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爍還是瞞著雲摯下山了一趟。現在的他蓬頭垢麵,衣衫襤褸,再壓一頂路邊撿來的破草帽,並不擔心被人認出來。
他混在每日進出的乞丐群裏進了城,先跑了藥材鋪,買了退燒和治傷的藥物,這也是他下山的主要目的。其他事情上可以將就,可雲摯的傷不能不管。他本就好得慢,再加上時間不等人,李爍必須看著他好轉,才能放心離開。
李爍很謹慎地隻帶出來一些銅板和碎銀,其他錢財,尤其是整塊的銀錠和整張的銀票都留在了雲摯那裏。在臨城,隻有乞丐偷路人的錢,沒人會想偷乞丐的,李爍的那些個小錢還算安全。
買完藥後,他路過了臨城最大的米鋪。既然他們有了鍋子,就能自己煮粥了,李爍想買點米迴去。
可走近一看價格,他就發現自己的錢還是帶少了,剩下的銅板買不了一袋米,隻能買小半袋。他不禁感歎:“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啊。”
以前他從來不問米價多少,就算是山珍海味,也沒人告訴他是什麽價。現在他是第一次自己直麵米價。
他隻用半天就辦完了主要的事,剩下的就是等了。臨城的乞丐都是白日活動,晚間蟄伏的。他們一般都在天亮時入城乞討,晚上盤踞在城郊的破廟裏。所以李爍不能在這個尷尬的時間裏迴去,獨自一人出城反而會惹來盤問,他必須等到傍晚,其他乞丐也起身返迴時,他跟在他們身後混出去。
李爍無所事事地窩在街巷的一角,盡量模仿其他乞丐的姿態。這是他第一次從不同的角度審視臨城。就在不久前,眼前的一景一物都還是他的資產。
白日的臨城滿是勞碌的身影,還有很多拖著殘肢斷體的,連他都不得不感慨百姓的生活確實不易。但是他同情他們嗎?李爍也問自己此時有沒有冒出一點兒同情心?很遺憾答案是沒有,他還是覺得他們是行走的資產,李爍看著看著就不經意地估算起了這座城裏青壯勞動力占多少,能生育的女人占多少,完全是累贅的老人占多少……
而這個時間裏是不太能看到孩子的,除了抱在手裏的幼兒外,稍大一些的都進了學堂。臨城人人都能識字斷文,這曾經是他的驕傲。
這時學堂也打鈴了,小孩子陸續飛奔出來,就像他小時候一樣討厭念書。他們三五一群地結著伴,慢悠悠地往家裏走。這是他從來沒有體驗過的光景,有朋友一起放學。
他從來都是一個人,連伴讀都沒有,上麵的哥哥看到他就扭頭躲避,個個都像驚弓之鳥。長大以後他也試著結交朋友,可出身顯貴的那些豪門弟子他一個也看不上,而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又反過來看不上他。
李爍不像其他子弟那樣認為金錢和權勢有多好用,因為在他的使用過程中碰了一鼻子灰。他曾幾次進山請一位風雅的先生吟詩作對,可對方理都不理他,送上的金銀都被全數退迴。還有一次他想結交那個在市井中很吃得開的鏢局子弟,可人家一介草民卻頗有氣節,對他嗤之以鼻。在他上門多次後,鏢局的人怕他惱羞之下對那少年不利,竟偷偷送走了他。
最誇張的一次,是他和一個貧家書生好不容易成了朋友,可對方一知道他是世子後,就直接搬出了臨城。最後給他留下一封信說,他讀書就是為了扶助天下蒼生,就是為了掃清他這樣的蛀蟲……
誰說三顧茅廬人家就會被誠意打動?騷擾多了隻會逼人搬走!
李爍發現了一個可悲的規律:能被權勢打動的人他看不上,而他看上的人所追求的東西,他又給不起。
但雲摯,是個例外。
他是真的在索求榮華富貴和平步青雲,這是李爍唯一給得起的一次!
可就是這點東西,都從指尖溜走了,現在的他已經沒有半點資本能留住雲摯了。
一陣歌聲將他從遐思中拉了迴來,有幾個孩子在邊走邊唱歌:
海天匯處,王杖永立,
八方無災,四海共濟。
風也調,雨也順,
九州祈福同歡喜。
鈴在響,聲在蕩,
泰山之頂承天意。
這首歌他之前也聽過,確實與傳說有關,但信息上又有些偏差。比如最後一句,泰山之頂承天意,可他們已經去過泰山了,在上麵什麽也沒找到。
咦?不對,當時玉皇廟的僧人說什麽來著的?說以前皇家是將一件禮器存放在那裏的,可後來被盜了,所以如今才什麽都沒有。當年禦理王杖被盜後,那一批僧人基本上都因為看守不力被問罪了,使得現在的僧人中,已經沒幾個知道當年的細節。
如此說來,歌謠唱得沒錯,隻不過情況在變化,小孩子總不會根據後來的變化不斷改歌詞吧?
李爍又重新推敲起了歌詞,要說還有什麽死地求生的機會的話,那解除父親的許願或許就是一個。他如今這般不管不顧,對他痛下殺手,無非是因為深信自己能長命百歲,短時間內不需要繼承人。如果將來有一天真的需要了,隻要他能一直老當益壯,再生一個就是了!
所以,如果破除那個自私自利的願望,父親就會重新重視他,也就能自動化解眼前的局麵了。
而且……李爍走到城門邊,眺望遠方正在開挖的引水工程。他明白這些工程也有極限,如果外麵的大河也枯竭了,那再多的溝渠也引不到水。
李爍猛然轉過身,麵對這個臨城,為什麽他要這麽輕易放棄!這是他的田地、他的城池、他的百姓!就連百姓在田地裏生產出來的莊稼,在城裏打造出來的器件,也全是他的!他們原本就是他的資產,天災不能折損,人禍不能折損,誰都不能搶走他的東西!
李爍自知是個鄙陋之人,不像話本上的英雄人物那樣有足夠的魅力,去吸引他看得上的人。放眼望去的這些財富,是他的全部資本,他隻能靠這些,去留住他想留住的人!
他混在每日進出的乞丐群裏進了城,先跑了藥材鋪,買了退燒和治傷的藥物,這也是他下山的主要目的。其他事情上可以將就,可雲摯的傷不能不管。他本就好得慢,再加上時間不等人,李爍必須看著他好轉,才能放心離開。
李爍很謹慎地隻帶出來一些銅板和碎銀,其他錢財,尤其是整塊的銀錠和整張的銀票都留在了雲摯那裏。在臨城,隻有乞丐偷路人的錢,沒人會想偷乞丐的,李爍的那些個小錢還算安全。
買完藥後,他路過了臨城最大的米鋪。既然他們有了鍋子,就能自己煮粥了,李爍想買點米迴去。
可走近一看價格,他就發現自己的錢還是帶少了,剩下的銅板買不了一袋米,隻能買小半袋。他不禁感歎:“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啊。”
以前他從來不問米價多少,就算是山珍海味,也沒人告訴他是什麽價。現在他是第一次自己直麵米價。
他隻用半天就辦完了主要的事,剩下的就是等了。臨城的乞丐都是白日活動,晚間蟄伏的。他們一般都在天亮時入城乞討,晚上盤踞在城郊的破廟裏。所以李爍不能在這個尷尬的時間裏迴去,獨自一人出城反而會惹來盤問,他必須等到傍晚,其他乞丐也起身返迴時,他跟在他們身後混出去。
李爍無所事事地窩在街巷的一角,盡量模仿其他乞丐的姿態。這是他第一次從不同的角度審視臨城。就在不久前,眼前的一景一物都還是他的資產。
白日的臨城滿是勞碌的身影,還有很多拖著殘肢斷體的,連他都不得不感慨百姓的生活確實不易。但是他同情他們嗎?李爍也問自己此時有沒有冒出一點兒同情心?很遺憾答案是沒有,他還是覺得他們是行走的資產,李爍看著看著就不經意地估算起了這座城裏青壯勞動力占多少,能生育的女人占多少,完全是累贅的老人占多少……
而這個時間裏是不太能看到孩子的,除了抱在手裏的幼兒外,稍大一些的都進了學堂。臨城人人都能識字斷文,這曾經是他的驕傲。
這時學堂也打鈴了,小孩子陸續飛奔出來,就像他小時候一樣討厭念書。他們三五一群地結著伴,慢悠悠地往家裏走。這是他從來沒有體驗過的光景,有朋友一起放學。
他從來都是一個人,連伴讀都沒有,上麵的哥哥看到他就扭頭躲避,個個都像驚弓之鳥。長大以後他也試著結交朋友,可出身顯貴的那些豪門弟子他一個也看不上,而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又反過來看不上他。
李爍不像其他子弟那樣認為金錢和權勢有多好用,因為在他的使用過程中碰了一鼻子灰。他曾幾次進山請一位風雅的先生吟詩作對,可對方理都不理他,送上的金銀都被全數退迴。還有一次他想結交那個在市井中很吃得開的鏢局子弟,可人家一介草民卻頗有氣節,對他嗤之以鼻。在他上門多次後,鏢局的人怕他惱羞之下對那少年不利,竟偷偷送走了他。
最誇張的一次,是他和一個貧家書生好不容易成了朋友,可對方一知道他是世子後,就直接搬出了臨城。最後給他留下一封信說,他讀書就是為了扶助天下蒼生,就是為了掃清他這樣的蛀蟲……
誰說三顧茅廬人家就會被誠意打動?騷擾多了隻會逼人搬走!
李爍發現了一個可悲的規律:能被權勢打動的人他看不上,而他看上的人所追求的東西,他又給不起。
但雲摯,是個例外。
他是真的在索求榮華富貴和平步青雲,這是李爍唯一給得起的一次!
可就是這點東西,都從指尖溜走了,現在的他已經沒有半點資本能留住雲摯了。
一陣歌聲將他從遐思中拉了迴來,有幾個孩子在邊走邊唱歌:
海天匯處,王杖永立,
八方無災,四海共濟。
風也調,雨也順,
九州祈福同歡喜。
鈴在響,聲在蕩,
泰山之頂承天意。
這首歌他之前也聽過,確實與傳說有關,但信息上又有些偏差。比如最後一句,泰山之頂承天意,可他們已經去過泰山了,在上麵什麽也沒找到。
咦?不對,當時玉皇廟的僧人說什麽來著的?說以前皇家是將一件禮器存放在那裏的,可後來被盜了,所以如今才什麽都沒有。當年禦理王杖被盜後,那一批僧人基本上都因為看守不力被問罪了,使得現在的僧人中,已經沒幾個知道當年的細節。
如此說來,歌謠唱得沒錯,隻不過情況在變化,小孩子總不會根據後來的變化不斷改歌詞吧?
李爍又重新推敲起了歌詞,要說還有什麽死地求生的機會的話,那解除父親的許願或許就是一個。他如今這般不管不顧,對他痛下殺手,無非是因為深信自己能長命百歲,短時間內不需要繼承人。如果將來有一天真的需要了,隻要他能一直老當益壯,再生一個就是了!
所以,如果破除那個自私自利的願望,父親就會重新重視他,也就能自動化解眼前的局麵了。
而且……李爍走到城門邊,眺望遠方正在開挖的引水工程。他明白這些工程也有極限,如果外麵的大河也枯竭了,那再多的溝渠也引不到水。
李爍猛然轉過身,麵對這個臨城,為什麽他要這麽輕易放棄!這是他的田地、他的城池、他的百姓!就連百姓在田地裏生產出來的莊稼,在城裏打造出來的器件,也全是他的!他們原本就是他的資產,天災不能折損,人禍不能折損,誰都不能搶走他的東西!
李爍自知是個鄙陋之人,不像話本上的英雄人物那樣有足夠的魅力,去吸引他看得上的人。放眼望去的這些財富,是他的全部資本,他隻能靠這些,去留住他想留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