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啊,不如何, 為兄我還要再練上六十年才堪稱大成。同叔啊, 你吃這種幹醋, 還不如明日早早起床練字,你看我的洗墨池,顏色比你的深多了,
我用壞的筆也有十大匣了,你還是腳踏實地, 勤奮練習吧!」
「二哥,
你比我大三歲,洗墨池顏色深不是理所應當的嗎?況且你天天抄書,用壞的筆多也不稀奇。十娘不給我寫信,肯定因為你是兄長,她的信定是給我們兩個人的,以後十娘來信,
你可不能避著我偷偷看了。」
蘇軾倒是好奇「在府城的時候也沒見你對十娘如此殷勤,這一迴來,你倒是想起她來了, 跟二哥說說,這是為何?」
蘇轍也說不上來,
先前他不怎麽注意王浮,但今天的事讓他意識到,十娘與他同年,甚至比他還小,卻是一個有主見有行動力的人,這讓他覺得很有意思。其實蘇家三個男人都是桀驁不馴的性子,隻不過他看起來更加圓融敦和,實際上他心裏也不一定看得起那些庸碌無為之輩,有才氣的人大抵如此,若稜角被磨平,那也就不是天才了,泯然眾人而已。
最後蘇軾還是把十娘給他的信給蘇轍看了,他們兄弟倆一向關係好,蘇軾對蘇轍,雖常有擠兌,卻也是有求必應的。他們倆都給王浮寫了迴信,裝在同一個信封裏。
第二天一大早,蘇軾和蘇轍照常起得很早,在院子裏熱身運動,打了一套養生保健的五禽戲,迴頭就看見蘇洵站在廊下,麵帶微笑地看著他們。
「讀書人也需要健壯的體格,不然入了貢院,也熬不過幾天的考試。你們能夠早睡早起,堅持練拳,爹爹十分欣慰。」
疾病奪走了蘇洵的不少親人,他對養生也頗有心得,後來的蘇軾蘇轍兄弟倆也是如此,他們還在信中討論過各自如何養生,蘇軾梳頭髮要梳一百下的理論,可謂是流傳千古。
但近來蘇洵實在是食慾不佳,吃不下飯,蘇軾看了心疼,有時也會親自下廚,做一些或鬆軟或酥脆的點心,直把全家人的眼珠子都嚇掉了。蘇軾還是以盡孝的名義,才能躲過程氏的盤問。
蘇洵檢查了兩個兒子的學習情況,突然發現他們在算學上已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遊學各方,他也看到了《和樂小報》,對其主人十分敬佩,沒想到不久之後就收到了娘子的來信,說自己兩個兒子都在府城新拜了老師,正是《和樂小報》上的紀遠紀先生。
蘇洵對兒子的老師很好奇,但他現在還不能前去拜訪紀遠,因為父親離世,蘇洵決定從紗縠巷搬迴鄉下老家,結廬而居,為父親守孝。
處理完家中瑣事,蘇家人就搬迴了鄉下,不久之後,辭官歸家的蘇渙也拖家帶口地迴來了,兩家人相聚,眼淚汪汪,泣不成聲。
蘇渙常年在外奔波,患有極嚴重的風濕病,而蘇洵為父母選擇的墓地在山腳泉眼旁,寒氣較重,他們臨時建造的房子地基低矮,常有滲水。蘇軾想起王浮精於工程建造,手下有一支技藝高超的工程隊,便覥著臉皮寫信請王浮幫忙。
王浮得了信,派董阿大帶著工匠和水泥去眉山幫忙,幾日時間便建造起兩座小院,雖然外形看著有些怪異,但內裏幹坤極妙,蘇洵讚不絕口,不過,蘇家全家都以為董阿大是王方和趙氏派來幫忙的,不曾想到王浮身上。
蘇洵要為父親守孝三年,其實是二十七個月,而蘇軾兄弟倆應
該為祖父守孝一年,在此期間,蘇洵接手了兩個兒子的教育問題。蘇洵屢試不第,不是因為他才華不足,而是他的文章風格不符合科舉要求,他在科舉上還有一個短板,那就是作詩。蘇洵的文章語言古樸雄奇、凝鍊雋永,與時下科舉風行的駢文格格不入,待到歐陽修知貢舉,將辭藻華麗空無一物的駢文、生僻晦澀仿寫古文的太學體文章一一黜落,提倡平實通達的文風,大力推崇蘇軾、蘇轍、曾鞏等人的文章,從此扭轉了北宋文壇的風格,留下來不少千古篇章。若蘇洵晚生幾年,與自己的兒子同屆,想必不會有考不中的憂愁。
蘇渙從偏房出來,看見蘇洵,與他打招唿「明允,你可還記得,當年迴迴睡到日上三竿,阿娘拿著擀麵杖打你,大哥撲到你身上替你生受了一頓打,從那以後,阿娘就再也不喊你起床了,沒想到你還會有比為兄起得更早的一天。」
「二哥又在拿我開玩笑,我怎麽不記得曾有這事?」
兩人對視一笑,好似那些父母親人俱在的美好時光還是昨日的事。
蘇渙又說「為兄當官多年,碌碌無為,也不曾為家裏和族裏做些什麽事,今年鄉試,聽說族裏的幾個小輩都下場了,卻是無人取中,如今我閑在家中,不如開堂授課,你覺得如何?」
蘇洵笑了笑「仲兄的學問自不必說,你若是開堂授課,恐怕這方圓百裏的孩子都要來求學。」蘇洵這話倒也沒有誇張,蘇氏一族,自蘇渙考中進士起而逐漸興盛。十多年前,母親史氏去世,蘇洵因此覺悟到自己以前的讀書態度不端正,浪費了許多光陰,由此奮學,這就是後世《三字經》中提到的「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當是時,蘇渙丁憂在家,提起蘇氏一族先人不明,族譜佚散,於是蘇洵就著手編寫了蘇氏族譜,他編寫的族譜與歐陽修創立的另一譜例,一起被世人稱為「歐蘇譜例」,傳之後世,影響深遠。
我用壞的筆也有十大匣了,你還是腳踏實地, 勤奮練習吧!」
「二哥,
你比我大三歲,洗墨池顏色深不是理所應當的嗎?況且你天天抄書,用壞的筆多也不稀奇。十娘不給我寫信,肯定因為你是兄長,她的信定是給我們兩個人的,以後十娘來信,
你可不能避著我偷偷看了。」
蘇軾倒是好奇「在府城的時候也沒見你對十娘如此殷勤,這一迴來,你倒是想起她來了, 跟二哥說說,這是為何?」
蘇轍也說不上來,
先前他不怎麽注意王浮,但今天的事讓他意識到,十娘與他同年,甚至比他還小,卻是一個有主見有行動力的人,這讓他覺得很有意思。其實蘇家三個男人都是桀驁不馴的性子,隻不過他看起來更加圓融敦和,實際上他心裏也不一定看得起那些庸碌無為之輩,有才氣的人大抵如此,若稜角被磨平,那也就不是天才了,泯然眾人而已。
最後蘇軾還是把十娘給他的信給蘇轍看了,他們兄弟倆一向關係好,蘇軾對蘇轍,雖常有擠兌,卻也是有求必應的。他們倆都給王浮寫了迴信,裝在同一個信封裏。
第二天一大早,蘇軾和蘇轍照常起得很早,在院子裏熱身運動,打了一套養生保健的五禽戲,迴頭就看見蘇洵站在廊下,麵帶微笑地看著他們。
「讀書人也需要健壯的體格,不然入了貢院,也熬不過幾天的考試。你們能夠早睡早起,堅持練拳,爹爹十分欣慰。」
疾病奪走了蘇洵的不少親人,他對養生也頗有心得,後來的蘇軾蘇轍兄弟倆也是如此,他們還在信中討論過各自如何養生,蘇軾梳頭髮要梳一百下的理論,可謂是流傳千古。
但近來蘇洵實在是食慾不佳,吃不下飯,蘇軾看了心疼,有時也會親自下廚,做一些或鬆軟或酥脆的點心,直把全家人的眼珠子都嚇掉了。蘇軾還是以盡孝的名義,才能躲過程氏的盤問。
蘇洵檢查了兩個兒子的學習情況,突然發現他們在算學上已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遊學各方,他也看到了《和樂小報》,對其主人十分敬佩,沒想到不久之後就收到了娘子的來信,說自己兩個兒子都在府城新拜了老師,正是《和樂小報》上的紀遠紀先生。
蘇洵對兒子的老師很好奇,但他現在還不能前去拜訪紀遠,因為父親離世,蘇洵決定從紗縠巷搬迴鄉下老家,結廬而居,為父親守孝。
處理完家中瑣事,蘇家人就搬迴了鄉下,不久之後,辭官歸家的蘇渙也拖家帶口地迴來了,兩家人相聚,眼淚汪汪,泣不成聲。
蘇渙常年在外奔波,患有極嚴重的風濕病,而蘇洵為父母選擇的墓地在山腳泉眼旁,寒氣較重,他們臨時建造的房子地基低矮,常有滲水。蘇軾想起王浮精於工程建造,手下有一支技藝高超的工程隊,便覥著臉皮寫信請王浮幫忙。
王浮得了信,派董阿大帶著工匠和水泥去眉山幫忙,幾日時間便建造起兩座小院,雖然外形看著有些怪異,但內裏幹坤極妙,蘇洵讚不絕口,不過,蘇家全家都以為董阿大是王方和趙氏派來幫忙的,不曾想到王浮身上。
蘇洵要為父親守孝三年,其實是二十七個月,而蘇軾兄弟倆應
該為祖父守孝一年,在此期間,蘇洵接手了兩個兒子的教育問題。蘇洵屢試不第,不是因為他才華不足,而是他的文章風格不符合科舉要求,他在科舉上還有一個短板,那就是作詩。蘇洵的文章語言古樸雄奇、凝鍊雋永,與時下科舉風行的駢文格格不入,待到歐陽修知貢舉,將辭藻華麗空無一物的駢文、生僻晦澀仿寫古文的太學體文章一一黜落,提倡平實通達的文風,大力推崇蘇軾、蘇轍、曾鞏等人的文章,從此扭轉了北宋文壇的風格,留下來不少千古篇章。若蘇洵晚生幾年,與自己的兒子同屆,想必不會有考不中的憂愁。
蘇渙從偏房出來,看見蘇洵,與他打招唿「明允,你可還記得,當年迴迴睡到日上三竿,阿娘拿著擀麵杖打你,大哥撲到你身上替你生受了一頓打,從那以後,阿娘就再也不喊你起床了,沒想到你還會有比為兄起得更早的一天。」
「二哥又在拿我開玩笑,我怎麽不記得曾有這事?」
兩人對視一笑,好似那些父母親人俱在的美好時光還是昨日的事。
蘇渙又說「為兄當官多年,碌碌無為,也不曾為家裏和族裏做些什麽事,今年鄉試,聽說族裏的幾個小輩都下場了,卻是無人取中,如今我閑在家中,不如開堂授課,你覺得如何?」
蘇洵笑了笑「仲兄的學問自不必說,你若是開堂授課,恐怕這方圓百裏的孩子都要來求學。」蘇洵這話倒也沒有誇張,蘇氏一族,自蘇渙考中進士起而逐漸興盛。十多年前,母親史氏去世,蘇洵因此覺悟到自己以前的讀書態度不端正,浪費了許多光陰,由此奮學,這就是後世《三字經》中提到的「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當是時,蘇渙丁憂在家,提起蘇氏一族先人不明,族譜佚散,於是蘇洵就著手編寫了蘇氏族譜,他編寫的族譜與歐陽修創立的另一譜例,一起被世人稱為「歐蘇譜例」,傳之後世,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