又因為政見不合,請求出任地方官,於是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潁州。
元佑七年(1092年)二月,任揚州知州。沒過一年,朝廷以兵部尚書的職務召蘇軾入京,兼任侍讀。
這一年,宋哲宗到南郊祭祀,蘇軾為鹵簿使,導駕進入太廟。
有赭傘犢車並青蓋犢車十餘輛爭道,沒有避讓皇帝的儀仗。
蘇軾使禦營巡檢使去調查原因,原來是皇後及大長公主的車隊。
當時,禦史中丞李之純是皇家儀仗使,蘇軾要他上奏皇帝,但李之純怕得罪皇後與大長公主,不敢說。
蘇軾就在車中向哲宗上奏此事,哲宗把奏書派人送給太皇太後處理。
第二天,朝廷下詔書整肅儀仗隊伍,從皇後而下都不許迎接謁見。
不久蘇軾任禮部尚書,兼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
元佑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
是年高太後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
紹聖元年(1094年)六月,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州。
紹聖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
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
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他在這裏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裏,追至儋州,從蘇軾學。
在宋代一百多年裏,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
但蘇軾北歸不久,這裏的薑唐佐就舉鄉貢。
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
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
在儋州流傳下來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表達了人們的緬懷之情,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
宋徽宗即位後,蘇軾相繼被調為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頒行大赦,蘇軾複任朝奉郎。
北歸途中,蘇軾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逝世,享年六十六歲。
蘇軾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鈞台鄉上瑞裏。
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
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宋孝宗時,追諡“文忠”。
蘇軾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都毫無掩飾地表現在其文學作品中,其中又以詩歌最為淋漓酣暢。
在二千七百多首蘇詩中,幹預社會現實和思考人生的題材十分突出。
蘇軾對社會現實中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抱著“一肚皮不入時宜”的態度,始終把批判現實作為詩歌的重要主題。
更可貴的是,蘇軾對社會的批判並未局限於新政,也未局限於眼前,他對封建社會中由來已久的弊政、陋習進行抨擊,體現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識。
蘇軾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閱曆極為豐富。
他善於從人生遭遇中總結經驗,也善於從客觀事物中見出規律。
在他眼中,極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如《題西林壁》和《和子由澠池懷舊》兩詩。
在這些詩中,自然現象已上升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轉化為理性的反思。
尤為難能可貴的是,詩中的哲理是通過生動、鮮明的藝術意象自然而然地表達出來,而不是經過邏輯推導或議論分析所得。
蘇軾極具靈心慧眼,所以到處都能發現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蘇軾對沉浮榮辱持有冷靜、曠達的態度,這在蘇詩中有充分的體現。
蘇軾在逆境中的詩篇當然含有痛苦、憤懣、消沉的一麵,但蘇軾更多的詩則表現了對苦難的傲視和對痛苦的超越。
蘇軾學博才高,對詩歌藝術技巧的掌握達到了得心應手的純熟境界,並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對待藝術規範,縱意所如,觸手成春。而且蘇詩的表現能力是驚人的,在蘇軾筆下幾乎沒有不能入詩的題材。
以“元佑”詩壇為代表的北宋後期是宋詩的鼎盛時期,蘇軾與王安石、黃庭堅、陳師道等人的創作將宋詩藝術推向了高峰。
就風格個性的突出、鮮明而言,王、黃、陳三家也許比蘇軾詩更引人注目。
然而論創作成就,則蘇軾無疑是北宋詩壇上第一大家。
在題材的廣泛、形式的多樣和情思內蘊的深厚這幾個維度上,蘇詩都是出類拔萃的。
更重要的是,蘇軾具有較強的藝術兼容性,他在理論上和創作中都不把某一種風格推到定於一尊的地位。
這樣,蘇軾雖然在創造宋詩生新麵貌的過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詩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這兩個主要缺點。
所以蘇軾在總體成就上實現了對同時代詩人的超越,成為最受後代廣大讀者歡迎的宋代詩人。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曆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
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麵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豔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於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
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一直被視為“小道”。
柳永雖然一生專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展,但卻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
而蘇軾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
他認為詩詞同源,本屬一體,詞“為詩之苗裔”,詩與詞雖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別,但它們的藝術本質和表現功能應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將詩與詞相提並論,由於他從文體觀念上將詞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這就為詞向詩風靠攏、實現詞與詩的相互溝通滲透提供了理論依據。
為了使詞的美學品位真正能與詩並駕齊驅,蘇軾還提出了詞須“自是一家”的創作主張。
此處的“自是一家”之說,是針對不同於柳永詞的“風味”而提出的,其內涵包括:追求壯美的風格和闊大的意境,詞品應與人品相一致,作詞應像寫詩一樣,抒發自我的真實性情和獨特的人生感受。
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其文如其為人”,在詞的創作上自成一家。
蘇軾一向以文章氣節並重,在文學上則反對步人後塵,因而他不滿意秦觀“學柳七作詞”而缺乏“氣格”。
他將傳統的表現柔情之詞為擴展為表現豪情之詞,將傳統上隻表現愛情之詞擴展為表現性情之詞,使詞像詩一樣可以充分表現作者的性情懷抱和人格個性。
蘇軾讓充滿進取精神、胸懷遠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誌士昂首走入詞世界,改變了詞作原有的柔軟情調,開啟了南宋辛派詞人的先河。
……
上任後,他即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上表》。
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這些話被新黨利用,說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又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
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被禦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
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台詩案”(烏台,即禦史台,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台)。
烏台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蘇軾一生的轉折點。
新黨們非要置蘇軾於死地不可,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
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
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
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
蘇軾下獄一百零三日,險遭殺身之禍。
幸虧宋太祖趙匡胤時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他才算躲過一劫。
黃州團練副使一職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
蘇軾到任後,心情鬱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以此來寄托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
公務之餘,他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
“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蘇軾在這時起的。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
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準。當他準備要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常州一帶水網交錯,風景優美。
他在常州居住,既無饑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而且遠離了京城政治的紛爭,能與家人、眾多朋友朝夕相處。
蘇軾於是選擇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後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
蘇軾複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
在朝半月,升為起居舍人。
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
不久,再又升翰林學士、知製誥,知禮部貢舉。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製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諫議。
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
元佑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蘇軾第二次到杭州做官,杭州大旱,饑饉瘟疫一起發生。
蘇軾向朝廷請求,減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又得到賜給剃度和尚的度牒,換成大米來救濟饑餓的百姓。
元佑五年(1090年)春天,又減價出賣常平米,做了很多的厚粥和湯藥,派人帶著醫生分街坊給百姓治病,救活了很多人。
蘇軾說:“杭州,水陸交匯的地方,因瘟疫死亡的人常常比其他地方多。”
於是集中多餘的公款二千緡,蘇軾又拿出自己的黃金五十兩,辦起病坊,稍微積蓄一些錢糧收治有病的百姓。
蘇軾看到茅山有一條河專門容納錢塘江潮水,鹽橋有一條河專門容納西湖水,於是疏浚這二條河道以通航。
再修造堤堰閘門,控製西湖水的蓄積與排泄,錢塘江潮水不再進入杭州城內。
又用剩餘的人力修複了六井,再把挖出來的淤泥堆積在西湖中,南北長三十裏,修築成長堤以來往行人。
吳地百姓種菱,春天就除草,不留寸草。
蘇軾又雇募人力在西湖中種菱,水草不再生長。
把種菱的收入備作以後修浚西湖的費用,取救濟荒災剩餘的一萬緡錢、萬石糧食;以及申請得到的一百張僧人度牒用來雇募民工。
長堤築成,在堤上種植芙蓉、楊柳,望去好像圖畫,杭州人把長堤命名為蘇公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迴朝擬任吏部尚書,還沒有到任。因為弟弟蘇轍任尚書右丞,蘇軾改任翰林承旨。
不久即元佑六年八月,又因為政見不合,請求出任地方官,於是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潁州。
元佑七年(1092年)二月,任揚州知州。沒過一年,朝廷以兵部尚書的職務召蘇軾入京,兼任侍讀。
這一年,宋哲宗到南郊祭祀,蘇軾為鹵簿使,導駕進入太廟。
有赭傘犢車並青蓋犢車十餘輛爭道,沒有避讓皇帝的儀仗。
蘇軾使禦營巡檢使去調查原因,原來是皇後及大長公主的車隊。
當時,禦史中丞李之純是皇家儀仗使,蘇軾要他上奏皇帝,但李之純怕得罪皇後與大長公主,不敢說。
蘇軾就在車中向哲宗上奏此事,哲宗把奏書派人送給太皇太後處理。
第二天,朝廷下詔書整肅儀仗隊伍,從皇後而下都不許迎接謁見。
不久蘇軾任禮部尚書,兼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
元佑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
是年高太後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
紹聖元年(1094年)六月,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州。
紹聖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
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
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他在這裏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裏,追至儋州,從蘇軾學。
在宋代一百多年裏,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
但蘇軾北歸不久,這裏的薑唐佐就舉鄉貢。
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
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
在儋州流傳下來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表達了人們的緬懷之情,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
宋徽宗即位後,蘇軾相繼被調為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頒行大赦,蘇軾複任朝奉郎。
北歸途中,蘇軾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逝世,享年六十六歲。
蘇軾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鈞台鄉上瑞裏。
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
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宋孝宗時,追諡“文忠”。
蘇軾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都毫無掩飾地表現在其文學作品中,其中又以詩歌最為淋漓酣暢。
在二千七百多首蘇詩中,幹預社會現實和思考人生的題材十分突出。
蘇軾對社會現實中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抱著“一肚皮不入時宜”的態度,始終把批判現實作為詩歌的重要主題。
更可貴的是,蘇軾對社會的批判並未局限於新政,也未局限於眼前,他對封建社會中由來已久的弊政、陋習進行抨擊,體現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識。
蘇軾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閱曆極為豐富。
他善於從人生遭遇中總結經驗,也善於從客觀事物中見出規律。
在他眼中,極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如《題西林壁》和《和子由澠池懷舊》兩詩。
在這些詩中,自然現象已上升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轉化為理性的反思。
尤為難能可貴的是,詩中的哲理是通過生動、鮮明的藝術意象自然而然地表達出來,而不是經過邏輯推導或議論分析所得。
蘇軾極具靈心慧眼,所以到處都能發現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蘇軾對沉浮榮辱持有冷靜、曠達的態度,這在蘇詩中有充分的體現。
蘇軾在逆境中的詩篇當然含有痛苦、憤懣、消沉的一麵,但蘇軾更多的詩則表現了對苦難的傲視和對痛苦的超越。
蘇軾學博才高,對詩歌藝術技巧的掌握達到了得心應手的純熟境界,並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對待藝術規範,縱意所如,觸手成春。而且蘇詩的表現能力是驚人的,在蘇軾筆下幾乎沒有不能入詩的題材。
以“元佑”詩壇為代表的北宋後期是宋詩的鼎盛時期,蘇軾與王安石、黃庭堅、陳師道等人的創作將宋詩藝術推向了高峰。
就風格個性的突出、鮮明而言,王、黃、陳三家也許比蘇軾詩更引人注目。
然而論創作成就,則蘇軾無疑是北宋詩壇上第一大家。
在題材的廣泛、形式的多樣和情思內蘊的深厚這幾個維度上,蘇詩都是出類拔萃的。
更重要的是,蘇軾具有較強的藝術兼容性,他在理論上和創作中都不把某一種風格推到定於一尊的地位。
這樣,蘇軾雖然在創造宋詩生新麵貌的過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詩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這兩個主要缺點。
所以蘇軾在總體成就上實現了對同時代詩人的超越,成為最受後代廣大讀者歡迎的宋代詩人。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曆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
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麵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豔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於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
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一直被視為“小道”。
柳永雖然一生專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展,但卻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
而蘇軾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
他認為詩詞同源,本屬一體,詞“為詩之苗裔”,詩與詞雖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別,但它們的藝術本質和表現功能應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將詩與詞相提並論,由於他從文體觀念上將詞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這就為詞向詩風靠攏、實現詞與詩的相互溝通滲透提供了理論依據。
為了使詞的美學品位真正能與詩並駕齊驅,蘇軾還提出了詞須“自是一家”的創作主張。
此處的“自是一家”之說,是針對不同於柳永詞的“風味”而提出的,其內涵包括:追求壯美的風格和闊大的意境,詞品應與人品相一致,作詞應像寫詩一樣,抒發自我的真實性情和獨特的人生感受。
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其文如其為人”,在詞的創作上自成一家。
蘇軾一向以文章氣節並重,在文學上則反對步人後塵,因而他不滿意秦觀“學柳七作詞”而缺乏“氣格”。
他將傳統的表現柔情之詞為擴展為表現豪情之詞,將傳統上隻表現愛情之詞擴展為表現性情之詞,使詞像詩一樣可以充分表現作者的性情懷抱和人格個性。
蘇軾讓充滿進取精神、胸懷遠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誌士昂首走入詞世界,改變了詞作原有的柔軟情調,開啟了南宋辛派詞人的先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