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大失所望曹孟德
開局播放鴉片戰爭,古人瘋了 作者:陰陽君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應該說,隻要是個皇帝,多多少少都有點兒好的地方,即便是曆史上有名的精神病王朝北齊,那高歡、高澄都是當過大官兒的人,高洋就更不用說了,即位之初都算得上勵精圖治了。”
“樓上說的不對,嚴謹來說,那都是大臣的功勞,像漢靈帝這種,他僅有的功勞都是蹭的大臣的。”
“沒錯,說白了,一個亡國昏君,他自己能有什麽政績。”
【公元182年,朝廷下令檢舉貪官汙吏,當時太尉許戫、司空張濟看著宦官的臉色行事,收取賄賂。宦官子弟賓客,貪汙卑鄙】
【朝廷貪官汙吏與宦官狼狽為奸,竟然汙蔑26個處於邊遠小郡清廉惠政的人】
【曹操得知此事憤怒不已,多次上書,痛斥貪官汙吏和宦官,最終漢靈帝下令徹查此事,26人最終被還以清白,並拜為議郎】
【此事過後,曹操徹底看清了朝堂官員的醜惡嘴臉,曹操自知無望匡扶漢室,於是之後一段時間再也沒有進言】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左中郎將皇甫嵩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
【曹操用兵如神,大破黃巾軍,斬敵數萬,功勞甚大】
【之後曹操被拜為濟南國國相,初為濟南國國相,曹操初心不改,濟南國各縣長吏多依附貴勢,貪贓枉法,無所顧忌】
【曹操之前曆任國相皆置之不問,曹操到職,大力整飭,一下奏免將近八成的長吏,濟南震動,貪官汙吏紛紛逃竄】
【當時正是東漢政治極度黑暗之時,朝堂混亂不堪,所有官吏隻為一己私欲,置王法與不顧,買官賣官甚至被擺在明麵上】
【朝廷還想召曹操迴京,但曹操不肯迎合權貴,遂托病迴歸鄉裏,春夏讀書,秋冬弋獵,暫時隱居了】
“見識了朝堂昏庸,見識了黃巾起義,餓殍遍地;見識了諸侯國與朝廷一樣,貪官汙吏上行下效;此刻的曹操一定很絕望吧。”
“一身正氣無所用,很難想象這個一心為大漢朝的人會是曹操。”
“我一直不理解小說中想要建立新秩序的反派,不知道他們為什麽那麽極端,現在我好像明白一點兒了。”
“或許,那些極端的反派也曾想要憑一己之力,用和平的方式改變世界吧。可惜他們注定不會成功。”
漢朝。
漢武帝低聲自言自語道。
“曹操,曹孟德。”
“是我大漢負了你!”
漢武帝無法想象,到底是怎樣的朝代,竟然逼得一位滿腔熱血的報國少年產生覆滅的念頭。
唐朝。
李世民盯著天幕,許久之後才開口。
“曹操是為了什麽?”
“他是為了什麽而造反?為了擁有天下?還是為了大漢子民?”
可能,即便是後世之人,即便是曹操本人也很難迴答這個問題。
曹操的一生,好像有自己所追求的目標,又好像漫無目的的隨波逐流。
曹操是為了江山,是為了天下,是為了皇位嗎?
可是他一生都未曾稱帝,曹操一生都未背叛過大漢。
那曹操是為了天下百姓嗎?
好像也不是,曹操從來就不是一位仁慈的人,不然也難以冠得梟雄、奸雄的稱號。
那曹操到底是為了什麽?
可能,曹操一開始僅僅是想要好肅清漢室朝堂吧。
可是形勢所迫,曹操被大勢裹挾,最終走向了一條奸雄的道路。
【當時天下大亂,由黃巾軍帶頭的農民起義不斷,冀州刺史王芬聯合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地方豪強意圖廢除漢靈帝,另立新王】
【他們邀請曹操加入,曹操謀略過人,認為此時此事絕無可能成功,於是果斷拒絕,結果不出曹操所料,王芬的計謀果然失敗,王芬也被迫自殺】
【公元188年,漢靈帝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削弱外戚大將軍何進的兵權,在洛陽設立西園八校尉,34歲的曹操因為其父親、祖父的原因,被任命為典軍校尉】
【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太子劉辯登基,稱漢少帝,何太後臨朝稱製】
【政權交替之際,大將軍何進想趁靈帝駕崩、宦官失勢之機誅滅奸佞宦官十常侍,但沒有取得何太後的支持】
【何進不顧曹操等熱的勸阻,執意征召董卓率軍進京,意圖逼迫何太後同意誅殺宦官】
【沒想到,還沒等董卓帶軍入京,何進就被宦官的下屬謀殺,而董卓也趁亂入京,執掌朝政,把漢少帝廢為弘農王,改立其弟陳留王劉協,即漢獻帝】
【董卓又派人把弘農王母子毒死,自稱太師,專擅朝政。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不願與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洛陽】
“我一直以為當大官兒的都是有腦子的,怎麽一個個的,無論是王芬還是何進,都一個個的都傻不愣登的。”
“不能當馬後炮,王芬不好說,但是大將軍何進召迴董卓並沒有錯,可惜的是何進突然被謀殺,沒了何進製約董卓,董卓才動起了歪心思。”
“我感覺何進就是個莽夫,空有報國之誌。”
“何進還不夠莽,他可是大將軍,真要莽,他可以帶人直接闖進宮裏,殺了十常侍。”
“曹操不是獻刀刺殺失敗才被迫逃走的嗎?”
“那是《三國演義》,不是真實的曆史,真實曆史沒有獻刀一事。”
“那也沒有曹操殺呂伯奢嘍?”
“這個倒是不太確定,史書倒是記載了曹操殺呂伯奢一家,但是沒說有沒有殺呂伯奢。”
“《魏書》記載,曹操經過呂伯奢家,呂伯奢不在家,呂伯奢的子弟與賓客打劫曹操的坐騎與行囊,曹操怒火中燒殺了幾個人。”
“當然,這是《魏書》,老曹家自己寫的,聽起來就不靠譜。”
“《世語》中記載,因為曹操違背了董卓的封官賜爵的命令,心中有鬼,晚上起疑心便殺了呂伯奢一家。”
“《雜記》中記載,曹操晚上聽到了磨刀的聲音,生性多疑的曹操才動手殺了人,並說了那一句流傳千古的話‘寧我負人,毋人負我’,而《三國演義》也是改編自《雜記》”
“樓上說的不對,嚴謹來說,那都是大臣的功勞,像漢靈帝這種,他僅有的功勞都是蹭的大臣的。”
“沒錯,說白了,一個亡國昏君,他自己能有什麽政績。”
【公元182年,朝廷下令檢舉貪官汙吏,當時太尉許戫、司空張濟看著宦官的臉色行事,收取賄賂。宦官子弟賓客,貪汙卑鄙】
【朝廷貪官汙吏與宦官狼狽為奸,竟然汙蔑26個處於邊遠小郡清廉惠政的人】
【曹操得知此事憤怒不已,多次上書,痛斥貪官汙吏和宦官,最終漢靈帝下令徹查此事,26人最終被還以清白,並拜為議郎】
【此事過後,曹操徹底看清了朝堂官員的醜惡嘴臉,曹操自知無望匡扶漢室,於是之後一段時間再也沒有進言】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左中郎將皇甫嵩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
【曹操用兵如神,大破黃巾軍,斬敵數萬,功勞甚大】
【之後曹操被拜為濟南國國相,初為濟南國國相,曹操初心不改,濟南國各縣長吏多依附貴勢,貪贓枉法,無所顧忌】
【曹操之前曆任國相皆置之不問,曹操到職,大力整飭,一下奏免將近八成的長吏,濟南震動,貪官汙吏紛紛逃竄】
【當時正是東漢政治極度黑暗之時,朝堂混亂不堪,所有官吏隻為一己私欲,置王法與不顧,買官賣官甚至被擺在明麵上】
【朝廷還想召曹操迴京,但曹操不肯迎合權貴,遂托病迴歸鄉裏,春夏讀書,秋冬弋獵,暫時隱居了】
“見識了朝堂昏庸,見識了黃巾起義,餓殍遍地;見識了諸侯國與朝廷一樣,貪官汙吏上行下效;此刻的曹操一定很絕望吧。”
“一身正氣無所用,很難想象這個一心為大漢朝的人會是曹操。”
“我一直不理解小說中想要建立新秩序的反派,不知道他們為什麽那麽極端,現在我好像明白一點兒了。”
“或許,那些極端的反派也曾想要憑一己之力,用和平的方式改變世界吧。可惜他們注定不會成功。”
漢朝。
漢武帝低聲自言自語道。
“曹操,曹孟德。”
“是我大漢負了你!”
漢武帝無法想象,到底是怎樣的朝代,竟然逼得一位滿腔熱血的報國少年產生覆滅的念頭。
唐朝。
李世民盯著天幕,許久之後才開口。
“曹操是為了什麽?”
“他是為了什麽而造反?為了擁有天下?還是為了大漢子民?”
可能,即便是後世之人,即便是曹操本人也很難迴答這個問題。
曹操的一生,好像有自己所追求的目標,又好像漫無目的的隨波逐流。
曹操是為了江山,是為了天下,是為了皇位嗎?
可是他一生都未曾稱帝,曹操一生都未背叛過大漢。
那曹操是為了天下百姓嗎?
好像也不是,曹操從來就不是一位仁慈的人,不然也難以冠得梟雄、奸雄的稱號。
那曹操到底是為了什麽?
可能,曹操一開始僅僅是想要好肅清漢室朝堂吧。
可是形勢所迫,曹操被大勢裹挾,最終走向了一條奸雄的道路。
【當時天下大亂,由黃巾軍帶頭的農民起義不斷,冀州刺史王芬聯合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地方豪強意圖廢除漢靈帝,另立新王】
【他們邀請曹操加入,曹操謀略過人,認為此時此事絕無可能成功,於是果斷拒絕,結果不出曹操所料,王芬的計謀果然失敗,王芬也被迫自殺】
【公元188年,漢靈帝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削弱外戚大將軍何進的兵權,在洛陽設立西園八校尉,34歲的曹操因為其父親、祖父的原因,被任命為典軍校尉】
【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太子劉辯登基,稱漢少帝,何太後臨朝稱製】
【政權交替之際,大將軍何進想趁靈帝駕崩、宦官失勢之機誅滅奸佞宦官十常侍,但沒有取得何太後的支持】
【何進不顧曹操等熱的勸阻,執意征召董卓率軍進京,意圖逼迫何太後同意誅殺宦官】
【沒想到,還沒等董卓帶軍入京,何進就被宦官的下屬謀殺,而董卓也趁亂入京,執掌朝政,把漢少帝廢為弘農王,改立其弟陳留王劉協,即漢獻帝】
【董卓又派人把弘農王母子毒死,自稱太師,專擅朝政。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不願與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洛陽】
“我一直以為當大官兒的都是有腦子的,怎麽一個個的,無論是王芬還是何進,都一個個的都傻不愣登的。”
“不能當馬後炮,王芬不好說,但是大將軍何進召迴董卓並沒有錯,可惜的是何進突然被謀殺,沒了何進製約董卓,董卓才動起了歪心思。”
“我感覺何進就是個莽夫,空有報國之誌。”
“何進還不夠莽,他可是大將軍,真要莽,他可以帶人直接闖進宮裏,殺了十常侍。”
“曹操不是獻刀刺殺失敗才被迫逃走的嗎?”
“那是《三國演義》,不是真實的曆史,真實曆史沒有獻刀一事。”
“那也沒有曹操殺呂伯奢嘍?”
“這個倒是不太確定,史書倒是記載了曹操殺呂伯奢一家,但是沒說有沒有殺呂伯奢。”
“《魏書》記載,曹操經過呂伯奢家,呂伯奢不在家,呂伯奢的子弟與賓客打劫曹操的坐騎與行囊,曹操怒火中燒殺了幾個人。”
“當然,這是《魏書》,老曹家自己寫的,聽起來就不靠譜。”
“《世語》中記載,因為曹操違背了董卓的封官賜爵的命令,心中有鬼,晚上起疑心便殺了呂伯奢一家。”
“《雜記》中記載,曹操晚上聽到了磨刀的聲音,生性多疑的曹操才動手殺了人,並說了那一句流傳千古的話‘寧我負人,毋人負我’,而《三國演義》也是改編自《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