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正中下懷,魏婉自己都驚詫這好運氣。
卞如玉見她失神,以為不會,扯嘴角笑:「是這樣的,本王想著土音剛才已經聽了,不必麻煩魏姑娘重複,單再聽些金音木音,就夠了。」
「希望魏姑娘不要嫌鑼聒噪。」
魏婉心道你也知道鑼吵啊,麵上卻懇切搖頭:「不會不會,鑼聲金音入肺,殿下咳嗽,正好療愈。」
卞如玉莞爾。
「隻要能治殿下的病,就是聽天打雷劈奴婢都願意。」
卞如玉笑容僵了一霎,繼而重浮笑意,下令道:「阿土,拿鑼來!」
阿土步履如飛,事實上他的確是飛簷走壁,僅一刻鍾不到,就取迴一隻金鑼。
魏婉提鑼持槌,深吸口氣,這是卞如玉自找的,他求仁得仁:「哐當——」
敲得卞如玉眉心一跳,耳中嗡嗡。
魏婉隻會一首,且多年未敲,起手兩、三下,略顯生疏,但到後麵茫然感逐漸消失,手完全憑藉記憶敲擊,她才發現,自己從來不曾淡忘。
不由生出一反守為攻計。
演奏得越來越認真、沉浸。
卞如玉滑了下喉頭,鑼乃戰前鳴金之聲,本該清麗高亢,鏗鏘雄偉,甚至夾雜悲壯,魏婉的鑼曲卻從頭至尾,隻聽出熱鬧討巧之意,他腦中不自覺浮起街頭猴戲的場景。
一曲奏罷,忍不住發問:「你打哪學來的這曲子?」
「未入相府前的謀生手藝。」
卞如玉倏地坐直:「你該不會是耍猴人吧?」
他第一迴正視那張奴契,她是六年前入的相府,那再往前推,她才十一、二歲,小小年紀,演猴戲得有人教,有人帶。
是她父母麽?
「祖傳的手藝?」卞如玉追問。
「不是。」魏婉搖首,「奴婢父母原是壽州佃農,災荒年年淪落至流民,跟隨人潮逃難京師,但路上父母兄弟都死了,唯餘奴婢苟全。」
卞如玉挑眉,第一反應她在編故事。
乞哀告憐?
他可不是菩薩,不吃這套。魏婉那一大段話卞如玉左耳進,右耳出,隻聽進去「壽州」二字,漠然思忖:那是哪裏?
須臾,想起來是淮西治下的某處小地方。
卞如玉垂眼,眸色轉暗,魏婉接下來的話聽進耳朵裏:「那時候京師裏流民多,奴婢跟著大夥一起混日子,有粥搶粥,沒施粥的日子裏,就敲這鑼曲賣藝。」
卞如玉掀起眼皮:「你賣什麽藝?彈阮?」
他這才發現眼前的魏婉脖頸伸直,麵色平靜,並無賣慘獻媚態,甚至連之前的楚楚可憐,弱不禁風都不見了。她的雙眸是兩潭靜水,無波無瀾,沒有眼淚。語氣平和,不作傷感停頓,仿佛講的是聽來的,不相幹的故事。
起風了,刮進水雲閣,魏婉的話隨風飄散。
卞如玉呆怔片刻,嘴唇細微張合,目光卻始終未從魏婉臉上移開。
他忽然悠悠地想,也許她說的是真的……
又有一霎,錯覺她在同他平視。
「那時候哪會彈阮,什麽能逗樂諸位老爺就演什麽,」魏婉微笑,「翻跟頭,劈磚,滑稽戲都演過。也沒誰教,都是一個人率先想著演,餘下的人紛紛效仿,反正我學得快。」
「一般錢都好討,就有兩迴遇上故意刁難的,一個讓鑽胯,另一個讓吞狗.屎,才給——」
「好了。」卞如玉硬邦邦打斷,偏頭命令阿土,「去取支竹笛來。」
竹笛木音角調,金音就此揭過不提。
第11章 十一
魏婉靜靜瞧著,知道自己的反攻計算是成了。她當然沒有鑽胯或吃.屎,真真假假,最後那段是把曾經目睹的故事套到自己身上。
想到阿土要去取笛,魏婉不禁眺向窗外,天色灰濛,比之前陰上許多,阿土此去極有可能趕上一場雨。
正思忖著,卻見阿土從懷中掏出一隻木簫,麵色猶豫:「殿下,洞簫行嗎?」
他去庫房取鑼時,瞧見旁邊還有另一樣樂器,便順手捎來。倘若殿下又要,能少跑一趟。
卞如玉迅速瞥了眼魏婉:「你會吹這麽?」
「會一點。」其實她就吹過一首《畫眉調》。
卞如玉垂眼:「那就簫吧。」
原本想著竹笛比洞簫容易些。
阿土遞來洞簫,魏婉起身雙手接了,端詳片刻,貼近唇邊。
她當然要吹《畫眉調》了,這是唯一確保能吹響,不那麽出糗的簫曲。剛吹幾個音,魏婉眉心一跳,突然記起這首曲子講的是山中畫眉鳥為人誘捕,困於籠中,在服籠與不服間掙紮,最終衝破牢籠的故事。
竟暗合她的心意。
感同身受,魏婉漸漸吹得動情。
長調變幻,好似深鎖金籠的畫眉鳥,一次又一次悲慟啼叫,全然不復曲子開頭,林間的自在歡快。
阿土聽得心堵,腳下不知不覺後退,最後竟退過屏風,到前半間。
卞如玉端坐輪椅,不露聲色,猜不到他所思所想。
良久,魏婉還在吹著,卞如玉突然出聲:「錯了。」
魏婉習慣性繼續往下吹,未做停頓,卞如玉復道:「吹錯了。」
《畫眉曲》抖地剎住,最後一聲從孔中劈出,走了音。
魏婉將洞簫從唇邊移開,看向卞如玉,旋即對上久候的目光。他伸手,魏婉會意,將洞簫交到卞如玉掌中。
卞如玉見她失神,以為不會,扯嘴角笑:「是這樣的,本王想著土音剛才已經聽了,不必麻煩魏姑娘重複,單再聽些金音木音,就夠了。」
「希望魏姑娘不要嫌鑼聒噪。」
魏婉心道你也知道鑼吵啊,麵上卻懇切搖頭:「不會不會,鑼聲金音入肺,殿下咳嗽,正好療愈。」
卞如玉莞爾。
「隻要能治殿下的病,就是聽天打雷劈奴婢都願意。」
卞如玉笑容僵了一霎,繼而重浮笑意,下令道:「阿土,拿鑼來!」
阿土步履如飛,事實上他的確是飛簷走壁,僅一刻鍾不到,就取迴一隻金鑼。
魏婉提鑼持槌,深吸口氣,這是卞如玉自找的,他求仁得仁:「哐當——」
敲得卞如玉眉心一跳,耳中嗡嗡。
魏婉隻會一首,且多年未敲,起手兩、三下,略顯生疏,但到後麵茫然感逐漸消失,手完全憑藉記憶敲擊,她才發現,自己從來不曾淡忘。
不由生出一反守為攻計。
演奏得越來越認真、沉浸。
卞如玉滑了下喉頭,鑼乃戰前鳴金之聲,本該清麗高亢,鏗鏘雄偉,甚至夾雜悲壯,魏婉的鑼曲卻從頭至尾,隻聽出熱鬧討巧之意,他腦中不自覺浮起街頭猴戲的場景。
一曲奏罷,忍不住發問:「你打哪學來的這曲子?」
「未入相府前的謀生手藝。」
卞如玉倏地坐直:「你該不會是耍猴人吧?」
他第一迴正視那張奴契,她是六年前入的相府,那再往前推,她才十一、二歲,小小年紀,演猴戲得有人教,有人帶。
是她父母麽?
「祖傳的手藝?」卞如玉追問。
「不是。」魏婉搖首,「奴婢父母原是壽州佃農,災荒年年淪落至流民,跟隨人潮逃難京師,但路上父母兄弟都死了,唯餘奴婢苟全。」
卞如玉挑眉,第一反應她在編故事。
乞哀告憐?
他可不是菩薩,不吃這套。魏婉那一大段話卞如玉左耳進,右耳出,隻聽進去「壽州」二字,漠然思忖:那是哪裏?
須臾,想起來是淮西治下的某處小地方。
卞如玉垂眼,眸色轉暗,魏婉接下來的話聽進耳朵裏:「那時候京師裏流民多,奴婢跟著大夥一起混日子,有粥搶粥,沒施粥的日子裏,就敲這鑼曲賣藝。」
卞如玉掀起眼皮:「你賣什麽藝?彈阮?」
他這才發現眼前的魏婉脖頸伸直,麵色平靜,並無賣慘獻媚態,甚至連之前的楚楚可憐,弱不禁風都不見了。她的雙眸是兩潭靜水,無波無瀾,沒有眼淚。語氣平和,不作傷感停頓,仿佛講的是聽來的,不相幹的故事。
起風了,刮進水雲閣,魏婉的話隨風飄散。
卞如玉呆怔片刻,嘴唇細微張合,目光卻始終未從魏婉臉上移開。
他忽然悠悠地想,也許她說的是真的……
又有一霎,錯覺她在同他平視。
「那時候哪會彈阮,什麽能逗樂諸位老爺就演什麽,」魏婉微笑,「翻跟頭,劈磚,滑稽戲都演過。也沒誰教,都是一個人率先想著演,餘下的人紛紛效仿,反正我學得快。」
「一般錢都好討,就有兩迴遇上故意刁難的,一個讓鑽胯,另一個讓吞狗.屎,才給——」
「好了。」卞如玉硬邦邦打斷,偏頭命令阿土,「去取支竹笛來。」
竹笛木音角調,金音就此揭過不提。
第11章 十一
魏婉靜靜瞧著,知道自己的反攻計算是成了。她當然沒有鑽胯或吃.屎,真真假假,最後那段是把曾經目睹的故事套到自己身上。
想到阿土要去取笛,魏婉不禁眺向窗外,天色灰濛,比之前陰上許多,阿土此去極有可能趕上一場雨。
正思忖著,卻見阿土從懷中掏出一隻木簫,麵色猶豫:「殿下,洞簫行嗎?」
他去庫房取鑼時,瞧見旁邊還有另一樣樂器,便順手捎來。倘若殿下又要,能少跑一趟。
卞如玉迅速瞥了眼魏婉:「你會吹這麽?」
「會一點。」其實她就吹過一首《畫眉調》。
卞如玉垂眼:「那就簫吧。」
原本想著竹笛比洞簫容易些。
阿土遞來洞簫,魏婉起身雙手接了,端詳片刻,貼近唇邊。
她當然要吹《畫眉調》了,這是唯一確保能吹響,不那麽出糗的簫曲。剛吹幾個音,魏婉眉心一跳,突然記起這首曲子講的是山中畫眉鳥為人誘捕,困於籠中,在服籠與不服間掙紮,最終衝破牢籠的故事。
竟暗合她的心意。
感同身受,魏婉漸漸吹得動情。
長調變幻,好似深鎖金籠的畫眉鳥,一次又一次悲慟啼叫,全然不復曲子開頭,林間的自在歡快。
阿土聽得心堵,腳下不知不覺後退,最後竟退過屏風,到前半間。
卞如玉端坐輪椅,不露聲色,猜不到他所思所想。
良久,魏婉還在吹著,卞如玉突然出聲:「錯了。」
魏婉習慣性繼續往下吹,未做停頓,卞如玉復道:「吹錯了。」
《畫眉曲》抖地剎住,最後一聲從孔中劈出,走了音。
魏婉將洞簫從唇邊移開,看向卞如玉,旋即對上久候的目光。他伸手,魏婉會意,將洞簫交到卞如玉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