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族,地球上最為神奇的物種。從公元五世紀突然從北大西洋的濃霧中出現以來,人們便無時無刻不渴望探索他們的秘密。
隨著龍族文明與人類文明的交流,無數宗教僧侶把他們作為神創論的有力證據,無數科研學者把探索龍族的秘密視作一生的目標。但直到很久很久以後,直到科技足夠先進時科學家們才發掘出龍族真正的起源——地外。
一百多億年前,宇宙在一片混沌中誕生,從此按照熵增的規律,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走向熱寂的淒美結局。
可即使是在這由冰冷物理定律所掌控的嚴謹熵增世界中,依然出現了逆行者。它們如同時間長河之中湧現的朵朵旋渦,為這個嚴謹單調的世界增添了一抹精致的美。
這些逆行者,就是生命。它們在近乎漏洞般的巧合中誕生,以自己別樣的姿態,點綴著茫茫宇宙。
碳、矽、硼、磷、硫……生命總能發現出路,操縱著這些冰冷的元素,奇跡般地把它們組成一個個可愛的有機物,構成自己小而美的天地。
但在嚴酷的宇宙規則之下,生命依然是脆弱的,熵增的潮流總會抹平那些叛逆的旋渦。
科學家將預測中龍族祖先曾經生活過的星係命名為魚石螈a星係,這個星係中有一顆幸運的行星在機緣巧合之下成為了一個盛極一時的文明的載體。
據計算機推測與演算,這顆星球是一顆半熔融星球,生命體與無機環境的界線並不十分明確,生活在上麵的矽基晶體生命以氟化矽酮為介質支持生命活動,在這片高溫天地中不斷增殖壯大,以光神經網絡為聯係形成既共享同一個意識主體又同時存在無數分類意識的流動意識生命文明。
但他們最終也沒能逃過熵增的潮流,九千多萬年前,隨著這個星係的消亡,這一生命文明也隨之覆滅,他們引以為傲的科技依然沒能挽救他們的星球。
但在一切重歸混沌之前,他們於覆滅的絕望中向太空發射了承載著他們文明的最後火種。
科學家通過計算機演算得知,這顆火種並沒有如願被發射者幻想中的外星文明捕獲,它在茫茫宇宙中飄流了千萬年後被一顆巨大流浪小行星的引力捕獲,撞擊使之深嵌入其中,它隻能隨著這顆直徑足有七公裏的小行星飄向在宇宙中繼續流浪。
這顆小行星被科學家稱為“方舟”,方舟的軌道在某處與另一顆直徑十一公裏的小行星十分接近,在兩者擦肩而過時,雙方的軌道均因引力而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正是這看似一係列不起眼的變化成就了今後的奇跡——如果那顆火種沒有從魚石螈a星係中被發射出來,方舟就不會因為撞擊而位移,如果沒有那次位移,方舟就不會從那顆直徑十一公裏的小行星附近經過,那顆小行星將會在大約白堊紀末期的時候與地球發生碰撞,這個體量的小行星的撞擊對地球上的生命而言無疑是滅絕性的,這場不存在的撞擊在科學家被稱為“模擬滅絕”。
最為戲劇性的是,方舟與小行星的變軌隻是改變了一些事情發生的時間與地點,在“模擬滅絕”二百萬年後,“方舟”代替那顆小行星悄無聲息的來到地球這顆蔚藍星球附近——火種的創造者怎麽也想不到,不是外星文明捕獲了火種,而是火種主動投入外星的懷抱。
隻是這顆星球上的生命形態並不在方舟創造者們的預測中——地球上那些靈動的流雲,碧藍的大海和渾厚的陸地構成了這個星係,甚至整個宇宙小而美的奇跡一隅。這個星球上的碳基生命是獨立,溫和,脆弱,平靜的,而非鋪滿半個星球,充滿了晶體的力量感和堅固鋒利棱角的。
方舟中的火種在在改造時被設計成可以與矽基、硫基、碳基、硼基或磷基生物結合的結構。但在那個文明的固化思維中,碳基生物是四種備選方案中第二不理想的選項,僅次於由豐度過低而幾乎可以確定不存在的硼基生物。
碳的熱穩定性太低,太活潑。碳基生物的理想溫度與條件實在太苛刻。而且碳基生物對宇宙射線的防禦能力也不盡人意。就算碳基生物真的存在,那也難以在宇宙中長久生存。
但他們從沒有想到真正存在的碳基生物並不是黑結晶狀類矽有機生物,而是由另一種形式的有機物蛋白質為主要生命載體的生命。
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命第一次會麵是劇烈而恐怖的——大氣層與小行星間的摩擦在空中燃起一團耀眼的死亡之火,裹挾著象征著希望的火種墜入大地。在一陣短暫但足以毀天滅地的撞擊後,這顆星球褪去了那身充滿生機的藍綠相交的外衣,換上死氣沉沉的灰色睡袍,陷入了漫長的休眠。
生命脆弱無比,一次稀鬆平常的撞擊就可能讓無數存續千萬年的物種永遠消失;生命頑強無比,一顆小小的火種能跨越難以置信的時間與空間再次重生。
宇宙之大無奇不有,生命總能在時間與空間中找到最優解。當陽光再次穿透陰霾,重新射向大地時,奇跡真的發生了。大地開始蘇醒,碧海開始複興。生命在又一場滅頂之災中找到了出路。
“方舟”最終落入如今北美洲東北部的大海之中。撞擊殺死了撞擊點周圍方圓幾百公裏內的所有生物,激起了幾乎席卷全球的滔天海嘯。甚至地殼運動也受到了撞擊的影響,大西洋中脊在接下來的萬年中急劇隆起,格蘭林島也在後續的大陸漂移中被扯出約50餘萬平方公裏的陸地,形成一道連接北美洲州與歐洲的不穩定的大陸橋。
但如此恐怖的毀滅之力麵前還是有許多生命在海嘯和地震以及火山爆發後幸存了下來。小行星部分碎片也在海水迴灌時偏移了位置,帶有火種的那一塊被大陸橋從海底帶迴地麵,從死亡使者變成了生命的新搖籃。
隨著龍族文明與人類文明的交流,無數宗教僧侶把他們作為神創論的有力證據,無數科研學者把探索龍族的秘密視作一生的目標。但直到很久很久以後,直到科技足夠先進時科學家們才發掘出龍族真正的起源——地外。
一百多億年前,宇宙在一片混沌中誕生,從此按照熵增的規律,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走向熱寂的淒美結局。
可即使是在這由冰冷物理定律所掌控的嚴謹熵增世界中,依然出現了逆行者。它們如同時間長河之中湧現的朵朵旋渦,為這個嚴謹單調的世界增添了一抹精致的美。
這些逆行者,就是生命。它們在近乎漏洞般的巧合中誕生,以自己別樣的姿態,點綴著茫茫宇宙。
碳、矽、硼、磷、硫……生命總能發現出路,操縱著這些冰冷的元素,奇跡般地把它們組成一個個可愛的有機物,構成自己小而美的天地。
但在嚴酷的宇宙規則之下,生命依然是脆弱的,熵增的潮流總會抹平那些叛逆的旋渦。
科學家將預測中龍族祖先曾經生活過的星係命名為魚石螈a星係,這個星係中有一顆幸運的行星在機緣巧合之下成為了一個盛極一時的文明的載體。
據計算機推測與演算,這顆星球是一顆半熔融星球,生命體與無機環境的界線並不十分明確,生活在上麵的矽基晶體生命以氟化矽酮為介質支持生命活動,在這片高溫天地中不斷增殖壯大,以光神經網絡為聯係形成既共享同一個意識主體又同時存在無數分類意識的流動意識生命文明。
但他們最終也沒能逃過熵增的潮流,九千多萬年前,隨著這個星係的消亡,這一生命文明也隨之覆滅,他們引以為傲的科技依然沒能挽救他們的星球。
但在一切重歸混沌之前,他們於覆滅的絕望中向太空發射了承載著他們文明的最後火種。
科學家通過計算機演算得知,這顆火種並沒有如願被發射者幻想中的外星文明捕獲,它在茫茫宇宙中飄流了千萬年後被一顆巨大流浪小行星的引力捕獲,撞擊使之深嵌入其中,它隻能隨著這顆直徑足有七公裏的小行星飄向在宇宙中繼續流浪。
這顆小行星被科學家稱為“方舟”,方舟的軌道在某處與另一顆直徑十一公裏的小行星十分接近,在兩者擦肩而過時,雙方的軌道均因引力而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正是這看似一係列不起眼的變化成就了今後的奇跡——如果那顆火種沒有從魚石螈a星係中被發射出來,方舟就不會因為撞擊而位移,如果沒有那次位移,方舟就不會從那顆直徑十一公裏的小行星附近經過,那顆小行星將會在大約白堊紀末期的時候與地球發生碰撞,這個體量的小行星的撞擊對地球上的生命而言無疑是滅絕性的,這場不存在的撞擊在科學家被稱為“模擬滅絕”。
最為戲劇性的是,方舟與小行星的變軌隻是改變了一些事情發生的時間與地點,在“模擬滅絕”二百萬年後,“方舟”代替那顆小行星悄無聲息的來到地球這顆蔚藍星球附近——火種的創造者怎麽也想不到,不是外星文明捕獲了火種,而是火種主動投入外星的懷抱。
隻是這顆星球上的生命形態並不在方舟創造者們的預測中——地球上那些靈動的流雲,碧藍的大海和渾厚的陸地構成了這個星係,甚至整個宇宙小而美的奇跡一隅。這個星球上的碳基生命是獨立,溫和,脆弱,平靜的,而非鋪滿半個星球,充滿了晶體的力量感和堅固鋒利棱角的。
方舟中的火種在在改造時被設計成可以與矽基、硫基、碳基、硼基或磷基生物結合的結構。但在那個文明的固化思維中,碳基生物是四種備選方案中第二不理想的選項,僅次於由豐度過低而幾乎可以確定不存在的硼基生物。
碳的熱穩定性太低,太活潑。碳基生物的理想溫度與條件實在太苛刻。而且碳基生物對宇宙射線的防禦能力也不盡人意。就算碳基生物真的存在,那也難以在宇宙中長久生存。
但他們從沒有想到真正存在的碳基生物並不是黑結晶狀類矽有機生物,而是由另一種形式的有機物蛋白質為主要生命載體的生命。
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命第一次會麵是劇烈而恐怖的——大氣層與小行星間的摩擦在空中燃起一團耀眼的死亡之火,裹挾著象征著希望的火種墜入大地。在一陣短暫但足以毀天滅地的撞擊後,這顆星球褪去了那身充滿生機的藍綠相交的外衣,換上死氣沉沉的灰色睡袍,陷入了漫長的休眠。
生命脆弱無比,一次稀鬆平常的撞擊就可能讓無數存續千萬年的物種永遠消失;生命頑強無比,一顆小小的火種能跨越難以置信的時間與空間再次重生。
宇宙之大無奇不有,生命總能在時間與空間中找到最優解。當陽光再次穿透陰霾,重新射向大地時,奇跡真的發生了。大地開始蘇醒,碧海開始複興。生命在又一場滅頂之災中找到了出路。
“方舟”最終落入如今北美洲東北部的大海之中。撞擊殺死了撞擊點周圍方圓幾百公裏內的所有生物,激起了幾乎席卷全球的滔天海嘯。甚至地殼運動也受到了撞擊的影響,大西洋中脊在接下來的萬年中急劇隆起,格蘭林島也在後續的大陸漂移中被扯出約50餘萬平方公裏的陸地,形成一道連接北美洲州與歐洲的不穩定的大陸橋。
但如此恐怖的毀滅之力麵前還是有許多生命在海嘯和地震以及火山爆發後幸存了下來。小行星部分碎片也在海水迴灌時偏移了位置,帶有火種的那一塊被大陸橋從海底帶迴地麵,從死亡使者變成了生命的新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