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陽,晉王蘇科最近日子不太好過。並州軍的將士是一群完全不懂政治的武夫。當初他花費大把錢財好不容易籠絡了一批將領這才恩威並施逐漸掌控了並州軍。
但司馬春賊兵三路圍攻司隸的時候,一部分將領就提出來要出兵南下支援朝廷。結果蘇科自然將這些將領找個機會貶職或者調離,這引起了將士們很大的不滿。
而這一次為了順利將唿廚泉順利放進來給蘇晨搗亂,他甚至斬殺了兩名中郎將和三名校尉。一開始在他的高壓下並州將士敢怒不敢言,靈武和雁門守軍聽聞唿廚泉領兵過了井陘之後徹底憤怒了,要求蘇科給個說法。傻子都看得出來如今的晉王為了一己私利要將整個冀州、幽州拉下水,甚至並州都難保。
就在蘇科焦頭爛額的時候,一個驚天的噩耗傳來,從南麵來了三萬騎兵!蘇科當然知道蘇晨在擊潰司馬春兩路大軍之後突厥人不可能冒險進入河東,更加不可能來太原。那麽這些人必定是蘇晨的人!他這是來興師問罪來了。
蘇科心裏明白放烏桓人進關這不再是宮鬥而是上升到賣國層麵了,本就與他不死不休的蘇晨絕不會放過這麽好對付他的機會。於是緊急召集幕僚商議。
然後蘇科做出了一個讓他最後悔的決定,關閉晉陽城,同時嚴令並州各郡縣緊閉城門。蘇科用的理由是為了防範烏桓人而堅壁清野,目的自然是斷了蘇晨三萬騎兵的糧草讓他自行退去。
晉陽大牢,冉閔懶洋洋地靠在草堆上。他出生雁門馬邑,從小受盡了烏桓人的欺淩,十歲父親在抵抗烏桓人劫掠時被殺,十三歲時烏桓人沒有在村子裏找到足夠吃的憤而將村子的男女老幼殺害,當時冉閔正好跟著村裏的獵戶去山上了才躲過一劫,從此他發誓要用自己的一生來複仇。
於是冉閔加入了並州軍,他天生神力,加上作戰時悍不畏死,很快就一路被提拔,蘇科就番時他已經是一名校尉,勇冠三軍。後來蘇科為了快速掌控並州軍便開始在軍中大肆拉攏,冉閔毫無心機,覺得蘇科是親王那就是皇帝和朝廷的代表,對蘇科的安排言聽計從。很快他就被提拔成為了中郎將。
司馬春在雍州反叛,三路威脅司隸的時候冉閔也是極力主張帶兵南下支援朝廷的,在他看來別看賊兵十來萬,隻要給他兩萬精銳就能輕鬆破敵人。毫無意外地他被調離了靈武關成為了太原郡兵都尉。
對此冉閔並不後悔,而且隻要讓他當兵,在哪裏都一樣。但接下來蘇科的操作讓他和大部分並州將士無法忍受,因為他們與烏桓的仇恨是不共戴天的,豈能眼睜睜地看著烏桓人先破靈武,再踏雁門,最後竟然奔著冀州區了。
幸運的是他已經不是中郎將,否則已經被晉王蘇科直接砍頭了,不過為了郡兵的控製權,冉閔還是被投入了大牢。
就在冉閔心急如焚的時候,一天一名獄卒給他送飯的時候夾帶了一張紙條,上麵寫明了為什麽晉王會如此,那是因為燕王在司隸已經成功擊潰南北兩賊兵,不日將反攻雍州。
冉閔不明白,為什麽同樣是武帝的兒子差距這麽噠。而接下來幾天陸陸續續收到條子,大部分是關於晉王在並州的動作以及燕王的一些部署。而最讓冉閔激動的是燕王推遲了反攻雍州決定先驅逐烏桓。
今日冉閔收到了兩樣東西,一個是燕王告並州全體將士書,一個是與他約定晚上有人來救他出去,希望他能率領郡兵控製晉王迎接朝廷騎兵進城。
看著燕王的書信,冉閔再也無法平靜,他聽說過燕王那四句,他覺得如果燕王能夠成為太子乃至皇帝還真說不定能夠為大楚開創萬世太平。他不怕被負越獄的罪名,他寧願戰死沙場也不願意繼續窩囊地蹲大牢。
想到今晚之後自己就能與燕王並肩作戰,冉閔激動得狠狠砸了幾下牢房的牆壁。現在他無論如何也睡不著了,豎起耳朵聽著牢房裏外的動靜,眼睛時不時看向牢房外麵的走廊。
等待是煎熬的,二更時分,牢房的大門輕輕地從外麵打開,走廊上傳來很輕微的腳步聲。冉閔立即從地上跳起來到自己牢房的柵欄處,一人動作很輕但速度很快抬頭看了一眼冉閔,然後麻利地掏出鑰匙打開了鐵鎖和冉閔的腳鏈。
冉閔朝著來人拱拱手表達謝意之後就要朝外走,來人低聲在一旁說道:“冉將軍出門之後還請前往聽雨軒,哪裏有五百勇士,他們將完全聽命於將軍。將軍可以先拿下晉王再傳令郡兵。”
冉閔微微皺眉,隨即釋然,他自己剛到郡兵時間並不長,而且自己被下獄之後晉王蘇科肯定會想辦法消除他在郡兵中間的影響。如果可能冉閔當然是想迴到靈武或者雁門去,到了那裏即便是沒有兵符,將士們也認他這張臉。
既然人家都安排好了他也不含糊,直接在來人的帶領下匆匆離開牢房。
聽雨軒,燈火通明,四五百號死士正聚集在這裏,聽聞今晚帶領他們行動的是並州軍的冉閔將軍,所有人都顯得十分興奮。
當冉閔踏入這裏的時候所有人都安靜下來,默默地看著冉閔。
早有人將兵器和盔甲送過來。冉閔一邊穿戴一邊觀察著在場的人,這些人全部是盔甲在身,多年的行武讓他一眼就看出來這些人的盔甲比並州軍的將軍們身上的還要好,而那橫刀也是散發著寒光。
這時候一名中年人走上前來:“老朽王祥見過冉將軍。”
冉閔心頭一突,他說怎麽這些人能量這麽大,原來是太原王氏的家主親自謀劃,連忙還禮:“王家主客氣,俺就是一粗人,你就說接下來怎麽做吧。”
王祥點點頭:“郡兵中老夫也有安排,隻要將軍能控製住晉王,他們就能說服郡兵聽從將軍調遣。將軍控製晉王之後要想辦法拿到兵符打開城門,城外有燕王殿下的三萬精銳鐵騎。隻要這些騎兵入了城,並州就重歸朝廷。”
但司馬春賊兵三路圍攻司隸的時候,一部分將領就提出來要出兵南下支援朝廷。結果蘇科自然將這些將領找個機會貶職或者調離,這引起了將士們很大的不滿。
而這一次為了順利將唿廚泉順利放進來給蘇晨搗亂,他甚至斬殺了兩名中郎將和三名校尉。一開始在他的高壓下並州將士敢怒不敢言,靈武和雁門守軍聽聞唿廚泉領兵過了井陘之後徹底憤怒了,要求蘇科給個說法。傻子都看得出來如今的晉王為了一己私利要將整個冀州、幽州拉下水,甚至並州都難保。
就在蘇科焦頭爛額的時候,一個驚天的噩耗傳來,從南麵來了三萬騎兵!蘇科當然知道蘇晨在擊潰司馬春兩路大軍之後突厥人不可能冒險進入河東,更加不可能來太原。那麽這些人必定是蘇晨的人!他這是來興師問罪來了。
蘇科心裏明白放烏桓人進關這不再是宮鬥而是上升到賣國層麵了,本就與他不死不休的蘇晨絕不會放過這麽好對付他的機會。於是緊急召集幕僚商議。
然後蘇科做出了一個讓他最後悔的決定,關閉晉陽城,同時嚴令並州各郡縣緊閉城門。蘇科用的理由是為了防範烏桓人而堅壁清野,目的自然是斷了蘇晨三萬騎兵的糧草讓他自行退去。
晉陽大牢,冉閔懶洋洋地靠在草堆上。他出生雁門馬邑,從小受盡了烏桓人的欺淩,十歲父親在抵抗烏桓人劫掠時被殺,十三歲時烏桓人沒有在村子裏找到足夠吃的憤而將村子的男女老幼殺害,當時冉閔正好跟著村裏的獵戶去山上了才躲過一劫,從此他發誓要用自己的一生來複仇。
於是冉閔加入了並州軍,他天生神力,加上作戰時悍不畏死,很快就一路被提拔,蘇科就番時他已經是一名校尉,勇冠三軍。後來蘇科為了快速掌控並州軍便開始在軍中大肆拉攏,冉閔毫無心機,覺得蘇科是親王那就是皇帝和朝廷的代表,對蘇科的安排言聽計從。很快他就被提拔成為了中郎將。
司馬春在雍州反叛,三路威脅司隸的時候冉閔也是極力主張帶兵南下支援朝廷的,在他看來別看賊兵十來萬,隻要給他兩萬精銳就能輕鬆破敵人。毫無意外地他被調離了靈武關成為了太原郡兵都尉。
對此冉閔並不後悔,而且隻要讓他當兵,在哪裏都一樣。但接下來蘇科的操作讓他和大部分並州將士無法忍受,因為他們與烏桓的仇恨是不共戴天的,豈能眼睜睜地看著烏桓人先破靈武,再踏雁門,最後竟然奔著冀州區了。
幸運的是他已經不是中郎將,否則已經被晉王蘇科直接砍頭了,不過為了郡兵的控製權,冉閔還是被投入了大牢。
就在冉閔心急如焚的時候,一天一名獄卒給他送飯的時候夾帶了一張紙條,上麵寫明了為什麽晉王會如此,那是因為燕王在司隸已經成功擊潰南北兩賊兵,不日將反攻雍州。
冉閔不明白,為什麽同樣是武帝的兒子差距這麽噠。而接下來幾天陸陸續續收到條子,大部分是關於晉王在並州的動作以及燕王的一些部署。而最讓冉閔激動的是燕王推遲了反攻雍州決定先驅逐烏桓。
今日冉閔收到了兩樣東西,一個是燕王告並州全體將士書,一個是與他約定晚上有人來救他出去,希望他能率領郡兵控製晉王迎接朝廷騎兵進城。
看著燕王的書信,冉閔再也無法平靜,他聽說過燕王那四句,他覺得如果燕王能夠成為太子乃至皇帝還真說不定能夠為大楚開創萬世太平。他不怕被負越獄的罪名,他寧願戰死沙場也不願意繼續窩囊地蹲大牢。
想到今晚之後自己就能與燕王並肩作戰,冉閔激動得狠狠砸了幾下牢房的牆壁。現在他無論如何也睡不著了,豎起耳朵聽著牢房裏外的動靜,眼睛時不時看向牢房外麵的走廊。
等待是煎熬的,二更時分,牢房的大門輕輕地從外麵打開,走廊上傳來很輕微的腳步聲。冉閔立即從地上跳起來到自己牢房的柵欄處,一人動作很輕但速度很快抬頭看了一眼冉閔,然後麻利地掏出鑰匙打開了鐵鎖和冉閔的腳鏈。
冉閔朝著來人拱拱手表達謝意之後就要朝外走,來人低聲在一旁說道:“冉將軍出門之後還請前往聽雨軒,哪裏有五百勇士,他們將完全聽命於將軍。將軍可以先拿下晉王再傳令郡兵。”
冉閔微微皺眉,隨即釋然,他自己剛到郡兵時間並不長,而且自己被下獄之後晉王蘇科肯定會想辦法消除他在郡兵中間的影響。如果可能冉閔當然是想迴到靈武或者雁門去,到了那裏即便是沒有兵符,將士們也認他這張臉。
既然人家都安排好了他也不含糊,直接在來人的帶領下匆匆離開牢房。
聽雨軒,燈火通明,四五百號死士正聚集在這裏,聽聞今晚帶領他們行動的是並州軍的冉閔將軍,所有人都顯得十分興奮。
當冉閔踏入這裏的時候所有人都安靜下來,默默地看著冉閔。
早有人將兵器和盔甲送過來。冉閔一邊穿戴一邊觀察著在場的人,這些人全部是盔甲在身,多年的行武讓他一眼就看出來這些人的盔甲比並州軍的將軍們身上的還要好,而那橫刀也是散發著寒光。
這時候一名中年人走上前來:“老朽王祥見過冉將軍。”
冉閔心頭一突,他說怎麽這些人能量這麽大,原來是太原王氏的家主親自謀劃,連忙還禮:“王家主客氣,俺就是一粗人,你就說接下來怎麽做吧。”
王祥點點頭:“郡兵中老夫也有安排,隻要將軍能控製住晉王,他們就能說服郡兵聽從將軍調遣。將軍控製晉王之後要想辦法拿到兵符打開城門,城外有燕王殿下的三萬精銳鐵騎。隻要這些騎兵入了城,並州就重歸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