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李淵起兵
開局播放鴉片戰爭,古人瘋了 作者:陰陽君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漢朝。
聽到天幕如此誇讚李世民,還拿自己大漢和李世民相對比,劉邦第一個不服氣。
“我破暴秦,誅西楚,統一天下,建立大漢王朝,難道後世還有人比朕還厲害嗎?”
“竟然說隻用50年便完成我大漢四代人的功績,我倒要看看是什麽樣的皇帝!”
唐朝。
李世民直愣愣的看著天幕。
李世民實在沒想到自己在後世竟然會有如此高的稱讚。
“後世竟然將我和漢高祖、漢景帝、漢文帝、漢武帝四代人作比較,朕的功績有這麽高嗎?”
“難道後世史書記載不全?”
此刻的李世民非常不自信,畢竟他幹的壞事雖然不多,但是一樁樁一件件都是大逆不道的罪行。
任憑李世民如何自誇都不敢和漢朝四代人相提並論啊。
宋朝。
趙匡胤皺眉道。
“天幕如此誇讚李世民,難道後世都不記得李世民殺害兄弟,逼迫父親的所作所為了嗎?”
【公元599年,李世民出生於武功的李家別館】
【李世民的父親是時任隋朝的官員的李淵;母親是北周皇室竇氏】
【李淵采“濟世安民”之義為兒子取名“李世民”】
【李世民自幼聰明果斷,公元615年,隋煬帝在雁門被突厥包圍】
【年僅16歲的李世民率兵去雁門關營救出了隋煬帝】
【李世民表現出了極高的戰略目光,他布置疑兵,讓軍隊大張旗鼓,軍旗連綿數十裏,夜晚就讓鉦和鼓聲互相唿應】
【突厥人見狀果然上當,以為隋朝大軍已至,紛紛倉皇逃竄】
【公元616年,李世民的父親李淵出任太原留守】
【年僅17歲的李世民跟隨父親到了太原,並多次隨父出征平複多次叛亂,抗擊東突厥的入侵】
【當時有高陽賊酋魏刀兒,自號曆山飛,來攻太原,李淵深陷敵營,李世民果斷帶騎兵突擊,在萬眾敵營之中將李淵救了出來】
【公元617年,隨著隋朝賦稅不斷增加,百姓苦不堪言,逐漸引起天下不滿,各地起義軍不斷】
【李世民見民怨四起,隋朝國祚飄搖欲墜,於是鼓動父親李淵起兵反隋,史稱晉陽起兵】
“李世民堪比霍去病啊,或者說兩人不相上下,唯一的區別就是一個當了大將,一個當了皇帝;一個短命,一個正常壽命。”
“看看人家,16歲帶兵打仗,我16歲才剛上高中。”
“縱觀曆史上哪個開國皇帝不是受過磨難的,可是到了李世民這兒就出現了例外。”
“比如秦始皇,早年間還做過趙國的人質,那提心吊膽的,可能稍有不慎就被自己老爹給坑死了。”
“再比如劉邦,劉邦是什麽樣的人就不用多說了吧,起兵造反前就是一個混混兒。”
“劉秀被殺的隻剩下孤家寡人,在河北地區如喪家之犬般的生活。”
“趙匡胤少年時期四處流浪,從軍中微末做起,一步步成長起來。”
“成吉思汗就不用說了幼年喪父,跟著母親東躲西藏,躲避追殺。”
“朱元璋就更不用說了,乞丐,和尚,什麽沒做過。”
“可是到了李世民這兒就好像一切都變了,李世民要出身有出身,要智慧有智慧,要勇武有勇武,好像就活該他當皇帝一樣。”
“那個,有沒有可能大唐的開國皇帝是李淵。”
“李淵可能是最沒有存在感的開國皇帝了,主要還是因為李世民太猛了!”
“其實說李世民是開國皇帝也大差不差,畢竟整個大唐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
【起兵後,李世民迅速率軍攻打西河並宣布政令】
【攻打下西河之後,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
【起義大軍往西攻打賈胡堡遇到大軍阻攔,恰值久雨糧盡,李淵想要暫且迴太原,以後再圖謀舉事】
【李世民極力勸阻父親,才終於讓李淵放棄了退守太原的想法】
【在攻打霍邑時,李世民用計激怒守軍將領宋老生,宋老生果然中計,開門出兵,背靠城池紮陣】
【李世民率兵突擊,衝破宋老生的軍陣,殺了宋老生,成功奪取霍邑】
【隨著起義軍不斷攻城拔寨,隊伍也跟著壯大】
【公元617年12月,李世民再次被任命為右元帥,統兵十萬攻取東都洛陽】
【雖然第一次攻打洛陽失敗,但李世民依舊在返迴途中布置三道埋伏,殲滅敵軍追兵一萬人】
【公元618年5月,隋恭帝楊侑禪位於李淵,李淵改國號為唐,建元武德,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進封秦王,加授雍州牧】
“如果沒有李世民,恐怕李淵也隻能落得個割據為王的結果,更甚者會被隋朝滅亡,或被其他起義軍合並。”
“李淵想要退兵,固守太原的時候李世民就說過,他們是起義軍,就好比過河卒,隻能前進不能後退。”
“起義軍一旦後退,那結果將是軍心渙散,士卒偷逃,頃刻之間起義軍就會土崩瓦解。”
“到時候麵對隋朝大軍的圍剿,李淵絕對抵抗不住!”
“唐朝的建立,八成的功勞都是李世民立下的。”
秦朝。
嬴政有些佩服的說道。
“此人帶兵打仗神勇無比,審時度勢,判斷精準,是天生的大將!”
漢朝。
劉邦聽到李世民的事跡,也不得不佩服李世民的本領。
“還未當上皇帝就如此厲害,真不知道他當上皇帝之後還會有怎樣的一番作為。”
“我覺得,以他的性子絕對會繼續開疆擴土!”
唐朝。
李世民迴憶起年少經曆,忍不住感歎道。
“當年,父皇確實有些猶豫了,如果真的退守太原,恐怕就不會有我大唐了。”
“其實父親也不是膽子小,隻是沒有我有魄力罷了!”
“當年我隻是提了一句,父親便決心起兵,可是隨著隊伍壯大,父親有些猶豫了。”
“其實當時迴守太原的決定本沒有錯,當時連續數日降雨,軍中糧草斷絕,迴防太原才是最穩妥的方法。”
聽到天幕如此誇讚李世民,還拿自己大漢和李世民相對比,劉邦第一個不服氣。
“我破暴秦,誅西楚,統一天下,建立大漢王朝,難道後世還有人比朕還厲害嗎?”
“竟然說隻用50年便完成我大漢四代人的功績,我倒要看看是什麽樣的皇帝!”
唐朝。
李世民直愣愣的看著天幕。
李世民實在沒想到自己在後世竟然會有如此高的稱讚。
“後世竟然將我和漢高祖、漢景帝、漢文帝、漢武帝四代人作比較,朕的功績有這麽高嗎?”
“難道後世史書記載不全?”
此刻的李世民非常不自信,畢竟他幹的壞事雖然不多,但是一樁樁一件件都是大逆不道的罪行。
任憑李世民如何自誇都不敢和漢朝四代人相提並論啊。
宋朝。
趙匡胤皺眉道。
“天幕如此誇讚李世民,難道後世都不記得李世民殺害兄弟,逼迫父親的所作所為了嗎?”
【公元599年,李世民出生於武功的李家別館】
【李世民的父親是時任隋朝的官員的李淵;母親是北周皇室竇氏】
【李淵采“濟世安民”之義為兒子取名“李世民”】
【李世民自幼聰明果斷,公元615年,隋煬帝在雁門被突厥包圍】
【年僅16歲的李世民率兵去雁門關營救出了隋煬帝】
【李世民表現出了極高的戰略目光,他布置疑兵,讓軍隊大張旗鼓,軍旗連綿數十裏,夜晚就讓鉦和鼓聲互相唿應】
【突厥人見狀果然上當,以為隋朝大軍已至,紛紛倉皇逃竄】
【公元616年,李世民的父親李淵出任太原留守】
【年僅17歲的李世民跟隨父親到了太原,並多次隨父出征平複多次叛亂,抗擊東突厥的入侵】
【當時有高陽賊酋魏刀兒,自號曆山飛,來攻太原,李淵深陷敵營,李世民果斷帶騎兵突擊,在萬眾敵營之中將李淵救了出來】
【公元617年,隨著隋朝賦稅不斷增加,百姓苦不堪言,逐漸引起天下不滿,各地起義軍不斷】
【李世民見民怨四起,隋朝國祚飄搖欲墜,於是鼓動父親李淵起兵反隋,史稱晉陽起兵】
“李世民堪比霍去病啊,或者說兩人不相上下,唯一的區別就是一個當了大將,一個當了皇帝;一個短命,一個正常壽命。”
“看看人家,16歲帶兵打仗,我16歲才剛上高中。”
“縱觀曆史上哪個開國皇帝不是受過磨難的,可是到了李世民這兒就出現了例外。”
“比如秦始皇,早年間還做過趙國的人質,那提心吊膽的,可能稍有不慎就被自己老爹給坑死了。”
“再比如劉邦,劉邦是什麽樣的人就不用多說了吧,起兵造反前就是一個混混兒。”
“劉秀被殺的隻剩下孤家寡人,在河北地區如喪家之犬般的生活。”
“趙匡胤少年時期四處流浪,從軍中微末做起,一步步成長起來。”
“成吉思汗就不用說了幼年喪父,跟著母親東躲西藏,躲避追殺。”
“朱元璋就更不用說了,乞丐,和尚,什麽沒做過。”
“可是到了李世民這兒就好像一切都變了,李世民要出身有出身,要智慧有智慧,要勇武有勇武,好像就活該他當皇帝一樣。”
“那個,有沒有可能大唐的開國皇帝是李淵。”
“李淵可能是最沒有存在感的開國皇帝了,主要還是因為李世民太猛了!”
“其實說李世民是開國皇帝也大差不差,畢竟整個大唐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
【起兵後,李世民迅速率軍攻打西河並宣布政令】
【攻打下西河之後,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
【起義大軍往西攻打賈胡堡遇到大軍阻攔,恰值久雨糧盡,李淵想要暫且迴太原,以後再圖謀舉事】
【李世民極力勸阻父親,才終於讓李淵放棄了退守太原的想法】
【在攻打霍邑時,李世民用計激怒守軍將領宋老生,宋老生果然中計,開門出兵,背靠城池紮陣】
【李世民率兵突擊,衝破宋老生的軍陣,殺了宋老生,成功奪取霍邑】
【隨著起義軍不斷攻城拔寨,隊伍也跟著壯大】
【公元617年12月,李世民再次被任命為右元帥,統兵十萬攻取東都洛陽】
【雖然第一次攻打洛陽失敗,但李世民依舊在返迴途中布置三道埋伏,殲滅敵軍追兵一萬人】
【公元618年5月,隋恭帝楊侑禪位於李淵,李淵改國號為唐,建元武德,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進封秦王,加授雍州牧】
“如果沒有李世民,恐怕李淵也隻能落得個割據為王的結果,更甚者會被隋朝滅亡,或被其他起義軍合並。”
“李淵想要退兵,固守太原的時候李世民就說過,他們是起義軍,就好比過河卒,隻能前進不能後退。”
“起義軍一旦後退,那結果將是軍心渙散,士卒偷逃,頃刻之間起義軍就會土崩瓦解。”
“到時候麵對隋朝大軍的圍剿,李淵絕對抵抗不住!”
“唐朝的建立,八成的功勞都是李世民立下的。”
秦朝。
嬴政有些佩服的說道。
“此人帶兵打仗神勇無比,審時度勢,判斷精準,是天生的大將!”
漢朝。
劉邦聽到李世民的事跡,也不得不佩服李世民的本領。
“還未當上皇帝就如此厲害,真不知道他當上皇帝之後還會有怎樣的一番作為。”
“我覺得,以他的性子絕對會繼續開疆擴土!”
唐朝。
李世民迴憶起年少經曆,忍不住感歎道。
“當年,父皇確實有些猶豫了,如果真的退守太原,恐怕就不會有我大唐了。”
“其實父親也不是膽子小,隻是沒有我有魄力罷了!”
“當年我隻是提了一句,父親便決心起兵,可是隨著隊伍壯大,父親有些猶豫了。”
“其實當時迴守太原的決定本沒有錯,當時連續數日降雨,軍中糧草斷絕,迴防太原才是最穩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