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李想國也進了種植空間,拿著片鎬忙碌起來。


    都是熟悉的操作,先兩側勾土起壟,再在壟台上勾出淺淺的種植溝。


    隨後李想國取出那個簡易的點葫蘆,一邊敲打著一邊勻速地後退。


    豆子也就均勻地落進下方的種植溝裏。


    沒有播種機,所以大壟雙行這樣的技術是沒辦法操作的。


    不過李想國也不在乎。


    他隻買了二斤多點兒的豆種,按照現在的下種量,大概也就能種三分地。


    一壟不到一分地,大概也就四十多平方,差不多能種四壟左右。


    他買的是小粒黃豆,這種黃豆的產量比大粒的黃豆低。


    即便在後世,畝產三百多斤也算得上豐收。


    但是大粒黃豆的高產品種,最高的畝產量已經突破八百斤大關。


    即便如此,卻也仍然麵臨著收購價格不高的問題。


    扣除承包費用、化肥、農機費用什麽的,最後的結果可能就是種的大豆越多虧本越多。


    這也是後世為什麽除了生產保護區,東北都很少有人再種植黃豆。


    能看到的旱地,幾乎是遍地的玉米、玉米,還特麽是玉米。


    這空間自己還沒收獲過,不過介紹說是適合所有生物。


    想必這黃豆的產量,應該比後世使用了複合肥的黃豆產量更高。


    畢竟,國內的農業太過粗放,還做不到因地施肥。


    即便使用複合肥,那最多也就相當於你去品牌店買了件流水線衣服。


    這空間應該能算得上是量體裁衣。


    自己這一茬要是隻收獲七八十斤黃豆,應該也算挺失敗的吧?


    不過即便隻有這麽多,那也夠自己吃到下批黃豆成熟的。


    要是按著這個年代的糧食產量來估計,那產量就更慘不忍睹了。


    一九四八年,渤海區三專署主要農作物平均畝產量分別是:高粱123斤、大豆123斤、穀子164斤、玉米133斤。


    按著這個標準,自己這一茬黃豆能收個三四十斤,都算不錯了。


    播完種子,他也隻是覆了一薄層土,就取出來張椅子,再把詞典從空間取出來看了起來。


    他也不急著種,今天隻要把黃豆和綠豆給種好就行了。


    要是有時間就再種點兒玉米,這樣勞逸結合著,降低勞動強度,省得把手再磨出泡來。


    那樣反倒更耽誤時間。


    說起來,豆子應該是最好的食物之一。


    想想那個相聲裏的段子。


    豆子賣不完就磨成豆漿賣。


    如果豆漿賣不完,就把豆漿做成豆腐腦;


    如果豆腐腦賣不完,就把豆腐腦做成豆腐;


    如果豆腐賣不完,就把豆腐做成幹子或者臭豆腐;


    如果幹子沒賣完,就把幹子做成黴幹子。


    雖然是個段子,但是也能看出來豆製品做法的廣泛。


    除了做豆腐,還能生豆芽、磨豆粉。


    就像《上甘嶺》電影裏,前線軍人吃的炒麵。


    其實就是用少量油,然後用麵粉和上百分之三十左右的豆粉,再加少許鹽小火慢炒做成的。


    某本小說的豬腳抓起來吃了一把,就嫌棄這東西噎人難吃……


    實際上隻是他不會吃罷了。


    這麽吃,就連奶粉也沒好到哪兒去,一樣的噎人難吃。


    原本這樣的東西,最適合的就是用開水衝泡,做成糊糊來吃。


    那樣味道香濃,還好消化吸收。


    不過前線條件有限,外加著明火可能吸引敵軍火力,所以前線戰士才隻能就著雪吃。


    再就是三年災害期間,憑借醫院的水腫病證明,四九城的居民可以購買康複粉(用麥麩、豆粉和砂糖混製)一份。


    除卻戰爭和苦難,黃豆粉更多還是跟美食相關。


    最出名的:驢打滾、打糕、豆粉糍粑……


    實際上萬變不離其宗,不過主要還是糯米和黃豆的組合,所差的無非做法和名字的區別。


    就這麽種地看書,再吃了頓晚飯。倒也沒費多大力氣,也算把黃豆給種完了。


    隨後他把竹竿後麵的空袋子解下來收好,再把裝著綠豆的袋子綁上去,重新調整棍子數量和間隙。


    再重複著之前的過程,也把綠豆種了下去。


    實際上李想國忙碌的時候,都覺得自己這綠豆種得有點兒多。


    畢竟這玩意兒他也是買了兩斤的種子,不過綠豆的個頭兒可是比黃豆小多了。


    按著自己這下種量來看,估計至少也要種上半畝地。


    關鍵的問題來了。


    要是黃豆也還罷了,這玩意兒等到葉子落了,直接整棵割下來,曬幹以後打出來豆子就行。


    綠豆的話,靠著自己手工操作,種這麽多其實挺坑的。


    這玩意兒不會一次性一起成熟,枝頭還在開花,最早結出的豆莢就已經變黑成熟了。


    成熟的豆莢就得抓緊時間摘下來,要不然等到它幹透了,一碰就炸莢,裏麵的綠豆就落到地上了。


    這樣的采摘,隔幾天就得來上一次,挺折騰人的。


    對於自己來說,這東西也就隻有生豆芽、和做綠豆湯這樣的用途。


    至於做綠豆沙或者是做粉絲這些,自己是真的不會啊。


    綠豆產量不算高,就算後世畝產量一般也就兩百多斤。


    之所以超市什麽的價格不貴,完全是因為現在有緬甸等地產的綠豆。


    緬甸地處熱帶,綠豆這樣的短生長期作物,他們可以實現一年四茬的周期種植。


    種了五壟地,再把黃豆剩下的那點兒地頭種完,李想國也停了下來。


    種上這麽多,估計也夠自己吃幾年的。


    實在沒必要再給自己找麻煩了。


    剩下的,他也不打算再種,還是迴頭什麽時候生點豆芽算了。


    再吃了一頓飯,出去看時候,發現外界時間也已經晚上七點多鍾了。


    他也不由得苦笑,果然這樣自己消耗的糧食也得更多了。


    這個點兒睡覺肯定太早了,所以他也幹脆再取出一包白馬牙玉米種子,也不起壟,直接刨垵種了下去。


    等到玉米成熟,就可以少量地養點兒雞鴨鵝這些家禽。


    禽蛋自由就指日可待了。


    至於大規模養殖,那還是想多了。


    這年代國內的玉米都是常規種,不說上麵的數據,就算高產的,一畝地一般隻有兩三百斤。


    而同期,歐美的玉米畝產量已經超過千斤。


    後世,國內的玉米小麵積畝產量已經破了兩千斤,而同期的美國玉米最高畝產量更是高達五千斤以上。


    國內畝產平均甚至隻有八百多斤,美國平均畝產則在一千四百斤以上。


    所以,說dna裏麵都是種田基因的,不覺得臉紅嗎?


    其實從上麵的對比也能看出來,現代農業和傳統農業在產出上麵的巨大差異——產量可以達到三五倍的差異。


    (我說的是這個時代,不是後世,後世那種也是現代農業。)


    自己就種這麽點兒,算起來也就三四分地的量,品種就這樣,又能產多少玉米,能養多少家禽?


    這幾種家禽,吃得最少的肯定是雞。


    但是一隻成年雞,一天都得吃二兩飼料,這還是營養配比很好的飼料,純粹的玉米,那消耗量估計至少也得三四兩。


    就算都喂雞,那也隻怕用不多久就都給吃光了。


    沒糧食吃,那不是還得收到靜止空間,等著下一批糧食產出?


    所以李想國真挺羨慕小說裏的豬腳,以及後世養殖走地雞、賣草雞蛋、土雞蛋的老板們。


    隨便有個一畝地的空間,又或者包個幾十畝地的小山頭兒,完全“不喂”飼料,就能養上成千上萬隻雞,還能讓它們長得膘肥體壯。


    山上的果樹還能結出無數果實來。


    自己要是這麽幹,別說結果了,隻怕就連果樹的樹根都得被餓紅眼的雞給刨出來全吃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四合院:躲進小樓成一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成人的童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成人的童話並收藏四合院:躲進小樓成一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