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果你讓我去做簽判,我不會做得比你更好,我的特長在於思考,而不在實踐,而你是一個想到了就會立刻去做的人,而且你也有能力做得好,相信你自己。」
「有妻如此,夫復何求?」蘇軾將王弗
攬進懷裏,輕撫著她的髮絲。
因為王弗的開解,蘇軾堅持要將自己的文章公開,所以不久之後,這篇文章就到了仁宗案頭。
仁宗此時已經五十一歲,身體和精神都不如往年,去年收到王弗的密折,他還很開心地親自迴信,支持了王弗的想法,今年收到蘇軾的文章,他已經沒什麽精神再去思考了。
這一天他身邊是張貴妃隨侍,偶然瞥見蘇軾圓轉流動、清秀勁爽的書法,不自覺看得入了迷,讀完蘇軾的文章,她的眼淚已經流了下來,雙手攥成拳,緊緊捏著自己的帕子。仁宗見狀,覺得有趣,便問她:「娘子為何垂淚不止?難道這蘇子瞻的文章有什麽神力?」
「官家難道不覺得,這位蘇簽判的文章真情實意,確確實實是站在囚犯的地位上,為之唿喊,妾身沒什麽見識,從不知獄中原來是這般景象。平心而論,我不喜歡那些犯罪滋事的人,但他們也是官家的子民,隻是一時走入歧路,加以教化想必能夠改正。更何況,蘇簽判的文章圓融如意,令人讀罷鬱氣頓出,他的書法也是妾身平生僅見,一等一的好,這樣的人,這樣的文章,難道不值得妾身為之一哭嗎?」
仁宗聽了她的話,也忍耐著身體的不適,認真讀起了蘇軾的文章,待他仔細思考過後,確實覺得蘇軾文筆皆美,又有治理的才幹,於是向左右誇讚道:「蘇軾此人,日後將有大用。」
第153章
雖然仁宗如此誇獎了蘇軾, 但他依舊沒有同意蘇軾請求增撥資金,修繕鳳翔府監獄的請求, 治國理政不患寡而患不均,開了一道口子,就會有決堤的風險,更何況蘇軾的建議本身就有爭議。
沒有資金下撥,蘇軾隻能在鳳翔府的監獄實施他的改革, 下麵鄉縣監獄的改造就暫時擱置了。
正月裏還在下雪,許多農戶家的茅草屋倒塌,壓死了不少人,更別說凍死、餓死在荒野上的人, 簡直不計其數。宋太守上奏, 請求賑災,朝廷允許他開常平倉放糧, 另撥了兩萬貫作為賑災款,相對於雪災造成的傷害,這簡直是杯水車薪。
因為蘇軾能力出眾,宋太守又想著提拔他, 便時時把他帶在身邊,四處奔波,籌錢籌糧,打算從附近受災較輕的地區購進一批糧食,蘇軾聽說了他的計劃,立刻製止了他。
「但凡有大災, 一定是事前預防不到位的原因,如果想要事後阻止,就必須要付出十倍百倍的錢財,兩萬貫買不到多少糧食,卻會讓附近城鎮的米商認為有利可圖,囤積居奇,更傷民生。」
「可是救災刻不容緩,百姓們等不及了呀!」
「太守莫急,我有一計。」
第二天,全鳳翔府富戶巨賈家族的掌事者都被集結到了府衙。
「太守的意思小人怎麽聽不太懂?這是讓我們出錢賑災?」
宋明看了一眼蘇軾,見後者淡然而立,心下稍定,解釋道:「不,這是在與諸位鄉老合作賺錢,所謂『公債』,是由府衙印製信物,分股發放,不拘何人,都可以拿錢前來購買,等到了期限,便可憑藉信物前來領取本金及紅利,初定的是一年期公債利率為百分之二,意思是你用一百文買了代表一百文的信物,一年期滿,府衙返還一百又兩文給你,在此期間,你們不需要做任何事。」
「這不就是放貸嗎?」
「是的,此種製度與放貸大同小異,隻不過,向你們借錢的是府衙,府衙不會像尋常借錢的人一樣無力還錢。」
眾富戶心下腹誹,錢都進了官府腰包,誰知道還能不能要迴來?自古民不與官鬥,他們隻是有些閑錢,可不想沾惹官府,於是紛紛擺手,道:「我等都不懂此中奧妙,太守若是想談賑災,想必諸位同仁都會慷慨解囊,至於借貸,還是免了吧!」
其實他們還有個擔憂就是,宋明太守的任期隻剩下一年多了,他們買了這個所謂的「公債」,到時候催債的時候宋太守剛好卸任,後來接任的太守若是不認前太守的政策,他們也無處申冤去啊!
事實上,他們的擔憂蘇軾已經和宋明分析過了,宋明認為他的辦法不錯,隻是後續的風險太大,因為世上從來沒有穩賺不賠的生意,他也沒有陶朱公範蠡那樣的「點金」手段,到時候還不起債,恐怕名聲盡毀。
蘇軾想到這一步已經非常了不起了,不過他還無法準確剖析出其中利弊,對於「公債」這種經濟理論隻是一知半解,曾聽王弗對她的弟子講解過,便記下來了。
無奈之下,他迴家問王弗,遇到這樣的情況,她會怎麽做?
「首先,我會請旨一封,將『公債』定為官府支出的必要部分,其次,我會專門設立一個部門,將發行公債、償還公債交給專門人才管理,最後,時機不夠成熟,當下救災更為急迫,公債你可以慢慢來。」
李書文從外頭進來,向王弗匯報:「自江陵府購得米糧三萬石,皆已運抵鳳翔府。」
蘇軾驚訝道:「你什麽時候做了這樣的安排?」
「不過一月前,見大雪不停,未雨綢繆了一下,我們的船改造過,行船速度遠遠超過一般的船,所以到得快。」
「有妻如此,夫復何求?」蘇軾將王弗
攬進懷裏,輕撫著她的髮絲。
因為王弗的開解,蘇軾堅持要將自己的文章公開,所以不久之後,這篇文章就到了仁宗案頭。
仁宗此時已經五十一歲,身體和精神都不如往年,去年收到王弗的密折,他還很開心地親自迴信,支持了王弗的想法,今年收到蘇軾的文章,他已經沒什麽精神再去思考了。
這一天他身邊是張貴妃隨侍,偶然瞥見蘇軾圓轉流動、清秀勁爽的書法,不自覺看得入了迷,讀完蘇軾的文章,她的眼淚已經流了下來,雙手攥成拳,緊緊捏著自己的帕子。仁宗見狀,覺得有趣,便問她:「娘子為何垂淚不止?難道這蘇子瞻的文章有什麽神力?」
「官家難道不覺得,這位蘇簽判的文章真情實意,確確實實是站在囚犯的地位上,為之唿喊,妾身沒什麽見識,從不知獄中原來是這般景象。平心而論,我不喜歡那些犯罪滋事的人,但他們也是官家的子民,隻是一時走入歧路,加以教化想必能夠改正。更何況,蘇簽判的文章圓融如意,令人讀罷鬱氣頓出,他的書法也是妾身平生僅見,一等一的好,這樣的人,這樣的文章,難道不值得妾身為之一哭嗎?」
仁宗聽了她的話,也忍耐著身體的不適,認真讀起了蘇軾的文章,待他仔細思考過後,確實覺得蘇軾文筆皆美,又有治理的才幹,於是向左右誇讚道:「蘇軾此人,日後將有大用。」
第153章
雖然仁宗如此誇獎了蘇軾, 但他依舊沒有同意蘇軾請求增撥資金,修繕鳳翔府監獄的請求, 治國理政不患寡而患不均,開了一道口子,就會有決堤的風險,更何況蘇軾的建議本身就有爭議。
沒有資金下撥,蘇軾隻能在鳳翔府的監獄實施他的改革, 下麵鄉縣監獄的改造就暫時擱置了。
正月裏還在下雪,許多農戶家的茅草屋倒塌,壓死了不少人,更別說凍死、餓死在荒野上的人, 簡直不計其數。宋太守上奏, 請求賑災,朝廷允許他開常平倉放糧, 另撥了兩萬貫作為賑災款,相對於雪災造成的傷害,這簡直是杯水車薪。
因為蘇軾能力出眾,宋太守又想著提拔他, 便時時把他帶在身邊,四處奔波,籌錢籌糧,打算從附近受災較輕的地區購進一批糧食,蘇軾聽說了他的計劃,立刻製止了他。
「但凡有大災, 一定是事前預防不到位的原因,如果想要事後阻止,就必須要付出十倍百倍的錢財,兩萬貫買不到多少糧食,卻會讓附近城鎮的米商認為有利可圖,囤積居奇,更傷民生。」
「可是救災刻不容緩,百姓們等不及了呀!」
「太守莫急,我有一計。」
第二天,全鳳翔府富戶巨賈家族的掌事者都被集結到了府衙。
「太守的意思小人怎麽聽不太懂?這是讓我們出錢賑災?」
宋明看了一眼蘇軾,見後者淡然而立,心下稍定,解釋道:「不,這是在與諸位鄉老合作賺錢,所謂『公債』,是由府衙印製信物,分股發放,不拘何人,都可以拿錢前來購買,等到了期限,便可憑藉信物前來領取本金及紅利,初定的是一年期公債利率為百分之二,意思是你用一百文買了代表一百文的信物,一年期滿,府衙返還一百又兩文給你,在此期間,你們不需要做任何事。」
「這不就是放貸嗎?」
「是的,此種製度與放貸大同小異,隻不過,向你們借錢的是府衙,府衙不會像尋常借錢的人一樣無力還錢。」
眾富戶心下腹誹,錢都進了官府腰包,誰知道還能不能要迴來?自古民不與官鬥,他們隻是有些閑錢,可不想沾惹官府,於是紛紛擺手,道:「我等都不懂此中奧妙,太守若是想談賑災,想必諸位同仁都會慷慨解囊,至於借貸,還是免了吧!」
其實他們還有個擔憂就是,宋明太守的任期隻剩下一年多了,他們買了這個所謂的「公債」,到時候催債的時候宋太守剛好卸任,後來接任的太守若是不認前太守的政策,他們也無處申冤去啊!
事實上,他們的擔憂蘇軾已經和宋明分析過了,宋明認為他的辦法不錯,隻是後續的風險太大,因為世上從來沒有穩賺不賠的生意,他也沒有陶朱公範蠡那樣的「點金」手段,到時候還不起債,恐怕名聲盡毀。
蘇軾想到這一步已經非常了不起了,不過他還無法準確剖析出其中利弊,對於「公債」這種經濟理論隻是一知半解,曾聽王弗對她的弟子講解過,便記下來了。
無奈之下,他迴家問王弗,遇到這樣的情況,她會怎麽做?
「首先,我會請旨一封,將『公債』定為官府支出的必要部分,其次,我會專門設立一個部門,將發行公債、償還公債交給專門人才管理,最後,時機不夠成熟,當下救災更為急迫,公債你可以慢慢來。」
李書文從外頭進來,向王弗匯報:「自江陵府購得米糧三萬石,皆已運抵鳳翔府。」
蘇軾驚訝道:「你什麽時候做了這樣的安排?」
「不過一月前,見大雪不停,未雨綢繆了一下,我們的船改造過,行船速度遠遠超過一般的船,所以到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