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這橘子酸,剛上市得賣六文一斤呢!
吃過早食,再給學生們一人帶了個包子,兩人就去了衙門。
西花廳多招了一個夫子,正是沈之洲在楊夫子那兒上學時候交的好友,喬雪兒。
喬雪兒家裏是開酒坊的。她年紀比沈之洲還要小兩歲,頭上有個阿哥已經嫁人了,底下有個七歲的弟弟。
她父母打算讓她弟弟去上學,她也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便不想讓她繼續上學了。
沈之洲找到她時,媒婆已經去了她家好幾次。若不是忽然當上夫子、每月能有點進項,再加上喬雪兒鬧騰得厲害,說不定男方女方已經交換庚帖了。
她和沈之洲一人上一天課,宋清有時間了就去替沈之洲上上課。遇到夫夫倆都有空的時候,便窩在家裏,一人做小衣裳,一人翻醫書。
不過宋清不讓沈之洲做太久針線活兒,一日不能超過半個時辰。其餘時間在他邊上溫書作文章都行,什麽時候煩了,兩人便一起到田間地頭走一走。
以往這時節,家家戶戶都秋收完了。青壯年們便趁農閑去鎮上、縣裏找工做,好給家裏添幾個零用。工錢不高活兒還重不說,也不是人人都找得到活兒的,十個人裏有四個能找到就不錯了。
於是青壯年隻能和婦孺一起,要麽去城裏擺攤賣多餘的糧食,要麽上山砍過冬的柴禾、找些野果野菜,有運氣頂頂好的時候也能掙到一筆錢。
不過今年就不一樣了,不管是在村裏的菌地幹活兒,還是給衙門晚播的地收莊稼,抑或是有吃得了苦的,跟著到其他縣鎮去修路,都是來錢的門路。更別說還有新開的製糖作坊了。
總之往年秋收完了,一家子都不敢好好吃一頓飽飯,生怕差這一口就交不上稅了。今年隻靠做工的錢就能交上一半稅錢。
言歸正傳,今日是喬雪兒上課,夫夫倆還是來了衙門。原因無他,孫淑一迴來了。
到了衙門,兩人徑直往衙門議事的二堂去了。
孫淑一和範理已經到了,正飲茶等著夫夫倆。
「給宋先生、沈夫子看茶。」孫淑一請兩人坐下,話音一落就有下人上茶了。
見孫淑一二人麵色凝重,宋清率先問道:「不知孫縣令可談妥了修路事宜?」
「未曾——隻能說成功了一半。」
照理說寧陽縣的路已經修好了,知州隻要點個頭,走庫房撥銀,寧陽縣現成的技術工、有經驗的犯人就能輸入各地,加上眼下正值農閑,各縣鎮同時動工,快的話來年春播之前,最不濟一兩年就能實現全州通路。
這樣大的政績,足夠從五品的地方知州調做京官了。再大膽點想,都做到京官了,天子腳下,雖然還不能參與朝會,那不比地方官有盼頭?
官大一級壓死人,更何況京官大三級。這可不是說說而已。
在孫淑一去矩州之前,幾人預想過這一趟九成九能夠凱旋,沒想到竟然得了這麽個結果。
「可是阮知州還有別的顧慮?」宋清這半年多來都沒出過寧陽縣,加上現在消息閉塞,他屬實不清楚官場之事。
「非也。」孫淑一卻搖了搖頭。
「啪!」沈之洲一拊掌,一副醍醐灌頂模樣,「我記得前幾年好像有傳言,說阮知州和播州知州有齟齬,問題可是出在那邊?」
「正是!」
原來阮知州與播州知州係屬同鄉,早年在同一個夫子門下進學,又正好同歲,便免不了被人放在一處比較。
後來更是中了同科進士,名次也相差不大,就連外放做官也是前後腳、南北毗鄰的二州知州,沒能引為知己,倒是成就了一段孽緣。
雙方不相上下,在地方上僵持了將近十年,突然有一人想打破局麵調任京官,另外一人自然不答應。
左右兩州離京城幾千裏路,子虛烏有的什麽水泥路,就是寫摺子告到皇上那兒,皇上也懶得管你地方上怎麽扯皮,說不定還要怪罪你勞民傷財。
阮知州姓阮,可他也不是個軟柿子,在這窮山惡水的地方呆了這麽多年,早就想挪窩了,好不容易抓住個機會,哪裏能任由它就此夭折?
於是孫淑一和她帶去的熟工都被扣下了,足足在矩州修了半個多月的路。
熟工們倒是還好,有工錢拿有飯吃還有地方住,真正被壓迫的隻有她孫淑一,上山下水、蹚水泥過石沙,一個銅板都沒到手。
要是換了別的縣令,指定就認了栽、鎩羽而歸了,她孫淑一不一樣。
每日從工地上迴來,不說洗個澡換個衣服,她連臉也不洗,灰頭土臉就往阮知州家去。
那可是她世叔,離家千裏的侄女借住世叔家沒問題吧?
自然沒問題,有問題的是她非要「陪」世叔一家吃飯。
她也不淨手,一家人吃個飯沒那麽麻煩,這個菜那個菜裏落點灰也是無傷大雅的,在外做官可不得接地氣?
見同桌人舉著筷子無處下手,孫淑一深感慚愧,隻好熱情招唿眾人隨便吃菜。不知道吃什麽?她很體貼,主動為眾人布菜,連阮知州四五歲的嫡長孫都照顧到了。至於公筷,一家人不興講究這個!
一連幾天下來,就是阮知州受得了,府裏家眷也受不了了。可又不能開口趕人,免費勞動力倒是其次,重要的是得先把各項技術教下去。
沒辦法,阮知州隻能派人快馬加鞭給東邊的巫州知州送了公文,把這個搞政績的好法子分出去。
吃過早食,再給學生們一人帶了個包子,兩人就去了衙門。
西花廳多招了一個夫子,正是沈之洲在楊夫子那兒上學時候交的好友,喬雪兒。
喬雪兒家裏是開酒坊的。她年紀比沈之洲還要小兩歲,頭上有個阿哥已經嫁人了,底下有個七歲的弟弟。
她父母打算讓她弟弟去上學,她也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便不想讓她繼續上學了。
沈之洲找到她時,媒婆已經去了她家好幾次。若不是忽然當上夫子、每月能有點進項,再加上喬雪兒鬧騰得厲害,說不定男方女方已經交換庚帖了。
她和沈之洲一人上一天課,宋清有時間了就去替沈之洲上上課。遇到夫夫倆都有空的時候,便窩在家裏,一人做小衣裳,一人翻醫書。
不過宋清不讓沈之洲做太久針線活兒,一日不能超過半個時辰。其餘時間在他邊上溫書作文章都行,什麽時候煩了,兩人便一起到田間地頭走一走。
以往這時節,家家戶戶都秋收完了。青壯年們便趁農閑去鎮上、縣裏找工做,好給家裏添幾個零用。工錢不高活兒還重不說,也不是人人都找得到活兒的,十個人裏有四個能找到就不錯了。
於是青壯年隻能和婦孺一起,要麽去城裏擺攤賣多餘的糧食,要麽上山砍過冬的柴禾、找些野果野菜,有運氣頂頂好的時候也能掙到一筆錢。
不過今年就不一樣了,不管是在村裏的菌地幹活兒,還是給衙門晚播的地收莊稼,抑或是有吃得了苦的,跟著到其他縣鎮去修路,都是來錢的門路。更別說還有新開的製糖作坊了。
總之往年秋收完了,一家子都不敢好好吃一頓飽飯,生怕差這一口就交不上稅了。今年隻靠做工的錢就能交上一半稅錢。
言歸正傳,今日是喬雪兒上課,夫夫倆還是來了衙門。原因無他,孫淑一迴來了。
到了衙門,兩人徑直往衙門議事的二堂去了。
孫淑一和範理已經到了,正飲茶等著夫夫倆。
「給宋先生、沈夫子看茶。」孫淑一請兩人坐下,話音一落就有下人上茶了。
見孫淑一二人麵色凝重,宋清率先問道:「不知孫縣令可談妥了修路事宜?」
「未曾——隻能說成功了一半。」
照理說寧陽縣的路已經修好了,知州隻要點個頭,走庫房撥銀,寧陽縣現成的技術工、有經驗的犯人就能輸入各地,加上眼下正值農閑,各縣鎮同時動工,快的話來年春播之前,最不濟一兩年就能實現全州通路。
這樣大的政績,足夠從五品的地方知州調做京官了。再大膽點想,都做到京官了,天子腳下,雖然還不能參與朝會,那不比地方官有盼頭?
官大一級壓死人,更何況京官大三級。這可不是說說而已。
在孫淑一去矩州之前,幾人預想過這一趟九成九能夠凱旋,沒想到竟然得了這麽個結果。
「可是阮知州還有別的顧慮?」宋清這半年多來都沒出過寧陽縣,加上現在消息閉塞,他屬實不清楚官場之事。
「非也。」孫淑一卻搖了搖頭。
「啪!」沈之洲一拊掌,一副醍醐灌頂模樣,「我記得前幾年好像有傳言,說阮知州和播州知州有齟齬,問題可是出在那邊?」
「正是!」
原來阮知州與播州知州係屬同鄉,早年在同一個夫子門下進學,又正好同歲,便免不了被人放在一處比較。
後來更是中了同科進士,名次也相差不大,就連外放做官也是前後腳、南北毗鄰的二州知州,沒能引為知己,倒是成就了一段孽緣。
雙方不相上下,在地方上僵持了將近十年,突然有一人想打破局麵調任京官,另外一人自然不答應。
左右兩州離京城幾千裏路,子虛烏有的什麽水泥路,就是寫摺子告到皇上那兒,皇上也懶得管你地方上怎麽扯皮,說不定還要怪罪你勞民傷財。
阮知州姓阮,可他也不是個軟柿子,在這窮山惡水的地方呆了這麽多年,早就想挪窩了,好不容易抓住個機會,哪裏能任由它就此夭折?
於是孫淑一和她帶去的熟工都被扣下了,足足在矩州修了半個多月的路。
熟工們倒是還好,有工錢拿有飯吃還有地方住,真正被壓迫的隻有她孫淑一,上山下水、蹚水泥過石沙,一個銅板都沒到手。
要是換了別的縣令,指定就認了栽、鎩羽而歸了,她孫淑一不一樣。
每日從工地上迴來,不說洗個澡換個衣服,她連臉也不洗,灰頭土臉就往阮知州家去。
那可是她世叔,離家千裏的侄女借住世叔家沒問題吧?
自然沒問題,有問題的是她非要「陪」世叔一家吃飯。
她也不淨手,一家人吃個飯沒那麽麻煩,這個菜那個菜裏落點灰也是無傷大雅的,在外做官可不得接地氣?
見同桌人舉著筷子無處下手,孫淑一深感慚愧,隻好熱情招唿眾人隨便吃菜。不知道吃什麽?她很體貼,主動為眾人布菜,連阮知州四五歲的嫡長孫都照顧到了。至於公筷,一家人不興講究這個!
一連幾天下來,就是阮知州受得了,府裏家眷也受不了了。可又不能開口趕人,免費勞動力倒是其次,重要的是得先把各項技術教下去。
沒辦法,阮知州隻能派人快馬加鞭給東邊的巫州知州送了公文,把這個搞政績的好法子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