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自己曾經生活過三年的北京暴雨成災,很多受災的地方都是那麽熟悉,心中著急卻無能為力。多年比賽,有一些關於駕駛和道路的經驗,希望可以幫到一些朋友。


    一、開車涉水,如果水深接近或者略微超過排氣管,可以頂著油低擋位通過。若水位高過車輛的進氣部分,就不要嚐試了。如果車在水中熄火,不要嚐試再發動汽車。一旦發動,引擎很容易受損。發動機的維修或更換非常昂貴。保險公司一般對這種情況不會賠償。另,未來一段時間內,北京甚至全國的朋友如要購買二手車,一定要仔細檢查該車是否曾經泡水。


    二、在充滿積水的道路上行駛,很容易發生水滑效應。當駛過一大攤積水時,輪胎會暫時失去抓地力,方向盤會被猛地拽向有積水的一側,容易導致失控,撞到路沿或者護欄。發生這樣的情況,抓住方向盤,盡量保持中間位置,可以稍向反方向打一點點。千萬不要因為驚嚇大幅轉向和重踩刹車,穩住油門,等待汽車恢複抓地力。


    三、如果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徹底落水,則要盡量在第一時間開窗逃出。開窗是最重要的,千萬不能因為害怕水灌進來而關窗。車門在水中是幾乎不可能打開的。保持鎮定。無論窗戶的狀態怎樣,車一定會進水,在車內空間被水完全充滿以後,才有可能再次推開車門。這是最後的逃生機會。


    四、如果汽車發生甩尾,駕駛者又沒有一定的救車經驗,隻要失控的速度和幅度不是災難性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鬆開雙手,抬起雙腳,不要踩刹車,不要踩油門,不要踩離合器,不要碰方向盤,不要碰換擋杆。記住不要碰任何地方。車輛在大部分情況下會自己恢複軌跡,在車輛恢複正常軌跡的瞬間,你迅速抓住方向盤即可。聽著有點神奇,但的確是這樣。


    五、北京地麵環線的設計是不太合理的,硬生生割斷了很多普通道路,交通效率又不高,下雨易淹水,下雪難爬坡。除此以外,北京的城市建設還有諸多讓人無語之處。這場暴雨,換作其他國外大城市也許未必安然無恙,但我想不至於像北京那樣付出慘重代價。


    地表上的光鮮,地底下的不堪,正是我們周圍很多東西的縮影。為死難者默哀,為救助者喝彩。無意說什麽煽情或者抨擊的話,曾在打不到車的時候恨北京,但更多的是為生活在那裏的人們感動和揪心。城市裏看得見的地方重要,看不見的地方更重要。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也能讓生活更糟糕。在北京生活的人們為這個城市在建設中的失誤承擔了太多。


    祝福北京。


    編者按: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一天內,市氣象台連發五個預警,暴雨級別最高上升到橙色。全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北京房山區遭受山洪襲擊,成為重災區,暴雨造成多人遇難。


    “文藝”沒問題,“複興”有問題


    思想,別談那麽遠吧。


    你怎麽理解“文藝複興”?


    我最早辦的雜誌《獨唱團》,取的名字就叫“文藝複興”,但當時這名字沒被批下來,說帶“文藝”倆字的都不批新雜誌了。我聽信了,當時就取了第二備選名字《獨唱團》。結果沒過多久,好多帶“文藝”倆字的雜誌就出來了,如《文藝風賞》啊什麽的。後來我才弄明白,“文藝複興”這四個字裏,“文藝”沒問題,“複興”有問題。


    “文藝複興”這個詞語更多的是指意大利的文藝複興,但我覺得對中國人來說,心中的那段文藝複興的情節,可能特指的就是1930年代,那時仿佛有過一陣子文藝複興的意味——有一些啟蒙運動,一些好的文學冒尖,此後是一個低穀。現在因為互聯網,文藝發展又比以前稍微好一些了,但是離“複興”、“茂盛”還差很遠。


    在現有體製下,中國有可能實現文藝複興嗎?


    體製是可以被人心架空的。


    文藝能不能複興,其實也是人心的問題。如果人心沒有複興的話,那再多的基金、再多的口號,都沒有用。有的時候,很多事情——我個人比較悲觀——過了就是過了,比如交筆友的那個年代,手抄本的那個年代,搖滾起來的那個年代,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它過了就不再來。


    你相信現在的人心嗎?


    現在的人心其實相信的是情緒。人們都是跟著情緒走的,無所謂誰對誰錯,隻在於看哪個順眼,聽哪個順耳。


    你有些悲觀。


    對,還是那句話,過去的就過去了。


    但是,總要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情。現在的文藝很難像以前那麽興旺,因為它的載體發生了變化。當時我辦雜誌,就希望有一個地方,能夠讓更多的年輕人在文藝方麵受到重視。大家都想要出名,但如果沒有一個很合適的、好的載體讓他們出名的話,他們就很容易去走嘩眾取寵的道路,人們也不會想看我們這樣正兒八經的訪談。


    微博時代是否會樂觀些?


    如果把文藝複興理解成小的概念,從純粹的文藝角度講,那它無所謂難或者容易。如果理解得大一點,理解成“人的覺醒”的話,就會存在一個問題——重複啟蒙。在互聯網時代,你看著很多事情散布得很快,但其實挺難的,因為我發現受眾其實是同一批。


    如果這批被啟蒙的受眾是兩百萬,那麽啟蒙就一直在這兩百萬人中進行,很難打破壁壘,走向那些喜歡曾軼可的人,喜歡李宇春的人,喜歡看美劇的人……文藝複興或者說個人覺醒,隻是成了一個美劇的劇種,就像你們這批人是喜歡看《絕望主婦》的,而我們這批人是喜歡看《文藝複興》的,就會變成這樣,而每個壁壘都很高。微博相對自由,但在微博上,隨著知識分子的話說得越來越多,加上自身的內鬥,他們的公信力會下降得很快。


    知識分子的公信力為什麽會下降?


    我覺得很多原因要從知識分子身上去找:一沒共識,二沒合力。這就像我們去加油一樣,大家要去往同樣一個地方,都在同一輛大巴上,我說咱們先省點錢,加93號吧;有人覺得我們要走快點,加97號吧;還有更極端的,說這車得加98號,跑得最快,直達目的地。結果想去同一個目的地的三夥人自己先吵起來了,把加油站炸了,然後旁邊一群人就笑這幫傻逼。現在很容易會麵臨這樣的問題。


    看起來微博能改變很多東西,但事實上,這很艱難。在傳統媒體時代,你發現很多報紙真的改變了一些東西,改變了一些製度、一些走向,甚至改變了很多官員的命運。但是在微博時代,大家的注意力轉移得太快了,有些特別重大的公共話題也隻能延續一天甚至半天。在形成合力的過程中,隨便哪個傻逼出來喊一嗓子,注意力就會被分散。


    有什麽途徑可以打破你所說的壁壘嗎?


    其實挺難的,唯一的途徑就是從最早的基礎教育入手。教育是最堅固的一個壁壘。


    比如說一個班有五十多人,麵對同一個問題,最後的結果可能是二十五個人無所謂,二十個人人雲亦雲,最終隻有四五個人有一些自我覺醒。有很多我們所了解的人,會覺得某某如何,覺得他做了多少壞事,大家有多麽不喜歡他,但是當你去參加同學會,一打聽,發現周圍隻有你一個是這樣認為的。所以我覺得很多時候要從最早的教育開始突破。


    我想給自己的小孩編教材,自己出版。包括我朋友的一些出版計劃,我都希望能有一些新的課外教材,但在審批上根本就不可能。


    在你心目中,中國最近的文藝繁榮時代是在什麽時候?


    “五四”,還有20世紀80年代,前者有自由,後者有熱情。


    比起同樣製度下的蘇聯文學,不得不承認,我們的作家都挺虛弱的。你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麽?


    主要是不同的民族性格使然。中國人有時候不認可自己人也是一個原因,就算一個中國人和一個老外幹了一樣的事情,也會下意識地覺得自己人不行。“寧贈友邦不給家奴”的思想擴展開來,也會造成我們自己的相輕。許多原因加在一起,時代的、性格的、語言的、民族的,總之就是倒黴悲催地加在一塊,就成了現在的樣子。


    除了外在的環境,中國作家、藝術家自身還欠缺什麽?和當代外國文學相比,你覺得中國當代文學的差距有多大?


    不缺什麽,缺讀者,缺高的稿酬,缺社會保障。我們的社會變遷曆程和文字都太特別,我不是特別建議用我們的當代文學去對比外國文學。


    就你接觸過的中國作家來看,你最看不慣他們的哪些毛病?


    文人相輕。我在早期也有這樣的傾向,看不慣其他作家,覺得寫得差。自己再放幾句沒有根據的狠話,覺得很不錯。但相輕來相輕去,很容易變成互相詆毀。有人覺得中國作家圈子意識很重,但這無可厚非,人有自己的交友自由。


    思想在文藝複興中起到的作用有多大?目前,中國要實現文藝複興,更需要的是思想還是勇氣?


    沒有什麽文藝複興了。這個時代東西太多了,就算文藝複興到來,新的工業革命再來,我們也不會在這個時代的當時就覺察到。思想,別談那麽遠吧。


    所謂的青年作家,目前主要就是70後、80後、90後,但比起50後、60後作家來說,這幾代作家都顯得成熟很晚,還遠沒有創作出足以和後者抗衡的當代經典作品。這是為什麽?


    無可否認,50後、60後的作家寫出了很多優秀作品,但人們總是習慣於不認可當下,追溯過往。等到三十年後,一樣會有人問,現在的20後、30後很暢銷,很受關注,但比起上一批的80後、90後,還沒有創作出可以抗衡……


    有學者認為,曆史在中國80後文學中是缺席的。對此,你怎麽看?


    據我所知,很多年輕作家有不少對曆史的描述。某些學者所謂的年輕作家作品中的曆史缺席,其實說到底就是年輕作家沒有把作品背景放到“文革”、“大躍進”、“反右”、“上山下鄉”等他們所經曆的特殊時期。說真的,我雖然對那段曆史略知一二,但要我把小說或者散文的背景直接放到一個我沒有經曆過,但在人類文明史上又極其特殊的年代裏,我沒有那個勇氣和信心,況且見證者大多都在世,年輕作家寫起來很容易鬧笑話。那個時代,沒有經曆過的人相信很難體會。很明顯,就算年輕作家寫了,某些學者也會跳出來冷嘲熱諷地說,小作家還是要活在當下,寫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年代,把背景放到父輩的特殊經曆中是不可取的,因為你們寫得漏洞百出,你看,那年代裏,xx根本就不是這樣的……


    新世紀以來,80後文學一直被貼著“青春文學”的市場標簽,80後更優秀的嚴肅文學創作被遮蔽了。


    文學就是文學,青春文學、嚴肅文學,甚至穿越、宮鬥、科幻,都是文學的一部分。不存在所謂更優秀的嚴肅文學創作。文學隻有好的、壞的,好看的、難看的。當然,這個好壞的評判標準因人而異。


    編者按:本文根據2012年11月《南都周刊》專訪整理。


    答台灣記者問


    不是每件事都能給人生帶來什麽,人生的時光,總需要去度過。我選擇這樣度過。


    媒體都說你是80後的代表人物,但是我們發現,中國的80後其實是很鬱悶痛苦的一族,難道你也有很痛苦的一麵沒被大家看見?我們該怎樣看這件事情?


    我時而痛苦這件事情,你們不需要了解,我隻要冷暖自知就可以。世界上最成功最幸福的人,其實都有痛苦的一麵,隻是沒有被大家發現而已。


    你說你隻代表自己,但你也幫企業做代言,也很順手。你在這中間怎麽調適?


    這就是糾結之一,因為雜誌每年的辦公成本兩百萬元人民幣,稿費五百萬元人民幣,但因為各種問題一直沒有辦法順利出刊,憑借我賽車和寫書賺的錢是不夠投入的。於是我選擇了一些個人比較認可的品牌做了一些商業活動。我和你一樣,我也需要錢,在我需要錢的時候,我選擇了商業合作。事實上,有不少向雜誌要求投廣告和發軟文的,包括希望我在博客裏寫軟文的,價格都非常高,我迴答你這個問題的字數已經足夠買一台法拉利了,但我沒有讓文字出台,而是讓我自己出台了。我想,無論以後資金緊張不緊張,誰都不能避免商業合作,我會盡量讓自己舒服。


    當代言人、賽車、寫作、做傳媒人,這些事情對你的意義各代表什麽?可以為你的人生帶來什麽?


    不是每件事都能給人生帶來什麽,人生的時光,總需要去度過。我選擇這樣度過。


    你有沒有幻想過,自己三年或是五年後,可能去搞些什麽事情?最天馬行空的想象是什麽?什麽時候,你會不玩賽車了?


    我很少想那麽久遠,你問我下周的比賽在哪裏,我經常都不知道。在做事情的時候,我希望看得遠一些;但在過日子的時候,我希望看得近一些。


    你問我什麽時候不會去比賽,那就是我不能贏得比賽的時候。2007年我是場地賽的總冠軍,2008年我是拉力賽的總冠軍,2009年我是拉力賽的總冠軍,2010年我在場地賽的積分排在第一。當我不能贏了,我自然就離開了。這和泡妞一樣,兩情相悅時,何必想分開;你覺得一方感覺不對了,再走也不遲。


    可不可以告訴台灣讀者,你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人家怎樣形容你的時候,你最爽;怎樣形容的時候,最不爽?


    人家不需要形容我的時候,我很爽;人家硬要形容我的時候,我最不爽。


    麵對中國群眾這麽高的期望,媒體這麽大的關注,你怎麽能這麽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說想說的話?


    除了我喜歡的姑娘和家人,視一切為無物就可以了。


    大家讚美你時,你怎麽想?貶低你時,你怎麽疏解?台灣的陳文茜跟李敖對你的重炮抨擊,你不予迴應,這代表什麽意思?


    我很少對貶低疏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所理解的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韓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韓寒並收藏我所理解的生活最新章節