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可記得當年之誌
我人皇,從三國開始征服西遊 作者:白露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中年文士竟然看出來自己昏迷的根本原因,這讓唐謙心生警惕,戒備道:“晚輩寒窗苦讀十年,一直沒有寸進,不成想,剛剛入城之時竟然水到渠成,邁入下品寒士之境,體驗心術之時,不小心沒把握好。”
文士絲毫沒有懷疑,點頭道:“不錯,我大漢又出一名賢才,老夫與董相頗熟,可舉薦公子入相府做個功曹。”
唐謙心中暗驚,這文士看上去氣質不凡,想不到竟然是董卓的黨羽,搖頭道:“多謝先生好意,晚輩自知才疏學淺,暫時沒有為官的打算。”
文士歎了口氣,他自然明白真實的原因,隻好作罷,準備轉身離開,身後,聽聞唐謙問道:“尚未請教先生名諱?”
“老夫蔡邕。”
唐謙想不到自己竟然無意間入了蔡邕的門,此人因深受董卓信任,董卓死後,因一聲歎息,被王允下獄,死於獄中,實在是可惜。
“原來是蔡先生,吾聞劉幽州在上穀修建集賢院,為天下名士治一潛心研學之所,先生何不前往?”
蔡邕雙眼發亮:“有這種事?未曾聽聞?”
唐謙答道:“劉幽州不久前接受了護烏桓校尉唐謙建議,正在修建之中,尚未完工。”
名聲該賺就得賺,本來也是事實。
蔡邕已經冷靜下來,歎息道:“劉幽州和唐校尉有心了,老夫替天下賢達感謝二位。”
董卓信任他不假,但本來就是強征來的,也絕對不會放他離開。
唐謙也歎了口氣,明白他的處境,不再強求,身體本無大恙,起身告辭。
畢竟蔡邕是董卓最信任的手下,還是要稍微防備一下。
……
徐榮結束了一天的軍務,迴到家門口,看到熟悉的身影,忍不住大笑出聲,卻見唐謙衝他微微搖了搖頭。
雖然不清楚唐謙搞什麽名堂,徐榮還是收斂了很多,下馬拉著唐謙進門。
低聲笑道:“你我兄弟多年不見,這次一定要一醉方休。”
眼看唐謙隻是笑,卻不說話,徐榮微微一愣,揮手屏退左右,唐謙才開口道:“兄長可記得當年之誌?”
徐榮臉色一黯:“自是銘記於心。”
唐謙咄咄逼人道:“為何現在卻要助紂為虐?”
徐榮眼神卻變的堅定起來,搖頭道:“賢弟有所不知,若非董相,為兄恐怕早已死於亂軍之中。”
唐謙歎了口氣,本來他是對徐榮寄予厚望的,才會冒著極大的風險來到雒陽。
現在這情況再強求就沒意思了,反而傷害兩人之間的兄弟感情,改口道:“既然兄長執意如此,小弟不再多言,隻望董卓身死之日,兄長可要放下一切來幫我。”
徐榮大笑道:“好。”
見他不以為意,唐謙搖搖頭,拉住他的手鄭重道:“就這麽說定了,董卓三年之內必死,兄長切勿誓言,到時候把李儒給我綁了來。”
徐榮臉色一沉,忍不住好奇道:“賢弟如何得知董相性命不久?”
“天機不可泄露。”
終究是沒能說動徐榮,唐謙當日便在城門關閉之前匆匆離城。
此行也並非完全沒有收獲,翌日,董卓與手下心腹議事之時,徐榮眼看董卓心情不錯,起身道:“護烏桓校尉唐謙,屢次擊敗鮮卑、烏桓,是員難得的驍將,董相可予以重用。”
蔡邕好奇道:“徐將軍也知此人?”
聽到唐謙假借別人之手,自誇之後,蔡邕也產生了興趣,不過蔡邕畢竟是年歲大一些,沉穩的多,準備派人打探一番,看是否確有其事。
徐榮比蔡邕還好奇:“榮投軍之時。路過上穀郡,聽聞唐校尉做了一首好詩,一見如故,我那匹寶馬踏雲騅還是唐校尉所贈,侍中也聽過唐謙之名?”
蔡邕微微一笑,兩個武夫能寫出什麽好詩,解釋道:“昨日才從一名幽州士子之口聽到這個名字,聽其言當是一名賢士。”
坐在中間的董卓微微動容,擊敗鮮卑、烏桓,這點戰績在他眼中不算什麽,但是能得到徐榮和蔡邕的一致認同,這就有點意思了。
徐榮是他手下最能打的武將,否則也不能做到中郎將的位置,蔡邕又是他最信任的名士。
現在這一文一武,竟然難得的意見一致,推崇同一個人,讓董卓有些側目,轉頭看向李儒,李儒是他的首席謀士,而且是自家人。
李儒微微一笑道:“既然徐將軍和侍中都知此人,看來也是位人才,應當予以重用。”
說著瞄了徐榮和蔡邕一眼,董卓立即心領神會,主要是給這兩位麵子。
至於給唐謙升官,反正又不花錢,連王匡、鮑信這些明顯是敵人的都給他們太守之位了,何況一個唐謙。
點頭道:“既然是有功之人,自然當賞,升他為征虜將軍,諸位意下如何?”
徐榮連忙起身:“多謝董相。”
唐謙離開雒陽後,本打算返迴上穀的,被劉虞派手下前來,請到薊縣議事。
東郡太守橋瑁偽造三公文書散發到各地州郡政府,曆數董卓罪行,唿籲各地起兵反董。
劉虞自然也是收到了,聚集手下文臣武將,商討此事。
結果,剛坐下,雒陽城使者來了,帶來了董卓對唐謙的任命。
瞬間十幾道目光一起看向唐謙,唐謙自己也有些意外,尷尬道:“諸位別誤會啊,我與董賊勢不兩立。”
倒是劉虞笑了笑道:“這不過是董卓的計謀,諸位不必在意。”
別駕趙該連忙道:“對對,我們還是商討一下該不該響應橋太守。”
唐謙第一個義憤填膺道:“董卓老賊,倒行逆施,人人得而誅之,謙原領本部人馬,共襄義舉。”
東曹掾魏攸笑道:“將軍不必如此,我們都信你的。”
剛剛董卓給唐謙升了官,魏攸誤以為唐謙表現的這麽激動,是為了表忠心。
公孫瓚也搖頭道:“董卓手握精兵數萬,又有雒陽之險,橋太守討董之舉恐難以取勝。”
唐謙聞言愣了一下,記得三國演義中公孫瓚是討董聯盟中的一支,想不到他卻是這個態度。
文士絲毫沒有懷疑,點頭道:“不錯,我大漢又出一名賢才,老夫與董相頗熟,可舉薦公子入相府做個功曹。”
唐謙心中暗驚,這文士看上去氣質不凡,想不到竟然是董卓的黨羽,搖頭道:“多謝先生好意,晚輩自知才疏學淺,暫時沒有為官的打算。”
文士歎了口氣,他自然明白真實的原因,隻好作罷,準備轉身離開,身後,聽聞唐謙問道:“尚未請教先生名諱?”
“老夫蔡邕。”
唐謙想不到自己竟然無意間入了蔡邕的門,此人因深受董卓信任,董卓死後,因一聲歎息,被王允下獄,死於獄中,實在是可惜。
“原來是蔡先生,吾聞劉幽州在上穀修建集賢院,為天下名士治一潛心研學之所,先生何不前往?”
蔡邕雙眼發亮:“有這種事?未曾聽聞?”
唐謙答道:“劉幽州不久前接受了護烏桓校尉唐謙建議,正在修建之中,尚未完工。”
名聲該賺就得賺,本來也是事實。
蔡邕已經冷靜下來,歎息道:“劉幽州和唐校尉有心了,老夫替天下賢達感謝二位。”
董卓信任他不假,但本來就是強征來的,也絕對不會放他離開。
唐謙也歎了口氣,明白他的處境,不再強求,身體本無大恙,起身告辭。
畢竟蔡邕是董卓最信任的手下,還是要稍微防備一下。
……
徐榮結束了一天的軍務,迴到家門口,看到熟悉的身影,忍不住大笑出聲,卻見唐謙衝他微微搖了搖頭。
雖然不清楚唐謙搞什麽名堂,徐榮還是收斂了很多,下馬拉著唐謙進門。
低聲笑道:“你我兄弟多年不見,這次一定要一醉方休。”
眼看唐謙隻是笑,卻不說話,徐榮微微一愣,揮手屏退左右,唐謙才開口道:“兄長可記得當年之誌?”
徐榮臉色一黯:“自是銘記於心。”
唐謙咄咄逼人道:“為何現在卻要助紂為虐?”
徐榮眼神卻變的堅定起來,搖頭道:“賢弟有所不知,若非董相,為兄恐怕早已死於亂軍之中。”
唐謙歎了口氣,本來他是對徐榮寄予厚望的,才會冒著極大的風險來到雒陽。
現在這情況再強求就沒意思了,反而傷害兩人之間的兄弟感情,改口道:“既然兄長執意如此,小弟不再多言,隻望董卓身死之日,兄長可要放下一切來幫我。”
徐榮大笑道:“好。”
見他不以為意,唐謙搖搖頭,拉住他的手鄭重道:“就這麽說定了,董卓三年之內必死,兄長切勿誓言,到時候把李儒給我綁了來。”
徐榮臉色一沉,忍不住好奇道:“賢弟如何得知董相性命不久?”
“天機不可泄露。”
終究是沒能說動徐榮,唐謙當日便在城門關閉之前匆匆離城。
此行也並非完全沒有收獲,翌日,董卓與手下心腹議事之時,徐榮眼看董卓心情不錯,起身道:“護烏桓校尉唐謙,屢次擊敗鮮卑、烏桓,是員難得的驍將,董相可予以重用。”
蔡邕好奇道:“徐將軍也知此人?”
聽到唐謙假借別人之手,自誇之後,蔡邕也產生了興趣,不過蔡邕畢竟是年歲大一些,沉穩的多,準備派人打探一番,看是否確有其事。
徐榮比蔡邕還好奇:“榮投軍之時。路過上穀郡,聽聞唐校尉做了一首好詩,一見如故,我那匹寶馬踏雲騅還是唐校尉所贈,侍中也聽過唐謙之名?”
蔡邕微微一笑,兩個武夫能寫出什麽好詩,解釋道:“昨日才從一名幽州士子之口聽到這個名字,聽其言當是一名賢士。”
坐在中間的董卓微微動容,擊敗鮮卑、烏桓,這點戰績在他眼中不算什麽,但是能得到徐榮和蔡邕的一致認同,這就有點意思了。
徐榮是他手下最能打的武將,否則也不能做到中郎將的位置,蔡邕又是他最信任的名士。
現在這一文一武,竟然難得的意見一致,推崇同一個人,讓董卓有些側目,轉頭看向李儒,李儒是他的首席謀士,而且是自家人。
李儒微微一笑道:“既然徐將軍和侍中都知此人,看來也是位人才,應當予以重用。”
說著瞄了徐榮和蔡邕一眼,董卓立即心領神會,主要是給這兩位麵子。
至於給唐謙升官,反正又不花錢,連王匡、鮑信這些明顯是敵人的都給他們太守之位了,何況一個唐謙。
點頭道:“既然是有功之人,自然當賞,升他為征虜將軍,諸位意下如何?”
徐榮連忙起身:“多謝董相。”
唐謙離開雒陽後,本打算返迴上穀的,被劉虞派手下前來,請到薊縣議事。
東郡太守橋瑁偽造三公文書散發到各地州郡政府,曆數董卓罪行,唿籲各地起兵反董。
劉虞自然也是收到了,聚集手下文臣武將,商討此事。
結果,剛坐下,雒陽城使者來了,帶來了董卓對唐謙的任命。
瞬間十幾道目光一起看向唐謙,唐謙自己也有些意外,尷尬道:“諸位別誤會啊,我與董賊勢不兩立。”
倒是劉虞笑了笑道:“這不過是董卓的計謀,諸位不必在意。”
別駕趙該連忙道:“對對,我們還是商討一下該不該響應橋太守。”
唐謙第一個義憤填膺道:“董卓老賊,倒行逆施,人人得而誅之,謙原領本部人馬,共襄義舉。”
東曹掾魏攸笑道:“將軍不必如此,我們都信你的。”
剛剛董卓給唐謙升了官,魏攸誤以為唐謙表現的這麽激動,是為了表忠心。
公孫瓚也搖頭道:“董卓手握精兵數萬,又有雒陽之險,橋太守討董之舉恐難以取勝。”
唐謙聞言愣了一下,記得三國演義中公孫瓚是討董聯盟中的一支,想不到他卻是這個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