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點了點頭,放兩人去隔壁吃飯,這官場上多個朋友就多個助力,章惇此人他也聽說過,從小就不同尋常,學問廣博,品性真率,兼之家世不錯,所以在這一屆舉子中很受看好,蘇軾兄弟倆與他交往,沒有壞處。
蘇軾和蘇轍進了包間,房間裏還坐了另外幾個人,這群人的年紀參差,二十多歲到三四十歲都有,蘇轍
倒成了他們之中最小的了。
章惇十分熱情地為兩人介紹他的同伴,大多與他一樣來自福建路,也有幾個開封府、河南府的。來自洛陽的程顥和程頤是所有人中名氣最大的,因為他們是大儒周敦頤的學生,程頤並沒有參加這一次的科舉考試,因為他早在二十四歲時就來到了開封收徒講學,受到多方讚揚,並不需要參加考試,就能入仕為官。
另外還有福州的林希、林旦、林邵、林顏四兄弟,他們都參加了這次的考試,並且都通過了,尤其林希,他是解元,被認為是今科狀元的有力人選。章惇還很遺憾地說:「吉甫今日有事沒來,他也是咱們福建路的。」
他口中的「吉甫」,名叫呂惠卿,是福建泉州人。往往一個地方出來的很容易拉起幫派來,他們這一群人,就大多來自南方,以福建路舉子居多。
文人相交,自然是談論學問比較多,蘇軾也不是性格拘謹的人,很快就融入其中。在所有人裏,他最欣賞章惇的大氣豪爽,林希的敦和有禮,程顥則是個說話溫聲細語,從不疾言厲色的人,當做長輩尊敬還差不多,不像年輕人一樣,能互相開玩笑。
酒到酣處,眾人開始吟詩作賦,蘇軾下筆有神,三步成詩,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蘇轍雖然內斂少言,但論作文,蘇軾不及他嚴謹端方,像蘇轍這種年少老成的,就很容易受到年紀較長的人欣賞。
大家又說起明年春天的會試,如今的禮部侍郎是歐陽修,他一向推崇文風平易、內容充實、感情真摯的文章,多次在《太平廷報》上發表過文章,還受到過仁宗的激賞,因此這兩年,大家都開始努力練習此種文風,在座諸人,都是對歐陽修的文章有所研究的。
程頤說:「其實想在《太平廷報》上登載文章也不是什麽難事,我看,這些報紙上的文章,以實用性為重,少見文采斐然、辭藻華麗的,司馬公也是支持歐陽公的,你們若想入了歐陽公的眼,不如按照格式寫幾篇文章投到官報署去,我在那裏有幾個朋友,可以幫忙通過初步審核,至於能不能刊登,得看你們的。」
這幾年各地小報頻出,在座的大多數都有刊登文章的經驗,不過都是在地方性報紙上,隻有蘇軾和蘇轍在《和樂小報》上登過文章,隻是他們不出名,讀者一時想不起他們,也不過感嘆幾句便放下了。
「登報是個不錯的想法,至少能積攢名聲,不過,我更看好《和樂小報》,《太平廷報》上的文章並不講究什麽文采、深度,大多是官府的書吏撰文,如果想要闖出名氣,還是《和樂小報》這種各地都有,銷量又高的報紙好。」林希平時也喜歡讀報,他最喜歡的就是《和樂小報》。
有人說:「《和樂小報》上山精野怪的故事太多了,讀這個報紙的大多是有兩個閑錢卻沒什麽高雅消遣的富人,恐怕低了格調。」
蘇軾看了那人一眼,心中有些不悅,作為《和樂小報》創始人的官人,參與過最初報紙編纂的一份子,他最討厭人家說《和樂小報》「沒格調」,老百姓都愛看,怎麽就沒格調了?
「人看是人話,鬼看是鬼話,心中隻有鬼魅魍魎,看到人家的文章,自然不會有神仙諸佛。」
「你——」那人聽了他這話,憤然而起。
在座的都是文化人,這種程度的影射自然都是心知肚明,隻是他們與蘇軾初識,雖欣賞他的才氣,但感情上還是偏向先來的人的,於是都沉默不語。隻有章惇走過來向蘇軾敬了一杯酒,對他說:「子瞻來自蜀地,自然對同為蜀人所創的《和樂小報》與有榮焉,慎之說話不中聽,我代他向你賠罪。」
說罷便一飲而盡,蘇軾也隻能賣他一個麵子,飲下道歉的酒,將這事翻過篇去。
那個叫做「慎之」的人,
後來就一直離蘇軾兄弟倆遠遠的,不肯與他們說話了。章惇看氣氛不好,趕緊叫了歌伎進來,吹吹打打,一陣纏綿動聽的歌聲便飄飛出去,唱的正是柳永新寫的詞曲。
蘇軾自顧自飲下一杯酒,忽然蘇轍湊過來,眉頭緊鎖:「娘子她們就在隔壁,我們卻在這裏聽這種靡靡之音,不太好吧?」
蘇軾立時寒毛直豎,僵直了身子,想起喝醋如飲水的王弗,還有她當日的告誡,連忙對章惇說:「子厚兄,我爹娘在隔壁,咱們卻召了歌伎,這於禮不合啊!」
章惇卻有些醉了,拉著他的手猛拍了兩下,安慰道:「這有什麽?年輕男子聚在一起,召伎奏樂都是尋常事,令尊想必也是見識過的,這樊樓啊,精妙之處就在於他們養的這群歌伎。怎麽樣?她們唱得不錯吧?」
蘇軾卻不敢再待下去,連忙向章惇告辭,剛走到門口,門外便有行菜的小廝高聲喊:「大官人,隔壁房間為你們點了一份燒豬蹄!」
章惇讓他進來,眾人知道隔壁坐著蘇軾的家人,都鬧笑起來,調侃起了蘇軾和蘇轍。
「這成親太早,就是如此!」
蘇軾和蘇轍進了包間,房間裏還坐了另外幾個人,這群人的年紀參差,二十多歲到三四十歲都有,蘇轍
倒成了他們之中最小的了。
章惇十分熱情地為兩人介紹他的同伴,大多與他一樣來自福建路,也有幾個開封府、河南府的。來自洛陽的程顥和程頤是所有人中名氣最大的,因為他們是大儒周敦頤的學生,程頤並沒有參加這一次的科舉考試,因為他早在二十四歲時就來到了開封收徒講學,受到多方讚揚,並不需要參加考試,就能入仕為官。
另外還有福州的林希、林旦、林邵、林顏四兄弟,他們都參加了這次的考試,並且都通過了,尤其林希,他是解元,被認為是今科狀元的有力人選。章惇還很遺憾地說:「吉甫今日有事沒來,他也是咱們福建路的。」
他口中的「吉甫」,名叫呂惠卿,是福建泉州人。往往一個地方出來的很容易拉起幫派來,他們這一群人,就大多來自南方,以福建路舉子居多。
文人相交,自然是談論學問比較多,蘇軾也不是性格拘謹的人,很快就融入其中。在所有人裏,他最欣賞章惇的大氣豪爽,林希的敦和有禮,程顥則是個說話溫聲細語,從不疾言厲色的人,當做長輩尊敬還差不多,不像年輕人一樣,能互相開玩笑。
酒到酣處,眾人開始吟詩作賦,蘇軾下筆有神,三步成詩,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蘇轍雖然內斂少言,但論作文,蘇軾不及他嚴謹端方,像蘇轍這種年少老成的,就很容易受到年紀較長的人欣賞。
大家又說起明年春天的會試,如今的禮部侍郎是歐陽修,他一向推崇文風平易、內容充實、感情真摯的文章,多次在《太平廷報》上發表過文章,還受到過仁宗的激賞,因此這兩年,大家都開始努力練習此種文風,在座諸人,都是對歐陽修的文章有所研究的。
程頤說:「其實想在《太平廷報》上登載文章也不是什麽難事,我看,這些報紙上的文章,以實用性為重,少見文采斐然、辭藻華麗的,司馬公也是支持歐陽公的,你們若想入了歐陽公的眼,不如按照格式寫幾篇文章投到官報署去,我在那裏有幾個朋友,可以幫忙通過初步審核,至於能不能刊登,得看你們的。」
這幾年各地小報頻出,在座的大多數都有刊登文章的經驗,不過都是在地方性報紙上,隻有蘇軾和蘇轍在《和樂小報》上登過文章,隻是他們不出名,讀者一時想不起他們,也不過感嘆幾句便放下了。
「登報是個不錯的想法,至少能積攢名聲,不過,我更看好《和樂小報》,《太平廷報》上的文章並不講究什麽文采、深度,大多是官府的書吏撰文,如果想要闖出名氣,還是《和樂小報》這種各地都有,銷量又高的報紙好。」林希平時也喜歡讀報,他最喜歡的就是《和樂小報》。
有人說:「《和樂小報》上山精野怪的故事太多了,讀這個報紙的大多是有兩個閑錢卻沒什麽高雅消遣的富人,恐怕低了格調。」
蘇軾看了那人一眼,心中有些不悅,作為《和樂小報》創始人的官人,參與過最初報紙編纂的一份子,他最討厭人家說《和樂小報》「沒格調」,老百姓都愛看,怎麽就沒格調了?
「人看是人話,鬼看是鬼話,心中隻有鬼魅魍魎,看到人家的文章,自然不會有神仙諸佛。」
「你——」那人聽了他這話,憤然而起。
在座的都是文化人,這種程度的影射自然都是心知肚明,隻是他們與蘇軾初識,雖欣賞他的才氣,但感情上還是偏向先來的人的,於是都沉默不語。隻有章惇走過來向蘇軾敬了一杯酒,對他說:「子瞻來自蜀地,自然對同為蜀人所創的《和樂小報》與有榮焉,慎之說話不中聽,我代他向你賠罪。」
說罷便一飲而盡,蘇軾也隻能賣他一個麵子,飲下道歉的酒,將這事翻過篇去。
那個叫做「慎之」的人,
後來就一直離蘇軾兄弟倆遠遠的,不肯與他們說話了。章惇看氣氛不好,趕緊叫了歌伎進來,吹吹打打,一陣纏綿動聽的歌聲便飄飛出去,唱的正是柳永新寫的詞曲。
蘇軾自顧自飲下一杯酒,忽然蘇轍湊過來,眉頭緊鎖:「娘子她們就在隔壁,我們卻在這裏聽這種靡靡之音,不太好吧?」
蘇軾立時寒毛直豎,僵直了身子,想起喝醋如飲水的王弗,還有她當日的告誡,連忙對章惇說:「子厚兄,我爹娘在隔壁,咱們卻召了歌伎,這於禮不合啊!」
章惇卻有些醉了,拉著他的手猛拍了兩下,安慰道:「這有什麽?年輕男子聚在一起,召伎奏樂都是尋常事,令尊想必也是見識過的,這樊樓啊,精妙之處就在於他們養的這群歌伎。怎麽樣?她們唱得不錯吧?」
蘇軾卻不敢再待下去,連忙向章惇告辭,剛走到門口,門外便有行菜的小廝高聲喊:「大官人,隔壁房間為你們點了一份燒豬蹄!」
章惇讓他進來,眾人知道隔壁坐著蘇軾的家人,都鬧笑起來,調侃起了蘇軾和蘇轍。
「這成親太早,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